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媒经营历程

传媒经营历程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传媒经营历程从1978年至今,我国的传媒经营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媒体从单纯的宣传型开始向宣传与经营并重的媒体转型。自此,广告成为传媒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商业广告在电视媒介、广播媒介、报刊媒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媒经营的复苏,更表征着中国传播媒介的利益属性被重新认定。

一、传媒经营历程

从1978年至今,我国的传媒经营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在这30年里,我国传媒经营经历了破冰之旅、迅速发展、整合发展三个大的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我国传媒经营也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我国的传媒业正发展成为一个实力强大的新兴产业。

(一)1978—1991年:传媒经营初步发展时期

在改革开放之前,传媒扮演的角色是单纯的“喉舌”、“工具”。由于传媒承担着单一的宣传任务,又定性为事业单位,所面对的是单一的公费市场,所需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不存在经营的问题。

1978年之后,国家传媒政策开始发生变化,中国传媒从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都有了显著的改变,传媒经营单位开始与国家财政“断奶”,传媒生存方式的变化使得传媒经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媒经营进入初步发展时期。

1.传媒开始探索性经营

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政策,传媒也开始刊发广告,成为传媒经营的起点。

1979年1月28日,上海的《解放日报》在其二版和三版下端刊登了两条通栏广告,这是“文革”后我国出现的第一则报纸广告,当初只是为了弥补春节期间的版面空缺,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79年1月25日上海电视台成立广告业务科,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1)上海广播电台于1979年3月5日在全国广播电台中第一个恢复广告业务。

1980年,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成立,成员公司很快发展到30多个,不仅推动了广告业务的开展,还起到一定的协调作用。1981年4月15日,《中国广告》杂志创刊,成为第一个指导广告业务的专业杂志。日本电通广告公司进入中国,在北京、上海开办事务所,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商。1981年8月21日中国对外贸易广告协会成立,成为第一个全国性的广告行业组织,不仅推动了对外广告业务的开展,还在行业发挥了一定的协调作用。

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媒体从单纯的宣传型开始向宣传与经营并重的媒体转型。自此,广告成为传媒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1982年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入与其他经营性收入达到787万元,与1980年相比,收入增加了544万元。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到1987年,全国已经有410座电视台、250座广播电台和1126家报纸经营广告业务。(2)到1992年,仅全国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就达20.39亿元,而同年国家财政给广播电视业的拨款为23.8亿元,比1982年7200万元电视广告收入增长了28倍。“生存靠发行,致富靠广告”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发行和广告一起成为传媒经营者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这一时期,广播作为主要传媒之一,经历了其经营发展中最为辉煌的阶段。当时广为人知的“珠江模式”,引领广播经营的风潮。1986年底,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借鉴香港电台的直播模式,创办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该台节目分成8个板块,每个板块的内容都是综合的,有新闻、专题、文艺、谈话等多种内容组合而成,话题很短,语言亲切,信息量大,一天新闻滚动播出十几次。这种以大时段板块模式、直播为主的播出方式,主持人为代表的媒介形象,多种形式听众参与反馈为特征的“珠江模式”获得成功。刚开播4个月,广东台的收听率从原来的46.7%一下子上升到78%,而香港电台的收听率从53.3%下降到22%,从而结束了本地电台竞争不过外地台的怪现象。珠江台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界按广播规律办广播的第一家、按受众需求办新闻的第一家。(3)

中国各地陆续有许多广播电台纷纷仿效,开出以提供经济信息、娱乐为主的新频道,采取了系列台、主持人的形式。到1992年,全国812家广播电台,共计有943家分台,听众达7.25亿。这时的珠江台,已经扩展为新闻台、经济台、金融台、音乐台、教育台、文化台共6个台。随着新频道的大量开设,受众人数急速攀升,广播电台的广告经营收入大幅增加。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广播经营突飞猛进。

商业广告在电视媒介、广播媒介、报刊媒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媒经营的复苏,更表征着中国传播媒介的利益属性被重新认定。虽然当时的广告收入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显得微不足道,但却使其完成了从否定、排除利益属性到承认、鼓励利益属性的重大转变,也表明国家对传媒经营的严格控制出现了局部的但却是根本性的松动。

2.传媒数量迅猛增加

80年代初,随着计划体制的逐渐松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活跃,社会信息需求转旺,加之信息概念引入了新闻界,使得媒介从结构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一的一报两台体制的壁垒被打破,大批以多样化信息服务为目的的媒介开始出现。这时,传媒的新闻宣传领域不断拓宽,从单一的政治思想领域走向经济工作、人民生活、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许多媒介加大了新闻信息的比重,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服务性新闻开始增多,新闻报道面大大拓宽。信息灵敏、信息量大成为媒介的自觉追求,并以此来吸引受众。

在报业领域,报纸创办掀起高潮。从1980年1月1日至1985年3月1日这段时间内,全国新创办的报纸达1008份,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家报纸问世。(4)此外,党委机关报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对象报、行业报、经济信息类报纸大量涌现。一大批提供纯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的报纸纷纷创办。据统计,经济类报纸从1979年的5种发展到1986年的112种;专业报、企业家报在1981年到1982年间就增加了80%,发行量则增加了336%;信息类报纸更是大幅增长。这些报纸以一定专业性信息满足一定范围的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提高了信息量、时效性、可读性和服务性,从“观点纸”趋向“新闻纸”。虽然也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但在提供信息、介绍知识方面占很大比重,有的报刊主要的内容就是提供信息和知识。1984年10月1日,全国第一张以深度经济信息、百姓生活资讯为主的综合信息类日报——《信息日报》创办,开创了我国信息类报刊之先河。

这一时期,由于信息化的推进,导致了传媒数量的增加和经营的发展,而中央对地方开办传媒政策的变化,使这一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电视台数量的迅速增加是这一时期最为明显的表现。在总结和吸取中央集中办传媒的得失的基础上,国家在这一时期逐渐下放了地方政府兴办传媒机构的权力,逐步解除了对地方发展传媒的种种限制。中国电视业的广告收入反映出这一变化,10年间随着电视台数量的增长,中国电视业的广告收入从1992年的21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999年的114亿元人民币。其中有20个电视台年收入超亿元,各地电视大楼拔地而起,电视台设备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5)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中央、省、地区、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实行省、市、县三级行政管理部门和网络建设管理受同级政府和上一级广电行政管理部门的双重领导,以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为主,宣传业务由同级党委领导和上一级广电行政部门指导。这改变了中央长期垄断传媒的局面,使广播电视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1980年,全国仅有无线电视台38座,1985年为202座,1988年达422座。(6)

不仅如此,电视台的迅猛发展,也缘于地方政府加大宣传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地方政府加大了对传媒的投入和经营管理力度,大大推动了传媒经营的发展,地方传媒成为不可忽视的经营力量。

(二)1991—2000年:传媒经营迅猛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传媒业经济上逐渐独立,规模上不断壮大,传媒业经营进入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为强化宏观调控和应对市场竞争,传媒业开始结构性调整,传媒经营打上结构调整的烙印。

1.传媒经营高速增长

在这一时期,随着传媒经营的发展,传媒逐渐摆脱了对财政拨款的依赖,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市场主体,传媒收入大幅增长。从1991年到2000年间的10年间,传媒广告经营从35亿元增长到71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35%,远高于同期GDP年均8%的增速,传媒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传媒经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报刊业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内容突破,报刊种类和广告收益均大幅增长;广播电视业,经过不懈经营,逐步实现了经济自立化、节目丰富化。

这一阶段,报业发展空前繁荣。一方面,报纸种类与数量急剧攀升。据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截至1996年年底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共2163种、平均期印数17877万份,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报纸种数的11.6倍、平均期印数的4.2倍。另一方面,广告营业额连年大幅攀升。据中国报协的统计,这一时期的投资回报率高达17%~50%,远远高于其他产业。1993年,全国8家报纸广告首次超过亿元;1994年,5家报纸广告收入超过2亿元,全国报业广告营业额突破了50亿元大关;1996年又超过了70亿元,1997年接近100亿元,从1990年到1997年中国报业广告营业额增长了4倍,平均每年增长率超过了70%。(7)

都市报强势的崛起成为这一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所谓都市报,是指以城市晚报为代表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受众的综合类报纸。据统计,1987年全国此类报纸约为220种,其中晚报34种,到了1996年全国此类报纸超过600种,其中晚报已达124种。大量都市报的兴起,既是中国报业市场化的标志,也是市场化的结果。

都市报立足城市,面向市场,贴近读者,具有强烈的市民化和城市化特点,较好地解决了媒介市场经营问题。正是因为都市报的强势崛起,这一时期报业经营力量大大增强,报业收入大幅提升,这提升主要来自自费零购和自费订阅。自费零购和自费订阅逐渐成为报纸发行收入中的最重要部分。在1994年成都地区一项调查显示,读者获取报纸的方式,自费订阅已占到43%。另据1995年中宣部在全国范围内所作的一项调查,自费读者占到被调查者的54%。

这一时期报业经营经过高速发展,到2000年,已经形成庞大的规模。到2000年底,在报业领域,共有报纸2007种,资产总额180多亿元,全年总印数329.29亿份,全年实现广告收入146.47亿元。平均每期印数超过10万册的报纸达128种,超过100万册的有11种,其中《参考消息》、《人民日报》和《羊城晚报》分别达274.61万份、186.30万份和152.01万份。

这一时期是中国电视产业转型的重要阶段。据统计,1991年的时候,电视业广告收入达到10亿元人民币,第一次超过了报纸广告经营额(9.6亿元),占中国广告经营总额的比例第一次超过四分之一,达到28.5%,标志电视产业第一次成为传媒产业中的支柱产业。1993年中国电视产业广告收入第一次超过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象征着中国电视产业在经济上已经开始自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媒经营的深入,电视节目市场逐步形成。1996年首次主办的全国国产电视节目展示交易会,吸引了制作单位304家,展示交易的节目16169部,其中,电视剧9528部(集)、专题节目2568部(集)、其他节目4074部(集)。这次交易会为后来的电视节目市场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外,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有线电视用户迅猛增长,从1992年到1997年间,有线电视用户以平均每年1 000万的速度递增,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第一大有线电视国,有线电视正成为中国家庭入户率最高的信息工具。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业经过高速发展,到2000年的时候,已经形成庞大的规模。2000年电视全行业固定资产2500亿元左右,广告总收入168.91亿元,超过亿元的电视台达32家,CCTV全年总收入61.42亿元。在广播领域,已有广播电台304座,广播发射台及转播台73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2.74%。无线广播1934套,每日播出时间20317小时。作为主要收入的广告营业额,2000年全行业实现16.19亿元。

2.传媒市场竞争加剧

尽管中国传媒业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传媒市场,但传媒间的竞争却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竞争主体看,这一时期在不同介质、不同领域、不同级别的国内传媒机构之间展开竞争。围绕受众市场和广告份额,传媒将一般商业竞争手段融入传媒业,使传媒竞争手段不断更新,竞争程度更趋激烈。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都市报”现象将传媒竞争演绎得淋漓尽致。都市报较好地解决了媒介市场经营问题,从一开始就受到主办者和读者的青睐,以致出现同城多家都市报的情况(如成都最多时有7家,北京8家)。都市报和后来的其他报纸不断创新出新的竞争手段争夺市场份额。传媒更加注意自身形象设计包装,甚至通过登上飞机机身等广告方式增加美誉度。新闻内容更加多样化,信息更加丰富,时效性更强。市场营销手段从报贩批发、建连锁店,到低价倾销直至免费赠阅。(8)

卫星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分割局面,传媒竞争跨越了地域限制,广播电视之间的竞争加剧。全国市场的卫星频道,大中城市入户的有线电视频道一般达到三四十个,各个频道为了赢得眼球,大打综艺与娱乐牌,电子媒体和平面媒体以及它们之间的混战愈演愈烈。

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各家广播电视纷纷推陈出新。它们在节目内容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上做足了文章,大量的访谈类节目、文娱节目、都市热线纷纷出笼,并持续保持相同风格,极大地提升了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和参与度,使得自己在巩固原有受众的同时,尽力争取潜在市场。许多媒体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以中央电视台来说,当时就形成了一些很有特色、极具竞争力的栏目,如犀利的《焦点访谈》、大胆的《新闻调查》、轻松的《正大综艺》为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占领了大量的市场。(9)

此外这一时期的民间电视制作的参与,使得传媒市场竞争更为剧烈,大量民间资本流入传媒行业,民间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蔚为大观。当时最为风光的《中国娱乐报道》曾在全国130家电视台播出。

90年代后期,中国传媒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市场、关心收视率、研究包装、探索营销,经济管理的理念逐渐产生并迅速成熟起来,也就加剧了传媒业的竞争。

3.传媒经营打上结构调整的烙印

这一时期,一方面传媒业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传媒业结构调整加速进行,这一时期的传媒经营也自然打上了这样的烙印。

随着经营规模的高速扩张,中国传媒业的结构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突出表现为因传媒机构的过快、过量增长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以电视为例,截至1994年年底,我国县级以上无线电视台982家,有线电视台121家,教育电视台941家,总数达3135家,比美、俄、日、法、德、英等11个电视产业大国的总和还多出529家。新闻出版方面,1985年至1993年,全国平均每3.1天就有一家新报纸问世,在新闻出版署领取记者证的采编人员当时累计达到12.3万人。

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国家对传媒采取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政策。在广播电视业内,对有线台和无线台进行合并,以频道专业化整合为契机,对地方电视台频道进行调整。在报业内,明确规定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原则上不办机关报,司局所办报纸一律取消,省地级以下局不办报,在原则上宣告了政府机关退出了报刊业。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到2001年7月底,全国减少有线电视台217家,经济电视台5家,节目由原来的3000多套压缩至700多套。到2000年12月,被划转到其他报社或报业集团的厅局级报纸达550种,这些报纸后来都逐步实现了面向市场的转型。

通过这些调整政策和措施,传媒增长过热的现象得到有效抑制,为传媒经营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就报刊结构调整来说,由于众多报刊由原来的公款办报和公款订报变为被推向了市场,因此众多报刊运营体制发生了根本改变。报业经营力量得到进一步壮大,推动了报业整体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2001年至今:传媒经营整合发展期

2001年是传媒经营发展的又一个分水岭。这一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这预示着中国传媒经营在获得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更直接面对外国传媒巨头的严峻挑战。

新时期的传媒业发展,与上一时期相比,其明显特点就是经营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由于体制内的潜力基本释放完毕,传媒经营的重点转向深化改革和宏观整合。传媒经营与传媒改革同步提升,通过推进分离化改革和传媒产业的整合发展,传媒经营效率提升,传媒业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1.传媒加快集团化发展

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国际传媒资本大举进入将不可避免,中国的应对措施就是推动传媒业集团化、跨地区、跨行业发展。

传媒业的集团化发展,国家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积极探索,但在新时期之前,集团化发展只是一种探索。1996年当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被批准成立的时候,新闻出版署特意作出规定,认为组建报业集团只能做少量试点,不能一哄而上,因此从1996—2000年我国批准成立的报业集团不过区区十余家,广电业的集团化建设更是缓慢。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国家在2001年以后大力推动报业集团建设,而且迅速加快了广电业集团组建的步伐。到2003年年初,国家共批准成立了70个传媒集团,其中包括39个报业集团、13个广电集团、1家期刊集团、9家出版集团、5个发行集团和3个电影集团。

在这些传媒集团中,2001年12月挂牌成立的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新闻集团。该集团整合了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广播电视互联网站等中央级广播电视、电影及广电网络公司的资源和力量。集团成立后,形成拥有广播、电视、电影、传输网络、互联网站、报刊出版、影视艺术、科技开发、广告经营、物业管理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其固定资产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年收入过百亿,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传媒航母。集团组建了节目开发总公司、艺术演出公司、广告总公司、物业开发总公司、报刊出版公司、国际合作公司等6个新的公司。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开发、演出及广告经营由集团统一策划、经营。此外,集团还通过向地方电台、电视台提供节目或合作办台、办节目,扩大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利用率和落地入户率。同时,集团当时还构想通过组建传输网络公司,对全国广播电视网络进行整合,形成全国联网。

集团化的发展加快了中国传媒市场的整合,提高了市场的集中度。1998年,中国有36家报社或报业集团的年广告营业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其总额约为80亿元人民币,大约占中国报业广告总营业额的73%。2001年,报业广告营业额超过1亿元的报社(集团)已经达到50家以上,占报业广告额的80%。以福建和上海市为例,福建省约73%的报业广告营业额由4家报社占有;上海市的文汇新民联合集团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广告营业额合计超过15亿元,约占该市报业市场广告营业额的90%。

2.传媒公司加速上市

我国最早的传媒上市公司是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1994年上市,从那时到现在传媒上市公司已达到13家。进入新时期,传媒公司上市正进入加速阶段。

根据统计分析,现有的13家传媒上市公司主要包括:东方明珠、新华传媒、歌华有线、中视传媒、华闻传媒、赛迪传媒、中信国安、电广传媒、广电网络、博瑞传播、北青传媒、粤传媒。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传媒类上市公司一直较少,这些传媒类上市公司,其上市路径可以归结为两大模式:一是IPO,就是直接上市,二是借壳上市,或者说重组上市。东方明珠、电广传媒、歌华有线、中视传媒、北青传媒,是直接上市的;新华传媒、华闻传媒、博瑞传播、广电网络、赛迪传媒、粤传媒,是通过借壳重组实现上市的。

传媒公司上市后,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平台,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不断融资,投入到好的项目和把好的资源整合进来,这有利于传媒打造品牌,扩大规模,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湖南影视传媒发展得非常好,其上市的电广传媒起到了重要作用,超级女声、快乐男生,金鹰电视节,都是通过电广传媒这个平台做出来的;陕西的广电网络,通过上市和不断再融资,逐渐把陕西的有线电视网络从省、市到县整合起来,这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完全整合的省份;上海的新华传媒,通过上市把上海新华书店和解放日报集团的发行、广告及非新闻类传媒资产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发行与媒体及出版的整合。新华传媒和电广传媒已经成为国内传媒类上市公司的旗舰。

但是,国内传媒上市公司存在的一个显著现象,就是从传媒核心业务到边缘业务,越向外扩展,上市的公司数目就越多。如东方明珠、中视传媒核心资产主要是电视塔、影视城旅游观光等,电广传媒、歌华有线主要是广告代理、有线电视网络等。这是由于国家政策性的限制,媒体企业的核心资产如编辑、新闻制作等未纳入上市公司业务,因此传媒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结构主要集中于影视、广告、印刷以及有线电视传输业务。这说明中国的传媒经营政策是在不断对外放宽的。媒介产业链边缘层上市公司最多,说明该部分放宽力度最大;而媒介产业链核心部分也在不断变化。

进入新时期后,传媒上市加速进行。2004年,新华财经在东京证券市场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媒体公司;紧接着,北青传媒也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港上市的媒体,以及首家直接通过IPO上市的内地平面媒体。相比较于博瑞传播当年艰难的绕道而行,新华财经和北青传媒境外上市获得批准,这对一向严控的传媒上市释放了更多的政策暗示。2007年以后,我国传媒上市更是掀起高潮,不仅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上市业务有明显突破。辽宁出版传媒实现了整体上市,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把出版社注入上市公司的传媒集团整体上市前所未有。很多地方的出版发行、新闻报业集团也递交了上市方案,有业内人士预计,在不长的时间内会有多家新闻出版类企业上市。

3.新传媒经营异军突起

新传媒带来新的行业增长点。新传媒经营,以网络经营为代表,包括数字电视、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传媒以及其他新兴传媒的经营行为。

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广、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拥有稳定的用户群,经营形态基本稳定,广告模式不断丰富。网络教育、网上银行、在线交易、网络广告、网络新闻、网上视频服务、收费邮件服务、IP电话、短信服务、网上人才服务、网络资讯服务、网络游戏等均已成为网络媒体经营的增长点。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2.1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6.1%;CN域名总数超过180万;网络视频固定用户达到了45.6万人,增长约80%,收入接近2亿元人民币。(10)2006年我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46亿元,仅世界杯期间四大门户网站的广告收入就达1亿元以上。

国内数字电视发展迅速。就2006年的数字来看,其用户已达1294.4万户,与2005年相比,其增长率达到惊人的275.2%,预计2010年将达到8000万以上,数字电视渗透率将提高到60%。2006年,全国数字电视和收费电视增值业务收入达到68亿元。近年来,国家还陆续颁布了数字电视行业的一系列相关标准,大批省市进入数字电视整体转换阶段,盈利模式日趋成熟:一方面,内容制作环节可引入民间资本参与,为产业链下游的有线网络运营商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运营商除了能够获得政府的行政支持和补贴外,还可以通过模拟与数字信号转换来提高实际缴费率,开展双向、语音、交互多媒体以及电信增值业务来增加收入。全国范围内的有线网络运营商的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原来以市为中心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开始向省网整合,增强了有线电视网络的区域竞争力。可以说,数字电视进入了快速成长期。

手机传媒作为新传媒,其商业经营也有了突破性发展。易观国际和艾瑞市场咨询发布报告指出,中国WAP用户总数在2003年只有900万,2006年已接近1.2亿。也就是说,尽管手机上网在中国的发展不过3~4年,但已积累了超过1亿的无线互联网网民,其发展速度赶上有线互联网十几年来才达到的用户规模。(11)2006年12月,国内已出现逾5万家WAP网站,WAP业务月度用户数也高达4000万人;无线广告市场规模达5亿元,预计2007年将达到7.1亿元,2010年有望达到18亿元;手机出版产业作为数字出版产业中的最重要部分,仅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的收入就达80亿元。

此外,移动传媒已发展到包括公交类移动传媒、列车类移动传媒、航空类移动传媒等多个领域。2006年移动电视运营商在公交投入59.8万块显示屏,平均每日覆盖1200万受众;列车类移动电视市场垄断性较强,有着央视背景的中视广源传媒网仅在2004年就在百余台列车上安装了2万多台高清液晶彩电,而与铁路系统关系密切的亿品传媒与全国18个铁路局合作,安装了118台列车,覆盖25个省;航空类、地铁类移动传媒也有所发展。

IPTV和手机电视成为最新兴起的新媒体,也在行业标准、网络服务、内容提供等各个方面取得进展,尽管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盈利模式,但至少已经能够看到良好的发展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