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希伯来—犹太文化

希伯来—犹太文化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希伯来—犹太文化产生的背景地中海东岸和阿拉伯半岛西侧的巴勒斯坦地区是犹太民族的发祥地。与希伯来人由东向西迁徙时所经历的热带沙漠相比,这里有山、有谷、有雨的滋润,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获得较为丰富的谷物、瓜果、蔬菜和牲畜,在他们的辛勤劳作下,希伯来—犹太文化诞生了。

美国学者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指出,在古代东方的所有民族中,大概除埃及人以外,谁也没有超过希伯来人对现代民族产生的巨大作用。不言而喻,希伯来人提供了基督教的许多历史背景材料,他们关于道德和政治理论的概念,给现代民族特别是盛行加尔文教派的民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希伯来—犹太文化产生的背景

地中海东岸和阿拉伯半岛西侧的巴勒斯坦地区是犹太民族的发祥地。距今4000年以前,闪族的一支—— 迦南人—— 就在这里建立了城邦国家,因此古代被称为“迦南地”。当迦南人在这里发展以青铜文化为特征的农业文明时,犹太人的先祖—— 同属闪族的希伯来人—— 在首领亚伯拉罕的带领下,从东方辗转来到迦南。希伯来人来自哪里?这个问题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据《圣经·旧约全书》记载,这是一群受到古代巴比伦文化影响的游牧部落,他们最早可能来自阿拉伯半岛和湿润的南部,后因当地气候骤变迁徙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公元前20世纪,汉谟拉比建立强大的古巴比伦帝国,希伯来人便生活在幼发拉底河下游的繁华城市乌尔。不久,犹太人的最高神耶和华命令亚伯拉罕到另一个地方建立自己的国家。于是,在“神灵”的启示下,亚伯拉罕带着众人沿大河北上,渡过幼发拉底河,向西进入迦南,当地的迦南人称他们为“哈卑路人”,意即“渡河而来的人”,后以一音之讹称为“希伯来人”。根据埃及和西亚其他地方出土的文献记载,新来的希伯来人是游牧群体,他们不受地方统治者的管辖,经常袭扰定居的迦南人,有时也受雇于当地统治者。

希伯来人迁居的巴勒斯坦,在《圣经》中称为“流着奶与蜜之地”,实际环境与此说法大相径庭。在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版图上,有一半的面积是荒芜的干旱地区。北部和地中海沿岸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5至10月为夏季,干旱少雨,11月至来年4年为冬季,潮湿多雨,气候温暖。南部地区基本上是与西奈沙漠相连的荒漠秃山,降雨极少,天气变化较大。冬季山区有时会下雪,春、秋两季,急剧上升的气温常常令人闷热难熬。较适宜居住的是北部地区,这里自西向东分布着三个南北向的平行地带,第一部分是滨海平原,迎着润泽的海风,有一片绵延40公里的肥沃农田,非常适于发展农业;第二部分是中央山地,可以发展谷物和种植水果,圣城耶路撒冷便位于这里;第三部分是从赫尔蒙山脚到死海的约旦河谷,北段土壤肥沃,适于农业,南段多为芦苇相连、群兽出没的荒野山谷。与希伯来人由东向西迁徙时所经历的热带沙漠相比,这里有山、有谷、有雨的滋润,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获得较为丰富的谷物、瓜果、蔬菜和牲畜,在他们的辛勤劳作下,希伯来—犹太文化诞生了。

约公元前16世纪后期,游牧的希伯来人进入迦南地,在长期的斗争中战胜了迦南人,同时也接受了迦南人的影响,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希伯来人分为两大部落联盟,北方是以色列,南方是犹太,他们夺取迦南人的土地,分给部落内的各个家族,还把一些迦南人变为奴隶,说明当时的希伯来人正处于国家形成前夕。公元前1200年左右,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入侵巴勒斯坦沿海地区,巴勒斯坦之名就是从“腓力斯丁”一词演化而来。以色列人和犹太人同腓力斯丁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加速了以色列犹太国家的形成。第一任国王扫罗死于疆场之后,犹太人的首领大卫夺取了王位,在他的率领下,希伯来人终于战胜了腓力斯丁人,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并在大卫之子所罗门统治时期达到极盛。所罗门死后不久,北方以色列独立,建都撒马利亚,犹太则以耶路撒冷为都。公元前722年,亚述灭亡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攻陷了耶路撒冷,灭亡了犹太,还把城中4万多居民掳掠到巴比伦,这些被奴役的人,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38年,新巴比伦王国又被波斯帝国所灭,犹太人转而成为波斯帝国的臣民。波斯需要在地处西亚北非的要冲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稳固而友善的据点,准许流亡的犹太人重返家园。公元前331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率军灭亡波斯帝国,巴勒斯坦随之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于巴比伦,随后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解体,夹在两王国之间的巴勒斯坦先隶属于托勒密王朝,后又落入塞琉古王国的控制之下。公元前64年,罗马大将庞培在东征途中攻陷耶路撒冷,将巴勒斯坦划入罗马帝国的叙利亚行省。犹太人多次发动起义,反抗残暴的统治者,付出150多万生命的代价后仍归于失败。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巴勒斯坦,开始了为期1800多年的世界性大离散时代。

二、希伯来—犹太文化的成就

古犹太人从开始使用语言,到正式以希伯来语为民族语言,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当古犹太人生活在两河流域时,很可能操当地通行语言,虽然不能断言他们使用的是苏美尔语、阿卡德语或巴比伦语,但从古犹太文化接受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来看,他们至少精通上述语言。移居迦南后,古犹太人自然受当地语言的影响,尤其是邻近的腓尼基语言的影响,即使在埃及只生活了短短几百年,他们也受到古埃及语言的熏陶。他们在综合各种语言的基础上,主要借鉴腓尼基语而形成了民族共同语言—— 希伯来语。约公元前3世纪初,希伯来语逐渐被阿拉米亚语排挤,不过,其作为祭祀和文学语言仍然沿用,在大流散时期的近两千年,不绝如缕。19世纪末和20世纪,希伯来语又以口语形式复活,成为当今以色列的官方语言。

希伯来文字的产生,与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以及迦南的腓尼基字母体系都有关系。与希伯来语产生的情况大致相同,希伯来文字也是借鉴上述几种,尤其是腓尼基文字而产生。希伯来文字与腓尼基文字一样,共有22个字母,也全都是辅音字母,书写一律自右向左。希伯来字母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早期希伯来字母,这是古犹太民族在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之囚”以前使用的字母,保存至今的铭文有数百件。这种字母因地区不同产生几种变体,书写最早的文献是基色历法,可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二是古典希伯来字母或方体希伯来字母。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方体希伯来字母逐渐取代了阿拉米亚字母,而阿拉米亚字母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取代过早期希伯来字母。方体希伯来字母盛行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其后历经1500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现代希伯来字母。

有学者认为希伯来人的文学比古代东方所有其他文学成就都出色得多。现存作品大都保存在《旧约全书》和所谓的“伪经”中,除了《士师记》第五章中的底波拉之歌等少数片断之外,这些作品并不像通常所说的那样古老。大多数学者认为,《旧约全书》经过一再编纂和修订而成,其素材新旧相混,一般被视为出自古时的一个作者,比如摩西之手。然而,最古老的修订本也不会早于公元前850年,多数篇章的成书甚至更晚。其中一些重要的名篇,如《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以及合为1卷的《十二小先知书》等,汇集了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先知们的言行。尽管这些先知书以对社会问题发表的政论为主,但文字的表现形式主要为诗文相间,并穿插了大量的寓意故事和异象等叙事手法,成为古代世界文苑中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诗体与散文体穿插糅合是这些先知书写作的一大特征,主要通过优美的文字和文学色彩很浓的小故事劝告人们要惩恶扬善。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正值希腊化后期和罗马人统治时期,犹太人发展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启示文学。它通过描写一些奇异古怪的异象,托古人之名,曲折隐晦地表达犹太人的痛苦呻吟、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代表作品有《但以理书》《以斯拉》等。古代犹太人在《圣经》《次经》《死海古卷》等经典著作中留下了许多用诗体写成的书卷,表达了他们对上帝的崇敬与赞美之情,抒发了他们摆脱苦难与获得解脱的愿望以及对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圣经》中的《诗篇》是犹太人诗歌书卷中规模最大的作品,共收入各类诗歌150首,大多数赞美上帝耶和华,部分反映亡国之恨和忧民之情,典型的代表如《哀歌》。古代犹太人通过这些诗歌书卷,充分表露他们的爱恨和期待之情,成为后世犹太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犹太人最初有着自然崇拜的习俗,曾敬奉石头、山峦、树木、泉源、动物和天体等。《圣经》明确记载堆石为证、垒石为坛、以石惩恶等圣石崇拜,以及对金牛、铜蛇和月亮的崇拜等。犹太人也流行祖先崇拜,如把祖辈的遗骸葬在圣所,大卫曾以需要参加本家氏族祭祀为托辞,逃避扫罗王的“鸿门宴”。到达迦南地之前,犹太人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那里是多神教的故乡,当地的神祇多达100多种。移居迦南地之后,当地及其北邻叙利亚也盛行多神崇拜,不少地方各有自己的神祇,作为周围一带居民的保护者。置身于这种文化氛围,亚伯拉罕时代的犹太人受到感染,信奉多神势所必然。亚伯拉罕来到迦南地以后,接受了当地人们信仰的“埃尔”和“巴力”二神,一般认为,埃尔是游牧部落的神,巴力是农业居民的神。显然,埃尔神对亚伯拉罕时代的犹太人更为重要,亚伯拉罕的长子以实玛利,意即“愿埃尔神闻其声”。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赐名以色列,其中也可能含有“埃尔神的战士”之意。亚伯拉罕在迦南的居留地伯特利,意为“埃尔神之屋”。对当时的犹太人来说,埃尔神虽居于崇高地位,却非他们唯一的部落神。犹太人把神读为“埃洛欣”,这个单词本身是复数名词,说明原先人们认为神有多个,直到后来犹太人一神观形成 ,“埃洛欣”才被解释为复数形式、单数性质的专用名词。

随着国家的形成和王权的加强,以色列部落的主神雅赫维(基督教作品通译为“耶和华”)成为国家的保护神,多神崇拜向一神崇拜迈进了一步。“巴比伦之囚”期间,沦于异邦的犹太人深感遭受异族凌辱之苦,渴望返乡复国而又无力自拔,遂萌发了“救世主”思想。这时,“先知”以西结在被囚的犹太人中间宣传救世主将要来临,并帮助他们返回耶路撒冷和重建家园。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亡新巴比伦王国,“巴比伦之囚”得以返乡复国。这种历史的巧合,使以西结的宣扬得到部分实现,从而使犹太人愈加信仰雅赫维,并建立起以祭司贵族为中心的神权政治。神权政治规定,只有雅赫维的信徒才能在犹太国享有全权。至此,犹太教最后形成。

犹太教的圣经是一部内容相当广泛的文献,“巴比伦之囚”以后,犹太教的祭司根据教义,用希伯来文陆续加工编纂而成。其后,它主要以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的形式传播于世,内容包括律法书(即所谓摩西五经: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先知书(前先知书、后先知书和小先知书)和圣志(包括诗篇、雅歌等11部)等几大部分。犹太教奉雅赫维为唯一真神,排除其他一切神祇,严禁偶像崇拜;宣扬犹太人是雅赫维的“特选子民”,受雅赫维的特别护佑;宣扬“弥赛亚”(意为救世主观念),即相信上帝终将派救星使“特选子民”脱离苦难。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也是后世犹太人返乡复国运动的巨大精神力量。

犹太教在一神论基础上,将历史的终极意义定位在日常生活之中遵从律法,因而导致了律法和律法思想的存在。因为犹太教并不满足于肯定上帝的存在或确认这一信仰所倡导的道德准则,而是进一步要求它的信徒在个人行为和社会活动中切实履行它的道德准则,遵守律法就是遵守犹太教的教义和思想。犹太学者塞尔茨认为,律法是一种自愿接受宗教义务的制度,这些宗教义务把民众束为一体,遵奉律法与否决定将来的祸福。由于犹太人的同一性并不取决于共同的地域或任何特定的政治结构,而是共同拥有的律法,对于犹太教而言,律法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

犹太教的律法数量众多,核心是“摩西十诫”。犹太圣贤根据《托拉》的有关内容,梳理出律法613条,俗称犹太教“613条诫命”,其中包含“训诫”248条和“禁诫”365条。除此之外,还有根据613条诫命衍生出来的规定、法令等,成为律法内容的重要补充。在众多的犹太律法中,有关安息日和犹太饮食法的律法具有特殊的含义,是规范犹太人生活和区别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基本的重要的律法。但是,由于《托拉》中提到的这些律法的界定并不十分准确和详尽,加之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对律法的内涵和外延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因此,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对律法内容的不断挖掘、探讨和补充成为犹太律法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犹太教活动的重要内容。在犹太民族流散时期,研读和探讨律法的真正含义成为犹太教的一项重要活动。

有学者评论,希伯来人的哲学思想超过了包括埃及人、希腊人在内的其他民族。希伯来人虽然没有创立宇宙的伟大学说,但他们对人生和人类命运的大多数问题进行了思考,得出了亲身感受而不是抽象的思想。最早出现的典型哲学性著作是《箴言》和《伪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000年前后。两部著述的基本教诲是节制、勤奋、聪明、诚实,这样肯定会有兴旺、长寿和美名等好报。

罗马人统治时期,生活在亚历山大里亚的犹太人斐洛(约公元前20年—公元50年)在哲学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斐洛是一位希腊化的犹太哲学家,是第一位对《托拉》进行哲学阐述并卓有成效的学者。他采用隐喻的叙述手法,将犹太律法的内在含义转化为一系列抽象的哲学概念,为犹太信仰注入新的活力,使之在新形势下延续和光大。同时,斐洛有意识地将希腊哲学溶入希伯来传统,致力阐发犹太教神学思想,进而把犹太教的神秘主义成分理论化、体系化。斐洛第一个指出上帝存在的可知性与上帝本质的不可知性含有区别,并试图将犹太神学与柏拉图的理念说调和起来。他将“逻格斯”解释为上帝与人之间联系的中介,既保持了上帝的尊严,又使自己创造的过程具体化和合理化,为基督教奠定了思想基础,斐洛也被视为“基督教之父”。

三、希伯来—犹太文化的特征和影响

犹太文化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它既根植于希伯来人的地域环境,受到周边民族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是落难民族的精神反映,因此,希伯来—犹太文化具有明显的特征。

第一,以犹太教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犹太教的产生与形成,既是犹太人伦理道德和律法思想的基础,又是他们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以及面对不幸的安慰。犹太教中的困难,既是犹太人现实困难的表现,又是对现实困难的抗议。因而,犹太教构筑了犹太民族的精神王国,渗透于犹太民风民俗、饮食文化和宗教教育等各个层面,对犹太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起着生成、固化的作用。

第二,并存与互动是犹太文化的又一特征。犹太人在历史上长期以客民的地位寄人篱下,活动于别国的土地,依靠自身的独特文化与主民国文化既互相碰撞又互相吸收,既相对独立又有统一,既为主民国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又为自己文化的存在争得一席之地。例如,公元前586年至公元前138年犹太人被掳于巴比伦,可以被看作流亡并共生于异族的先例和典型。正是这一时期为了抵制异教,防止同化,他们努力推进自己的传统,发掘和整理自己的文化,并广泛吸收巴比伦帝国的文化成就,使他们的民族文化在共生和互动中得到强化、变革和发展。

第三,客民性造就了商业民族。早期犹太人的悲苦历史使他们流徙于各个领地之间,客观上造成了犹太人淡薄的安土重迁观念。同时,迦南地处在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半岛与小亚细亚两大商路的交接口上,是西亚、北非和希腊各族商人的必经之路,有利的地理条件孕育了犹太文化中的商业因素。其次,犹太教入世入俗的宗教理念以及长期的客民社会地位,使得他们认为活得富裕胜过死后冥福,因此,只要现实生活允许,他们就一定积极参与,形成了朴素的追求实际的文化理念。

犹太文化不仅是犹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民族在落难境遇中力量的凝结,它对后世宗教思想、政治理念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一,犹太教倡导的天使观念和救世思想为核心的上帝文化成为犹太教的核心,也是以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母亲宗教”。通过这两大宗教文化,其影响覆盖世界大部分地区,渗透到诸多民族之中。恩格斯说过,基督教是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和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的混合中悄悄产生的。伊斯兰教也深受犹太教义的影响,批判地继承了犹太上帝文化的某些传统,成为阿拉伯世界根深蒂固的文化理念。

第二,犹太文化中的平等、民主的社会理想,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民主观念具有深远影响。《圣经》中清晰贯彻了这样的理念,生命从神而来,所以人人平等,人都是有罪的,因此不能赋予一个人太大的权力,权力是神给的,所以要赏善罚恶。犹太人的历史文化表明,他们的目的是要在道德理想、伦理宗教和社会公义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社会,他们设想的“希望之乡”不存在政治压迫,有自由择业的权力。可以说,平等、民主的社会理想在犹太人那里首先表现为一种宗教心态。犹太人的律法观念和伦理学贯穿在基督教的文化寓意之中,对所有的基督徒都具有重要意义。18到19世纪,欧洲大陆上掀起了规模宏大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倡导以法学世界观代替神学世界观,其中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自由、安全、财产等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应当看作犹太文化的结晶。

第三,古犹太文化对以诗歌为代表的英美文字具有深刻影响。有学者认为,以诗歌为代表的英美文学创作和发展的第二个重要的文化渊源是古犹太文化。这种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圣经》的思想哲理上。《圣经》的智慧精髓后被英美人根深蒂固地收纳到思想意识中,语言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以诗歌为代表的英美文学创作最基本最广泛的素材。不论英国还是美国诗歌中,涉及《圣经》故事的诗句不胜枚举,与《圣经》有关的素材和内容,在《以西结书》《以塞亚书》《传道书》和《约伯记》等章节都有明显的印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