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宣翻译的主要问题

外宣翻译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曾对“大外宣”中外语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另外,外宣要实事求是,要用事实说明问题。因此在外宣翻译中译者如果稍有疏忽,可能就错过了扭转中国在外形象的机会,给外宣翻译带来很大挑战。他们对于外宣翻译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全面,自身汉语语言水平还达不到较高标准,使得外宣翻译良莠不齐。

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2000:2-3)曾对“大外宣”中外语工作进行分析总结。他们认为我国的外语教育还不普及,全民的外语知识还很缺乏,特别是各级、各部门还有不少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对外外语工作的重要性,在对翻译的认识上存在误区:第一个误区,认为翻译是一种单纯的甚至近乎机械的技术工作。第二个误区,认为翻译工作只是一种语际转换的工作,只要把英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去取代中文,就算完成了翻译。第三个误区,认为只要念过一点外语就能做翻译,而不问他的中文水平如何、文化知识如何。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和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足为怪,因为相对中文媒体而言,我国英语媒体仍属于“少数媒体”。虽然这对我国对外传播事业已是巨大成就,但应该承认这还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需要。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传播中还较弱,“西强我弱”的局面还十分明显。

徐明强(2014:11-12)认为外宣翻译存在四个根本问题:第一,内宣和外宣不分。内宣的东西直接用来对外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从主观上来讲,内宣和外宣必须分开,外宣要有自己独立的宣传途径和做法,但实际上两者很难分开。尤其是新媒体的产生以及中国对外开放以后,外国获取中国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比如:外国记者、网络等。你在这儿宣传某个政策怎样好,可某一个村里面出了一件大事,处理得好,可以得分,处理不好,马上失分。政府讲了很多,外宣部门做了很多宣传,一下子全没有了。汶川大地震就是很好的例子。政府并没有刻意地做很多的宣传,但国内国外媒体引导得好,起了正面的作用。第二,缺少外宣研究。要做好对外宣传,就必须研究受众,研究自己。我们做外宣翻译、外宣出版离不开研究。我们的外宣编辑、翻译必须加强研究,而且研究要跟实践相结合。外文局有个研究中心,但如何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日常的对外编辑、翻译工作结合起来,需要做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第三,文风不平和。我们的对外政治文件,可以说每句话都像是口号,大多连主语都没有。有的东西是要心平气和地叙述的。西方主张讲故事,我们主张讲道理,故事容易听得进去,道理就有些教训人的感觉。所以,对外宣传要学会讲故事。其实,对内宣传采用讲故事的办法也一定十分有效。另外,外宣要实事求是,要用事实说明问题。夸大其事、莺歌燕舞,只能适得其反。失去了受众的信任比不宣传还要坏。因此,平和的文风是外宣必需的。第四,特色词汇翻译难懂。最头疼的就是中国特色的词汇,即我们自己创造的、不通用的词汇。中国译协每年组织两次中译英研讨会讨论如何翻译这些中国特色的词汇,真是煞费苦心,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没有词也要造一个词出来。这些词也许很接近中文原文,但对于外国人来讲,往往很难看得懂,起码看着别扭。比如:推进、加强、加快、取得、重视、坚持、发挥、贯彻、企图、解放、抓住、部署,这些词在国外的媒体上或文章里就很少见到,老百姓是不会用这些词的,他们的语料库中根本就没有这些词,我们如此翻译过去,他们又怎能看得懂呢?

胡兴文、张健(2013:102)指出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明确无误地理解和获得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起到对外宣传的效果。要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应设法化解汉英这两种语言在逻辑、语体风格、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理解上的困难,以目的语为归宿,使译文读者比较顺畅地获取信息。然而,目前我们的外宣译文中有时会出现让读者无法理解甚至产生误译的情况,达不到对外宣传的目的。当前外宣翻译中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望文生译。这类错误的主要表现为译者忽略两种语言的差异,粗制滥造,将信息胡乱堆砌起来,导致语句不通,白字连篇,错误百出,难以得到英语受众的认同,从而无法取得译文的预期效果。二是译名不一致。在外宣翻译中,所谓译名不一致指翻译同一名胜古迹、机构名称、路名地名等概念时存在若干不同译名的现象,极易误导外国受众,造成信息交流的混乱。究其原因,一方面,外宣翻译涉及的专名数量庞大,门类繁多,而新词汇也层出不穷,很多专名还没有形成约定俗成的说法;另一方面,众多从业人员缺乏统一组织,翻译素质也良莠不齐,常常想当然地翻译专名,而不是费心通过诸如网络等渠道去搜寻既定的译法。三是中式英语。中式英语往往受汉语思维影响和相应文化背景的干扰,过分拘泥原文字句,导致某些译文生硬晦涩,可读性差,在对外交际与文化交流中起阻碍作用,从而达不到理想的对外宣传效果。

段连城(1990:2-10)认为,如今译者自身语言水平和翻译素养的提高,使得语法错误的情况大幅减少,而随着新词的不断出现,“乙型病状”所占比例增大。产生“乙型病状”的主要原因是中外文化差异;国外对中国认识的陈旧影响了外宣翻译;外宣翻译从业人员素质不整齐;我国外宣翻译发展较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等等几个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古国,在文化、历史、发展上都与国外有着极大的差异,这成为外宣翻译的很大障碍。由于长久以来一些国家对于我国有一些不正确的宣传,导致中国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产生了扭曲,对我国的国情存在错误的认识。因此在外宣翻译中译者如果稍有疏忽,可能就错过了扭转中国在外形象的机会,给外宣翻译带来很大挑战。外宣翻译涉及面广,而专职从业人员却不多,大多数译者从事普通翻译。他们对于外宣翻译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全面,自身汉语语言水平还达不到较高标准,使得外宣翻译良莠不齐。我国外宣翻译起步晚,在我们注重各种文学翻译的同时,没有给予外宣翻译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一个良好而强大的体系来支持外宣翻译的研究和发展。虽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在外宣翻译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外宣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总之,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的主渠道。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全面开放局面逐渐形成,国内的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广度不断拓宽。而这些“让中国走向国际,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对外宣传活动都离不开翻译这一媒介。因此,要想提高对外宣传的效果,改进翻译质量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