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剧《蜗居》:直面现实创新艺术

电视剧《蜗居》:直面现实创新艺术

时间:2022-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叁 《蜗居》:直面现实 创新艺术2009年以来热播的以“房奴”话题为主线的电视剧《蜗居》,引发了有关当下社会情感选择问题的大讨论。在2010年1月4日《南方都市报》的年度电视剧最佳排行榜中,《蜗居》稳居榜首,获得年度最佳华语剧集。2009年央视黄金档首播电视剧平均收视率为2%,而2009年7月27日《蜗居》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后,仅用4天便创下收视历史新高,到8月9日大结局,更创下了7%的高收视率。

叁 《蜗居》:直面现实 创新艺术

2009年以来热播的以“房奴”话题为主线的电视剧《蜗居》,引发了有关当下社会情感选择问题的大讨论。该剧表现的“房奴”、“小三”、“贪官”、“蔑视乙肝病毒携带者”等,将当代社会许多尖锐的话题聚集到电视荧幕上。正是这样一部触及大众生存疾痛的争议之作,撕开了华美时代包裹下的一个伤口,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摆在了大众的面前和评论界的风口浪尖上。作为反映现实题材的代表之作,《蜗居》成了一个备受关注、影响广泛的热门作品。

img17

img18

直面官场腐败 叹惜房奴生涯

《蜗居》是根据当红编剧六六的同名小说改编,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电视传媒公司、北京金盾盛业影视公司、华谊兄弟娱乐投资有限公司等联合打造的一部真实反映社会民生的年度大戏。在2010年1月4日《南方都市报》的年度电视剧最佳排行榜中,《蜗居》稳居榜首,获得年度最佳华语剧集。在2010年3月20日《新周刊》颁布的第十一届“中国电视榜”即2009年中国电视年度成绩单中,《蜗居》成为电视剧榜单的最大赢家:导演滕华弢拿下了“最值得致敬的电视剧导演”奖,男女主角海清、张嘉译则双双拿下了“年度中国脸”大奖,李念作为演艺界的一颗新星也荣获金榕树电视剧大奖的“最佳新演员”。

2009年央视黄金档首播电视剧平均收视率为2%,而2009年7月27日《蜗居》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后,仅用4天便创下收视历史新高,到8月9日大结局,更创下了7%的高收视率。11月16日,《蜗居》在东方卫视播出,使其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6-8月,该剧在全国22个省300个电视台再次播放,几乎拿下所有播出频道的收视冠军,平均收视率高达8%以上。在众多视频网站中,《蜗居》点播率高居榜首,仅优酷网的总播放次数就达2.165亿,并且其在网友中引起的热议也是前所未见的,剧中的经典台词成为网友顶礼膜拜的“金句”。

一、题材上的大赢家

《蜗居》是近年来少有的贴近现实生活、反映当下百姓身边家长里短最深刻、最敏感、最真实、最贴切的电视剧作品。其选题介入百姓生活的敏感领域,其内涵深度延伸至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现实格局之中。剧中的人物、情节、对话虽不温不火、不张不扬,但视角独特,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立体丰满。它通过家庭琐事折射出的购房难、生活紧张压抑、中年婚姻危机、婚外情以及爱情在现实面前何去何从等种种社会现实问题,触动了许多观众的神经,引起了普遍的共鸣。喜欢《蜗居》的观众上至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下到80、90后年轻一代,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观众群体,无不对其感同身受,近几年还没有电视剧有如此广泛的观众群。

(一)记录时代的作品

编剧六六从《双面胶》开始,其作品中对现实的关照、冷幽默的深入剖析,越来越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而《蜗居》正是六六的又一把直面残酷现实的尖刀。《蜗居》最大的成功是它选择攻占了“房奴”这样一个敏感尖锐的话题高地,用讲“大实话”的态度创作了这部电视剧。在温情泡沫泛滥的诸多电视剧中,该剧无异于树起了一座标竿——用最犀利的姿态让观众毫无退路地面对惨淡、无奈、甚至有些血淋淋的现实。这是一部让人感觉有压迫感的电视剧,主创的意念在该剧中形成了一种驱动力,逼迫观众去面对和思考。

中国人一直把房子称为“安身之地”,而生活在当下的许多人往往都缺少安全感,对物质没有安全感、对感情没有安全感、对未来没有安全感,可人总需要一点安全感才能摆脱焦虑生活下去,于是至少“让身体有个着落”的房子成了存放安全感的最佳寄宿地。《蜗居》正是从房子说起,讲述了当今很普遍的一个现实。故事讲述了两个从小城市来到中国最大城市的姐妹,大学毕业后想扎根在此,以获得她们理想的生活,但之后她们碰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这个故事发生在最普通的工薪族身上,故事中极少有大事件,无数家庭琐事造成了无数小委屈,也不是真正的大悲剧。《蜗居》的故事戏剧冲突并不激烈,也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剧情,但却有一种纪录片式的真实和凝重,一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五味杂陈。该剧用普通市民、底层百姓的生活压力和奋斗轨迹,以及高层的官商勾结、无情操纵等,铺陈了一幅真实的生活图景。

(二)导演的智慧

作为内地电影业巨头华谊兄弟力捧的后六代新锐青年导演,滕华弢的作品形式独特,风格多样,特别善于捕捉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从《双面胶》到《王贵与安娜》再到《蜗居》,滕华弢与搭档六六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社会话题,也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收视奇迹。

所有导演的经历和经验是在相应的社会成长起来的,他必须用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力去体会现实中的真实。导演滕华弢曾说:“我们愿意拍摄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东西,因为这些故事跟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尤其现在都市的情感,处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故事是我们最想表达的。电视剧以往给大家的感觉更多的是‘快餐文化’,要不就是很粗糙的一些东西,要不就是太家长里短了。我和六六的理想是,希望通过《蜗居》做一段2002年到2009年之间中国的小历史。”

正是基于主创们认真、求索的心理,电视剧《蜗居》无论从拍摄细节,还是场景设置,都尽力达到精工细作。整体来看,《蜗居》故事情节好看,台词经典,不失为都市生活剧的精良之作。

(三)演员:演技比名气重要

导演滕华弢、作家六六、演员海清的三次成功合作,令这个团队成为黄金组合。在《蜗居》中,海清的演技更加娴熟,李念、张嘉译、文章和邬君梅的精彩表演也保证了这部作品的高品质。一部电视剧的品质如何,演员对剧本的诠释至关重要,这来源于演员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海清的表演自然、真实,毫无痕迹,她不够惊艳的外表反倒让观众把注意力放在了其塑造的人物身上。不可否认海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尽管有很多观众不喜欢郭海萍,但她身上的现实意义使这个人物很容易被观众接受,因为人们无法回避人物身上真实的力量。海清成功地把握住了郭海萍最招人“待见”的特点并成功塑造传达出来。《蜗居》让海清领衔年度最佳收视率之星,在2009年最后的日子里,这部电视剧把她的事业推上了高峰。

作为演艺新人的李念,虽不是最具名气的演员,但却是最具争议的。在《蜗居》中,她因饰演海藻这一角色的关系,成为观众争相批判的对象。这一方面说明了演员的困境,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李念演技的成功。演出时年仅25岁的李念,在与实力派演员张嘉译演对手戏的过程中,她的表演并没有显得太过稚嫩,反而认真地揣摩出了角色的心理,在爱与不爱中纠葛不清。而对于男友小贝,她同样演出了愧疚与自责,真实地表现了一个女孩在现实与梦想上的观念冲突。可以说,角色自身的饱满,给了李念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这样一个繁芜嘈杂、时刻变化的社会背景下,要同时演绎好一个角色的多重人格对演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二、物质和精神的博弈

《蜗居》中人物对物质和精神的博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这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毫不夸张地说,《蜗居》一开始就刺痛了所有人的神经,多数看过该剧的人其讨论范畴已经远远超出了该剧本身。

(一)“蜗居”的房奴一族

房子不仅是单纯的住处问题,它还意味着一个完整的家,意味着个人的生活地位,而巨大的压力和无处不在的诱惑,在房子问题上格外突出。从《蜗居》中可以真实地看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为了追求房子而背负精神包袱,可怕的是这种情况会一直延续下去。每个人都想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心甘情愿成为“房奴”。《蜗居》巧妙地将人们对房子的需求植入戏剧性冲突中,剧中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遵循着生活逻辑的合理性,为自己争取着,可他们做出的选择却又暗含了悲剧的必然性,使人们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生存和困惑。可以说,每个人都可能是剧中的原型,因此这部作品表面上说的是“房奴”的困境,实际揭示的是欲望膨胀的悲剧。(二)直面官场和腐败

《蜗居》以房子为切入点,揭示人性背后的欲望,讲述了不同人的感情选择,真实暴露了官场风气,金钱、权色交易的潜规则现状。官场作风,在中国政治史上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蜗居》直面官场,把政府官员不良作风还原成社会现实,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官商联手、强行拆迁、私藏豪宅、包养二奶等严重的腐败问题。

作品的贡献在于从现实生活视角看待官员作风问题对社会发展影响的深度与广度。探究官员、商贾、百姓如何在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抗争,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都觉得对方是在和自己进行博弈,那么到底是谁和谁的博弈,或者说是什么在左右着这一场博弈?究竟是物质对精神的颠覆还是精神对物质的投降?值得人们深思。作品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时代的痛苦,也是一个痛苦的时代。

(三)市场经济下的感情纠葛

img19

img20

房奴的血泪 小三的悲哀

《蜗居》在表现人们成为“房奴”的同时,始终贯穿了个人感情观念和现实社会感情价值取向的另一条主线——“小三”。这个以女性为中心的三角故事,表面上似乎象征性观念开放以来女性地位的上升,实际上揭示的是当今女性的悲哀。小贝满足郭海藻的是爱情,宋思明满足郭海藻的是物欲和肉欲。随着故事进程的发展,郭海藻倒向宋思明的主动性越来越明显,说明当下女性的内心追求中,物欲和肉欲的力量打败了爱情和道德伦理的联合。成熟男人的权力、金钱与魅力,可能会让每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迷失方向。而选择“小三”的生活,就必然要承担错误造成的惨烈结局。

《蜗居》的成功恰恰在于真实地呈现了海藻之路的逻辑结构。值得反思的是这种逻辑形成的原因,继而警醒社会通过有效的变革使平民生活变得更加良性化,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责社会现实中某类弱势群体的漂泊之路。

三、品牌等同于价值观

(一)品牌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观的统一

虽然只是一部电视剧,但《蜗居》被评价为“一套房子引发的血案”,其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在大家看来却一点也不显得虚假,原因就在于作品通过艺术反映出来的困惑显得真实和震撼人心,激发了观众的身份认同感。所以不管故事情结是否草率,台词是否少儿不宜,对当下生活中有关“房奴”、“反腐”、“小三”等等现象和心态的“曝光”,都让《蜗居》成为一根“现实之刺”,不管刺出的是血还是泪,是觉悟还是迷失,其价值观和受众的价值观是如此的吻合,足以见证它的品牌魅力所在。

《蜗居》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呈现了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焦虑生态,真实进入了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这在电视剧界普遍回避现实社会矛盾的整体范围中鹤立鸡群。急剧转型中的中国充满了动人心魄的戏剧性,各阶层人们的内心世界矛盾激荡,包括财富观、婚姻观、道德观等等观念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缺少恒定的心灵支柱,在摇晃变幻的观念基础上,精神岂能不焦虑?只有将品牌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观统一起来,符合普遍的真实的生活情况,才能与社会产生共鸣效应。如果偏离了这一主基调,那么,它的价值也就仅限于停留在荧幕和观众的眼球上,无法进入人们的心中,更无法有如此强烈的反响。

(二)品牌的社会效应及其前景

在当今的电视荧屏上反映现实生活的电视剧数据庞大,但能够像《蜗居》这样尖锐而深刻地揭示社会问题的作品并不多。也正因为电视剧《蜗居》的轰动效应,2009年以来最热播的电视剧之一便是《蜗居》,最流行的词汇之一也是“蜗居”,温总理与网友对话时提到的热点话题之一仍然是“蜗居”,甚至“两会”关注的百姓民生问题之一就是“蜗居”,目前政府提出加大改善百姓生活质量力度的措施之一也是“解决蜗居问题”。

《蜗居》的成功给了我们许多启发。比如,影视作品应该关注民生,创作者只有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实施艺术创新,才能为社会大众所关注,因为老百姓还是喜欢看离自己近的影视作品。《蜗居》可以让人们在沉重的压力面前感受电视剧带来的思考,让人们“痛并快乐着”,它的成功昭示了电视剧创作的一条成功路径,即在商业化盛行的当代社会,现实题材的作品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面当代受众的真实生活与精神处境的作品总能产生普遍的共鸣,传达民意、关注民生的艺术创新将永远受到大众的欢迎。

(中南大学 陈鑫 邓丹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