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受体与写作主体的关系

写作受体与写作主体的关系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写作受体与写作主体的关系写作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指向性的精神产品生产过程,它是由“主体”、“文本”、“受体”三个要素构成的一个行为系统,并构成了写作行为的内在运行机制。写作受体多文本的解读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可能离开主体的文本,而文本正是主体主导受体思想、行为的媒介。

第三节 写作受体与写作主体的关系

写作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指向性的精神产品生产过程,它是由“主体”、“文本”、“受体”三个要素构成的一个行为系统,并构成了写作行为的内在运行机制。写作主体要实现写作目标,就要出“文本”,“文本”的社会价值体现就是有读者,所以,写作受体因“文本”的牵连与写作主体建立一定的关系。

1.双主体关系

由于写与读属于两种行为,对各自要求不同,写作主体在制作文本和写作受体在阅读文本,相对保持独立的主体地位,即从写的角度,写作主体是主体,写作受体是客体;从读的角度,写作受体是主体,写作主体是客体。俗话说:谁做事,谁做主。写作者在精神劳动时,主要表现的内心活动是“我言我心”;读者在解读作品时,主要表现的内心活动是“我读我书”。谁都不会丢失自己,正如我们教学,其实也是双主体,从教的角度,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学的角度,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客体。

所以,在写作过程中,写作主体独立的构建着自我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和理想图画,最终达到主体自我的升华;在接收过程中,写作受体构建阅读世界,达到自我经验的生动展开,自我的不断丰富和扩展,最终实现自我的完善。所以,写作和接受的双主体性,导致了写作和接受都不是临时性的行为,而是一种严肃的生活态度和正式的学习方式。

2.主客关系

写作主体起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具有主动性;写作受体处于合作者的地位,具有被动性。写作主体具备“生活、思想、技巧”的素养,成为写作人,这种写作体现能动性,就是他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把握上,正是这种能动把握,为写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创作有益于大众的精神产品。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没有传播就没有接受。

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的《文本的召唤》中提出:文本本身提供了现实化的前提,“制约着接受活动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对文本作随意的理解。”姚斯《走向接受美学》中提出:“对一部作品的接受过程,不是主观印象的随意堆积,而是特定的暗示在一个被引导的感知过程中的贯彻。”写作受体多文本的解读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可能离开主体的文本,而文本正是主体主导受体思想、行为的媒介。

3.互动关系

受体对主体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二者之间构成一种积极的双向互动关系。任何作者都是既为自己写作,同时也为读者写作。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作者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的读者,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读者的作用应当说已经蕴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

作为读者,也不完全为自己阅读,他在阅读过程中也始终为作者着想,用自己的经验和修养,尝试参与作者的活动。尤其现代网络的强大功能使这互动关系更为紧密,作者的写作意图、内容安排随时会在电子信箱、博客等得到读者参与的信息。如今我国政府要写工作报告,要出台某一方面的新方案,都会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听听受众的意见,在起草阶段就互动起来。

【注释】

(1)转引自《余光中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3)《论文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参看明安香:《西方大众传播研究概况》,载《传播学(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

(5)《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沙叶新:《时代·观众·戏剧》,《文汇报》,1984年10月25日。

(8)《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47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