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宣翻译的最低标准

外宣翻译的最低标准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宣翻译的标准肯定与翻译的标准相关。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外宣翻译的最大标准就是忠实客观地再现外宣材料的思想内容,含而不露地表达外宣主体的目的意图,做到通顺易懂,具有广泛的可读性,符合专业外宣文体的套路风格。因而,只限定一个翻译标准显然不够科学,最高标准的设立可望而不可即。

外宣翻译的标准肯定与翻译的标准相关。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但是翻译界对此还没有完全一致的定论(林煌天,1997:167)。张南峰认为,中国传统的翻译研究,是以忠实于原文为最高目标的应用翻译学,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指导翻译实践的统一的、绝对的翻译标准,其结晶是“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张南峰,2004:23-41)。近代翻译家严复在他的《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译事有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仅仅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引起了译界热烈持久的大讨论,虽褒贬不一,但总体上是持肯定态度的。通篇考察《天演论》,可以发现严复对原文多有增删,有时还加入自己的话来发挥原文之意,甚至对原书所引喻设譬,多用己意更易(王克非,1997:57)。其实,这是注重传播效果即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和反应,进而实现翻译的最终价值使然。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追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任何译者,都希望自己的译作能被读者所接受(许钧, 1996:50)。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目的是希望此书能起到开启民众,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从而达到“强国保种”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达到此目的,他通过按语的形式把自己的理解、观念表达出来,以助读者理解、接受书中的内容。而他采用“以前的字法句法”的古文笔法,则是因为他心目中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当时的一些士大夫、关心大局的上层知识分子,为使这些人接受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必须投其所好,为此,他在翻译时采用了典雅的古文笔法。正因为严复基于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深谙读者的心理、文化状态、知识水平和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了解程度,采用非传统的翻译方法,才使得《天演论》“风行海内,吸引了从学者到青年学生一大批读者”(鲁迅,2003:14)。一时间报刊谈进化,学校讲进化,“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王克非,1997:58,转引自杨雪莲,2010:159)。

其实,不论是我国古代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观,彦琼的“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主张与玄类的“五不翻”之说,还是近现代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傅雷的“神似”观,钱钟书的“化境”说,抑或当代刘重德的“信、达、切”标准,许渊冲的“三之论”与汪榕培的“传神达意”观,也不论是西方古代泰特勒(Alexander F.Tytler)的“翻译三原则”,还是近现代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或“读者反应论”),威密尔和诺德的“功能主义目的论”,指导思想都是各有千秋,不能一概而论(朱义华,2013:102)。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外宣翻译的最大标准就是忠实客观地再现外宣材料的思想内容,含而不露地表达外宣主体的目的意图,做到通顺易懂,具有广泛的可读性,符合专业外宣文体的套路风格。然而,传播学视角突出了翻译过程的整体性和动态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性,注重传播效果即翻译最终价值的体现。翻译同传播一样,某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应以整体原则为指导。有人想以一条原则来确定翻译的标准,其结果是十分困难的,也是徒劳的,因为它缺乏对于动态变化的针对性(吕俊,1997:42)。奈达(Nida,1993:5)也指出:“翻译中最不可思议的矛盾是从没有十全十美或永恒不变的译文,因为语言和文化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因而,只限定一个翻译标准显然不够科学,最高标准的设立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从传播学的视角看来,应该建立外宣翻译的最低标准,即不违背知识的客观性,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不违背知识的客观性,即信息的信——质的准确和量的充分;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即信息的效——信息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即译者对原作的充分尊重,包括对原作语言和异质文化的尊重,译者的所作所为并非天马行空,这关系到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更突出了译者作为文化使者的作用(杨雪莲,2010:160)。

正如杨自俭先生(2008:2-3)所提出的,对于原文,存在着多种与原文距离(包括内容与形式)远近不等的译文变体(translation variants),各种译文变体在原文和译语作品之间构成了一个集合(set)。如下所示:

从Tl(=Translation 1)到Tn(=Translation n)都是译文,中间包括无数种译文。只要是译文都可以在这个集合中找到它的位置。译文所在集合位置的不同取决于译者的水平、经验与追求以及社会的需求,包括译文使用者的要求、社会意识形态与伦理的制约等(转引自杨雪莲,2010:160)。

翻译是通过语言符号的转换来实现各类信息传播的活动。传播效果是传播学关注的中心话题,但传播系统中有着许多变量,如信息内容的变化和读者的变化等,所以其传播效果也就常常不同或难以固定统一,要求翻译这种跨文化传播达到一个恒定不变的效果——所有接受者轻轻松松获得全部所传信息,无疑是不切实际的,这不应成为翻译的硬任务(张志强,1998:28)。外交部翻译室王弄笙大使曾说过,翻译总是充满着遗憾,但不要畏惧。纽马克也有过类似的表述:译文要达到满意的程度总是可能的,但优秀的译者永远不会就此满足。完美、理想或绝对正确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它总有改进的空间。译者会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译文的表达方式,不断考究事实、润色用词(Newmark,2001:6,转引自杨雪莲,2010:161)。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洪荒之力”的各种英文翻译版本。[3]按照傅园慧接受采访的语境,她说半决赛没有保留,“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其实就是“不遗余力、用尽全力”的意思,可以简单翻译如下:

(1)I have done my best.

(2)I spared no efforts.

(3)I have used all my strength.

(4)I have brought my potential into full play.

然而常规的翻译显然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洪荒之力”这一表达据说来自2015年热播的古装电视剧《花千骨》,剧中的“洪荒之力”指的是妖神之力,有毁灭世界的力量。即使没看过这部剧集,“洪荒之力”的意思也并不晦涩:神话中常看到的“洪荒时代”指人类文明尚未诞生,天地混沌一片的原始时代。“洪荒之力”也就是一股自然本初的原始、根本、对使用者来说倾尽一切的力量。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地震微科普#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后早期状态,一切都在混沌蒙昧之中,那时候的地壳很薄,地震频发,温度极高,造山运动引发了多次大洪水。经过几轮造山运动后,地球上的大气环流逐步建立,地壳也趋于稳定。可见,洪荒之力,确实很强大。”

因此,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后早期的混沌状态,洪荒之力是让地球脱离混沌的大自然造山之力,有点像盘古开天辟地之力。

央视CCTV-news把“洪荒之力”翻译为“prehistorical powers”(A new Internet meme has emerged after Chinese swimmer Fu Yuanhui reacted exaggeratedly to her personal best performance in Rio2016women'sbackstrokesemi-final.“I'vebeenutilizing prehistorical powers.”she told CCTV reporter.Her comment has also become part of the meme.)从字面上直接反映了地球形成早期,也就是“史前”这个概念。英国广播公司(BBC)借鉴了该译法,改为prehistoric powers(I have used all my prehistoric powers to swim),因为后者比前者使用更广。《卫报》(The Guardian)的译法是mystic energy(I used all of my mystic energy)。这两种表达也出现在其他外媒报道中。《悉尼先驱晨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先用了拼音全译,后用“primordial”和“mystical”进行解释:“Asked if she left anything in reserve,Fu said she didn't hold back in the semis and used all her‘hong huang zhi li’—a Chinese phrase interpreted as‘primordial’or‘mystical’powers...Fans have now dubbed her‘Primordial Girl’in memes and online videos,spoofing her expressions.”《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也将“洪荒”译为了primordial。

国内微博、微信各路英语达人也给出了他们的翻译:

(1)The force was with me.(谢凯)

(2)My Chakra has been used up.(谢凯)

(3)I have swum up to my potential.(@winter冬冬winter)

(4)powers of the Chaos Gods/powers of Chaos(金雯)

(5)Antediluvian power(谢侃)

例子(1)中引用了《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所虚构出的“原力”:宇宙中的一个超自然、无所不在的力量。这个“原力”(the Force)跟“洪荒之力”那种开天辟地的力量,应该属于同一种(但中外有不同表述)。电影中的一句经典名言: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该句已经成为外国友人尤其是星迷们生活中最常用的祝福语和鼓励语。“the Force”毫无疑问可以让外国读者产生关于一种伟大神奇的力量的联想。

例子(2)中的Chakra(查可拉)来源于日本漫画《火影》。“Chakra”一词最初源于古印度,指“分布于人体内各部分的能量中枢”,中文也会把它译为“脉轮”或“气卦”,在印度教、佛教(尤其是“密教”)都可以找到“查可拉”的修炼内容。在日本古代,武士和忍者都要进行密教修炼。《火影》中“查可拉”的概念就取材于此。简单来说,“查可拉”就是将体内“精神能量”和“身体能量”完美融合所产生的一种能量,是忍者施“忍术”时必备的一种力量。“查可拉(Chakra)”是一种“潜在的精神意志力所爆发出来的能量”,与“洪荒之力”非常相似。

例子(3)的表达源于电影《功夫熊猫》的一句话“I knew I didn't eat up to my potential(我就知道我没发掘出自己吃这方面的潜力)”。“我已经使出洪荒之力”的译法确实参考译为:I have swum up to my potential。

例子(4)中金雯认为“洪荒”可以对应古希腊神话中的Chaos,即天地未开的混沌状态,战锤游戏里就有Chaos Gods。玄幻小说Percy Jackson系列里就有这个说法。因此洪荒之力可以说powers of the Chaos Gods,或干脆译成powers of Chaos。

谢侃还提出了Antediluvian power的表达。Antediluvian释义为:(《圣经》中所说的)大洪水前的,上古的,古风的。(1.Bible Occurring or belonging to the era before the Flood.2.Extremely old or old-fashioned.[4])Antediluvian指的是上帝为了惩罚人类的堕落而发起一场大洪水毁灭世界之前的那个年代。在西方人意识中这个古老和悠远的年代不亚于我们的“洪荒”所含的文化底蕴。

这多个翻译版本说明,完美的翻译或许并不存在,但是每一个翻译版本都能引起不同读者群体的内心共鸣。但是这些背景知识和典故不仅需要译者涉猎广泛,同时想要读懂译文背后的典故还需要读者和译者有同样广博的知识,需要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的人将译文和这些背景联系起来。要想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并非易事。

最低翻译标准的建立体现了动态与稳定的相对统一,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体现继承与发展的和谐(杨雪莲,2010:161)。既建立了翻译规范,又给译者留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是对原文文本的尊重,又是对译者的一种适度宽容。传播学视角对翻译标准的考量将会使翻译研究的道路越走越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