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受体解读的心理特征

写作受体解读的心理特征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写作受体解读的心理特征任何应用文作品都需要有人解读,解读者即写作受体必须具备解读的素质与心理特征。

第二节 写作受体解读的心理特征

任何应用文作品都需要有人解读,解读者即写作受体必须具备解读的素质与心理特征。写作受体解读素质越高越能吃透写作主体的意图,阅读心理需求越旺,越能促进写作主体的创作欲望。写作受体具备良好的阅读素养,具有具备浓厚持久的阅读兴趣的心理原因,便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影响写作主体的活动,这样写作主体就能顺应并引导写作受体,力求自己的写作活动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影响读者接受的因素

写作要取得好的效果,写作主体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力求对读者有透彻的了解,从而在写作中顺应之、引导之。美国学者约瑟夫·克拉帕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指出,受众在心理上有三种选择性因素:一是选择性接受,人们总是愿意接受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一致的,或自己需要的、关心的信息,回避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悖或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二是选择性理解,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个信息,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受人们固有观念和态度的制约;三是选择性记忆,人们往往容易记住自己愿意记住的东西。(4)影响读者接受信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语言知识

读者必须具有和写作主体共有的一套语言知识。写作主体不是直接把信息传递给读者,而是要转换为语言符号的组织系统,阅读活动实际上就是读者对写作载体施行的一种逆转换,即重新把信息从语言符号的组织系统中转换出来。可见,读者对信息的接受,是建立在语言认知的基础上的,是通过他对这一语言符号的组织系统所进行的认知进行操作的。语言知识的共有,使信息与符号系统之间的可逆性转换成为可能。当今世界写作科学、大众传播领域中的“可懂性”研究就是专门研究怎样使文本浅显易懂,减少信息交流过程中文字理解上的困难。鲁迅先生说:“文艺本来就有一个对象的界限。譬如文学,原是以懂得文字的写作受体为对象的,懂得文字的多少有不同,文章当然要有深浅。而主张用字要平常,作文要明白,自然也还是作者的本分。”(5)

随着人类知识的演进,科学研究正向着复杂和简单的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科学的分支越来越细,内容越来越深,另一方面高深的科学研究成果又可以用极简明的大众语言予以表述。著名科学家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指出:“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他的《时间简史》以通俗的文字、科学的表述为基础,仅用10余万字,就清晰地勾勒了整个宇宙,展示了从亚里士多德至托勒密地心说直到量子力学的统一理论的科学轨迹。由于通俗易懂,该书被译成40多种文字,发行量超过千万,创造了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迹。

2.文化素养

读者具有的文化素养,包括文化水平、智力水准、知识面等,对他们选择、理解、接受读物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6)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读者,所需的往往是“阳春白雪”,偏重于比较高深的东西,对有启迪性和创造性的文章作品有所偏爱,而最不喜欢平庸的见解和陈旧的形式。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层,兴趣多样,他们的阅读,有些是为了满足求知求美的欲望,企图通过阅读上升到高一层次中去,有的则凭兴趣阅读,对满足他们精神方面需求的东西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具有初等文化水平的通俗读者层对阅读的要求往往注重于普及的知识性和娱乐性,较多的人看书读文章是为了实用的需要或者消遣,他们要求的东西往往是通俗读物——基础知识介绍、通俗文艺、科普读物等。

3.文化传统

人们在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特定文化的影响渗透于人们的意识中,时时处处对人们的思维和言行发生作用,阅读也不例外。一方面,读者在固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阅读活动中的“可接受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传播内容不会受到回避和抵制,有时还会因为与其固有的观念相似、相近而被接受。我国的读者比较容易接受大团圆结局的小说、戏剧,就是基于我们特定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一定的文化背景孕育了读者一定的阅读习惯。就文章的形式而言,由于受传统文化思想、审美观念以及文章学理论的影响,我国一般读者习惯阅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体结构完整匀称的文章;对于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则习惯于通过作品对人物外在行为的描述去理解,而不习惯欣赏大段的独白和内在心理活动的描写。

4.时代意识形态

文化传统会受到时代的影响而向前发展,这也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心理,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时尤为明显。我国自新时期以来,人们在读物选择、阅读重点、阅读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了与前不同的变化。剧作家沙叶新在论及戏剧创作时说:“当代观众的社会视野、文明程度、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美学趣味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他们对戏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7)这种要求既包括内容方面,也包括形式方面。文艺理论家林非也认为:“随着现代化的观念在生活中逐渐扎下根来,读者在对于文学创作的要求方面,肯定不太会喜欢过于传奇性的虚构,而愿意阅读更契合于实际生活的作品;不太会喜欢雕琢浮华的技巧,而十分欣赏流畅、单纯和洁净的文字。”(《现代化与散文创作》,《文汇报》,1985年6月17日)他们两位讨论的是文学欣赏心理的变异,其精神可以供我们写作一般文章参考。

二、写作受体阅读的心理特征

应用文写作是处理公私事务,所形成的应用文就有确定的写作受体,受文对象对所收到的公私文书的理解、认可、办理程度和执行情况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固有的接受心理特征。他们都希望写作主体要充分考虑读者,注意研究读者(即受文对象,接受对象)的接受心理,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可读性和可受性,增强文章的执行承办效益。在写作理论界早就有人提出了“三维空间”的说法,“作者(主体)——文章(载体)——读者(受体)”这样的三维概念,实际上就是要研究这三者关系,更主要的是要研究输出与接受的心理需求,最终形成作者愿意写,读者愿意读,作者抓住读者的心,形成文章的社会效应。

读者认可,阅读应用文后能按照文章的要求调整了自身的行为,最终实现了写作主体的意图,这说明写作主体抓住了写作受体的阅读心理。作者目标越明确,越能抓住受体的阅读心理,越能实现应用文的社会价值。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谈到文艺有没有国界的问题时说:“从文化交流的规律来看,给予者所给予的东西必须对接受者有用,然后才能被接受。没有用的东西,即使是暂时被接受,迟早会被扬弃的。好的文艺对给予者和接受者来说,都是有用的。”接受美学有一个核心概念叫“期待视野”,这对我们研究受体心理很有价值。应用文写作受体到底期待阅读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期待视野”具有个别性,读者的知识、经验、受教育程度、身份、地位不同,决定了千差万别的阅读和接受心理。同时也具有共同性,读者所在的国家、民族、阶级、阶层、职业和职位等的共同性,决定了阅读和接受特点的相似性。所以,我们从应用文写作受体阅读和接受的相似性,寻找共有的心理特征。

1.求实心理

毋庸置疑,应用文的实用性是第一特性,写作受体阅读应用文最先考虑的就是对我有没有实用。人们对待应用文不同于文艺作品,阅读文艺作品更多是为了消遣,为了精神满足,而阅读应用文更多地寻找“为我所用”,是实用于组织建设,还是适用于个人发展。求实心理就是阅读中满足实用价值,应用文中反映工资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价格走势、房产信息等等,都是人们期待阅读的,所以,写作主体就要注重写作受体这方面心理需要。心理学家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归结为六类:一是生理的需要,包括吃、喝、睡眠等;二是安全的需要,包括生活有保障,居住安全,免于恐惧和伤害;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恋情、归宿等;四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包括名誉、地位、成就等;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六是美的需要。越是能满足受众的这些需要的应用文,越会得到读者的欢迎。

2.求新心理

今天,人们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他们需要了解适应当前形势的新政策、新知识、新科技、新变化,从而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生活、学习和进步的需要。应用文写作主体要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展现在受众面前,受众希望看到的是新信息,就如读者对新闻选择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共同心理,都希望新闻报道立意新、角度新、写作技巧新。对那些能揭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奥秘的文章,越能满足读者的求新心理。在政治领域,写作受体对党和政府党代会、人代会各类报告、各种政策都有一个求“新”期盼。在经济领域,写作受体也有求新的心理,希望不断看到新产品信息,新的营销方案,新的成功经验等等。所以,写作受体的求新永远满足不了,不仅要内容新、形式新,还要求视角新、求证新。不仅标题新、格式新,还要表达新、造句新等。写作主体只要掌握受体的求新心理,也力求所写应用文有新意,就能有更多读者。

3.求近心理

“近大远小”是绘画透视原理,“近亲远疏”是人际关系规律。这些道理也非常适宜应用文写作。求近心理是指写作受体喜欢阅读发生在自己周围,同自己有关的事情,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材料是自己熟悉的,写作主体表达的语气感觉亲近等。这种求近心理影响着读者对应用文的选择,也是读者自身直接或间接的需要。近易沟通,易生亲近感;远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易生疏离感。所以不论写作主体与写作受体之间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有多大差异,都要寻我双方的契合点,选择与两者都贴近的内容。在双方关系的结合点上、双方注意的交合点上叙事说理、发布信息,拉近与受众的关系,缩小写作者与阅读者的心理距离,实现双方的认识交流和情感交流。

4.求简心理

简短明快的文稿最具美感和力量,让人一目了然,操作实施易于运行。求简心理就是写作受体希望读到短而精的文章,理解容易,应用容易,记忆也容易。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交际广、事务多,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信息,对冗长、空洞、芜杂的文章嗤之以鼻,喜欢简洁明了的文章,需要文字表达的力求短,能用图文式的就不要多叙述,能用表格式的便于阅读明白则行。毛泽东历来强调文章要写得“短而精”,他说:“报告文字每次一千字左右为限,除特殊情况外,至多不要超过两千字。一次不能写完全部问题时,分两次写。或一次着重写几个问题,对其余问题则不着重写,只略带几笔;另一次,则着重写其余问题,而对上次着重写过的只略带几笔。综合报告内容要扼要,文字要简练,要指出问题或争论之所在。”(8)到如今,写作主体写报告还是为领导准备报告文稿越写越长,根本不考虑受众心理,听了几个小时产生不了记忆。

三、写作受体文本解读的特性

文本解读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文本解读活动是一种对文本意义的建构和敞开活动。读者反应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才得以建构,它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由读者来实现”。只有重视读者解读过程对文本意义的建构与创造作用,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揭示文本全新的潜在意义。

由于对文本的理解涉及读者、时代、心境、情绪等多种因素,所以,作者的原意、文本的意义、读者的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差距因不同个体的解读而加大。但应用文文本,尤其是公文与事务文,在解读上有特殊性,一种可以概括为“标准答案”或“答案唯一”,这类文本的要根据文本自身的意思,即写作主体原始初衷的意图来解读,这样形成“有一千个读者只有一种理解”;另一种可以概括为“多解答案”,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本由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形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四、应用文文本解读的特征

1.解读的单一性

应用文主要用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许多文种在单位之间和组织内部流动,阅读群体可能是属下所有的民众,可能是局部范围内的职工。由于许多公文、事务文具有行政的指挥、指导功能,写作受体的解读只能根据文本写作者的意图理解。比如规章制度只能按照文本的表述确切的解读,只能是单一的理解,属于同一组织内部成员也只能单一理解。

解读的单一性首先是写作主体意图的单一性,对阅读者要付出明晰的信号。不少文件在最后总要交代一句,“本规定解释权归某某”,这就是权威解释,受体理解未到位的就要询问、接受权威解释。有的文件下发后,下发部门会随即作权威性解释,如2007年上海市劳动关系协调联席会议办公室向社会推出了《劳动合同常用条款解读》文本,得到了企业和劳动者的广泛欢迎。目前该文本已印发了6万多份,帮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资干部学习、理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起到了较好宣传、指导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即将于2008年1月1日实施,为满足本市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需求,及时提供《劳动合同法》的有关指导,市劳动保障局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原《劳动合同常用条款解读》文本进行全面修订,并在广泛听取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印发。希望通过新版《解读》的印发,进一步推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学习《劳动合同法》的热情,对全面贯彻《劳动合同法》起到积极的指导、推动的规范作用。有的上级部门出台政策,防止写作受体理解有偏差,往往通过新闻媒体作答记者问,或邀请专家做解读。可以说在处理公事时,许多文本的解读只能单一理解,除非写作主体在表述中思维不周密,语言有含糊与歧义,否则,受体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

2.解读的比较性

“没有比较,就显不出长处”。(莎士比亚语)应用文有许多文种被单位反复使用,但同样的文种所表达的内容是有变化的,这就决定写作受体学会比较性解读。一切价值,都在比较中显现。比较,是“人类最珍贵的智力普遍使用的一种宝藏”,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锐利工具。随着社会发展,比较法备受重视,比较性解读,可以说是一切阅读理解和一切阅读思维的基础,只有经过细致的比较文本的内容、形式,写作主体的观点、方法、态度等,才可以能使写作受体在更深入的基础上把握文本内涵。已故教育家叶圣陶非常重视比较性阅读。他曾强调:“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鲁迅先生更有“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的警语。

在应用文领域,一些常规工作是年复一年的循环推进,比如工作计划于总结,职工每年都听或解读,这时写作受体有一个最为自然的解读方法嵌入思维,这就是比较法。一个有忠诚度与责任感的职工,总会把今年的计划与总结与去年的计划与总结作比较,看一看单位有什么新的思路与举措,有什么新的成绩与收获。老百姓作为一个大的阅读群体,对国家与地方出台的一些文件、制度也会做比较分析。比如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几乎都是关于三农方面的,专家解读通常会拿上一年的一号文件作比较,老百姓的思维习惯也是比较出今年与去年相比,又有什么利好政策。又比如,老百姓十分关心高考政策,这几年,江苏高考改革步幅较大,每年都有新的花样,作为高考政策,它既有政策的连贯性,又有改革的创新性,所以,只有比较性解读,才能吃准政策的内涵。

应用文解读的比较性是最具个性化,作为同一类规章制度,有新有旧要作比较解读,同一方面的政策有先有后要作比较解读,某项条款有废有立要作比较解读,这与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有显著差异。这样的比较还是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个人理解的能动性受到限制。

3.解读的整体性

解读的整体性,就是把文章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去理解,因为应用文文本,总是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内容的真实性、实用性、现实性和形式的格式化总在阅读中被关注,我们不应该断其章而取其义,或“买椟还珠”式的解读。比如作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它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妨碍人们从整体性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是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特点。从理论特点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于它的普适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于它的时代性,科学社会主义在于它的本土性。从这三个特性入手,深入分析三个特性,就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解读的整体性既表现在单一的某一文本上,比如某一项教学制度,对这项教学制度所有内容、前后关系、表达主次等都要完整解读。解读的整体性又表现在对某一个系统的整体把握,比如,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具有结构性特点,具有内在统一的思想灵魂,是完整意义的制度统一体。加强新时期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整体性建设,需要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结构性、联系性和统一性三方面着眼,使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严密成体,具有整体性,以使之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体系,发挥其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作为学校制度的接受者,制度的阅读者,就要从整体性角度理解。

4.解读的能动性

应用文文本解读既要强调客观性,又不能不谈主观性,任何一个写作受体在接受文本时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对“自觉的能动性”这一科学概念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一切事情都是要人去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9)

有了自觉能动性,写作受体解读体验中才使文本产生意义。所以,解读即体验,体验是读者与文本产生情感交流、心灵沟通而进行对话的基本方式,是将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而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文本解读不是居高临下的裁断,而是一种融入,融入写作主体的理性与感性的世界中,寻求自我理解和本意还原的融合。只有接受文本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用心体会写作主体在运思时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构建作者、文本、读者为解读系统,发生心灵碰撞的良好效果。

写作受体解读的能动性还表现出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行为。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关系。文本解读是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指归,在解读过程中读者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的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见面,这就必然沟通了解读主体和创造主体这两个主体世界。因而,从其本质属性上说,文本解读是主体间性的对话,是主体间性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本双向运动的一种解读反应过程。这种文本解读对话观,确定了读者在解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说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并非是单方面的对象性解释,而是读者与文本的沟通与遇合,是读者经验与文本结构互为揭示、相互生成的探究与创生,它标明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这种参与表现在对写作主体文稿中遗留空白的填充,表现在对文稿“思维漏洞”的添补,表现在对文稿表述的优化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