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跟毛泽东学习用幽默的语言表达悲怆无奈

跟毛泽东学习用幽默的语言表达悲怆无奈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八章 跟毛泽东学习用幽默的语言表达悲怆无奈Chapter 18以悲剧情绪透入人生,以幽默情绪超脱人生。1966年6月,毛泽东又一次回到了他的故乡韶山。一天中午,与毛泽东同来韶山的随行人员去陈列馆参观。服务员们知道了毛泽东的真正用意,都被毛泽东的话逗得笑起来。在不动声色的诙谐谈吐中,毛泽东表达了这种在其他人面前,在其他时候极少透露出的悲怆和无奈。

第十八章 跟毛泽东学习用幽默的语言表达悲怆无奈

Chapter 18

以悲剧情绪透入人生,以幽默情绪超脱人生。

——宗白华

人们都说,幽默是笑的艺术。有的人干脆就将幽默等同于笑。从幽默的主要的功能来看,这似乎没有什么错。然而,幽默表达的是一种复杂的感觉与情绪。幽默的功能不仅能给人带来笑声,同时它也可以给人生带来比笑声更沉重更苍凉的思绪!或者换一种说法,在幽默给人们带来的笑声中,笑声与笑声之间并不表达同样的情绪和思想,这其中有痛快的笑,有欢欣的笑;有开怀的笑,有收敛的笑;有放声大笑,有微微一笑;有捧腹大笑,有捂嘴窃笑;有带着思考的笑,有带着眼泪的笑;有喜剧性的笑,有悲剧性的笑……

美国著名幽默家特鲁·赫伯说:“幽默并不是讲一则笑话。它比笑话更有深度,产生的效果比笑话更强,比哈哈大笑或咧嘴一笑更得回报。幽默也不一定要引人发笑,当然它也通常由笑来帮助我们把幽默散播出去。”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有时我们的幽默与笑话在引人发笑的背后,并不是真正可笑的,而往往是有些可悲的,甚至是悲怆的、悲凉的,有悲剧性的内涵在其中。这也正如作家王蒙所说:“幽默是一种酸、甜、苦、辣、咸混合的味道。它的味道似乎没有痛苦和狂欢强烈,但应该比痛苦和狂欢还耐嚼。”在毛泽东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尤其在他晚年的岁月里,我们发现了为数不多的表达这么一种复杂心境与心态的幽默语言:或是悲怆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悲凉的,或是痛苦的,或是有些哀叹的,或是有些哀怨的,或是有些无奈的……也许这不是毛泽东精神世界的光彩部分,也许这不是毛泽东人格魅力的精彩华章,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才反映了一个真实的作为“人”的毛泽东的心灵闪烁,才证明了一个真正从神坛走下凡间的毛泽东的真实存在!

还有,更重要的是,当我们看到毛泽东在体弱病重的晚年还有如此活跃的思维、幽默的语言、丰盈的智慧,我们除了钦佩,还有什么呢?

1.你们去吧,我不去,我知道我在那里站岗!

1966年6月,毛泽东又一次回到了他的故乡韶山。这是他继1959年后第二次回乡。这时,韶山已建有“毛主席旧居陈列馆”,每年接待着上百万的观众。

一天中午,与毛泽东同来韶山的随行人员去陈列馆参观。汽车停在滴水洞别墅前的大坪里,人们有说有笑地陆续上车。这时,毛泽东从他所住的一号房走了出来,一见这情况,便低声问贴身服务员:“你们都上车,去么子好地方?”

服务员笑道:“我们是去瞻仰您的旧居,还要参观陈列馆。”

毛泽东“哦”了一声,将目光转向了车上的人。车上的一个服务员热情地对毛泽东介绍:“新建的陈列馆据说是好气派好精致哩!主席,您也去看看吧!”

毛泽东摇了摇宽厚的大手,又摇了摇头,先前的兴致消失殆尽,有些无奈,但不失诙谐地说:“你们去吧,我不去,我知道我在那里站岗!”

原来,在“毛主席旧居陈列馆”的楠木大厅里,立着一座高大的毛泽东的塑像。服务员们知道了毛泽东的真正用意,都被毛泽东的话逗得笑起来。

“我知道我在那里站岗”,这话说得多么简练精彩,生动形象!这里的“我”是指毛泽东的塑像,而塑像怎么能够“站岗”?毛泽东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一个硬邦邦凉冰冰没有一点感性与知觉的大理石塑像拟作一个人——“我”来表现,而“我在那里站岗”则将自己真实的身份与“站岗”的活儿形成了一种极不谐调的对比,幽默风趣的味道就脱颖而出了。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当时刚刚兴起的这种“神化毛泽东权威”现象的矛盾的心情与无奈的心态。

2.你不了解我,我真的是个简单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我只不过是一个打着有漏孔的伞的独行僧。

1970年,正是“文革”的狂热时期,全国各地歌颂毛泽东的标语、塑像和画像等比比皆是。

有一次,毛泽东和斯诺谈到这些问题时说:“他们在我头上套四个伟大,我戴不动,总有一天要统统丢掉,只剩下导师一词,导师就是教员,我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前,就在长沙教小学。”

“您有超人的智慧,在领导中国建设的二十年里,应该说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毛泽东摆了摆手,反复申明他是一个普通的人,过去几年统得过死,吃了亏。他说:“中国应该学美国把责任财富分散到50个州的那种发展办法,中央政府不能什么事都干,中国还得靠地区和地方的积极性。”他摊开两手说:“把什么事情都交给我,那怎么行呢?”

“您有能力,您的智慧在别人看来往往是高深莫测——看得出,您的手下尤其是这样认为。”

“不!不!”毛泽东反复强调他是个凡人,一个食人间烟火、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送斯诺出门时,握着他的手说:“你不了解我,我真的是个简单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我只不过是一个打着有漏孔的伞的独行僧。”

毛泽东这一对自己一生的概括可谓别开生面,石破天惊,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是啊!他的万丈豪情、雄伟气魄、文韬武略、盖世英才,怎么能与这“一个打着有漏孔的伞的独行僧”的精辟概括画上等号呢?也许,这正说明人是一个最复杂的动物的说法。而在伟人中这种说法可以更突出体现。曾有一个哲学家说过:“一切天才和伟人都是孤独的。”也许,这句话可以为毛泽东的精辟概括作个最好的注脚。从毛泽东的成长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孤独几乎伴随着他的一生:刚参加革命时屡被打击、有了地位后又几起几落、几次被排挤出中央、十几次党内斗争的风波、建国后不懂经济时的迷茫、“文革”时被人“捧杀”和架空的无奈……

由此分析,就不难理解“一个打着有漏孔的伞的独行僧”这句话了。毛泽东将自己比喻为“一个打着有漏孔的伞的独行僧”,将一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怀有一种不为世人理解、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孤独感的追求者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僧人,在世人看来本身就是忍受孤独的人,而一个“独”字,就更加让人觉得孤独无助。而“打着有漏孔的伞”,形象地比喻了自己在追求行走中用自己的伟大信仰和主义开路,迎击风雨,但是有时这个伟大信仰和主义却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让自己的心灵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在不动声色的诙谐谈吐中,毛泽东表达了这种在其他人面前,在其他时候极少透露出的悲怆和无奈。

3.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1971年9月13日凌晨左右,林彪、叶群、林立果等人不顾警卫部队的阻拦,乘车从北戴河逃向山海关机场,然后乘坐中国空军256号三叉戟强行起飞!获知此事,毛泽东与周恩来总理立即向全国发出了禁空令:没有毛泽东、周恩来、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的联合签名,任何飞机不准起飞!一会儿,空军作战指挥室发现这架飞机向蒙古方向飞行!当时,吴法宪请示周总理要不要拦截。周恩来随后就请示毛泽东。

毛泽东沉思片刻后,摆了摆手,低声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是一句流行极广的富于哲理性的民间俗语。其意思是:天老爷要下雨,人力是无法阻止的;娘要出嫁,做子女的也是无法劝阻的。这句俗语借助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某些不可违的规律,来比喻一种人面对这种难以抗拒的现象时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在如此剑拔弩张、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毛泽东竟能临危不乱,不动声色地引用这句俗语,确实显示了一个伟人的气魄。这种洋溢着悲哀色彩的幽默反映了毛泽东对林彪突然叛国的复杂心情和感受。

林彪小毛泽东14岁。他是毛泽东逐级提拔起来的,在“文革”中一跃成为中国的第二号人物。在他欲取代毛泽东的阴谋暴露之后,他曾经想置毛泽东于死地,但没有得逞。这一切,毛泽东都已知道了。因此,在他仓皇出逃之时,毛泽东说出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个俗语,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林彪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但这个结果的出现还是令毛泽东非常意外的。透过“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这一俗语,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在彻底识破林彪这个野心家的“庐山真面目”之后所抱有的那种震撼与惊诧、悲怆与无奈、痛心与感慨……

确实,林彪一事对毛泽东的打击是巨大的。在“9·13”事变后,毛泽东一连两天两夜都无法入睡。后来他就大病一场,经过抢救后虽有所好转,但他的身体却从此垮了下来。

4.人是铁,烟是钢,一次不抽闷得慌。

1975年,毛泽东做了白内障手术以后,由护士孟锦云照顾他的生活。毛主席用餐的时间,由小张和小孟掌握,大概是4个小时一次,每隔4小时之后,小孟便要去问主席:“主席,您该吃点东西了。”当小孟或小张问他时,他一般都点点头,有时也不同意。这时,小孟或小张就会劝说他:“今天可有好吃的东西,您不吃又白做了,我们可要吃了。您还是多少吃点,都好几个小时了,您需要吃东西了。”

“对,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我没有慌呢,吃点也行。”毛泽东往往又会说出一些俏皮话来。

小孟听了这话,不由回想起60年代与主席接触的那些日子,那时在主席的客厅里,有时候主席请她们吃饭,在席间也常常和她们开玩笑说:“你们多吃点,人家说‘人是铁,饭是钢’,我认为‘人是铁,烟是钢,一次不抽闷得慌’,饭可以不吃,烟可不能不抽噢。”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是一句在民间流传极广的诗化俗语。它生活气息浓郁,简练通俗,意味隽永地道出了“民以食为天”的深刻道理。这时的毛泽东重病缠身,身体极为虚弱,在孟锦云劝他吃东西时,本来还是不想吃,但又觉得小孟他们的一片好心不能辜负,就勉强地答应吃一些,以这一诗化的民间俗语作答,表示同意小孟的劝告。这其中有一丝感谢,也有一丝无奈与悲怆。

而“人是铁,烟是钢,一次不抽闷得慌”的玩笑话,是毛泽东在60年代时期说的,那时他的身体还相当健康,烟瘾也很大,还没有意识到抽烟的危害。因此,他用了仿拟的方法,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俗语中的“饭”变成了“烟”,彻底颠覆了原来俗语的意义,强调了“抽烟”比吃饭还重要的观点,表现了他对自己抽烟这个嗜好的解嘲与调侃。前后两句话形成的反差与意外,自然造成了幽默风趣的效果。

5.我是供来访者观看的一件展览品。

1975年,毛泽东已是82岁高龄。这年10月21日晚6时半,他在书房接见基辛格和布什(当时是美国驻华大使)。

见面后,基辛格先是询问毛泽东的身体怎样。毛泽东指着自己的头说:“这部分工作很正常,我能吃能睡。”他又拍拍大腿说:“这些部分运转不行了,走路时有些站不住。肺也有毛病。”停顿了一下后,他接着说:“一句话,我的身体状况不好,感到不行了。”然后又笑着补充说了一句:“我是供来访者观看的一件展览品。”

过了一会,毛泽东又泰然自若地说:“我很快就要去见上帝了。我已经收到了上帝的请柬。”

毛泽东讲出这句话,让在座的基辛格和布什都感到非常震惊。基辛格不愧为高明的外交家,他为了缓和一下气氛马上接过话头风趣地说:“主席,你别接受得那么早呀!”

晚年的毛泽东身体不佳,思维与语言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即便这样,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外交场合,在与基辛格这位肩负极为重要使命的又是同样重要的一个超级大国的国务卿交谈时,他的谈话仍没有用那种严谨圆滑的外交辞令,仍然使用幽默风趣的谈话方式。试想,如果他说自己“大脑思维还敏捷”、“两腿行走不能自如”,这样就比较平直呆板,既不风趣也不吸引人。毛泽东此时以动作助说话,指着头说“这个部分还灵”,拍拍大腿说“这些部位运转不行了”,这是运用了降用中庄词谐用的修辞方法,将平时用在比较严肃、庄重、正规情境的“部分”、“部位”、“运转”这几个词,用在自己的身体上,于不谐调中显出了诙谐风趣。

而在“我是供来访者观看的一件展览品”的话语中,毛泽东运用了暗喻这一修辞方式,把自己比作“一件展览品”,虽然不失其幽默生动,但其中也不乏对当时自己身体、精神与国家政治形势的一种悲怆与无奈之感。但这种悲怆稍纵即逝,天生乐观的毛泽东很快就以“我收到了上帝的请柬”的话表达了他笑对死亡的大无畏精神。不说“我很快就要死了”,而说“收到上帝的请柬”,话语表达方式的幽默把死亡视作与赴宴一样轻松自在,更是洒脱超群,举重若轻。

6.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论定,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论定了吧!

1976年6月15日,毛泽东与华国锋等人在谈话时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了,人老了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论定,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论定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打进北京,总算进了紫禁城。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还没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

毛泽东由“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脍炙人口的俗语引出自己的话题,想到自己已八十多了,在感慨人寿有限的同时,不由想到了自己的一生对党对人民对祖国作了什么贡献,想到的是他百年后的江山谁守?怎样交班给下一代?就在这种感时伤事的悲怆心境中,毛泽东还是以他惯常的幽默性情说话,他运用了“析词”的修辞方法,将成语“盖棺论定”拆开了分为两段来说,就说成了“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论定了吧!”于调侃中透露出自负自得和怀疑、矛盾等种种复杂的心态。然后,他以轻描淡写的口吻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最简单的概括,来了个大题小说,将抗日战争、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这样的大事说成“我一生干了两件事”,并分别用了“赶”、“请”、“进”三个含义比较小、比较轻的词语来概括。这种庄话谐说、小词大用的方法造成了一种幽默轻松的气氛,也最能恰到好处地反映毛泽东内心深处对自己功劳的欣慰和自谦,表现了他既客观公正又不居功自傲、既对未来满腔热情又觉得迷茫的复杂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