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方经营业绩评价发展历程

西方经营业绩评价发展历程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丁德尔的评价方法也是采用访谈的形式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并将本公司的评价分数与该公司的历史业绩和行业标准进行对比,判断公司的管理业绩。马丁德尔的业绩评价思想在当时来讲最为全面,形成了现代公司业绩评价方法的框架,当时被许多公司和管理咨询机构所采用。其中的经营利润和现金流量已成为该时期业绩评价的重要要素。

第一节 西方经营业绩评价发展历程

西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发展史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成本业绩评价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财务业绩评价时期(约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和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一、成本业绩评价时期

早期的成本思想是一种很简单的将本求利思想,成本计算也是一种简单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计算。这一阶段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就是成本,这种业绩评价带有统计的性质。随着成本会计第一次革命和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产生,原有的在一般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仅仅以计算盈利为目的的简单的将本求利思想逐渐被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便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的思想所取代。简单的成本业绩评价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工场的管理需要,于是,在人类早期的成本思想和简单成本业绩评价的基础上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和业绩评价。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加强,这种较复杂的成本会计核算与评价制度已不能满足资本家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以攫取利润的目的要求。这是因为已有的成本核算是事后的分析计算,反应迟钝,不便于成本控制。1911年,美国会计工作者哈瑞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实现了成本会计的第二次革命。标准成本及差异分析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成本控制,由被动的事后系统反映分析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达到了对成本进行管理的目的。成本控制的状况即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果成为该时期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2)

二、财务业绩评价时期

自189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以来,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对效绩管理和业绩评价方法的研究开始逐步深入。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从事多种经营的综合性企业发展起来了,为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机会。面对需要协调的垂直式综合性企业的多种经营、市场组织以及如何将资本投向利润最大的经济活动等问题,杜邦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设计了多个重要的经营和预算指标。这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也最为重要的指标就是投资报酬率(ROI),投资报酬率为企业整体及其各部门的经营业绩提供了评价的依据。杜邦公司的财务主管唐纳德森·布朗说明了如何将投资报酬率分解成两个重要的财务指标———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成为对企业财务经营业绩进行分析的重要依据。

亚历山大·沃尔在他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选择了七个财务比率指标对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评分,这七个财务比率是流动比率、自有资本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自有资本周转率。评分的方法是给定这七项比率不同的权重,并确定出每项指标的标准比率,用实际比率与标准比率对比,计算出每项指标的得分,然后计算出综合得分,并据此评价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虽然沃尔的财务比率评价方法存在许多问题,但他提出的综合评价企业财务效益的方法为公司业绩评价的发展开拓了思路。

美国管理咨询大师詹姆斯·麦金西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应对企业进行定期的经营管理状况评价,并在评价方法中首先研究企业的外部环境,然后评价企业在该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在此基础上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财务状况与业务活动。

1950年,美国的杰克逊·马丁德尔(Jackson Martindell)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公司的社会贡献、组织机构、收益的健康状况、对股东的服务、研究与发展、董事会业绩分析、公司财务政策、公司生产效率、销售组织、对经理人的评价等。马丁德尔的评价方法也是采用访谈的形式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并将本公司的评价分数与该公司的历史业绩和行业标准进行对比,判断公司的管理业绩。马丁德尔的业绩评价思想在当时来讲最为全面,形成了现代公司业绩评价方法的框架,当时被许多公司和管理咨询机构所采用(3)

20世纪60年代,运用得比较广泛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是销售利润率,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许多控股公司的重点目标是税负最小化,母公司一般只注重子公司的现金流量而很少关心其业绩评价问题。许多控股公司出于成本效益及管理的方便考虑,通常借助于“投资中心”或“利润中心”实施对子公司的管理与控制。然而,随着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这类多部门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投资报酬率指标的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因为这种分散或多部门企业组织的建立目的是获得规模经济收益(4)。这一时期的业绩评价始终与产量相联系。

20世纪70年代,在业绩评价指标方面,麦尔尼斯(Melnnes)对30家美国跨国公司1971年的业绩进行评价分析后,发表了《跨国公司财务控制系统———实证调查》一文,强调最常用的业绩评价指标为投资报酬率,包括净资产回报率(RONA),其次为预算比较和历史比较。在泊森(Persen)与莱西格(Lezzig)对400家跨国公司1979年经营状况所作的问卷调查分析中,采用的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还有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率(EPS)、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IRR)等。其中的经营利润和现金流量已成为该时期业绩评价的重要要素。对管理者的补偿是根据EPS、EPS的增长以及与竞争对手相比的回报指标情况而定。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权变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实践中企业必须随机应变,及时有效地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美国的克莱夫·伊曼纽尔博士和戴维·奥特利博士根据权变理论提出了由17项指标构成的“权变业绩计量”体系。这是一个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复合评价体系,首次将生存能力、应变能力纳入业绩评价的范围,从而使评价结果能够反映企业的生命力,是一种更加综合的评价方法。

进入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理论界对公司业绩评价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发布了“计量企业业绩说明书”,提出了净收益、每股盈余、现金流量、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市场价值、经济收益、调整通货膨胀后的业绩等八项计量公司业绩的指标。

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形成了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业绩评价体系。美国的许多公司,包括跨国公司已意识到过分强调短期财务业绩是美国公司在与欧洲和日本企业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于是他们把着眼点更多地转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上。对管理者的补偿准备以是否实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为根据,而不是短期的财务业绩状况。由此,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像Genera Electric、Xe-rox、Motorola和IBM公司等著名公司都非常重视过程能力、产品生产周期时间、客户的满意程度、保修成本等评价指标;然而,他们的注意力基本上还是集中在如何解决生产问题而不是客户的要求以及客户的忠诚度上;更为重要的是对管理者的补偿主要还是依据财务业绩而不是工作质量业绩。

三、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时期

20世纪90年代后,基于对传统业绩评价体系的不满意,产生了不少改进创新的思想。最有影响力的包括在原有财务指标基础上改进产生的经济增加值(EVA)和加入非财务指标后的战略业绩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

经济增加值(EVA)是Stern Stewart&Co.财务咨询公司总结推出的一种评价指标,该公司每年计算全美1 000家上市公司的EVA和市场增加值(MVA),并在《财富》杂志刊登。由于EVA结果与常规的销售收入、会计利润或股票市值等指标排序结果大相径庭,因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EVA的主要思想是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也就是说,股东必须赚取至少等于资本市场上类似风险投资回报的收益率。投资收益率高低并非企业经营状况好坏和价值创造能力的评估标准,关键在于是否超过资本成本。

平衡计分卡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诺顿在20世纪90年代创立的通过运用财务和非财务四个维度(分别是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分解企业战略并将其转化为员工日常工作的评价指标来帮助企业向既定目标发展的管理理论。该理论创立以来,福布斯全球财富1 000强中,超过50%的企业组织都开发了平衡计分卡系统,北美有将近70%的企业在经营中运用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甚至连政府机构、公共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也都运用了平衡计分卡来实施它们的战略。

为了便于了解,本书将各个时期业绩评价的主要评价工具归纳在表2-1中。

表2-1 各个时期特点及业绩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

img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