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的特点分析

年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的特点分析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版业的改革逐步深化,推动了出版业的稳步发展。出版业新一轮改革的启动,给出版类上市公司带来了利好。2012年1月6日,由中国电力报社转企改制组建而成的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在北京成立。
年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的特点分析_2012 ~2013 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

(一) 出版业进入新一轮改革阶段,非法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引热议

改革、发展、管理是驱动出版业前行的三大动力,其中改革处于主导的地位。出版业的改革逐步深化,推动了出版业的稳步发展。

1.政府推动,出版业进入新一轮改革阶段

伴随着出版业转企改制工作的全面完成以及出版传媒集团的发展壮大,出版业的新一轮改革成为政府继续推动和深化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关键。

2012年9月23日,柳斌杰署长在出版传媒集团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全面深化新一轮改革,即在完成转企改制的基础上,以“三改一加强”为重点,继续深化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和培育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具体内容包括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大力推动出版传媒企业上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转换内部经营机制等。

出版业新一轮改革的启动,给出版类上市公司带来了利好。9月24日,传媒板块应声而涨,出版传媒开盘不久,便直冲涨停。同时,天舟文化和华策影视也强劲上涨,涨幅分别达6.87%和4.60%。在新一轮改革精神的指引下,不少出版传媒集团着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并加快了上市融资步伐。出版传媒企业在内部三项制度(人事、劳动、分配)、激励与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内部运行和经营机制建设等方面也努力改革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2.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取得阶段性成果

自2011年出版业全面启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之后,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全面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增强报刊发展活力、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报刊结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迫切需要。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为报刊搞活内部机制、走向市场、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2012年,《人物》、《天下》、《财经天下》等一批杂志借改革东风,对杂志内容进行了全新改版,采用完全市场化机制、市场化定位、市场化运营,呈现出十足的活力,引起了良好的市场反响。2012年1月6日,由中国电力报社转企改制组建而成的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在北京成立。集团将负责经营《中国电力报》、《中国电业》、《网络导报》、中国电力新闻网、中国电力网络电视台、电力手机报、网络舆情监测以及图书音像、展览制作等传媒业务,同时涉足经营文化旅游、艺术品投资、房地产、酒店管理等项目,打造传媒、文化、实业三大板块共同推进的格局,其目标是要发展成为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专业文化传媒集团和战略投资者,对报刊转企改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3.非法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在业界引起热议

伴随着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的基本完成,分类改革中所涉及的非法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被提上了日程。2012年7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制定出台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对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的体制改革,包括“学术期刊编辑部”改革作出了具体安排,主要是“并”(并入其他出版企业)、“转”(自身转为出版企业)、“改”(改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留”(留住编辑业务出让出版经营权)四条出路。鉴于“改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意味着失去刊号,“编辑与出版分离”只针对极少数代表“国家水准”的学术期刊,所以四条出路实际上剩下转企改制一条。《办法》一出台,在全国各地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有人认为,学术期刊出版是产业,产业就应该遵循产业的发展规律,价值取向以消费者的认可为目标,工作中心以营销为重点,资源配置以获取效益为中心。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术期刊转企有利于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我国学术期刊“小、散、弱”的现状。也有人认为,部分期刊转制之后无法生存,会造成人才的流失,或者造成滥收版面费现象,从而会影响学术期刊的质量。中国学术事业的明天会因为学术期刊的全面转企而焕发生机,还是会由于陷入经营困境而影响学术的繁荣发展,或者会因为滥收版面费而造成恶劣影响?这些疑惑都有待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来消除。

(二) 出版物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 内容精彩纷呈释放正能量

1.主题出版物形成畅销热潮,雷锋精神、中国梦引发读者共鸣

2012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也迎来了党和国家的一大盛事——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概念。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全国各出版单位结合重大主题活动,精心策划推出了一系列主题出版物。其中包括迎接党的十八大重点出版物、党的十八大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深入诠释中国梦的重点出版物、“弘扬雷锋精神”的出版物、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点出版物、探讨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重点出版物等。

这些主题出版物具有素材鲜活、创新能力强、思想内容丰富的特点,无论是内容质量还是装帧设计,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由学习出版社与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辩证看 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对收入差距如何缩小、房地产调控如何坚持等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了生动解读,以独特的思想魅力,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回答了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华文出版社的《雷锋全集》全面、真实地展现了雷锋精神的实质:把爱献给周边的人,能给他人快乐,也能使自己收获幸福。《雷锋全集》已经重印7次,累计发行25万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触动》告诉读者,中国不要自己打败自己,软实力更触动世界,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2012年,主题出版物延续了上一年的畅销态势,呈现出内容厚重、精彩纷呈的特点。除国有出版单位外,民营书业也纷纷介入主题出版,在市场上掀起了主题出版物畅销热潮。

2.重大工程引领出版导向,学术文化类图书持续升温

2012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下发《关于调整“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的通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由2030种增至2578种,新增规划项目共595种,并从中遴选出代表国家一流水平的原创出版项目,形成“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出版工程”、“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高端学术成果出版工程”、“中国文学创作出版精品工程”三个精品工程。

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在国家出版基金、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等评审工作中对规划项目予以重点关注和支持。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有88项,占项目总数的43%。这些资助项目对出版单位的选题策划起到了引领作用,策划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学术文化类选题成为众多出版单位的自觉追求,一大批重大科研、学术成果得到了及时出版。学术科研成果的出版持续升温,使出版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

3.畅销书驱动图书市场繁荣,文学、少儿类图书引领市场风向

2012年图书市场的整体结构基本稳定,专业类图书、教育类图书发展平稳,教材教辅类图书虽然受教辅新政影响较大,但也不过是蛋糕的重新分配,从整体上看教材教辅的利润还是稳步增长,计划内教材教辅依然是出版业发展的基石。在大众图书市场上,各种畅销书虽然此起彼伏,但依然是图书零售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开卷数据显示,2012年,销量前5%的图书码洋对整个图书市场的贡献率达到61.87%,畅销书码洋贡献率再创新高。从2012年的发展速度来看,文学类和少儿类的表现是最为突出的。

2012年,文学类图书是码洋比重上升最高的一类,其年度增速达7.73%,名家新作带动市场是这一板块畅销书的重要特点。韩寒、郭敬明、南派三叔、黄晓阳等知名畅销书作者都有新书上市。其中,莫言作品的市场影响力增长最为显著。10月之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拉动书业增长,文学类图书成为书业领跑者。2012年莫言的图书对整体市场的码洋贡献率为0.47%,对文学类市场的码洋贡献率为4.21%。莫言效应也引领了经典文学回归的风潮,让更多的纯文学图书走进公众的视野,特别是借力于影视改编的文学作品带动了原著小说的热销。如《白鹿原》、《温故一九四二》等多部经典文学被搬上大银幕,借助电影的声势成为年度畅销书。莫言获奖对图书市场的影响力,由资本市场可见一斑: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奖的消息传来,10月12日,新华传媒开盘涨停,带动出版传媒股全线飘红,这是2012年资本市场上出版传媒类股票股价变动最引人瞩目的时刻之一。

2012年,少儿图书的年度增速达4.71%,略低于文学类图书。2012年少儿类图书的畅销新热点,一是原有的知名童书系列的新单册,如“笑猫日记系列”的《永远的西瓜小丑》、“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品藏书系”的《狼王梦》、“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的《开心闯龙年》等;二是新的畅销书系列,如“墨多多谜境冒险”系列、“植物大战僵尸武器秘密故事”系列等。少儿类图书市场是最具成长性的市场。符合少儿天性,具有奇妙、冒险、幻想特点的少儿图书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此外,传记类、文化思想类、励志类、财经类、养生类图书也是2012年持续畅销的图书品种。与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同名的图书,通过对传统美食生动、细腻地介绍,激发起国人深厚的爱国热情。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正能量》,引发“正能量”热潮,把正能量传播作为价值选择的根本向度,最终必将有利于实现整体社会效益最大化,对整个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释放出正能量。

(三)跨行业、跨地域合作有了新进展, 出版传媒集团资本运营引人瞩目

资本运营是出版传媒集团发展的高级阶段。2012年出版传媒集团的资本运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跨行业合作实现外向性拓展。如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与太原钢铁集团、山东出版集团与山东移动通信公司、中国电信江苏公司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青岛出版集团与海尔集团等相继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出版传媒集团的外向型拓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借助外力占领移动出版、云计算、数字出版的制高点成为出版传媒集团努力的方向。二是跨地域重组进一步深入。2012年,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海南省教材出版有限公司、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与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与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时代出版公司与青海人民出版社相继进行跨地域重组,在跨地域发展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三是出版上市公司在传统出版、数字出版、文化地产、投资理财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运营上取得了实效,资本实力逐步增强。据2012年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年报,2012年大地传媒净利润增长达37.31%,皖新传媒净利润增长达25.73%,凤凰传媒净利润增长达25.43%,新华文轩净利润增长达20.50%,中南传媒净利润增长达17.23%,长江传媒净利润增长达16.58%,时代出版净利润增长达14.39%,中文传媒净利润增长达4.88%,普遍高于A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平均水平。

尽管出版传媒集团上市引来不少议论,尽管国内经济形势并不乐观,A股在2012年“跌跌不休”,有关部门已暂停IPO审批,但出版传媒集团上市的兴致却丝毫不减。2012年,中国科学出版集团、读者出版集团、知音期刊集团、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集团、河北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等都在努力做上市前的准备工作,其是非曲直,有待实践检验。

(四)传统出版数字化进入2.0时代,社会化阅读、电商平台、移动终端、关联技术成关注热点

2012年,对于踟 蹰中前行的中国数字出版业来说是一个利好年。中央提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发展方向,科技部联合新闻出版总署等六部委推出《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作为科技与出版业融合的典范,数字出版迎来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

1.传统出版数字化走进新时代

历经几年探索,2012年,传统出版数字化默默前行。种种迹象表明,传统出版数字化正在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可以把这个阶段称之为数字出版的2.0阶段。

第一,内容制作升级换代。在国内,随着注重设计与细节的唐茶、多看等精品电子书第三方制作商的兴起,纸质出版物电子书制作步入崭新阶段:电子书彻底脱离纸质既有设计,进入了独立设计的美学阶段。在移动出版领域,苹果iReader的推出,使电子书阅读器升级为制作、阅读、分享三位一体的多功能体验载体,其带有背景音乐、语音朗读、无线发布等多功能的电子书阅读平台让使用者对电子书有了一个全新认识。与此同时,图文音视合一的增强型电子书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出版商推出。

第二,赢利模式的服务化转型。2012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将该社网络公司改造为人教云汉数媒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服务基础教育信息化;长江出版集团上线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并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推广人教社“数字校园”工程;江苏教育出版社全力打造了两个平台:一是打造幼儿教育信息化综合平台项目;二是初步实现基础教育数字化题库的建设。国内各大教育出版社正在由生产内容转向提供服务,为学生、家长、老师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赢利模式的服务化转型体现出传统教育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认识程度的深化,已不再将发展数字出版仅仅停留在数字化内容的提供上,而是开始从网络经济的商业模式来建构内容产业。

第三,儿童数字出版产品的增值化。儿童出版物数字化在2012年获得了较快发展,走在前列的出版社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21世纪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推出更多产品与应用已不仅仅是出版社追求的目标,从专业出版领域转向产业化实践,提供从儿童阅读到衍生产品到多功能体验馆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儿童出版物相关产品的一站式供给是其探索的新路径。

2.社会化阅读迅速兴起

2012年,社交网络在国内快速发展,微博、微信迅速普及,新浪微博取代新浪网成为新浪最大的网民入口,越来越多的读者利用各大微博平台来进行资讯的获取,从而取代了传统门户网站的角色;微信在腾讯还没有大力推广的情况下,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7亿,并在2013年一季度突破3亿。这一年,美国最大的手机社会化阅读平台Flipboard发布了基于iPhone的中文版应用,并向中国派出了专人负责中国Flipboard的发展工作。

社会化阅读是将数字阅读平台与社交网络平台结合在一起,在社交平台上,实现阅读功能的一种新型数字出版传播模式。是一种以读者为核心,强调分享、互动的全新阅读形式。

社会化阅读平台一改以书为建构主体的平台建构方式,多重建构体系使平台建构更加立体化,它打破了以往被动阅读的静态方式,其内容来源非局限于专业的内容提供者,读者也可以参与到内容的创作与传播中去,拓展了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增加了读者的话语权。同时,通过社会网络提供的弱关系,也大大提升了数字内容的传播效率。社会化阅读使数字出版不仅仅停留在满足人们静态阅读的需求上,还提供了满足人与人之间关系拓展的需求,满足信息构建与社群传递的需求,满足内容欣赏与互动展示的多重需求,极大拓展了数字出版的内涵与外延。

3.电商竞争内容销售平台

继2011年年底当当上线电子书后,2012年,国内几家大型电商平台纷纷上线纸书销售。2月,京东商城宣布启动电子书刊业务;4月,淘宝书城电子书正式上线;11月15日,苏宁易购正式上线电子书频道;12月,一直处于观望的亚马逊中国,也毅然宣布上线Kindle电子书店。电商企业从事电子书业务,一方面因为纸质图书频道已走在先,拥有了一定用户积累,在价格更低的情况下,电子书对于网购人群中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相比日用品等购买渠道丰富的产品,图书的利润率较高。另外在数字内容中,电子书相比在线视频的运营成本较低,其长尾效益可期。

此外,电商网站的全行业覆盖趋势更加明显,布局数字内容已经成为电商网站抢夺用户入口的一大利器,未来,用户的消费习惯会逐步从实体购买扩展到数字内容的消费,电商企业布局数字内容也是未雨绸缪的重要一步。

4.重视关联性数字出版技术应用

2012年,出版传媒集团开始通过战略合作、收购股权等各种方式掌握数字出版的核心技术,通过占领技术的制高点,实现数字产品的创新,创造出适合读者消费的新的产品形态。

2012年5月,中国出版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南方出版传媒公司、人民教育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等8家单位,与天朗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签署M PR数字出版战略合作协议,扩大智能语音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范围,积极开发点读笔等MPR数字出版物。

2012年,是二维码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一年,图书、报纸、期刊,甚至电视节目中均可见到二维码的影子。通过二维码,可实现既有内容的阅读延伸,同时,也可将平面内容与流内容有效融合,实现了内容产品的多媒体扩展。

MPR与二维码技术都属于将纸质出版物与数字出版物关联起来的技术。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重视关联性技术的应用,在纸媒的继续使用中适度融入数字技术,既延长了纸媒的生命力,也使数媒有了新的落脚点。将纸媒与数媒链接在一起,实现了内容的纸书、音频、视频同步出版,使所有出版形态都拥有了超级链接,增强了阅读的现实感,不失为一种共赢的商业模式。

5.移动终端成为竞争焦点

移动网络在互联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在2012年6月,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多家互联网企业跃跃欲试。2012年,百度、盛大、腾讯、奇虎360、阿里巴巴纷纷涉足手机制造,推出搭载自己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阿里云和百度采取了与品牌手机商合作的模式;腾讯将自己所有的移动应用深度植入到手机厂商手机中;盛大与奇虎采用了自有品牌Bambook和360。互联网巨头以不同的方式介入手机市场,其目的只有一个:占据移动互联网硬件入口,扩张或稳固其流量入口,争取移动互联网新时代的流量变现能力。

如果说手机生产厂商目前还暂时依赖于卖硬件去赚钱的话,那么互联网企业生产手机则更希望通过增值服务来挣钱。这些互联网智能手机普遍采取了偏低的定价策略,都基本定位在千元机的范围。凭借自身巨大的用户量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用流量和广告资源与手机厂商分享收益,是其为手机制定的经营策略。

(五)教辅新政促使民营书业转型深化,政策推动其实现新的发展

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7月12日公布的《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在全国15.3万家新闻出版企业法人单位中,民营企业数量占81.2%。在印刷复制企业中,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占86.3%,增加值占85.4%,利润总额占86.5%;在出版物发行企业中,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占62.9%,增加值占67.6%,利润总额占68.7%。由此看出,2011年民营经济依旧是新闻出版业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2012年的政策、市场变化给民营书业带来了诸多的困难与不确定性,而2013年可能会成为决定众多民营教辅企业命运的关键性一年。

1.教辅新政影响持续发酵,民营书业转型逐步深化

2012年2月,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纠风办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资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市教材选用委员会对进入本省的教辅材料进行评议并公告,一个学科每个版本选择一套教辅材料,推荐给本地区学校供学生选用。2012年4月,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的通知》,明确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对中小学生使用的主要教辅材料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部分教辅材料价格降低近40%~50%。由此看来,教辅新政目的是为学生推荐优质、低价的教辅,对进入各地市场的产品进行把关,减少当地学校的筛选成本。

对于教辅新政,各省执行情况有所差异。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时,所有省份基本都已下发了文件,迅速做出反应并执行的省份有十几个,余下的省份则明确表示将在2013年秋季执行。

随着教辅新政的落地,教辅市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教辅整体规模在减少,出版策划教辅的民营教辅企业利润空间也在下降,但这些政策的出台,也使教辅材料过多过滥、选用无序、质量难以保证以及高定价、高回扣等问题得到很好的改善。

第一,在教辅新政的影响下,2012年民营教辅企业开始由以往增品类增销量的做法,逐步转向以单科求销量,推出的产品相比以往,类别、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据北京曲一线图书策划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李东介绍,2012年曲一线只做一件事,即围绕“质量提升”加强现有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纯粹靠系统征订实现销量的教辅产品,在2012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整合乃至删减,更多民营教辅企业开始将出版方向转向含金量高的市场化零售类产品。山东世纪金榜有限公司、山东瀚海书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过去主营“批量进课堂”教辅图书的民营书企,在2012年开始推出主打零售市场的图书。

第三,教辅新产品质量都有大幅度提升,差异化也比以往明显。2012年,教辅新政主要影响的是走征订渠道的目录类教辅,实际上,大多数民营教辅企业赖以生存的并非这一块,而是走市场的零售类教辅。由于目录类教辅的开发受到制约,民营书商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提高零售类教辅质量上,更注重教辅产品的个性化与差异化开发。眼下对目录类教辅的授权,是否会在2013年延伸到市场化零售类教辅,这可能是决定民营教辅企业命运最关键的因素。

2.实体书店接连倒闭,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继2011年年底,国内最有影响力之一的书店光合作用倒闭后,2012年春节前,成都时间简史书坊、上海万象书店也相继倒闭,北京单向街书店也因租金上涨而搬迁,而著名学术书店风入松从原址迁出后迫于房租压力最终还是歇业,季风书园等地标书店的门店也一个个关张,2012年越来越多的独立书店陷入了僵局。

面对独立书店的倒闭潮,北京蜜蜂智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2011年推出《独立书店,你好!》后,在书业引起巨大反响,之后于2012年1月推出了《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 2013年3月推出了《独立书店,你好!(第三季)》。这一系列图书,除了关注独立书店的生存现状,为独立书店立言外,还多方面探讨了独立书店的生存之道。

除书业外,实体书店的困境也继续成为2013年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关注的焦点。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和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曹可凡等不约而同地提出保护实体书店的提案和建议,使实体书店的发展再次引发关注。两位代表、委员的建议主要包括:对实体书店减免税费;规范图书价格体系,限制网络书店书价恶意竞争;设立专项基金进行扶持补贴;将实体书店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城区规划中预留出版发行门店设施用地等。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出版人还是文化界人士,都在呼吁政府对实体书店给予扶持和支持。事实上,面对书店的困境,各地相关部门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民营书店。2012年2月底,上海市政府宣布将从新闻出版专项资金中划拨1500万元支持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其中500万元用于定向支持各类实体书店,尤其是已形成专业定位和品牌影响的中小微、专精特民营实体书店。2012年4月底,首批资助企业名单公布,500万元专项资金投向35家实体书店。同时,杭州市委宣传部、财政局、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文广新局四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扶持民营书店健康发展的暂行办法》,并在7月23日出台了《民营书店专项扶持资金的通知》,单独设立民营书店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以资助、贴息和奖励等方式扶持杭州民营书店发展。

政府的这些政策对于实体书店来说,其作用只是输血,而实体书店要想再焕生机,最关键的还要靠书店自己造血。

3.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

2012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参股报刊出版单位的发行、广告等业务,鼓励民资参与“走出去”出版经营,从事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产品的出口业务,到境外建社建站、办报办刊、开厂开店等出版发行业务。支持民资文化企业,以选题策划、内容提供、项目合作、作为国有出版企业一个部门等方式,参与科技、财经、教辅等专业图书出版经营活动。

在出版“走出去”上,民营书业同样引人瞩目。2012年7月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美国纽约投资成立了全资出版公司——中国时代出版公司(CN TIMES INC ),总投资额500万美元。在第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时代出版公司与国内17家品牌出版集团、出版社签订了100种图书的版权输出协议,成为迄今中国出版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单笔图书输出活动。

民营出版企业虽遇到了种种困难,但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依然在顽强地发展着。

(六)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 29号),对“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的重点任务、基本标准、保障工程做了整体规划。《规划》要求“十二五”时期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继续加强农家书屋和城乡阅报栏(屏)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农村和中小城市出版发行网点,推进公益性数字出版产品免费下载、阅读和使用,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出版物的翻译和出版,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字书报刊赠送活动,由政府对盲文出版物给予资助等。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建设资金155.21亿元(年增长19.81%),用于支持构建包括农家书屋工程在内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由于国家政策和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2012年农家书屋、全民阅读等新闻出版五大惠民工程深入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新闻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尤其是农家书屋工程提前三年建成60万家农家书屋,标志着农村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1.农家书屋工程全面竣工

2012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进入最后攻坚和收尾阶段。1月,柳斌杰署长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高标准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任务”的要求。5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开展农家书屋复查 确保农家书屋工程圆满竣工的通知》,确保所有农家书屋出版物配备达标,全部投入使用。8月,农家书屋工程全面竣工,提前三年完成建设任务。9月,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总结大会在天津举行,柳斌杰署长发表了题为《开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新局面》的报告。

《报告》中谈到,农家书屋工程自2005年试点到全面竣工,全国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2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58.56亿元),社会投入资金60多亿元,共建成农家书屋600449家,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2亿张、影视放映设备和阅读设施60多万套,基本解决了农民“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

2.国家出版基金突出服务国家大局意识

2012年5月国家出版基金办公室发布的《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与上年度相比,增加了资助重点,如“迎接党的十八大重大主题出版项目”、“具有重要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出版项目”和“具有教育普及作用、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优秀少儿读物和科普读物”等。最终,共有251家出版单位的340个项目获得资助,占申报项目总量的34.4%,资助率比上年降低1%,资助总额为35866.82万元。

从结果上看,项目规模更趋合理,选题结构逐步优化,体现出国家出版基金继续加大对原创中小型项目的支持力度,服务国家大局意识突出。如集中资助了《中国南海史料文献集》、《中国钓鱼岛主权文献集》等关乎国家主权的重大项目。同时,载体形式日趋丰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多媒体出版物有39项,比2011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民族项目增长显著,西藏和新疆地区获资助项目的数量和金额都大幅度提高。社科类、科技类、文学艺术类较上年均有大幅度增长,尤以文学艺术类为最,从上年度的17项猛增至63项。

3.全民阅读写进十八大报告

2012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努力建设“书香中国”的通知》,各地随之开展了一系列书香活动,有力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其中,以“书香家庭”活动最具特色。11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在湖南长沙召开了“全国部分省市书香家庭活动座谈会”,探讨如何推动书香家庭建设、营造书香中国。2012年,北京市共评选出了50个最具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书香家庭”。河北省计划将“书香家庭”打造成省文化亮点和品牌工程。11月,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呈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

4.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进展顺利

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四川、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在2012年完成了一大批民文采编系统、网站设备、印刷设备配置项目,新华书店网点土建项目也已开工。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日报社等22家新闻出版单位的民文采编系统、印刷设备购置项目已全部完成,21个县级新华书店网点开工建设。西藏自治区65处新华书店网点开工建设。

5.城乡公共阅报栏(屏)工程、盲文出版等取得新进展

2012年,不少城市把阅报栏建设列为为群众办实事之一。江苏省作为较早开展城乡公共阅报栏(屏)建设工作的地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之前已建成城乡公共阅报栏(屏)600多个,2012年新建数量超过2000个。

此外,盲文出版被纳入《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提出加强盲文出版基地建设,达到年生产盲文书刊1600种、70万册规模的要求。党报党刊等重点报刊传播能力建设工程被列入《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时期规划》之后,2012年深化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进入试点阶段。

(七)“走出去”立体化传播格局初步成形,“中国概念”受到国际社会瞩目

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16项目标。其中,“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被作为我国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对十年来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扎实推进的充分肯定,也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

2012年,在全行业不断努力和行政管理部门的持续推动下,出版“走出去”在政策、渠道、品牌、数字出版等方面都有新进展,“覆盖广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国际传播格局逐步呈现。

1.各类政策频频出台,出版“走出去”获多方面扶持

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这是继《新闻出版“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之后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又一专项政策,对“十二五”末的主要目标提出量化标准,明确加强“走出去”宏观布局、加强版权贸易等八项重点任务,提出优化新闻出版资源配置的10条“新政”,大大激发了企业发展海外业务、拓展海外市场的积极性。

其他部委或对新闻出版“走出去”企业和项目予以表彰,或与新闻出版总署签订合作协议,或给予“走出去”重点企业提供特殊便利服务,为相关企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融投资和对外贸易环境。2012年,商务部颁布《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在全部入围的487家企业中,新闻出版类企业占到30%以上;新闻出版项目约占总项目的40%。这充分肯定了新闻出版企业在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2012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北京签署《关于扶持培育新闻出版业走出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作协议》,为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在随后5年内争取了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汇融资支持。这是新闻出版总署继与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走出去”支持协议之后与金融领域签订的又一重要协议,对提高新闻出版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传播能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年内,各级海关通过与重点进出口企业建立“点对点”合作的方式对进出口出版物提供通关便利和相关政策咨询服务,指导企业及时享受减免关税等国家优惠政策。

2. “中国概念”受到国际社会瞩目,以版权转让为中心的多介质传播格局初步形成

2012年,我国版权贸易持续活跃。从内容上看,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国外读者对中国的关注和了解不再局限于武术、烹饪、中医中药、旅游风光等传统文化内容,而更加倾向于推动中国快速发展的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文化观念等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内容。因此,介绍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探讨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中国概念”图书不断受到国际社会和读者的好评。2012年4月举办的伦敦书展上,“中国概念”主题出版物受到了广泛欢迎。

尤为可喜的是,单一的图书版权输出虽仍是我国版权“走出去”的主要形式,但合作出版成为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外向型内容策划和输出的新选择。一些具有特色内容资源的出版社积极与国外同类知名出版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以版权合作项目的方式参与文本遴选、选题策划、多介质开发、海外市场营销等重要环节,最大程度地综合发挥中外优势,既能保证选题适合国外市场需要,又能使翻译质量进一步提高,最终达到被国外读者接受和认可的目的。

在版权贸易日趋活跃的同时,版权合同也在从单一的纸质翻译权转让向复合权利合同转变。对于学术类、专业类内容,许多国内出版社选择将纸质版和电子版版权捆绑输出;在汉语教材方面,纸质版权、音像版权和网络学习内容授权成为出版社正在探索的新模式。

3.项目带动初见成效,渠道建设全面推进

“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实施三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以不同方式与国外重点发行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建立了业务往来,为我国出版物进入海外主流营销渠道,进入海外主流读者视野不懈努力。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在与法国拉加代尔集团建立了友好的销售服务关系后,又与美国泰拓公司、读者文摘集团、伯克利公司签署了中国出版物地区代理发行协议,在进入全球重点零售渠道的同时着力打入全球重点市场的重点发行渠道;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与亚马逊联合建立的“中国书店”上线图书已超过17万种,实现销售数万册,并专门为保证信息编制和实时供货建立了项目联席会议制度,为我国出版物的全球传播探索出一种全新模式。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在伦敦书展期间与英国最大的连锁书店W. H.史密斯开展了“中国主题图书推广月”的短期合作,为双方建立长期业务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走出去”实体的渠道优势和纽带作用渐渐显现,渠道建设突破实物销售渠道这一传统范围,向编辑合作、发行合作、营销合作等多个方向延伸。科学出版社东京分公司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国内多家出版机构签署战略合作、项目合作协议,利用东京公司这个平台,走共同策划选题、多文种出版、多介质发布、多地域销售的全球化经营之路。昆明新知集团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签署人教版产品“走出去”合作意向书,凭借自身在东南亚、南亚的门店代理销售该社汉语和基础教育教材,提升人教版教材在这些地区的认知程度。

4.数字出版“走出去”备受关注,出版企业创新输出模式

2012年,以网络游戏和期刊数据库为代表的我国数字出版“走出去”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年内,我国共有40家企业向海外出口177款自主研发的游戏,海外收入达到5.7亿美元,“走出去”企业数量、出口数量和海外收入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期刊数据库方面,集合了大陆公开出版的90%以上学术资源的“中国知网”系列数字出版产品2012年实现海外销售832万美元,1 245家海外机构用户分布在42个国家和地区。

传统新闻出版企业抓住移动阅读成为阅读潮流和发展趋势的有利时机,以特色内容为素材,或自主研发,或借助海外成熟平台,开发各种应用程序,尝试利用数字平台“走出去”。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汉语学习应用年内已登陆苹果商店;江苏科技出版社《针灸经络穴位》书籍应用程序60%的下载用户来自欧美地区;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投入研发的《中国文摘》移动新媒体阅读产品围绕中国财经和时政话题,以多种形式集中展现国内外相关观点与评论。所有这些都表明,传统新闻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走出去”方面已变被动为主动,以数字化产品开发取代单一的数字化内容输出,以新技术创新海外营销和销售渠道,以数字化阅读产品实现信息整合和中国观点发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