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重视角下的六大融合模式

多重视角下的六大融合模式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多重视角下的六大融合模式有关媒介融合的模式,西方学者进行了积极而多样化的探讨与研究,从媒介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到媒介经营与新闻传播,全方位进行了关照。大体上讲,媒介融合主要有媒介科技融合、所有权合并、媒介战术性联合、媒介组织结构性融合、文体与视觉的风格融合、新闻从业人员技能融合等模式。

第二节 多重视角下的六大融合模式

有关媒介融合的模式,西方学者进行了积极而多样化的探讨与研究,从媒介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到媒介经营与新闻传播,全方位进行了关照。大体上讲,媒介融合主要有媒介科技融合、所有权合并、媒介战术性联合、媒介组织结构性融合、文体与视觉的风格融合、新闻从业人员技能融合等模式。

一、媒体科技融合

1983年,传播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在其《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这一概念。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中国政府也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媒体科技融合(Convergence in media technology)是媒体业大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1.媒体科技融合的内涵

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给媒体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科技完全融合的时代还未到来,但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的传播形态融合的理念却已深入到新老媒体变革之中。媒介机构新闻内容的数字化传播、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保存等技术的创建和广泛使用,为多媒体之间的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原来不能够实现的传媒方式现在变得可能了。利用统一的IP核心网,电视将具备更多计算机的特点,直接从客户端就可以与网络相连,既可以接收、储存网络上的数字化内容,又能让观众与电视节目内容进行互动。

每一种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些核心技术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数字技术的出现,将所有的传播技术都迅速融合成一种普通的计算机可读的数字形式。传统印刷媒体的编辑、排版和印刷技术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处理;电视媒体将制作好的视频放到互联网上进行再次传播;出版社将图书放到网上书店,使出版和流通领域得到了充分利用;数字电视把计算机处理器引入每个家庭,反过来,家用计算机也可以收看电视节目。

总之,各种媒体都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把其各自独立的技术融为一体。可以说,数字时代的技术为媒体技术注入了催生剂,实现了媒体技术的融合,为其他方式的媒体融合提供了可能。

以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合并为例,两者的合并不仅仅是产权制度上的合并,同时兼容并纳了不同的技术。以杂志起家的时代公司抓住新兴的摄影技术,在杂志上大量采用图片报道,成为图片新闻的先驱和出版业大亨。到70年代后期,时代集团已经拥有全美第二大有线电视系统,有线电视已经成为时代集团最大且发展最快的部门,其产业利润几乎占到总盈余的一半。时代公司和华纳公司合并后,公司继续根据技术发展,大力发展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业务。在兼并了有线电视新闻网后,公司的卫星覆盖面积扩大到可以覆盖200多个国家的9000万用户。

时代华纳总裁Levin认为,未来有线电视和电话通信业务以及电脑技术的合并不可扭转。因此,时代华纳公司不单纯追求公司规模,而是将兼并的落脚点放在技术上,从而出现了2000年初世界第一大传媒集团与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美国在线的合并案。两者结合后,时代华纳走在了影视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前列,成为全球范围内真正的媒体“巨无霸”。[34]

合并事件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在线在宣布以184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之后,美国媒体及网际网络类股纷纷热情回应。诸如Cox Communications Inc.、Cablevision Systems Corp.以及Comcast Corp.等有线电视公司,Walt Disney Co.、News Corp.、Seagram Co.与Viacom Inc.等媒体集团,以及包括雅虎与Lycos等网际网络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路上冲。

在正式消息还没有宣布时,欧洲股市就已作出反应,普遍上升得很快。路透社就涨了一成多,意味着变成一个媒体股,成为一个内容提供者。香港报纸、电视股票都普遍地上涨。合并给了全球投资者一个新的概念,把媒体看做是潜在的网络供应者。

这笔结合全球第一大媒体公司与全球第一大网际网络服务业者的交易,加速媒体产业进行版图重整,增加了跨业结合的可能性。合并表示传统媒体承认网络产业的巨大潜力,同时,揭示了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为:集互联网技术、内容、传媒(时代华纳拥有全球最大的有线电视网CNN)、影音、电视、电子商贸于一体的大集团。[35]

2.媒体科技融合的动力

媒体科技融合在科技进步和市场利润驱动双重激励下,媒体形态由单一型向基于融合信息网络、为受众提供前所未有的综合感官体验的媒体形态转变。促成媒体科技融合的动力有以下两个要素:

(1)信息通信技术的变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必定带动媒体向纵深发展。传统媒体所拥有的独立完整的技术优势将被新技术融合,这种“融合”不是传统意义的替代,而是一种交融。以下几类科技发明可能会促使下一代媒体形态加快演变:一是宽带无线传输技术:它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终端都能方便地接收信息,为下一代媒体科技融合提供技术保障。二是高性能芯片:强大的CPU计算能力保证信息编解码处理的高效率。三是存储与搜索引擎技术:它可以支持海量信息的存储与检索。四是新能源、新材料开发:待机时间更长的电池、可折叠触摸屏幕、精密传感器等,它们能大大改进媒体终端服务质量。五是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它们提供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和应用业务。

(2)市场利润驱动

一方面,传统媒体集团需要拓展市场,而新媒体又大量涌入市场,两者面临竞争的压力。利用传统的营销技术和传播手段已经无法大规模地拓展利润空间,因此,两者看到了各自的技术优势,融合也就成为可能。基于已有的通信网络、终端条件以及自身资源,设计开发适应融合新老媒体的新型媒体业务,已成为大家共同面对的挑战。另一方面动力来自渠道提供商和通信终端提供者的推动。电信业不甘心“管道”的角色定位,他们也在转型,希望做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他们的优势在于精通网络传播,劣势在于对各个媒体形态运作机制缺乏认知。如果他们能敏锐地发现用户的信息需求,并将这类需求转化为业务,对新老媒体来讲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运营商和媒体通过技术接触,了解各自规律,相互合作,共同推动新型媒体业务的开展,将给新媒体形态演变带来深远影响。

3.媒体科技融合下呈现的新媒体形态

媒体科技的融合是新闻传播领域一切融合的基础,是媒体革命的最大动力。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打造出了一批新兴的媒体形态:手机报纸、手机电视、IPTV、车载广播、网络电台等。这些名词体现了媒体科技融合的痕迹,它们具备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特征:

(1)交叉多元性

媒体科技融合而成的信息网络是新媒体形态的载体。有人将媒体形态分为四类:第一代平面媒体,如报刊、杂志,信息的基本载体是纸张;第二、三、四代媒体形态,如广播、电视,互联网,信息的基本载体是无线电波和有线电缆。信息载体的演变体现一个趋势,即媒体技术由专业独立性向交叉互动性转变,各媒体之间信息的交互是科技发展的目标。

(2)娱乐体验性

媒体科技融合最大的创新在于融合了多种传播手段,使得信息展现形式丰富多彩,全方位地为受众提供良好的综合感官体验。新媒体形态虽然仍延续着传统媒体“新闻立本”的任务,但它与以往媒体形态的主要区别是给受众提供了全新的综合感官体验,这将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转变。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是人的延伸。”[36]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反过来,媒介对于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报纸时代人类主要是利用眼睛的视觉来接受信息,广播和电视媒体影响人的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而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媒体,充分调动了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全面提升了受众的综合性立体感官体验。

通过媒体科技融合,更容易挖掘利用人类各种感官的功能,在受众消费媒体产品时为其提供综合的体验和享受。

(3)整合互动性

新媒体形态并非只是个“画饼”,随着Web3.0、IPTV、BiTV等新技术的出现,下一代媒体形态将具备的初步特征表现为基于融合网络的IPTV所标榜的“互动性、时移性”。思科和苹果公司合作为喜欢运动的人士开发一种iPOD,让他们可以一边跑步一边听音乐,而iPOD会记录下跑步时的速度、距离、心跳等,并可通过网络与全世界的iPOD迷比较和共享这些资讯,这里的iPOD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媒体。

二、媒体所有权合并

所有权合并(Ownership convergence)是指媒体所有权的集中,是当今传媒集团最高层次的融合。维亚康姆公司(Viacom)、迪斯尼(Disney)、维旺迪集团全球出版公司(Vivendi Universal)和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OL Time Warner)都是所有权合并的典型代表。

1.媒体所有权的内涵

(1)经济学角度:媒体所有权内涵

萨缪尔森曾给经济学下过一个定义:“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37]媒体业所生产的媒介产品尽管是属于精神消费层次商品,但它们同样有类似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媒体所拥有的设施、时段、信息等消耗了大量有限的稀缺的物质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体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也可以称为经济活动。

从经济学角度看,媒体所有权的概念不同于在一般经济领域内的其他经济体的所有权。当代世界主要的媒体所有制类型为: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公共所有制、政党所有制、股份制、报团(传媒集团)所有制以及私人所有制。在媒体经济领域,经济资源的分配是在政治权利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媒体是一个社会信息传播的渠道,同时也是政治控制的工具,因此媒体所有权的经济内涵是指除却财富外的社会权利的拥有,特别是政治权利。

(2)传播法角度:媒体所有权内涵

孟德斯鸠的一句名言是:“法律精神就是所有权。”确切地说,所有权就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且是法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38]媒体所有权问题就是整个新闻传播体制的核心问题,对媒体所有权合并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从传播法的角度来看,媒体所有权是一定社会传播媒介所有制在传播法上的反映,是国家用法律手段确认和保护一定社会传播媒介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目前,中国媒体业呈现出多种媒体所有权并存的局面。由国家对媒体及媒体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作为一种传播法律关系,媒体所有权是媒介所有人的权利,任何其他人都负有不得侵犯所有人的媒介所有权的义务,包括媒体所有权主体、媒体所有权客体、媒体所有权内容三个层面。而作为一种传播财产权利,媒体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拥有的媒体享有使用、占有、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也可以是按照法定形式将其财产所有权能转让给他人的权利。[39]

2.媒体所有权合并案例

大型的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能够实施这些媒介之间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美国佛罗里达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the Media General Company),美国俄亥俄州的新闻电讯集团(Dispatch Media Group),都是将各自在同一地区所拥有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站所有权进行了合并。

媒体所有权合并也为人们带来了期望的实现,期待已久的各种节目制作及其传播方式的融合正在变成现实。以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为例,时代和华纳分别是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媒体公司,一家以杂志为主,一家以电影著名。1969年,以殡葬业起家的奇尼公司兼并了华纳—七艺术公司,成为新的华纳公司。1989年,时代与华纳又合并成为时代华纳,成为当时最大的传媒集团。1995年,时代华纳兼并了著名的有线电视新闻网,成为当时最大的传媒集团。2000年初,更加震惊媒体业的是时代华纳与互联网络的新贵——美国在线完成了市值高达3500亿美元的合并,成立了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被称为“世纪兼并”[40]。《伦敦金融时报》评论说,这次合并第一次清楚地表明:人们期待已久的各种节目制作及其传播方式的融合,正在变成现实[41]

中国香港地区发生的实例是中国移动收购凤凰卫视股权。2006年香港电视产业频发“震荡”信号——邵逸夫酝酿出售TVB股权、电讯盈科拟出售电信及传媒资产、亚视为筹备上市拟吸纳中信国安作为股东、星空传媒向中国移动出售凤凰卫视股份、阳光媒体在美国展开收购,看似无关的个案彼此间基本都存在交错与关联,说明香港电视产业重新洗牌的时代到来了。以上几个案例中,星空传媒向中国移动出售凤凰股份案在2006年业已完成的交易中规模偏大,并颇为符合当今世界电视业、电信业趋于融合的潮流,以之作为经典案例作总结回顾。

中国移动收购凤凰卫视股权,刘长乐跃升第一大股东地位。该案例主要交易进程如下:2005年7、8月,凤凰卫视主席刘长乐与中国移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建宙沟通合作;2006年3月,中国移动与凤凰卫视开始洽谈收购,初步与星空传媒达成共识;2006年5月15日,中国移动王建宙在纽约新闻集团总部,与新闻集团董事长兼CEO鲁伯特·默多克会晤,双方用半天时间达成中移动收购新闻集团持有的部分凤凰卫视股份的决定。2006年6月8日中国移动宣布现金收购星空传媒持有的凤凰卫视19.9%的股份,每股作价1.30港元,总体作价12.78亿港元;2006年8月25日股份转让协议执行完毕。[42]

img22

图3-4 股份转让交易前后凤凰卫视前三大股东股权结构情况[43]

回首国内传媒市场,分众传媒合并聚众传媒是在新媒体时代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媒体所有权的合并案例。2005年9月,作为竞争对手的凯雷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祖文萃策划分众和聚众传媒到凯雷在香港的办公室进行第一次的见面,并谈及合并。2006年1月7日,分众传媒同聚众传媒签署了股权收购协议,两者将合并,聚众传媒作价3.25亿美元,支付方式包括940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2.31亿美元新发行股票。2006年1月18日,分众传媒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申请,计划销售15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2006年2月28日,分众传媒支付了第一笔现金款,共计4400万美元。另外,分众传媒向聚众传媒的股东新发行了7700万股普通股股票(每10股普通股股票相当于1股美国存托凭证,每股美国存托凭证作价30美元)。作为交换,分众传媒将获得聚众传媒100%的股权。聚众传媒董事会主席虞锋将进入分众传媒董事会担任联席主席,合并后的实体包含分众传媒、聚众传媒、框架媒介三个品牌。竞争对手最后成为了合作拍档,无疑实现了范围内的媒体所有权的合并,有效地节约了其中的生产成本,扩大了市场覆盖面。[44]

img23

图3-5 合并交易前后分众传媒股东股权结构情况[45]

三、媒体战术性联合

媒介战术性联合(Convergence of media tactics)是数字时代不同所有制下的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打破地区、部门等界限,在内容生产、共享、传播、营销等领域的合作。

西周的伯阳父(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46]。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悦耳动听的音乐是“和六律”的结果,香甜可口的佳肴是“和五味”的结果。现代的媒体共生理论[47](Media Symbiosis)也认为,媒体之间只有相互依靠才能共生共荣。因而尽管这种战术性合作的初衷是为了推销各自的传媒产品,例如传统纸质报纸和网络的合作有助于交叉促销,驱使报纸的读者去浏览网站,网站的用户去阅读报纸,联合的结果是双方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而且有助于媒介信息的共享,做到信息传播和利润的最大化。

1.媒体战术性联合的条件

杰·尼尔森(Jakob Nielsen)在他的一篇专栏文章《传统媒体的终结》中预言:“未来的五到十年间,大多数现行的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48]面对信息时代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技术和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差异化、互动性等特点,媒介战术融合显得十分必要。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的革新实现了介质的转化,为融合提供了可能

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媒体战术性融合提供了技术保障。技术的革新使所有媒介内容可以数字化。当文字、图像和声音都被转化为数字信息以后,它们之间潜在的联系就被大大扩展了,这就使得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之间自由流动。媒体战术性融合的不可逆转表现在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上。这在客观上为媒体战术性融合提供了可能。新旧媒体战术性融合的过程中,新的技术和高端产品不断出现,为媒体战术性融合创造了实现的条件。

(2)信息传播的多渠道和分众化传播,为多媒体交叉生存创造条件

海量的信息每天都无所不在地充斥着人们的眼睛,这时,受众的注意力选择就成了市场追逐的关键一环。因此,有必要对信息进行受众细分,以能以优化的信息来规避信息同质化,从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日本学者伊藤优一认为,由于新传播科技聚焦于多样化的专业信息,大众社会逐渐演变为“区隔社会”,因此阅听大众日渐因意识形态、价值、品位与生活风格的不同而分化。[49]因此,多媒体发展的时代,传统的传播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受众群体的多元化趋向,而受众细分已是传媒业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从传统媒体发展来看,报纸媒体除了纸质形式外,逐步向宽带报纸、手机报纸等数字化方向发展;广播正向小众化、专业化的“窄播”方向发展,网络电台、车载广播等已成为广播转型的途径;电视媒体作为大众化的强势媒体,也面临着整合的趋势。随着机顶盒的推广,电视与电脑宽带结合成为现实。这些都为多种媒体的交叉共存创造了生存的空间。

(3)集团化运作成就了媒体战术性的融合

从本质上说,集团化发挥的是资本和资源联合的作用,用强强联合或强兼并弱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充企业的资本实力,从而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集团化的运作,使得不同媒体实现互动和整合,发挥各类媒体的协同效应,使媒体资源用途多样化。同种信息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受众群的信息产品,既扩大了市场份额,又节省成本获取更大的收益,同时也在地域内强化了集团下属各交互媒体的品牌效应。2000年3月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媒介总公司(Media General)的《坦帕论坛报》、WFLA-电视8台和TBO.com网站一起搬入一座占地12.1万平方英尺、造价4000万美元的新的新闻中心。这三个媒体的新闻编辑部,不再让它们的员工仅仅为一家媒体服务,而是整合它们运作,并由此“增加媒体平台的数量,通过这些平台,他们可以同步发布消息”。[50]这就是集团化运作的现象。

2.媒体战术性联合的传播特征

(1)传者:专业主导型转为全能通识型

媒介融合后对传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传统的采、编、摄、制等专业技能要求外,对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都必须要有所掌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认为,媒介融合的趋势下,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51]

章于炎在《媒介融合:从优质新闻业务、规模经济到竞争优势的发展轨迹》一文中应用斯特卢普(Strupp,2000)举的一个例子来说明编辑记者们是如何为媒介总公司的媒介融合模式工作的:莉莎·格林(Lisa Greene)是《坦帕论坛报》一位35岁的记者,她具有15年的日报工作经验,但是从未在电视台工作过。当她为第二天的《坦帕论坛报》和TBO.com完成一篇关于全国铁路客运公司的报道以后,她会被邀请到电视8台的晚间新闻广播节目中,与女主持人进行一番简短的现场直播的谈话,以提供自己对该事件的见解。科隆(Colon,2000)总结道:“坦帕的这种方法似乎是第一次尝试将三种媒体放在同一地点和同一时间进行运作。”[52]

(2)信息:简单重复叠加转为整合互动

传统媒体由于分属于不同的集团,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往往存在着信息雷同的现象。单一的传统媒体生产流程已经无法承载多媒体内容生产的完整架构,媒介战术性融合将媒介整合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有的媒介集团成立独立的“媒体融合中心”,专门负责对信息资源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和“研发”。对于背景一样的信息,根据投放媒体的形式,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媒介产品,这些媒介产品从不同报道角度、报道方式、表现手段等来展现各自个性。体现出内容关联性大、连续性强,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受众会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不同的受众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53]

(3)渠道:各自为营转为交叉互动

传统媒体渠道单一,往往侧重于渠道的深耕,而忽视渠道的横向整合。媒体战术性融合必须是横向互动整合,各媒体分享各自的新闻线索、新闻资源,合作进行新闻报道、开设新闻栏目等。以报纸媒体为例,报纸新闻可以改造成网络信息发布、利用网络征集新闻线索等。媒体各自的渠道不仅是自身媒介内容的包装、发布与推广的渠道,更是成为同一协作媒体群的宣传窗口,利用各自的优势传播技术,拓展协作媒体群的信息传播途径,强化信息传输渠道的多元化。

(4)受众:单一线性转为多样重叠性

媒介战术性融合,不仅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实现了各自受众群的交叉共享。“传播是一个分享信息符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者和受者双方共同代表信息和导致一种彼此的了解会聚到一起的符号。”[54]受众对传统媒体都有一定的偏好,随着媒体的融合加强,受众接触的各种媒介是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的。在媒体战术性融合的背景下,受众必然从单一线性转化为同时扮演观众、听众、读者、参与者、用户等多重角色。

3.媒体战术性联合的形式

(1)广播和网络的战术性联合

2000年3月,全国交通广播网“易路通”网站(www.eroute.com.cn)开通,通过网上平台将全国交通广播联合起来,实现各台的资讯共享。广播台设立自己的网站,利用网络扩大宣传,同时,网络广播具有点播互动功能,突破了传统广播时间段的限制。

《世界广播电视参考》的资料显示: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听到100多个国家的1550多个网上电台的广播。截止到2000年7月,著名的YAHOO中文网络在“电台”的检索字串下,已编入了15个类目和347个网站。荷兰电台的节目总监马克思说“现在有超过6000个电台在互联网上发布各种形式的流式音频”[55]

(2)电视和手机的战术性联合

现代手机增加了视听功能,有MP3、MP4等功能,可以下载收看电视、电影和在线欣赏节目。2005年,国内首部手机电视短剧《新年星事》和首部用胶片拍摄的手机电视连续剧《约定》都拍摄完成,并通过手机与手机用户见面。早在2003年上海文广即开始关注手机流媒体应用,并于2004年成立了专门面向手机移动流媒体内容和服务市场的上海东方龙新媒体有限公司。2005年,上海文广获得了中国第一张手机电视的集成运营牌照,并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大手机运营商合作,推出基于2.5G网络的手机电视业务。2007年4月4日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正式签署了关于TD-SCDMA流媒体业务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分别利用技术和内容方面的资源优势,进行TD产业链合作。随着联合步伐的加快,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的形式,无论在运营网络上,还是在提供内容上,都会为手机电视这一传播形式的完善和丰富带来极大的好处。3G时代电视和手机的联合成为必然。

(3)电视和网络的战术性联合

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上网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使用xDSL、Cable Mo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而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互联网越普及,分流电视观众的趋势越明显。因此,电视媒体要以新的传播技术改变旧的传播形态,与互联网接轨,开辟新的传播渠道、拓展新的经营思路,形成电视与互联网的互动发展,为战术性融合奠定基础。近几年,央视与吉通公司合作,对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进行全球网上直播,观众可对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进行网上投票就是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战术性联合。

(4)报纸与网络的战术性联合

人民日报网络版是报纸与网络战术性联合的排头兵。纸质媒体的数字化,最早是从电子化开始的。读者通过互联网可以阅读纸质媒体的内容,但那只是一条条的新闻信息,没有报纸读起来舒服。随着PDF版、专门的网络报纸阅读器EEO等的出现,阅读变得越来越轻松惬意,读者也逐步接受电子版报刊。与中国报刊电子版不同,美国报刊电子版多实行收费订阅的方式。《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不仅收费,而且已经开始将电子版的订户纳入总发行量的范畴。2009年2月【艾瑞网消息】称,《温图拉郡星报》在与雅虎公司的试合作中销售了几乎100万美元的广告,这大约相当于上一年网络广告销售额的40%;而《那不勒斯每日新闻报》的收成则更佳:它在1月底的试合作中获得了200万美元的广告销售额,高于上一年网络广告销售额的一半。显示出网络广告的巨大市场收益。

(5)电视与广播的战术性联合

电视与广播台一般都隶属于广电集团,因此,进行战术性联合是比较方便的。广播的电视版,电视的广播版,是这种战术性联合的基本套路。它们从扩大受众群体的角度出发进行整合,这种把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群体交叉在同一个播出点上,在模糊度上增加了电视节目的外在收视率。在电视媒体收视统计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广播资讯台这一时段的听众对这一栏目收听往往是正向迁移,增加了听众对这一栏目的认识程度和进一步深化了解的可能。

(6)报纸和广播电视的战术性联合

作为传统媒体之间的联合,报纸和广播双方共享新闻资源,实现采编互动。如广播电视设置读报时间,并在提要中介绍报业集团当天报纸的主要内容;报业集团在报纸上开辟专栏介绍广播、电视的各类节目。这是一种强强联合,实现了新闻资源的共享、经营联盟、活动联盟、人员交流等多方面的互动合作。国内联合实例比较多。如2001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整合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和上海有线电视台等单位,成为一家集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于一体的多媒体集团庞大的传媒集团。2005年4月26日,吉林电视台《早安吉林》节目与吉林人民广播资讯台合作,由资讯台在100.1兆赫同步转播《早安吉林》节目。2007年9月,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市广播电视局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有效的战略合作关系。这种联合势头已呈逐年增长趋势。

4.媒体战术性联合的壁垒

媒体战术性联合为合作各方无疑会带来利益,但在联合实践中遭遇了种种壁垒。以国内实践为例,媒介集团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有:

(1)政策壁垒

媒介要实现战术性联合,主要涉及产业政策和管理架构两大问题。跨地区、跨媒体的联合运作仍然有很多政策的限制,如采访报道权并没有向所有媒体放开,网络媒体没有采访报道权。传统媒体已经各自发展成为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而新兴媒体还在不断的演变和完善之中。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政策的引导,媒体的战术性联合所需要的多媒体平台往往难以搭建。可以说,政策壁垒是媒体能否联合的首要因素。

(2)管理壁垒

传统媒体的管理自成体系,有完善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及运作流程。互联网、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体的管理体系尚在探索阶段,它们与传统媒体的管理体系若即若离,有时甚至产生冲突。央视与央视国际网站、人民日报与人民网等传统媒体及其网站在一定程度具备了媒体联合的基本框架,但融合程度还远远不够,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更多地停留在了媒体互动层次上。其中传统媒体内部管理落后,整合能力不强等因素是主要原因。

(3)人才壁垒

媒体战术性联合需要能进行跨媒体采访报道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能胜任多媒体采访、能运用多媒体报道的人才十分紧缺。由于传统新闻教育还是以专业教学为基础,缺乏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导致了国内跨媒体编辑记者十分缺乏的局面,现已严重影响到媒体战术性联合的深层次拓展,因而也是目前媒介融合过程必须正视并亟待解决的又一关键问题。

四、媒介组织结构性融合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Rich Gordon认为,媒介组织结构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这种融合产品,使报纸新闻能够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报纸的编辑记者可能作为专家到合作方电视台去做节日,对新闻进行深入报道与解释。”[56]

1.媒介组织概念

媒介组织是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信息与服务需要的社会单位或群体。媒介组织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要求,通过任务分类和人员分工,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配置相应的人员,明确规定各部门的职责范围、管理权限和协作沟通关系,建立一整套能够有效执行媒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机构体系和管理制度。[57]

媒介组织作为在一定媒介制度约束下的行为主体或行为主体的有序集合,它既有与其他组织相同的方面,也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媒介组织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是经过认真筹划、充分准备建立起来的,并经过权威部门认定和社会大众认同,由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的人员所组成,形成一个不同层次权力与责任的体系。

第二,媒介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和宗旨。媒介组织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大众的新闻信息内容的需求,这是媒介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媒介组织里面的全体职员不仅需要有共同目标的信念,而且必须通过制订各项组织规章制度约束职员行为,必要的时候,还要根据媒介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媒介企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经营与管理策略,以实现组织目标。

第三,媒介组织有稳定的内部结构。传统媒介组织内部存在着明确的分工和权限,如报社内有社长、总编辑、总经理、编辑部主任、主任记者、普通记者等。由于媒介企业中所有的专业化工作都不可能完全独立完成,其间必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合作与协调。

第四,媒介组织的生产链相对稳定。媒介组织在进行信息传播时,都有各自比较固定的媒介传播渠道。一般都需要根据媒体本身的特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连续不断地进行生产。如日报需要每日出版报纸,周刊需要按周出版发行,广播电视常态下的节目播出也比较固定。

2.媒介组织结构性融合的跨度与形式

(1)组织管理的跨度

无论是单一媒体还是跨媒体,一个组织要生存,分层分工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涉及到组织的管理跨度问题。法国管理学家格兰丘纳斯把组织的上下级关系分成了如下三种类型:(A)直接的单一关系,即是一个上级和一个下级的关系。(B)直接的多数关系,即是上级与下级的各种可能组合所发生的关系。(C)交叉关系,即下级之间发生的关系。[58]

上下级之间的可能关系数随着下级人数的不断增加会以一个飞快的速度迅速增加,而且随着跨媒体发展,传统的组织结构必然被打破,传媒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责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奥兰多前哨报》(Orlando Sentinel)与时代华纳有线电视合作开设一个24小时本地新闻频道时,他们组建了一支多媒体编辑队伍,这群编辑大多数具有广播背景,他们在两个新闻编辑部之间进行协调,与文字记者沟通,将报纸内容变换成电视新闻。这便是媒体应需要而进行的组织结构性融合。[59]

(2)组织结构的形式

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后,传统媒体内部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利关系将不存在。具体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分析:

第一,从结构层级角度分析。传统媒体通常是垂直型结构。但随着跨媒体融合,新型的媒体组织必定是水平型的。在这方面,真正落实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理念并将它发展到极致的,仍然是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媒体综合集团”(Media General)。它将旗下的报纸、电视台和互联网站全部集中在同一个建筑物中,同一屋檐下,同一新闻室中,各种媒体的采访人员互相配合、协调,合作采访新闻,甚至由同一名记者同时采访报章和电视新闻以及电子版的即时新闻,同样的资讯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扩大了市场,节省了成本,获取了较大的效益。

第二,从新闻编辑部和经营部角度分析。目前,我国报社内部的组织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社务委员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其社务委员会,通常由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党委书记和副书记组成,是报社的最高领导和决策机构。社长是报社的法人代表。社长和总编辑常为一人担任。在社务委员会下设编辑委员会和经营委员会。编辑委员会由总编辑领导,负责报纸的编辑业务;经营委员会由社长(或总经理)领导,负责报纸的经营业务。二是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分工合作制。社长是报社的法人代表,领导总编辑和总经理。总编辑负责报纸的编辑业务,总经理负责报纸的经营业务。三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这种形式多被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集团和发行集团等股份制媒介企业广泛采用。董事长是报业集团的法人代表,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并向董事会负责。总经理负责集团的生产与经营。旗下子报设总编辑、经理等。但随着跨媒体融合,这样的组织结构面临着挑战。不同集团的媒体在进行组织融合的过程中,不可能仍采用上面三种结构,唯一的办法就是融合型、扁平化、精干化、专业化。

一个大型的媒介集团内部,在实际运作时,不可能是完整地或者是僵化地采用一种组织结构形式,往往是几种组织模式相结合。比如:在总公司各部门采用的是垂直型组织结构模式,在总公司与其他子公司之间则采用水平型的组织结构模式,各子公司再按照自己需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结构模式。多种媒体之间的结构模式需要的不再是组织诞生初期的简单结构,更需要的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不仅仅是业务上的,更重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不断优化和发展。

国内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其组织融合模式值得借鉴。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作为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全国第一家报业集团正式成立。《广州日报》创刊于1952年,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它还是一家在全国没有多大影响力的报纸。但在90年代,它迅速崛起,这完全归功于它周全的组织管理体制和勇于创新的融合精神。它在经历了开头几年的挫折后,决定把发行推广和服务工作提到与办好一份报纸并驾齐驱的地位。高效率的报纸发行推广和优质的服务工作是建立在一定人力、物力的基础上的,只有经过专业化训练或培养的组织或团体才能达到高效且优质的目的。因此,报社在经营项目的布局上依托报社固有的功能,向外延伸,发展多种经营:

一是将广告处的功能向外延伸,成立了大洋广告公司。

二是将发行处的功能向外拓展,成立了连锁店公司和报刊发行公司。

三是将基建办的功能向外拓展,成立了大洋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同乐拆迁安置服务公司。

四是将招待所的功能向外开拓,办成了可以接待国内外宾客的新闻服务中心。

五是将供应部门向外延伸,办成了新闻纸张供应公司。

六是将印务厂功能向外延伸,成立了印务中心,等等。

《广州日报》通过与这些专门从事单项工作的公司在组织结构上的融合,在更加专业化、达到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很大推动作用。

而香港凤凰卫视媒介组织融合是另外一种模式。在凤凰集团,并没有谁明确提出“媒介融合”这样一个概念,但是他们却一直在实践着融合的理念。凤凰集团开展媒介融合活动大致有四种类型:[60]

第一,表现在产业层面上。凤凰集团不同的电视频道、凤凰网、《凤凰周刊》等均由附属于集团的全资或非全资但由集团控制的子公司经营。这些子公司按照自己的业务目标开展融合新闻业务,产品形态表现为栏目及其组合、DVD系列、丛书、短信系列服务等等。

第二,表现在个人或团队层面上。一般由某个电视栏目的负责人,周刊栏目的主编、责编,网站部门的负责人来负责指挥或实施融合新闻业务。产品形态表现为某个栏目,某本书,某套DVD,某个电视节目的宽频文件乃至某个稿件等等。例如,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后,《凤凰正点播报》、《时事直通车》、《凤凰早班车》、凤凰网《资讯快递》等栏目往往追求第一时间的报道,而《时事开讲》、《新闻今日谈》、《时事辩论会》、凤凰网的《凤凰宽频》等栏目又会在已有新闻信息的基础上开展深度的报道和分析,实现信息的二次利用,对于一些有特别价值的新闻信息则进行第三次挖掘整合,出版书籍或制作成DVD等。同样的新闻素材资源在不同的栏目里所被使用的方式往往不一样,在《凤凰正点播报》中是作为消息的构件来使用的,在《新闻今日谈》中则是作为新闻背景资料来使用的,如果被《锵锵三人行》、《娱乐串串烧》等栏目使用,那往往只是作为一个话题的引子。

第三,表现为项目的方式。这往往是在由集团组织的重大新闻报道活动或其他活动时采用的方式。例如,2003年5月1日该集团组织了《北京一日》“非典”特别报道。节目副总裁钟大年在北京统一协调部署这次报道活动。5月1日上午派出5路记者,分赴5个地点采访,中午过后摄制组陆续归来,开始制作新闻,并向香港总部传送。在此期间,北京记者还与香港连线,及时通报北京方面的情况。这些新闻当天被《宣战SARS》、《凤凰正点播报》、凤凰网《资讯快递》等栏目采用。此后一天拍摄的素材又被制作成了一部90分钟的特别节目,在5月3日播出。《凤凰周刊》对《北京一日》也做了后续报道。一天内的报道素材被不同栏目、不同媒体使用,有即时报道,有连线,也有深度报道,多重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很大声势。这种项目式的融合新闻业务往往是由集团统一协调来完成的,有时还要专门成立项目组来完成,而前面两种方式往往是公司或栏目自发来做的。

第四,表现为资料库服务的方式。随着该集团自制电视节目数量的增加,将可以成立自己的高质量、以市场为主导的中文媒体内容资料库。该集团有计划地把资料库给其他电视、互联网及媒体经营商有偿使用,这样,这一资料库又将成为凤凰集团的另一收入来源。

五、文体与视觉的风格融合

随着多媒体之间的融合,传统大学新闻学科将慢慢细分并整合。在细分整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新闻学与相关学科间的融合,如与数码技术、动漫技术、广告设计、绘画等相关学科进行融合。媒体融合逐步推动新闻报道向纵深方向发展,新闻报道的文体也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从最初单一媒体报道文体演化为几十种复杂多样的媒体报道文体,在各种文体的运用中又出现了文体间的相融与重叠,这既是对媒介融合的一种表现,又是文体间融合的呈现。

新闻报道文体融合对研究媒介融合有很大作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及其他新媒体的传播手段相互交融,共同构筑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媒介生态网络。融合已成为现代传媒发展的主流,成为新闻报道的核心理念。同时,新闻报道的视觉呈现风格也与以往迥然不同。传统媒体采用的视觉传达模式已经不适合在新媒体上发布。近年来,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产生,为视觉呈现风格的融合提供了“硬件”支持。为了适应现代受众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舒适、娱乐、体验的心理,媒体需要用全新的视觉呈现来吸引受众的眼球。

1.新闻报道文体融合

(1)新闻报道的概念

简单地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体地讲,新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新鲜的,在价值上是大家关心和需要的,并且需要通过新闻工具和其他各种手段进行报道传播。其最大的特点是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报道的精髓在于“突破传统媒体的藩篱,将传统新闻报道范式进行整合重构,制作适合不同对象的多媒体的新闻产品”[61]。随着新老媒体的融合,“网络文体”、“手机文体”等新型新闻报道的文体不断出现,为媒体融合提供了一种新的体例。

(2)新闻报道文体融合特征

目前,我国有五种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和新闻照片。消息是一切新闻报道形式的老祖宗,现代一切新闻报道形式都是由它衍化出来的。而融合新闻报道的理念则需要新闻报道形式呈现立体化、个性化和互动化特征。

第一,立体化——新闻报道文本融合的核心要求。媒体融合后,需要整合各类媒体在一个大平台上运作,实现这些不同媒体之间的内容的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需要“多媒体编辑”来统筹谋划,将不同种新闻报道文体融合。如报网互动,除了传统的纸质文本外,还必须制作符合网络阅读需要的文本。

在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新闻报道过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国内媒体在新闻报道立体性宣传上的突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等平面媒体对活动进行系列报道;内蒙古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则联合推出了大型媒体行动《穿越内蒙古》,反映内蒙古的地域特征、人文景观、历史变迁,展示内蒙古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参与现场直播庆典实况;人民网、中新网、中国广播网、新华网内蒙古频道、内蒙古新闻网等网站都制作了专题网页,利用文本、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报道形式全部融合在网页上。

第二,个性化——新闻报道文本融合的内在需要。不管媒介融合方式如何,一个媒介要赢得竞争、胜过竞争对手的主要因素,绝不只是靠具有原创性的独家新闻,而是靠独家的、具有原创性的信息加工标准、加工方式、信息处理手段及信息表现方式。媒介新闻报道文本的融合迫切需要标准化的范式,在这个范式之下又必须具备独特的个性。尽管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不外乎消息、通讯、新闻评论、专访等体裁样式,但在融合的理念下,新闻报道的作品需要具备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视角。这种个性化的报道文本需要借鉴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融入多种文本表达技巧。

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坦帕新闻中心(Tampa’s News Center)”内,《坦帕论坛报》、网站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FLA-TV都拥有各自独立的决策机制,他们对于新闻的选择、编排、报道等都是独立的。虽然新闻的采集经合作完成,但在新闻的选择标准上,各个平台也会稍有不同。如发生了一个爆炸性事件,电视必须在事件发生之际立即报道,而《坦帕论坛报》一般情况下会坚持关注和提供给受众更多背景资料。对位于同一集团的三家不同形态的媒体,新闻中心制定了三条规定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和关系:一是不能对不同平台的媒体新闻发布的标准品头论足、指手画脚,二是不允许说伤害感情的话,三是不允许因为报道方针的不同而迁怒他人。

第三,互动性——新闻报道文本融合的发展方向。媒体融合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各个媒体之间的内部互动和外部互动,这样的融合弥补单一媒体的单一性、平面化。科技融合为新闻报道文本的互动提供了技术保障。“网络文本”就是互动性的代表。“网络文本”以互联网为平台,综合运用声音、图像、文字、特效等手段,实现新闻报道文本形式的多元化、传受者互动的表达方式。尽管“网络文本”尚未完善,但已经具备形式多样、版面活泼、即时更新、互动性等特点,对传统新闻报道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2006年的“两会”期间开始,许多网站就开设了视频点播节目,如新华网“两会特别报道”中专门设有“视频版”;央视国际网设有“视听两会”、“视频点播”。这些视频专区不但可以在新闻发生时进行“网上直播”,受众还可以在电视音画消失后任意时间段不限次数地点播,细细品读。

2.新闻视觉呈现风格融合

过去新闻内容的载体是传统的新闻媒介,如报纸的视觉呈现是文字和图片,广播主要是听觉,电视是图像。随着科技融合,媒体新闻视觉呈现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但这些多样化都被数字化整合到统一的框架下,既体现不同媒体的个性,又符合新闻融合的精髓。

第一,注重整体配合,强调新闻事件之间的联系。新闻视觉呈现不是简单的版面稿件的配合,而是需要根据新闻本身内容和实际需要进行增减,通过组合设计,努力探索文字和图片所表达的意义,并把它们整合起来以整体的效果展现给受众。美国报纸设计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罗伯特·洛克伍德在他所著的《新闻设计》一书中指出,“人们对文字的使用已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新闻业中真实存在的一个教条,而它却阻碍着报纸版面的任何变化。文字被看做图像,但却与文章的句法、清晰的表达、客观的描述和优美的文风没有任何联系。文字并没有充分地作为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使用。”[62]因此,在新闻融合过程中,必须注意各个媒体之间文本的转化,注重配合,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整体性效果。

第二,增强视觉表现,融合二维和三维空间。媒体科技融合为新闻报道视觉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新老媒体正在着力研究如何让受众既能在二维空间上进行阅读,又能在三维空间上进行信息交流。

2004年7月18日,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通;2006年4月15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率先在iRex电子纸(用电泳显示技术原理发明)上展现和发布了全球第一份电子报纸;10月25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推出iRex电子报纸——《宁波播报》;10月27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面开通了旗下四报三刊的iRex电子报刊。技术进步为平面媒体向立体、动态发展提供了保证,从而为吸引更多年轻读者提供了可能。基于互联网技术、手机视频技术的二维码,使报纸实现了与手机、电视、网络互通的功能,既适合年轻人移动阅读,也节约了报纸的版面空间。如《深圳商报》利用中国移动二维码作为读者登录其“手机报”的途径,读者只需掏出手机扫码或输入条码号就能轻松阅读其每日发布的重要新闻,并通过手机参与其“有奖评报”活动,这一技术大大方便了读者浏览其“手机报”,为更多读者提供了方便。利用二维码技术,还可以加强报纸和读者间的互动,如请“播客”一族用手中的相机、手机、DV捕捉生活中的新闻,交给报社制作成二维码,印刷在报纸上供大众“阅看”。报纸也跳出了传统二维空间设计,使报纸变成了一张张“移动电视”。

2006年6月5日,天津《每日新报》成为中国首家应用二维码技术的平面媒体,《每日新报》的读者只要用手机下载特定的二维码识别软件,再用手机摄像头对着报纸上的二维码拍摄,就能在手机屏幕上看到感兴趣的新闻视频、广告等,还可以听到与报纸内容相关的各种声音,通过手机屏幕看到“会动的新闻”。

第三,符号表现力度,呈现新闻活力。媒体信息的编码过程就是符号产生制作的过程。媒体融合与新闻融合可以根据不同受众对新闻内容和形式的偏好进行编码,制成不同类型的媒介产品,满足受众对新闻个性化的需求。进入读图时代,报纸上的图片、图解、图表、图例都列入新闻视觉呈现的范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授达里尔·莫恩曾说,报纸“需要的是能够将文字和视觉作品完美地结合起来的新闻工作者”[63]。今天谁都无法否认,不仅是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整体上都必须具备视觉传播的艺术。

img24

图3-6 阿伦敦市《晨呼报》

无论是平面媒体的版式设计,还是电子媒体的版式设计,都应该看成是一种灵活处理新闻的态度,一种动态的组合,而不是一种装饰。优秀的编辑必须充分利用符号的魅力,吸引读者、帮助读者阅读,不能为版式的美观而牺牲新闻的内涵,使其失去活力。在多媒体新闻报道融合的过程中,对于同一事件的新闻照片,需要根据媒体的特性进行选择,不能千篇一律的采用报纸媒体的照片。要合理的利用电子媒体动态的表现技巧,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动态的事件“全景色”的展现。例如,阿伦敦市《晨呼报》就把当时正在发展的伊朗危机的有关报道组合在一起。这些报道分散来看,完全可以刊登在内页;经过归类编排,并配上一幅标明各个热点的世界地图,就变成了一条当天的头条大新闻。把有关消息归类,有助于读者理解新闻的内涵。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组合新闻就是好新闻。

在后报业时代,网络报纸读者期待的不再只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和静态摄影图片,而是在网站上与传统新闻一起出现或单独呈现的视觉新闻。传统报纸媒体记者不仅只报道文字与摄影新闻,还要采集和制作视频新闻,使新闻报道走上复合型与立体化的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新闻信息的多次开发和市场增值。

六、新闻从业人员技能融合

新闻报道风格、视觉呈现的融合不仅是文字文体与报道的融合,也是图片与文字的融合,更是动态与静态的相融,读者与媒体的互动,读者与媒体的同位思考。这就要求记者有全面发展的素质。为适应报纸视觉潮流的激流勇进,国内报业已经具备超前意识,纷纷成立“视觉中心”。如2003年,上海《东方早报》创刊,它明确提出将新闻视觉化作为其新闻运作的理念。2005年7月,浙江《嘉兴日报》及其子报《南湖晚报》成立视觉中心。同一年,《南方日报》成立视觉新闻中心,将版式设计人员、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进行整合。2007年,《南方都市报》摄影部设置视频记者岗位。国外报业已经在实践领域全面推出视觉新闻,《那不勒斯每日新闻报》专门成立了多媒体视觉中心,不但要求摄影记者采集新闻照片等视觉新闻,而且要求所有文字记者采集视频新闻、广播新闻和摄影新闻。《华盛顿邮报》计划培养100名专职记者采集视频新闻,目前正在对文字和摄影记者进行技术轮训,学习电视新闻的采集与制作技术。《坦帕论坛报》正在对60名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进行摄像技术培训,其目标是将所有的记者都培训成为视频新闻的高手。[64]

新闻从业人员技能融合已经引起媒体管理层的高度重视,这对媒介新闻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而对新闻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的技能特征

目前,我国的新闻人才结构呈橄榄形,即以采编人员为主体,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比重较小,缺乏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特种岗位的紧缺人才。作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往往是分工明确、各行其职。例如文字记者主要负责采访、写稿,往往只需要完成采访,并把采访内容编写成稿,剩下的就交由编辑完成。而至于摄影又是摄影记者的职责,编辑又只是编辑部的职责,各部门人员互不干扰、各行其职。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需要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或者摄像记者同时进行,而新闻的编辑、排版、印刷也都是分工明确,很少有同时胜任采访、摄影、排版等多项技能融合的全能型新闻从业人员。

媒体内部比较合理的人才结构应该为哑铃型,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主,日常工作人员比例较小。随着数字技术的开发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对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目前缺少的正是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特别缺乏经营管理人才。一方面是广告的管理人才,即管理和指导广告规模经营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媒介节目的推介和经营人员。

媒介融合、新闻融合的趋势,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复合型要求提升。总的来讲,主要是缺乏复合型人才——具有较高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人才。以网络媒体而言,网络媒体除了需要新闻采集、编辑者之外,还需要专业的软件技术人员。网络媒体的综合性较强,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汇聚的平台。但是在现在的网络媒体,很少有既了解报刊或者电视新闻编排,又能熟练操作网络新闻制作的人员。网络新闻更多的是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把已经编排好的新闻发布到网络上。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Darly Moen说:“很多人都觉得我们应该培养一些‘背包记者’(backpack journalists),也就是一名文字、摄影、摄像全能的记者。”[65]他在这里就点出了媒介融合趋势下记者所应兼备的多项技能。

2.媒介融合对新闻从业人员技能的要求

媒介融合不仅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保持原有的媒体技能,而且必须具备以下一些新的技能。

(1)媒体策划与设计能力

未来传媒业的竞争,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竞争。多媒体之间的融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策划和媒体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新闻策划,就是对新闻事件进行筹划、组织报道,以到达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单一媒体时代,新闻从业人员对同一件新闻事件最多是做连续报道,但形式单一,整体性不强。在多媒体融合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因知识的割裂造成从业人员只懂新闻写作却不懂新闻策划、媒体设计、编排及传播技术使用;或只懂媒体技术,对文字和艺术表现缺乏理解,重形式而轻内容。

因此,在新闻融合的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除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外,同时需要具备策划理念和设计能力,这样才能使新闻既有专业的深度,又有审美的力度。

(2)团队协作能力

在媒介融合情况下,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记者与编辑、报纸媒体的从业人员与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等等这些概念将会被淡化,因为新闻从业人员将同时具备多项职能、扮演多种角色。但是,人的能力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各个不同技能背景的人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新闻报道。在报纸媒体中的文字记者可以为电视媒体中的新闻播报员提供稿件,网络媒体中的网页制作人员可以为报纸编辑提供三维图像,网站网络制作视频人员可以为电视台提供视频等。

(3)复合型人才

媒体为了加大自身的竞争力度,为了节约人力资源,在媒介融合这样的趋势下,更需要的是具有多项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从业人员。在派送记者外出采访时,如果有既会拍摄又会采访的一个记者,一般不会选择两个只会单项技能的人员。媒体在考虑自己的资源整合、经费支出等各方面因素时,会更加欢迎兼备多项技能的新闻从业人员。例如,摄像记者在会拍摄的同时,还应掌握视频的制作和新闻编辑的技能,这就可以为媒体省下很多人力物力,同时也免去了在工作交接上存在的繁琐的程序和不必要的遗漏。由此,新闻的时效性等都会得到加强。全能型的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复合型的人才是可以培养的,如今的媒体就是缺少复合型的新闻工作者。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因此,新闻从业人员有必要为此做好准备,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媒体融合下的新闻融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把新闻报道技巧推向了更广阔的空间。为了适应这一趋势,继续发挥媒体的作用,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多种技能的学习锻炼,掌握多项技术,才可以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可以继续在新闻传播战线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注释】

[1]朗讯贝尔实验室总裁金钟动(Jeong Kim)博士:《IMS是迈向融合的关键一步》,《通信世界》2005年第11期,第19页。

[2]玛格赫丽塔·帕加尼著:《多媒体与互动数字电视——把握数字融合所创造的机会》,罗晓军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3]德拉吉报道(Drudge Report)是一家美国新闻网站,以政治新闻报道为特色,常有内幕消息捅出。让这个网站一举成名的,是它率先报道了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在国内它之所以比较出名,是因为它曾被包装成“博客”宣传炒作了一阵。

[4]Lawson-Borders,G.,2003,‘Integrating New Media and Old Media:Seven Observations of Convergence as a Strategy for Best Practices in Media Organization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5/2:93.

[5]Lawson-Borders,G.,2003,‘Integrating New Media and Old Media:Seven Observations of Convergence as a Strategy for Best Practices in Media Organization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5/2:93.

[6]华经视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09-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记录媒介复制行业影响测评与企业应对策略及专家点评报告》,《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讯》2008年11月28日。

[7]Cuilenburg,J.V.,and Quail,D.M.,‘Media Policy Paradigm Shift’,European Journal of Anastasia Bednarski,From Diversity to Duplication:Mega-Mergers and the Failure of the Communication,2003,18/2:181-207.

[8]Media Ownership Policy Reexamination,详细内容可参阅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fcc.gov

[9]美国《电信法》,http://www.fcc.gov/Reports/tcom1996.txt

[10]详见《美国1996年电信法主要条款》,《中国科技信息》1996年第9期,第48页。

[11]孙玉奎:《美国的1996年联邦通信法》,《当代通讯》1996年第9期,第26页。

[12]郑丽琪、陈炳宏:《传播媒体之集团化与多角化研究》,《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2年7月31日。

[13]林如鹏:《中国媒介集团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新闻大学》2002年冬季。

[14]美联社2007年12月18日消息,岳嵘嵘编译。

[15]Canadian Radio-televis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Act,http://laws.justice.gc.ca/en/C-22/index.html

[16]《国外三网融合的管制与发展状况》,《全球IP通信联盟》2007年10月23日。

[17]《新经济时代媒体财富的竞争》,中华传媒网2005年2月16日。

[18]Communications Act 2003,http://www.opsi.gov.uk/acts/acts2003/ukpga_20030021_en_1

[19]曾娅:《英国新通信法正式颁布实施》,《人民邮电》2003年第8期。

[20]续俊旗:《英国新通信法解读》,《人民邮电》2003年第8期。

[21]续俊旗:《借鉴邻邦日本电信法的演变》,《计算机世界》2003年12月8日。

[22]石玉春:《日本电信法修订了什么?》,《人民邮电》2003年7月16日。

[23]同上。

[24]同上。

[25]石玉春:《日本电信法修订了什么?》,《人民邮电》2003年7月16日,第004版。

[26]秋风:《韩流的保护主义》,《中国海关》2006年第4期。

[27]同上。

[28]Kyoung-Hee Song:Report on the Program Quota Regulation:What has changed after nine years in the program supply market?KBI Report 2000.Seoul,Korea:KBI.16.

[29]新加坡传媒发展局官方网站www.mda.gov.sg

[30]宋昭勋:《媒体融合: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面临的挑战》,《传媒透视》2006年第10期。

[31]闵大洪:《点击2005年的中国网络媒体》,《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2期,第15页。

[32]Stone,M.,2002,.‘Multimedia integration is here to stay’,Online Newspapers and Multimedia Newsrooms,4.

[33]‘Survey:Your television is ringing’,The Economist.London:2006,381/8499:4.

[34]王宇:《从世界主要媒介集团的经营运作看媒介发展的规律》,《声屏世界》2003年第8期,第56页。

[35]吴欣枫:《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从AOL和时代华纳合并看新闻传播行业的重组》,《紫金博客》2005年6月20日。

[36]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页。

[37]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页。

[38]王利明:《国家所有权与管理权》,《民商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0页。

[39]雷润琴:《媒介所有权:传播法意义上的制度、关系和权利》,《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2页。

[40]王宇:《从世界主要媒介集团的经营运作看媒介发展的规律》,《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6页。

[41]宋昭勋:《媒体融合: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面临的挑战》,香港《传媒透视》2006年9月20日。

[42]北京创宝投资顾问公司:《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业三大经典并购案例》,《中国广播影视》2007年第6期。

[43]同上。

[44]北京创宝投资顾问公司:《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业三大经典并购案例》,《中国广播影视》2007年第6期。

[45]同上。

[46]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紫金网2008年1月16日。

[47]吴生华:《媒体的竞争和共生研究》,《中华新闻报》2000年10月16日,第6版。

[48]朱敏:《网络时代,我们怎样应对》,《广东广播在线》2006年6月6日。

[49]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21页。

[50]章于炎:《媒介融合:从优质新闻业务、规模经济到竞争优势的发展轨迹》,《中国传媒报告》第19期,第6页。

[51]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中国记者》2005年第6期。

[52]章于炎:《媒介融合:从优质新闻业务、规模经济到竞争优势的发展轨迹》,《中国传媒报告》第19期,第5页。

[53]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页。

[54]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55]Jonathan Marks“More variety on various platforms”,《南方广播研究》2000年第2期。

[56]蔡雯:《“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人民网2007年1月25日。

[57]陆桂生,邹迎九:《我国媒介组织结构的设计及其发展趋势》,《桂海论丛》2007年第3期。

[58]邵培仁:《媒介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9]宋昭勋:《媒体融合: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面临的挑战》,香港《传媒透视》2006年9月20日。

[60]吴海荣:《凤凰卫视媒介融合策略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第152页。

[61]刘寒娥:《融合新闻理念对新闻报道方式的影响》,《新闻实践》2007年第10期,第18页。

[62]陈雪奇:《洛克伍德新闻组合设计解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第237页。

[63]陈雪奇:《洛克伍德新闻组合设计解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第237页。

[64]以上实例引自郜书锴:《视觉新闻报纸突破新途径》,《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3月26日。

[65]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中国记者》2005年第9期,第7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