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11年中国创意产业品牌规模和创意分析

2011年中国创意产业品牌规模和创意分析

时间:2022-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拾肆 2011年中国创意产业品牌报告回眸“十一五”收官的2010年,创意产业势头的强劲,不仅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且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在以空前速度影响中国的未来。(一)创意产业的区域规模2010年,对于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注定是锐气蓬勃、朝阳四溢的一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有40个创意产业基地或园区,其中8个国家级。

拾肆 2011年中国创意产业品牌报告

回眸“十一五”收官的2010年,创意产业势头的强劲,不仅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且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在以空前速度影响中国的未来。城市创意涌动,创意农业鹊起,兼并、重组大刀阔斧,体制和机制改革日益推进,社会资本与民营资本竞相入市,市场主体“放量增长”。2010年精彩纷呈,创意产业品牌成为这些精彩的中轴,主导着整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开启着“十二五”规划的蓝图。

一、创意产业规模

自从中央政府2009年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后,创意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各地政府从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等方面支持和投入创意产业,使创意产业在规模与范围上取得较大的进展。这里,我们从区域规模与类别规模等两个方面来考察创意产业规模。

(一)创意产业的区域规模

2010年,对于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注定是锐气蓬勃、朝阳四溢的一年。创意产业园区(或集聚区创意基地)、创意旅游区、创意村镇沿着全国各个城市向农村辐射,展现着创意产业所具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在内的最佳的综合效益。

一线城市中以北京、上海、深圳、天津为代表,成为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创意产业成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北京基本实现了建立全国文艺演出中心、广告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设计创意中心九大文化创意中心的目标,现正努力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城和创意之都。据统计,2010年上半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804.3亿元,增速为15,7%,占GDP的12.6%,预计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600亿元;2010年文化创意集聚区新增到30个,上半年,先前23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实现收入同比增长24.4%,平均新入驻园区的文化企业达到上千家。上海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网络城市“设计之都”;2010年上半年,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仍保持着快速发展势头,全市14个区县80家创意产业文化企业集聚营业收入共计306.98亿元,占到2009年全年营业收入的72.7%,从业人员12.09万人,比2009年上升5%;预计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0%;上海世博会是一次全球创意的盛会,更是上海创意产业展示推广的舞台。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有40个创意产业基地或园区,其中8个国家级。文博会与创博会成为全国规格最高最有影响力的展会。天津短短一年时间里已有10个大型创意产业园区正式挂牌,其中天津滨海高新区创意产业园,入驻企业49家,天津泰达国际创业中心,现有入驻企业165家。

二三线城市中以重庆、杭州、长沙、武汉等为代表,成为中国创意产业的第二、第三方阵,创意产业在这些城市中活力四溢,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重庆创意产业基地已累计达到25个,建筑面积达到59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783家,从业人员超过26 950人,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超过200亿元。杭州在原来十大创意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新颁布6个产业园区,丰富了10+X模式,2010年上半年,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新增入驻企业563家,比2009年底增加67.3%,其中西湖文创产业园区2010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超125亿元,占GDP总量超27%;年内有3家文创企业成功上市。武汉以“东湖开发为核心、中心城区为主体”,规划建设了大批涵盖出版印刷、艺术设计、文化旅游、动漫网游等行业的文化园区,投入运营的文化创意园区达到20个。长沙以创意设计和数字媒体为龙头,着力建设大河西先导区,打造具有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园、金鹰卡通产业科技园、昭山文化产业创意园等等,2010年长沙文创产业总值约达到7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政府纷纷以超过10亿乃至上百亿的重大项目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10亿级招商引资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比较多的是旅游、休闲类园区类项目,如表14-1。百亿级以上的产业园区,有投资150亿的北京“中国乐谷”(投资100亿元)、占地面积18 000亩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文化创意产业园。

随着城镇化进展加快,以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指向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发展主流将逐步转移到各地的村镇区域。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手机报的资料看,创意之“水”已经“滋润”从北京京郊到海南的我国大部分农村。据统计,北京市目前拥有创意农产品30余种类型、初具规模的创意农业园113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意农业节庆活动60多个,全市创意农业年产值已达22.26亿元。山西晋城以文化引领,打造“农旅一体”创意农业。在杭州西溪休闲观光农业园点共接待游客117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亿元,并带动农产品销售超过1500万元。沪郊创意农业“风生水起”超大基地一个刻有喜羊羊的观赏性南瓜可以卖100元。在浙江余杭的同家乡村、农夫乐园、中泰苦竹产业成为创意农业的天然良港,目前中泰乡已建有笛竹定向培植标准化示范面积1.28万亩,年产量可达1.6万吨,竹笛等生产加工企业100家,年总产值达6000万元,是中泰乡农业中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发展中泰乡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表14-1:全国部分招商引资的10亿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类项目[2]

img11

总之,2010年创意产业区域发展可圈可点。区域规模数据充分说明:(1)创意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2)创意产业发展要以市场运作和吸收社会资本为纽带,拓展招商融资渠道;(3)重大项目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4)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发展主流将逐步转移到各地的村镇区域;(5)打造区域品牌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创意产业的类别规模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他辅助服务。因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个界定,通过对创意产业一些类别的考究来发掘整个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

广告业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已经进入了黄金期,2010年年营业额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速达30.8%,成为我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总体规模进入世界前列,已基本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其中2010年1-10月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为279亿元,同比增长79.3%。有1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有会展场馆,内地会展数量从2006年的4050个增加到2010年的5040个,增长率为24%;中国内地会展业产值从2006年的约600亿元,增至今年约15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6%。

2010年全年国产原创动画产量超过20万分钟,国产动画电影备案的有46部,公映16部,国产动漫产品出口迅速增长,已经突破4亿元。中国网游10年从60亿成长至323.7亿。中国处于网络文化应用终端的网络市场规模已高达886亿元,终端数1.316万人。2010年,中国电影业发展处于产业升级阶段的关键时期,故事影片产量达到526部,较2009年增幅达15%,国产影片票房57.34亿元;全国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数1533块,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突破6200块;农村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数字电影放映新格局;我国在境外举办了100次中国电影展,展映国产影片578部次;全年累计63部次影片在25个电影节上获得89个奖项;有47部国产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35.17亿元人民币

历时5年,中国设计确立了时尚话语权,上海继深圳之后,成为世界“设计之都”,而北京正在申请加入世界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世界“设计之都”,我国设计业规模迅速膨胀。据深圳服装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女装自有品牌已有1200多个,实现产值超过500亿元人民币,拥有女装企业2300多家。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我国工艺业成绩非凡。2010年11月,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增长为19.6%,累计增长17.1%,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等制品业增长20.4%,累计增长22.2%,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增长10.4%,累计增长17.2%。2010年中国艺术品异军突起,今年春拍,国内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轻松入账201.41亿元,创造了历史性新高,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2800件拍品总成交额突破30亿港元,中国书画总成交额达4.07亿港元。

2010年是中国演艺产业蓬勃发展的一年。343家国有文艺院团已完成或正在进行转企改制,并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了46家演艺集团;丽江旅游以2.1亿元收购印象旅游51%股权,成为国内“演艺第一股”;目前中国演出市场形成两大院线、五大省际联盟、省内演出联盟蓬勃发展的格局;旅游演出市场火热,大型实景演出投入动辄上亿元;中国音乐节数量飙升至92场;中国儿童剧类演出市场规模增速估计达到50%;话剧以北京和上海为例,2010年北京话剧演出场次可达4800多场,上海的话剧演出市场每年也以20%左右的增幅快速发展。

在软件及计算机服务行业,2010年软件产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0 902亿元,同比增长29.9%,并首次突破万亿元。全国软件产业实现出口收入185亿美元,同比增长24.6%。

综合上述2010年我国创意产业的类别发展数据可以看到,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通过越界,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二、创意产业品牌

从上面对我国创意产业发展规模的调研分析,我们清楚看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处在成长期。产业处于成长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意企业由数量的增长开始转变为品质的提升,创意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品牌化成为主要竞争手段。品牌化竞争是文化创意企业依靠其综合实力而进行市场资源争夺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品牌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更具有稳定的、多渠道收益来源。因此,品牌化发展将成为创意企业的发展战略。

(一)创意产业品牌运行环境

1.良性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为实现创意产业品牌的价值创造和增值提供消费保障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 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 033元,比上年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 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 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国民经济正处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昭示着我国农村开始进入文化消费与品牌消费时代,城镇已经处于品牌消费与文化消费的成长期,同时,在国家高度重视下,从多渠道对创意产业进行宣传,使创意理念深入民心。这两者形成合力,为创意产业品牌价值创造与增值提供了消费保障。

2.政策法规为创意产业品牌价值创造与增值嵌入安全砝码

为了更好地培育创意品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家和地方在延续以前的财政税收、投资融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42项与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品牌建设相关的政策。其中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创意产业及其品牌建设提供了金融引擎。它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根据文化企业的不同特点,积极开发适合创意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从而加强金融和创意产业的合作。这样,创意企业就能更好地通过融资或并购的多渠道来壮大实力甚至打造成“航母”,以之进行前期创意投资和后期营销投资,实现创意品牌价值创造与增值。尽管2010年没有出台新的法规,但是《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商标法实施细则》《著作权法实施细则》,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关于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政府部门购置计算机办公设备必须采购已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产品的通知》等,基本构成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品牌建设保驾护航。

3.服务与信息技术为创意产业品牌价值创造与增值注入新生活力

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有利于创意产业品牌培育。京津沪渝创意产业联席会议定期召开,有利于京津沪渝实现创意产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同探讨创意产业发展新思路、新模式,互动解决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品牌建设的问题。行业协会十分活跃。行业协会协调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的关系,同时使信息能在行业内畅通传播,有利于创意企业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同时能及时完善并改进自己的产品与服务。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使创意企业能更好地进行产权交易融资,延伸品牌价值。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尤其是“三网融合”、3D技术的应用,使创意产业集聚从地理空间集群向虚拟空间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整合优势资源,挖掘创意,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更能适合终端顾客的需求,同时实现传播渠道多元化,有利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赢取顾客忠诚度。

(二)创意产业品牌建设

1.创意产业品牌发展状况

创意产业品牌,是大竞争时代构建品牌城市的核心要素,是原创力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已逐步成为21世纪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这注定上至国家,下至创意企业必须走铸造品牌的道路。独特、简洁、统一、和谐的优秀创意产业品牌必将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

(1)实施差异化战略,铸造创意产品与服务品牌。创意企业注重文化性、审美性、个性化,从精神层面满足消费者需求,铸造创意产品与服务品牌。创意产品品牌如大型实景演出《印象》系列。从2003年开始,《印象》已经打造了包括桂林山水、丽江、西湖、海口和武夷山等在内的6个系列,依据地域差异,演绎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2010年《印象·大红袍》首演,上座率70%以上,已实现盈利。朵唯眼影S920用设计升级完美女人味领跑中国女性手机第一品牌。文化创意服务品牌如文博会。2010年北京文博会“激荡文化创新活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理念不同于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签约合作项目超过1000个,签约总额近180亿美元,深圳文博会到2010年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共迎接超过7000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园区内演出2万多场,直接经济效益将或超过800亿元人民币,同时,还开启了国人心智,建立自信,培养责任意识。

(2)追求个性化,打造行业品牌与企业品牌。注入自己的地域文化个性,融入创意与技术的个性,打造行业品牌,如湘绣、蜀绣、苏绣等。注重创意企业哲学、创意企业使命、创意企业愿景,培育独具魅力的企业品牌,如中影集团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银都南华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谷迪设计公司等知名企业。

(3)突显城市的灵魂与精神,培育创意城市品牌与创意集聚区品牌。北京在突出历史文化地位的同时,更整合现代理念,在2010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设计之都”;上海突显“时尚设计”,2010年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设计之都”的美称;深圳以其独特的历史,凸显其工业设计与时装设计,成功成为“设计之都”。2010年各地创意园区在品牌塑造、业态建构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集聚区品牌承继城市精神与灵魂,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搭建产业网络平台,使入居企业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其中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大芬油画村代表深圳参展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案例馆。创意商业其形态有依托历史文化底蕴建立的商业街,也有全新开发具有浓厚文化创意特色的商业街区。

(4)移植与挖掘创意,培育创意农业品牌。创意理念已悄然注入农业。全国各地村镇纷纷打造创意农业品牌。如:四川已累计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42个,创意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数量全国第一;北京市拥有200多个“有影响、有潜力、有创新”的创意农业品牌。

品牌授权,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把创意变成产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品牌授权。品牌授权就是撬动创意产业的阿基米德支点。2010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为授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广阔的空间。业内人士预计,2010年,中国品牌授权的销售额将达到18亿美元。

2.创意产业品牌投融资

我国创意企业或是民营或是改制后的国营,前者数量大、规模小、资金短缺严重,后者大多是集团化,但是资金需求大。与此同时,品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资金的持续支持。在政府投资基金与产业政策法规的支撑下,创意企业或上市融资,或并购融资,或发行债券融资,同时,担保措施完善,风投、私募纷纷投注,2010年创意产业活力无限。如: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已累计获得年度银行贷款总额263亿元,上市的文创类的企业累计达40余家,中央14家,地方27家,融资286.5亿元;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等10多位企业家发起的云锋基金,12月17日宣布向大型实景演出系列《印象》投资5000万美元;刚刚低调正式运营的优众,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就获得了风投机构的青睐,12月初,已经投资了中国众多互联网企业的美国光速创业和IDG资本(美国专业投资基金)向优众注入1100万美元。

3.创意产业品牌的理论研究与国际交流

实践是理论的先声,理论为实践提供行动指南。我国理论界既注重关注国内的创意产业发展及其研究动态,也注意国外创意产业发展及研究动态。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网我们检索到,2010年关注对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章有16篇,关注国内的有73篇。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创意产业及其品牌建设的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建设途径等。值得一提的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等五部联合在北京文博会上发布的《2010创意经济报告》(中文版),它带给我们很多创意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可以借鉴的经验:借力金融杠杆扶持产业;给力传统产业相关企业;提炼国际水准文化印象;规范网络文化消费群的习惯。在注重创意产业品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2010年我国创意产业与外国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往来,提升了我国创意产业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如中韩文化产业合作行动计划签署仪式暨政策对话会,推动了中韩两国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人员交流、技术合作和联合制作,从而加强了中韩两国文化产品在北美、欧洲和其他地区市场的推广与营销。

4.创意产业品牌的人才教育与培训

创意产业人才匮乏,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直击人才困境,我国政界、业界、学界在2010年不断总结国内外经验,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人才培育,形成独特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建立起了对创意产业链不断供给的长效机制;创意企业注重经验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政府注重氛围营造与职业培养相结合。如上海市团委、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推出的“上海青年高端创意人才促进计划”,评选出艺术界、设计界等一批领军者来促动创意产业尤其是品牌建设。义乌创意园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人才不可少但人才很难找等问题,创立“设计学子实践基地”,集结国内外50多所高校的各类优秀创意设计人才,等待义乌企业前去配对。

三、创意产业品牌走势

在对创意产业规模与品牌建设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对创意产业品牌发展趋势进行如下预测。

1.以创意城市品牌主导的城市创意品牌群与农业创意品牌相促进的演绎格局,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模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正在勃兴。2004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杭州、南京、长沙等城市呈现可持续增长态势。如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从2004年的57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497.7亿元,再到2010年上半年的804.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2.6%,集聚区由2006年10家增加到2009年23家,涵盖九大行业,汇集了5万家企业,6年来已成为仅次于金融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显然,诱人的贡献力,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国近200个城市的战略目标。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但是,由于集聚区或社区建设实际存在的多头管理、无序竞争、趋同发展、重复建设等现象,引起城市文化资源、文化资本、文化人力资源浪费,损害了城市形象,不利于城市整体发展。因此,为了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竞争,助推全球城市网络,各城市依据资源优势与城市个性打造创意品牌城市,规划、组织、领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高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竞争力。

创意城市品牌强调整个创意城市理念,突出创意城市远景、形象和生活时尚,解读城市的灵魂、精神、激情、力量和壮丽憧憬,彰显着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需要同时具备的技术、人才和宽容,增强顾客感知城市的综合素质与品位,推销城市和参与城市,吸引城市外部流动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推动城市发展。各市政府推动集聚区与区域性传统产业集群相结合,与区域性人文环境相结合,使之成为吸纳创意企业和创意人才的集聚地,形成独具特色的主体产业和配套价值链,打造共同对外输出共性品牌和入驻企业个性品牌,并形成合力宣传的品牌服务系统,深化与广化创意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创意农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引擎。创意农业于20世纪末在日本、德国、英国、荷兰等国率先兴起,促进了经济发展,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与效用提升。21世纪初,创意农业在我国风行起来,形成了“五朵金花”模式、温江模式、上海模式、“紫海香堤”多元创意组合模式等,优化农业结构,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但自然景观雷同、产业结构同构、田园风光人工化的现象,激发创意农业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各个创意农业产地开始注重贴上原产地独具个性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标签,打造创意品牌延伸价值空间,增加产品与服务附加值。创意品牌战略成为实现增加农村农业产品与服务附加值的独特模式。有关资料显示,四川已累计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42个,创意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数量全国第一;北京市拥有200多个“有影响、有潜力、有创新”的创意农业品牌。农业创意品牌有利于农村农业在城乡互动、缔结城乡共同体中赢得更多话语权,培育“三农”造血功能,形成城乡一体化新局面。

总之,创意生发于城市,城市具有先天优势,城市创意品牌占主导地位,而农业创意品牌以后发优势迅猛发展,形成创意品牌发展多样化。创意城市品牌主导的城市创意品牌群与农业创意品牌相互促进,共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以金融引擎破解融资难题,文化创意品牌开发与并购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与关键

据调查显示,我国文化创意企业依靠自有资金发展的为67%,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共同发展的为24.71%;把融资作为必要的战略规划的有90%以上,需求1000-5000万元资金的为51%,需求5000万元以上资金的为20%。这表明无固定资产质押、贷款风险难以控制,成为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表明,北京从2006年到现在已安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亿元,支持重点产业项目365个,带动社会资金近200亿元,这充分表明,政府投资1倍的资金就可以撬动10倍的社会资本,特别是吸引战略投资者,促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需要,九部委联合出台的第一个文化与金融结合的政策性文件《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与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就明确了对文化创意企业各个阶段的金融支持政策,提出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授信模式、利用资本市场再融资并购、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保险市场等突破性政策,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装配了功率强大的“金融引擎”。

金融机构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做好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融资方式的衔接,让文化创意企业腾出精力专心放在内容研发与原创上,利用高新技术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深度创新,通过文化创意品牌开发——品牌再造、品牌延伸与新品牌开发,实现其价值增值与转移。文化创意品牌体现文化创意企业的核心价值,代表文化创意企业的信誉、文化创意产品的质量与品质,易形成知名度、美誉度与消费者的忠诚度,有利于企业聚合社会资源,开拓市场,扩张资本,内敛员工,产生“核裂变”。

优先信贷支持,鼓励上市的文化创意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与重组,让文化创意企业通过多元化的收购手段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进行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甚至跨国的整合。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并购融资最终是通过文化创意品牌并购来实现。文化创意品牌具有差异性,标志文化创意企业的产品区别其竞争者,是消费者长期对该产品的满意而形成的信誉,是给产品和服务带来附加价值的品牌资产。品牌并购是文化创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低成本融入对方文化及其市场、回避风险、提高策略灵活性的并购融资战略手段。

总之,金融资本介入,增强文化创意企业造血功能,强化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充分释放我国文化产业蕴涵的巨大潜力,使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巨大的文化财富。文化创意品牌开发与并购,实现文化创意产品的最大化传播和最优化消费,完成文化创意产品和市场价值的有效对接,创造全新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提升了文化创意企业的国内国外竞争力,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与关键。

3.文化创意品牌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同步战略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文化战略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联合国五大机构发布的《2010年创意经济报告》指出,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额从2005年163.7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850亿美元;占据创意产品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已由2005年的19%增加到2008年的20.8%。可见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引人注目”。但是在版权贸易中,我国是逆差国,也就是说我国只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制造大国,不是文化创意内容的创造大国,更不是文化创意品牌生产大国。据国际标准计算,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中国居民的文化支出总量应达4万亿元,而中国国内文化创意产品市场的供给存在70%的缺口。亚洲的“韩流”与日本的动漫,美国的迪士尼、好莱坞、梦工厂,欧洲的贝塔斯曼等文化创意品牌蜂拥而入,不断占领我国市场。国际化所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势必要求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谋求一席之地。我国文化创意企业不得不在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同时开战。要打赢这两场战争,必须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加强有中国特色的、以“文化原产地”为核心标志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建设。

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物质构成的技术和表现手段的技术——物理机理与表现风格看,走民族化道路,从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具有中国故事、中国语言、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品,才能得到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赢得国民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也才能在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竞争中处于优势。从世界视角来审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与劣势,能够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传统中演绎现代时尚,真正地开发研制具有本土化、民族特色的产品,以谋求国际市场的高端位置。要赢得消费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让世界看到更多“中国脸谱”。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本土化与国际化并进,是加快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4.文化创意品牌将深陷同质化困境,而文化创意品牌保护和创新在与品牌同质化博弈中再造品牌

任何大规模生产行业,都注定必将成为一个同质化的行业。创意利好自然诱导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各级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创意园区、创意基地、博览会遍地开花,文化创意企业蜂拥而至。但由于各级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求大好全,不注重发掘特色,使创意园区、创意基地、博览会布局不合理,创意孵化与转化服务功能同质化;由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有些文化创意企业借“势”发展,“创意”的模仿与侵权现象十分严重,尤其在信息化时代,产品在诸多方面一有技术、外观等创新,就立即被抄袭模仿,如:手机市场典型的朵维与奥丁都宣称“专为女性定做”、“女性手机第一品牌”。品牌定位与创意的同质化,自然导致品牌“打架”。因而文化创意产业势必从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品质的同质化、广告手段同质化、促销方式同质化、销售服务同质化走向文化创意品牌同质化。

破解品牌同质化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不可回避的问题。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战略的关键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竞争者想得到“创意”带来的利润,就对引发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元素进行仿冒。破解因知名度而引发的不法经营者的随意仿冒,可以通过加强“创意”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来保护品牌,这样有利于品牌不损害知名度,而保持市场竞争力;破解因美誉度而引发的竞争对手的仿冒,可以通过对开发出来的“创意”成果采取特别的方式进行保护,如商业秘密,这样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有利于品牌不丧失美誉度,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保护的同时,要加大品牌的个性化与差异化。而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创新成为保持品牌个性化与差异化的不二法门,是其品牌保持活力的源泉。“品牌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因而要在不断检索的过程中,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创新策略。这样使消费者形成对品牌的忠诚度,产生重复购买效应,从而使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带来持续不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刘纯 长沙南方职业技术学院 曾建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