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跟毛泽东学习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坚定镇静

跟毛泽东学习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坚定镇静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 跟毛泽东学习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坚定镇静Chapter 6幽默感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使你在艰难困苦、诸事不利的境况下,或者遇到猝发事件时,能保持心理上的稳定,从而确保你能冷静地、合情合理地对自己面临的状况或事件,做出正确和恰当的处理。毛泽东在这样生命攸关的危急时刻,还能从容镇静、不动声色地创造幽默,实在是非大智大勇之人不能为也!

第六章 跟毛泽东学习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坚定镇静

Chapter 6

幽默感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使你在艰难困苦、诸事不利的境况下,或者遇到猝发事件时,能保持心理上的稳定,从而确保你能冷静地、合情合理地对自己面临的状况或事件,做出正确和恰当的处理。

——周士琳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突发的事件、事故与事变。这时候,就可以非常清楚而明确地看出人的心理素质的优劣:心理素质好的人就能够遇事不慌,临阵不乱,面不改色心不跳。正如苏洵在《心术》中所说的那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泰山在眼前突然倒塌了,人却居然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出现了,人却居然能不眨一眼!这可真是镇定到极点的超人了。人们往往将这样的人誉之为“大将风度”。心理素质不好的人遇到突发的事故与事变时则早就乱了方寸,麻了手脚,失了风度,甚至尿了裤子!其惊慌失措仓皇狼狈之态,古人也早有描绘:“急急如丧家之犬,忙忙似漏网之鱼。”不知道人们对这种遇事就麻爪的人有没有什么概括性的称谓?

按理说,前面所说的具有大将风度的人就更令人钦佩,不是超人也算神人。可是,还有一些人比他们更加神奇更加伟大。这就是那些在危险危急关头甚至死到临头了还能幽默地看待世界的人们!

古时候,有一个邢进士,由于他身材非常矮,所以人送他一个绰号“邢矮子”。有一次,邢矮子在江西波阳的一处荒凉地被强盗抢劫。强盗们在抢完财物后,还要杀人灭口。正当一个强盗抡起大刀要砍向邢矮子时,邢矮子却向他说了一番话:“兄弟,你可千万不能砍啊,不能砍。如今人们已经叫我‘邢矮子’了,你再砍了我的头,我不是更矮了吗?”这一番幽默的话说得那个强盗哈哈大笑,笑得不得不放下了大刀,还放了邢进士。以幽默来笑傲死亡,却换来了生的希望,幽默的力量可谓大矣!

法国18世纪时的一位大臣托马斯·英吕斯在即将临刑的绞刑架下对一个看热闹的人说:“请帮我一把,扶我上去,我不会求你帮助我下来的。”在死亡临近的时候,幽默不仅显现了镇静与坚定,也同时担当了精神不死的宣言。

曾以评点《水浒传》彪炳天下的金圣叹恃才傲物一生,死时也不忘幽上一默。顺治十八年(1661年),金圣叹因为抨击吴县县令贪赃枉法而遭人诬陷被处以极刑。临刑前,他的两个儿子阿梨与阿莲前来探望他,问他有没有什么遗言要留下。没想到金圣叹却说:“儿呀,有件事我得让你知道。吃五香豆腐干的时候,要和花生米同嚼,那个味道啊就像吃火腿肉,美极了!这是个秘密,你们一定不要让别人学去了。”儿子与在场的监斩官等人听罢此话,真是哭笑不得!可惜的是,这位中国最有骨气也是最不怕死的文人,这位天才的幽默家还是被斩了。但是,他的那种在死前的镇定从容与诙谐幽默却已不朽于千古!

毛泽东虽没有到如上所述的面临即将被刑被斩的地步,但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也遇到过许多次危险境遇。面对危难,他同样运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了自己临危不惧、从容不迫、镇定安然的情怀,也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

1.今晚只唱“借东风”,可不能唱“草船借箭”喽!

井冈山斗争时期,有一次,军情紧急,毛泽东决定坐船趁晚上从于都下上杭,沿江要通过一个敌人封锁区。几小时后,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好不容易渡过了山峡。当大家刚刚松了一口气时,夜空里突然间传来两声刺耳的枪声。随着枪声,大家的视线立刻集中到一个方向,只见东岸的大山腰上,闪现着十几处灯火,像聚成堆儿的鬼火一样,一闪一闪地移动,紧接着,西岸大山的悬崖上,也打过两声冷枪。警卫战士知道小船已进入了被红军打散的敌军残部的封锁线了,便立刻掏出驳壳枪来,把身子贴伏在船沿,紧张地做好了应付一切意外的战斗准备。并且在船上仅有的一块小地方,给毛泽东做好了掩护。而毛泽东却非常镇静,让战士把枪收起来,不慌不忙地低声对警卫说:“敌人打冷枪,说明是在搜集情况,我们就暂且装聋作哑,要记住,今晚只唱‘借东风’,可不能唱‘草船借箭’喽!”

“借东风”与“草船借箭”都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事件,后来这两个事件被创作成为京剧,成为京剧中非常著名的戏。“草船借箭”是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时,周瑜以军令的形式欲加害诸葛亮,让他三天时间造箭十万支。结果诸葛亮巧妙用计,扎了数万个草人摆在船上,并令士兵大声呼喊,猛烈击鼓,让敌人以为东吴进攻,诱使曹操的大军向孙权的草船上射了十万多支箭!“借东风”是说曹操在庞统的建议下,将满江战船一列列地连锁起来,以便不惯乘船的北军也能成功水战。周瑜见曹操中了连环计十分得意,以为破曹无疑了。不料一阵西北风将他惊醒,吴军位于东南,曹军位于西北,这时候若用火攻,必烧自己而不能破敌,遂忧虑成疾。诸葛亮伪言自己会医病,写了一张“病源”给周瑜:“欲破曹兵,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诸葛亮请周瑜为他在南屏山筑台祭风。至甲子日,东风果然大作!周瑜原已派将士埋伏山后,单等东风一起,就将诸葛亮杀死。可是诸葛亮见东风一起,却悄悄地逃到江边,那里早有赵子龙奉命备好船只,迎候他回转夏口。就这样来了一场火烧赤壁,破了曹操的大军。

毛泽东在这里运用了借代的方式,用“借东风”来代指巧妙地隐蔽保存自己,用“草船借箭”来指代大声喧哗过分暴露的行动。这两句话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不要轻易地暴露自己而被敌人发现。“借东风”与“草船借箭”是古代的事件,多年来它们也成为一个常用词汇,所以在这里也是引用和移用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由于毛泽东将古代的事件用来表述现代的事,古代与现代时空的交错与不谐调,就形成了一种幽默的趣味。毛泽东在这样生命攸关的危急时刻,还能从容镇静、不动声色地创造幽默,实在是非大智大勇之人不能为也!

2.敌人的铁老鸦要下蛋喽,快走呀,别让蛋黄落洒在头上了。

有一天,中央军委和一、三军团的负责人聚集在总司令部驻地研究成立军事指挥小组。三人军事小组刚刚通过,四合院的上空突然响起“嗡嗡嗡”的敌机声。毛泽东笑着对大家说:“敌人的铁老鸦要下蛋喽,快走呀,别让蛋黄落洒在头上了。”

说罢,毛泽东拉着叶剑英的手,健步如飞地直朝山脚边的一间茅屋跑去。不一会,就听见“轰隆隆”一声巨响,敌人的一颗炸弹竟炸到了离总司令部驻地不远的石桥门口,留下一个很大的深坑。

毛泽东躲在茅屋里安详地抽着香烟对叶剑英说:“老蒋太客气了,放了个这么大的鞭炮来祝贺我们的军事小组。”

叶剑英随声附和道:“不知是谁报的信?”

毛泽东笑着说:“要我们去见马克思,可能早了一点,大胡子现在不会接收我们的。”

毛泽东不愧是雄才大略胆识过人的英雄,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居然还能造出幽默来!你看,他将敌机轰炸比喻成“铁老鸦要下蛋”,他将能让人粉身碎骨的炮弹比喻为“蛋黄”,他将炸弹的响声比喻为“鞭炮”声,他将敌人的轰炸攻击用反语说成是“祝贺”,他将可怕的死亡轻松地“讳饰”成是“去见马克思”,他将天堂里的马克思戏谑地用“大胡子”来借代——毛泽东就是运用了比喻、反语、讳饰、借代这些修辞方法,在紧张的气氛中营造了幽默的气氛,在死亡的危险中表达了无畏的气概,在恶劣的环境中显示了坚定的信心。

3.带不了的书籍可以留下来摆整齐,让胡宗南的兵读一点马列主义也有好处。

1947年3月18日,胡宗南正在疯狂地进攻延安。黄昏时,毛泽东和周恩来正同第二纵队王震司令员谈话,东南方向忽然枪声大作,敌人的先头部队已经进犯到吴家枣园。同志们都感到形势严峻。龙飞虎来不及报告,破门而入:“主席,彭总发脾气了,请你立刻出发。”

王震忙说:“主席,今天就谈到这里吧。你必须尽快撤离。”

当毛泽东在周恩来、彭德怀等人焦急地催促下慢吞吞地吃完在延安的最后一顿晚餐准备上车时,他似乎又想起什么,幽默地对秘书说:“把房子打扫一下,文件不要丢失。带不了的书籍可以留下来摆整齐,让胡宗南的兵读一点马列主义也有好处。”

听了毛泽东的这句幽默的话,不由使人想起中国那句非常著名的成语:对牛弹琴。牛是一种动物,它是听不懂琴声的意义的。可是却偏偏有人要给它弹琴听,这不是显得很迂腐很蠢笨也很好笑吗?而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也有点对牛弹琴的意思,因为马列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思想武器和政治信仰,胡宗南的军队恰好是要反对这个共产党的信仰的,他们恨不得早早地将“共产主义”这四个字斩草除根,让他们来读马列主义的书岂不是天方夜谭吗?但是,毛泽东恰恰知道,只有说出这样表面上荒唐、愚蠢和笨拙的话来,才能成功地创造幽默的氛围,表达自己的坚定和镇静,临危不乱,临阵不慌。可见,故作无知,故作蠢言,说一些假话与虚妄的话,是在生活中创造幽默的一个非常方便而简单的方法。

4.无非是投下一点钢铁,正好打几把锄头开荒。

1948年5月初的一天早晨,在城南庄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正在吃早饭,忽然听到有飞机的轰鸣声。他马上意识到敌机要来轰炸城南庄。聂荣臻飞快地朝毛泽东的房间跑去。因毛泽东昨晚通宵办公,才睡下不久。聂荣臻一跨进屋,用急促的声音轻轻地召唤:“主席、主席!敌人飞机要来轰炸,请你快到防空洞去。”

毛泽东坐了起来,他若无其事地问:“是吗?”随后而来的人都说:“情况紧急,这里太危险了,要赶快进防空洞!”

毛泽东不慌不忙地穿上鞋,充满幽默地说:“不要紧,没有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投下一点钢铁,正好打几把锄头开荒。”

聂荣臻见毛泽东没有离开的意思,便焦急地连连说:“敌人的飞机要来了,你必须离开这里,我要对你的安全负责!”警卫员这才强行将他拉上了担架。

毛泽东在敌机轰炸的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将毁灭性极强的炸弹说成是“一点钢铁”,并且还要将它“打几把锄头开荒”,这真是泰山崩而面不易色的大将风度!细细推究,这个比喻的精妙之处在于以“钢铁”比作炸弹,这是用总体来比喻部分。因为炸弹确实是钢铁做成的。而钢铁既可以做成炸弹,也可以做成锄头。毛泽东完全忽视了“炸弹”的威力而却联想到了“锄头”,这与他的农民出身、当时身处农村并与广大农民群众亲如手足、心里时刻想着农民的特殊处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尤其可贵的是,毛泽东在“钢铁”一词前面又加了一个修饰词“一点”,这个模糊数字的运用,非常准确地体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炸弹的蔑视,表达了他临危不惧、履险不乱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幽默乐观的精神。

5.学问无穷,我活一天就要努力学一天,尽可能多学点,不然,见了马克思,他要考考我,怎么办?

毛泽东六七十岁时开始学英语,由于湖南口音重,有些单词发音不准,学起来非常困难,他就让秘书不断地领读,自己反复练习,请秘书帮助他纠正发音不准的地方,以便他掌握发音要领。遇有生疏的单词或短句,在秘书领读、解释字义和语法结构之后,他用削得很尖的铅笔在单词上注明音标,并在书页空白的地方,用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注明每个单词或短句多种不同的词义。

有一次,一位外国朋友问他英语学得怎么样了,他说:“吃蚕豆,一粒粒嚼,我这胃不大好,吃多了不好消化哟。”停了一下又说,“我要订个五年计划,再学五年英文,那时可以看点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文章。现在学了一半,好像走路一样,到处碰石头,很麻烦。”

客人走后,秘书不解地问毛泽东:“主席,您的知识已经是博大精深了,每天又要考虑那么多国家大事,还学什么英文?”言下之意:您这把年纪,学也无益。

毛泽东拍拍他的肩,笑着说:“学问无穷,我活一天就要努力学一天,尽可能多学点,不然,见了马克思,他要考考我,怎么办?”

毛泽东真是一个运用比喻的大师。当外国朋友问他学英语的情况时,他不直接说如何如何,却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吃蚕豆,一粒粒嚼,我这胃不大好,吃多了不好消化哟。”将学英语的进度比喻成像吃蚕豆一样一粒一粒地嚼,说明了他学英语的吃力与艰难,真是再形象再贴切再幽默不过了。随后,毛泽东又接着来了一个比喻:“好像走路一样,到处碰石头,很麻烦。”他将学英语比作走路,将遇到困难比作走路到处碰石头,同样是生动而传神,形象而贴切。最后,当秘书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学英文时,他不仅说了学习对人来讲是没有止境的,还幽默地说了一句:“不然,见了马克思,他要考考我,怎么办?”马克思早已过世了,而死人又怎么能考别人呢?这里,毛泽东还是运用了假言妄语的方法来创造幽默,硬是要让死人来做一次考官,让死人成为自己幽默别人的工具。其实,就在这句幽默的语言中,也不难看出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限崇敬之情,更不难看出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比信仰之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