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宣翻译新定位

外宣翻译新定位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中国的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和深刻转型期,有木秀于林的骄傲,也有风必摧之的烦恼;有长风破浪的自信,也有不进则退的忧患。“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对外传播上提出的新要求、新定位。把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阐释好,是对外传播的重要任务,也是在更大范围内达成共识的关键。对外传播工作,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我们的发展减少被动、争取主动。

当前,中国的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和深刻转型期,有木秀于林的骄傲,也有风必摧之的烦恼;有长风破浪的自信,也有不进则退的忧患。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发展,有关注也有猜疑,有误读也有误导。之所以如此,有文化差异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的较量。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中国掠夺论”“中国不负责任论”“中国搭便车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绝于耳,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偏见更是屡见不鲜。出现舆论杂音噪音的地方,正是对外传播应该着重用力之处。

“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对外传播上提出的新要求、新定位。在我们的对外传播实践中,这应该成为需要秉持的基本理念、需要传递的基本价值和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增信释疑、凝心聚力”,就是要以情感的沟通、理性的说法、价值的共鸣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对外传播中形成“最大公约数”,为中国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到:

第一,激荡同声相应的共鸣。在对外传播中,除了诉诸逻辑论证的“理性传播”,也需要诉诸情感交流的“感性传播”。30年前,《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号上,邓小平同志“向海外朋友问好”的题词让很多海外华人潸然泪下。这份报纸之所以能形成巨大影响,也正是因为注重情感交流的力量。1992年春天,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看到一篇海外中国留学生的征文《啊!鼓岭》,提到美国人加德纳夫人眷念福州一个叫鼓岭的地方,渴望故地重游。习近平同志当即邀请加德纳夫人伊丽莎白到福州访问,安排她走访丈夫在世时念念不忘的鼓岭。2012年2月,已是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访美期间讲述了“鼓岭故事”,闻者无不动容。因一张报纸结缘,拉近了两国人民的情感,书写了中美友好交往的佳话,也留下了关于文化交流的思考:有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交流,才有距离的缩小、信任的增进。

第二,形成同气相求的共识。在对外传播中不仅有交锋,更有交流交融。面对诸如环境问题、安全问题、发展问题等全球性挑战,需要形成一定共识,才有讨论的起点、合作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很多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都能求同存异、融通中外,在国际舆论场中形成最大共识。如“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追求的既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梦都息息相通;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共同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是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战略性思考;如“四个全面”,切中了时代的共同主题和世界的共同追求,这样的战略布局不仅对中国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借鉴。把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阐释好,是对外传播的重要任务,也是在更大范围内达成共识的关键。

第三,凝聚同频共振的力量。对外传播工作,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我们的发展减少被动、争取主动。这就需要我们与不同国家进行多方位交流、开展多语言对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正能量。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国家重大战略举措,服务国家总体战略大局,自觉贴近外交工作大局,主动设置议题,变被动为主动。围绕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围绕改革发展最新成就,统筹谋划、主动破题,消除误解、增加了解、促进理解,为经济社会发展、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和外交工作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舆论氛围(杨振武,《人民日报》,2015-07-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