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静态和动态评价模型

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静态和动态评价模型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静态评价模型是由王良健2001年在其《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尽管当时其考虑的并非乡村旅游发展的评价问题,但基于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少共性因素的影响,其仍可以作为我们在评价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时的参考。
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静态和动态评价模型_基于区域扶贫开发视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静态评价模型是由王良健2001年在其《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尽管当时其考虑的并非乡村旅游发展的评价问题,但基于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少共性因素的影响,其仍可以作为我们在评价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时的参考。

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静态评价模型中,王良健将评价内容细分成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能力、旅游经济社会效应评价、旅游软硬件环境建设力度和客源市场开拓能力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表6-1)。由于该指标体系对问题的考虑比较周到,加之数据的收集也比较容易,因此其既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又在实践运用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当然,毕竟该指标体系构建之初的出发点并非针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评价所需,所以其在指标体系的本身和各指标的权重设定方面没有突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表6-1 旅游可持续发展静态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续表6-1 

在旅游发展的动态评价模型中,中国科学院牛亚菲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状态层、诊断层、趋势层和目标层。总体上看,共涵盖了49个评价因子。此模型中,尽管并未给出各个指标的赋权,但仍构建起三个大的评价标准:一是旅游资源的总量变化为正值或大于零意义重大;二是旅游资源价值变化为正值或大于零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单位旅游收入对应的旅游资源消耗变化率为负值能提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在上述三个分析标准的基础上,牛亚菲最终建立了一个衡量旅游资源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分析模型:S=∑KiΔRi/Ri。与静态分析模型比,尽管该模型相对比较简便实用,但由于分析中旅游资源及消耗的货币化比值缺乏标准和规范,加之数据的可得性会受到较大的局限,因此其在实践中的运用也就大打折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