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青少年社会心态建设问题研究

加强青少年社会心态建设问题研究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加强青少年社会心态建设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调查显示,青少年的文化心态的核心是向善。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持续不断的教育培养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青少年的爱国心态就是对祖国的认同的感情。

加强青少年社会心态建设问题研究

王 玲

内容提要:青少年社会心态建设问题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本文阐述了社会心态的定义,分析了青少年社会心态的现状,提出了加强青少年心态建设的意见。

关键词:青少年 社会和谐 社会心态

加强青少年社会心态建设,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有利于青少年本身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是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前提。所以,加强青少年社会心态建设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文化、民族、爱国、变革四个方面分析了青少年社会心态的健康积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青少年社会心态建设的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什么是社会心态

心态(Attitude)是心理态度的简称,是英语Mental的翻译,17世纪就开始出现在英国。心态原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名词。现在已成为研究民族、社会、个体的多样化和丰富性特征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概念。心态不是简单的个人对外界存在和变化的心理反映,而是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熔铸而成的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心态主要由观念、信念和行为三个因素组成。观念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信念是人们对世界的态度,行为是观念和信念在行为中的表现。行为分为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外在行为是人的心理行为,既:心态的表现。心理行为就是人的心态。心态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的心理化的反映。

二、青少年社会心态的现状

青少年的社会心态究竟怎样呢?总的看来,是和谐的,这表现在他们的心态是积极健康的,是与整个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个人进步相一致,这可以从文化、民族、爱国、变革四个方面加以证明。但是,青少年的社会心态也明显存在着消极和不够健康的一面,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青少年的文化心态

青少年文化心态指对一种文化现象的心理反映和心理认同,通常表现为喜欢和厌恶、赞美和批评等感情。调查显示,青少年的文化心态的核心是向善。善在青少年那里,首先被解释为一种服从人的本性、在信仰的指引下的坚守做人的道德的信念和意识。此外,还表现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规定的品行的严格遵守。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青少年的文化心态表现为自我意识突出,重视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人的利益。有些人较为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自我为中心。

2.青少年的民族心态

青少年的民族心态可以概括为对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民族身份的认同。这个层面的心态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第一,青少年以儒家文化的信仰显示其民族的特点。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持续不断的教育培养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他们能够将振兴中华、实现四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青少年在对民族身份认同感的熏陶和影响下形成了注重道德修养、讲究文明礼貌、喜欢卫生清洁的民族心理。酗酒、偷盗、抢劫、背信弃义、为非作歹、不讲礼貌、不敬重长者、不爱护幼小则是青少年最为厌恶的恶习。可以说,青少年的民族心态就是从信仰的独特性、身份的独特性、风俗习惯的独特性表现出来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的心态。也有部分青少年诚信缺失,不讲文明礼貌,忽视精神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3.青少年的爱国心态

中国是古以来就是多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较为流行的认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多元就是民族多、信仰多、风俗习惯多,一体就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和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中华民族。青少年的爱国心态就是对祖国的认同的感情。青少年的爱国心态突出的表现为对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维护。但是,一些青少年存在民族虚无主义的心态,认为西方比东方好,欧美的一切都比中国好。一些青少年抱残守缺,拒绝向西方学习,抵制外来先进的东西。

4.青少年的变革心态

青少年生在红旗下、长在新时代,比前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优越和丰富多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青少年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因为心态是动态的、变化的,不是静止、凝固的。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青少年不甘落后,发愤图强,顽强拼搏,努力创造和描绘自己的人生。青少年之所以会有要求变革的心态,原因在于泰勒(Taylor)等在2000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所论及的心态三要素的重要影响。这三个要素是affecttive component(影响要素)、behavioral component(行为要素)、cognitive component(认知要素)。从心态的影响要素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极大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改变了他们的旧的观念、旧的思想、旧的行为;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积极评价的态度又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增强了他们与祖国的亲密感情,促使他们积极贯彻改革开放的政策,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面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有一些青少年被优越的生活和父母宠爱,滋生娇骄二气,在娇生惯养中丧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随心所欲的优越生活中丧失了谦虚谨慎、顾全大局、热爱集体的品质,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

三、青少年社会心态建设对策

青少年的社会心态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文化,是青少年各种心态特征的综合,属于主观精神世界领域,是青少年长期积淀起来的意识和心灵深处的稳定性倾向、定势。青少年的社会心态在本质上属于低水平的、不系统的、不定性的、自发性的社会意识。所以,要培养青少年的和谐健康的社会心态,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达到目的。

(一)抓住日常交往心态的特点开展青少年社会心态建设

青少年的日常交往是涵盖所有交往活动的最经常、最普遍、最常见的交往。应该从青少年日常交往的存在的忽视社会公德、崇尚自我、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特点入手,加强青少年社会心态建设,防止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出现。

1.重视社会公德建设,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高尚道德,形成人人讲道德的良好习惯。

2.重视学习道德建设,开展学习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学习道德,形成人人热爱学习、个个奋发向上的良好习惯。

3.重视三热爱教育,充分利用各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以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对祖国、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

4.重视法制教育,开展以普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水平。

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社会心态具有重要意义。就社会心态的影响作用看,当出现一些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想时,青少年就可以不参与,也不起哄,让这些错误的东西无法煽风点火,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社会心态的直接性、分化性、传递性的作用看,无论身处何地,青少年都能够表现出来自我与国家的高度一致、个人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一致,而不是一反常态,表现出矛盾的意识和情绪。也不会把过去对某一件事情的心态表现在目前的这件事情上,移花接木,更不会把各种消极的意识、情绪、情感互相传递、互相影响、互相感染和互相混杂,构成错综复杂的情绪场,催生了个人在学校和集体里所没有的反常心态。就社会心态的实践逻辑看,由不同的层次、不同背景的民族共同体的成员构成的活动,其交往和沟通的行动是为了互相认识,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友谊,从事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样那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和情绪就无机可乘,难以进入青少年的头脑。

(二)构建青少年社会心态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各级政府,首先是学校要建立健全青少年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采取讨论、服务、合作、激励等容易沟通的办法,使青少年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要建立公共利益诉求的保障机制,如:青少年调查制度、青少年政策信息公开制度、青少年问题听证会制度、与青少年对话协商谈判制度、领导干部接待青少年制度、青少年信访工作责任制等制度,广泛听取青少年意见,及时研究解决青少年的合理诉求。

(三)建立青少年社会心态问题调节机制

1.行政调节

行政调节是指学校行政机关包括那些经过授权的学校各级组织通过制定、实施政策或直接查处、干预有关事件,来调节青少年与社会和学校组织的关系,它是各国政府在青少年关系调节中经常而普遍使用的一种调节方式。我国调节青少年关系的政策主要有:青少年社会权利与义务保障政策、青少年文化教育政策、青少年学习、升学和就业政策等。在我国以青少年政策调节青少年与社会和组织的关系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体系。但是还应该根据青少年社会心态的变化用动态的思维的方法不断调整和完善行政调节机制,扩大调节的范围和手段,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建立和谐健康的社会心态。

2.社会调节

所谓社会调节,就是利用民间(非官方)——个人、团体和舆论的力量处理青少年社会心态建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个人调节这种关系。一是指由双方直接面谈,协调解决问题,达成协议或取得一致意见后,各自再去做其他青少年的工作。通过直接交谈,不仅可以消除误会,缓和紧张关系,而且为一方向另一方表示歉意或承认错误提供了适宜的场所。二是通过与当事人双方联系密切、关系友好,有较大影响力的第三者(中间人),在当事人双方之间牵线搭桥,沟通联络,传递信息,为双方当事人表达意见、看法,提供一条畅通的渠道,中间人还可以利用与双方的关系做一些规劝、说服工作。与政策调节方式所不同,社会调节不是运用官方的强制力,来要求青少年做什么,怎么做,而是依靠民间的自发力量,促使人们按一定的是非标准去自觉、自愿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应充分发挥民间团体和舆论的调节作用,使青少年的社会心态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相适应。

3.法律调节

法律调节就是指通过法律的制定、执行、遵守以及宣传教育来规范青少年与社会和各类组织的关系。我国制定了一批专门调节青少年与社会和组织关系的法律法规和大量的有青少年与社会和组织关系调节内容的法律法规。1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对促进青少年与社会和组织关系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截至要作用。但还要加快与我国青少年法配套法规建设步伐,以使社会主义法制在正确引导和调适青少年社会心态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社会调节、行政调节和法律调节都是手段,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依靠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来达到最终加强青少年社会心态建设的目的。

四、建立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青少年的国家级的社会心态

青少年的社会心态通过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将达到国家层面的水平,这个心态指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处理各种问题、各种矛盾,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做人做事,按照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标准努力学习,顽强拼搏,培养良好素质。这种心态的建立将使青少年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学习和奋斗。

由此可见,在青少年社会心态建设的实践中,青少年的社会心态将产生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不够理性、不够科学向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方向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个阶段,青少年的社会心态将走向成熟,成为自我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彭凯平、王伊兰著.《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3][英]菲利普·史密斯著.《文化理论导论》 [M].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美]罗伯特·F·墨菲著.《文化与社会学引论》[M].北京:,张鲲译。商务印书馆,1991.

[5]彭凯平、王伊兰著.《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6][法]P.布尔迪厄著.《国家精英》[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4月出版,第36.69-70页.

[8]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上册,潘光旦、胡寿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10月出版,第182-183页.

[9]埃米尔·涂尔干.《社会 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5月出版,第89-90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出版,第40页.

[11]《米德文选》,丁东红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第8 页.

[12]余源培、吴晓明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第46.91.164.237页.

[13]周晓虹主编.《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