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犹太教与犹太民族

犹太教与犹太民族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犹太教是犹太民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神论宗教。没有犹太教,犹太人也就不可能作为一个民族存在于人类之林。犹太教与犹太民族的这种特殊相互依存的关系,产生于犹太民族形成之初,并在其流散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加强。犹太民族形成的特点是,犹太人的历史发展是与犹太教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摩西创立的犹太教对后来的犹太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之后,犹太人依靠犹太教来凝聚本族人。

犹太教是犹太民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神论宗教。犹太人的历史开始于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现在的土耳其、伊拉克一带)。这个地区是许多中东文明的摇篮与中心。许多民族就是从这里移民到中东各地的。[1]犹太教是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一种闪族宗教,后来逐渐发展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神教。犹太教是犹太民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神论宗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像犹太民族那样,其民族的产生与发展同自己特有的民族宗教产生和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正是由于犹太教特有的魅力,才在人类文化史上创造了许多个世界第一,虽然(具有犹太民族自我意识的)犹太人只是一个个别的民族,但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弱小民族的宗教文化对人类文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因为,世界三大宗教中,有两大宗教(即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从犹太教中派生出来或深受其影响的。犹太教的一神论、创世说、救世说、先知说、律法说、天国说、灵魂不死说不仅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哲学、文学、艺术也发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犹太教是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一种闪族宗教,后来逐渐发展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神教。[2]从犹太民族的历史看,与犹太教相关的世界性纠纷是令人惊撼的:在古代,从“出埃及”到“巴比伦之囚”的苦难中,谱写出斑斑血泪的犹太民族形成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猖獗,造成了希特勒分子对犹太人的血腥屠杀。在美国,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主宰着美国的新闻、金融和好莱坞等行业,通过对美国政治文化的某种程度上的控制进而影响全球的政治和文化,由此也引起了同其他民族文化的矛盾。犹太教“复乐园”的教义和信念产生了犹太复国主义,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造就了以色列这个国家,并导致了经久不绝的从“阿以争端”到巴以冲突,而其争端的一个焦点“耶路撒冷”也正是宗教圣地之争。

从文化科学方面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第一流的科学家都是犹太人。犹太一神论的思想所隐含的宇宙统一论乃至犹太教中“得乐园—失乐园—复乐园”的文化精神,犹太文化造就的一代又一代的犹太人,直接间接地影响了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犹太文化是开发人类新文化的一大宝库,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都有犹太人的参与——自然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影响了整个自然科学,而相对论的精髓在于他深信宇宙的和谐与统一;社会科学泰斗马克思的学说不仅造就出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而其经济学说和唯物史观以其璀璨的光辉载入史册;马克思揭示的“原始共产主义—阶级社会—未来共产主义”的人类发展规律,升华于犹太教文化“得乐园—失乐园—复乐园”的文化范式。精神分析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第一个用(心理)科学的学说解释了人类最困惑最神奇的现象“梦”。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类心理学的发展将会是什么样子。一代哲学、伦理学大师斯宾诺莎,不仅以其独特的理论载入伦理学说史册,更以他的伟大人格为世人立下了“自我学说和自我人格合一”的楷模。这些人都是犹太人,都受到犹太教文化的极大影响,通过其各自升华了的犹太教文化进而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的深远影响更是无法估量的。

还可以说,世界上也没有哪个民族能像犹太人那样,使自己的民族宗教成为紧紧维系民族的重要纽带(后来没有了共同的地域,也没有了共同的语言,却有共同的宗教信仰——犹太教),更没有哪一个民族可以把《圣经》视为祖国,把“祖国”装在民族个体成员的“兜”里。可见,犹太民族和犹太教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特殊关系。没有犹太教,犹太人也就不可能作为一个民族存在于人类之林。犹太教与犹太民族的这种特殊相互依存的关系,产生于犹太民族形成之初,并在其流散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加强。

犹太民族形成的特点是,犹太人的历史发展是与犹太教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摩西创立的犹太教对后来的犹太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犹太人(主体)的历史命运经历了一个建国—流散—复国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圣经》所描述“得乐园—失乐园—复乐园”的历程。其中,犹太教也就相应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早期历史发展中,犹太人经历的三个阶段是游牧部落阶段、部落联盟阶段和王国阶段。犹太教形成于游牧阶段。

和西亚古老民族相比,犹太人是一个较晚形成的民族。犹太人的祖先是希伯来人,其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左右,犹太人的祖先称为希伯来人或以色列人,经历了漫长的半游牧族长制的氏族阶段。

据《圣经·旧约》记载,希伯来人的祖先是亚伯拉罕,亚伯拉罕被尊奉是“第一个犹太人”。其家庭生活在上帝“应许之地”的迦南一带。其后代雅各与神跤力才改名为“以色列”(Israel)。其实,希伯来人最初是闪米特人中的一种。他们最初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南部,后来迁徙到巴比伦的两河流域。在这里他们接受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和埃及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由于希伯来人受到巴比伦人多神教的歧视,他们不甘忍受民族压迫,反对被异族文化同化,于是选择向外迁徙。选定的目标是迦南地带(如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带)。这一地带被《圣经》称为上帝的“应许之地”。可见,他们最初就具有一种很强的被异族同化的反抗精神。

迁移到迦南地带后,他们同样面临被异族迦南人同化的危险。为了防止本族人被异族同化,族长亚伯拉罕以与上帝签约之名来强化本族人凝聚力,这就萌芽了犹太教的雏形。之后,犹太人依靠犹太教来凝聚本族人。为了避免被迦南人同化,他们选择了再次迁徙。亚伯拉罕带领本族人从迦南地带出发,穿越西边沙漠,迁移到埃及地区。

犹太人,在形成民族之前,就用“希伯来人”这一名词来表述自己,其原义还不是专指民族形成以前的以色列人,而是指“过河之人”[3]意为亚伯拉罕生于伽勒底的乌尔,他带领全家渡过幼发拉底河到迦南。希伯来人“过河”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巴比伦多神教的控制。亚伯拉罕从一个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迁出的原因,起初是不满于当时统治两河流域的混乱的多神思想,因为多神思想和犹太教的一神思想相矛盾。亚伯拉罕到迦南四处游牧,立志把氏族里的所有人联合为一体。可惜他生前未能如愿以偿。他死后,其子以撒则勇敢地承担起他的这个遗愿。以撒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付出了艰难的努力。为了维持氏族的紧密联系,他要求自己的儿子雅各必须在亲戚的女子中娶妻生子。雅各娶了自己的两个表妹利亚和拉结,生有12个儿子。雅各的这12个儿子的后代发展为以色列民族的十二个支派。

犹太人的最初发展,以及古代以色列国家的建立是处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即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衰落时期。所以,“大卫的扩张企图恰好因近东缺少强国才得以实现。当时在那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制止以色列的扩张”。[4]但是,从此以后,犹太人便开始了遭受他族奴役的历程。“出埃及”和“巴比伦之囚”是其著名的两大磨难。

开始最大的一场民族灾难,是希伯来人受到埃及人的统治。

雅各和他的12个儿子带领自己的家族迁往尼罗河三角洲以东,即现在的苏伊士运河西面,在那里的歌珊定居下来。这就为日后犹太人遭受埃及人奴役留下了“伏笔”。当时埃及人正受一支属西闪米特人的异族人喜克索斯人的统治,从而才使游移到此地的犹太人可能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后来埃及人恢复了原居民的统治,并把当地的犹太人沦落为奴,强迫他们从事苦役。

这种苦役整整经历了4个世纪。在犹太人看来,使自己的民族脱离受奴役的苦海,是神的力量和上帝的启迪。经过400年的奴役之后,在犹太人中间培育出一位英雄——摩西。约在公元前13世纪上半叶,希伯来民族领袖摩西带领以色列的12支派逃出埃及,迁往他们的故土,即所谓上帝的允许之地迦南。《圣经》记载了上帝赐地给亚伯拉罕的故事:“我要把你现在寄居的土地赐给你和你的后代。这迦南地要成为你子孙永远的产业。”

在长达40年的迁徙过程中,摩西特意向自己的族人强调了对上帝雅赫维的信仰,认为以色列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摩西在出埃及的途中,接受假托上帝授予的10条诫命的启示,变成了为族人遵守的十诫。摩西还确立了独一神的律法。至此,犹太教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神教正式创立,摩西一般被认为是犹太教的创立者。

摩西创立犹太教的意图和背景是把希伯来人从埃及人的奴役下拯救出来,并非想造就一个民族。但在其客观效果上利用犹太教却造就了一个民族——犹太人。因为当时在埃及希伯来人的人数超过了埃及人。其人数之多,思想之复杂,使得摩西不得不借助一种超越万物和众人的神力,来统一众多希伯来人的思想。于是这样的一神教就诞生了——摩西要求同胞崇拜的神灵不再是泥塑木雕的众多诸神的偶像,而应是一个凌驾于自然之上却没有形象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不受任何好恶制约和不能妄呼其名的神灵。当时摩西约定,这样的神并不属于全人类,而是专属以色列人的,这就为后来犹太教局限于犹太民族奠定了基础。

犹太民族是在反抗异族奴役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出埃及”之后的200年间,希伯来人征服了迦南的大部分地区。

当时迦南的政治结构是由宗教联盟走向部落联盟。开始从由游牧部落的生活方式逐渐走向农耕定居的生活方式,出现相对稳定的部落经济环境。由于战争使得这种生活方式不太稳定,出现以一种被称作“士师”领袖在征服迦南过程中把整个部落团结并组织指挥起来的整体。由于当时统一的犹太民族尚未形成,“士师”还未成为全体以色列人的领袖。

为了抵御海上的非利士人的威胁,以色列地区的各个部落支派需要由一个共同的宗教文化、共同的领袖来统一指挥,组成部落联盟以共同对敌。于是,犹太人经过较长的时期,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以犹太教为纽带的共同心理素质,从而由部落联盟发展为民族。第一步是把各个部落联合成部落联盟,第二步是把部落联盟组成一个完整的王国。以色列王国的建立标志着犹太民族的正式形成。而在犹太民族组成的过程中,犹太教的凝聚、整合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第一位国王扫罗约于公元前1020年把各个部落初步联合起来,使以色列人从松散的部落发展成较为统一的完整王国。后来经过大卫和所罗门两个王国的统治,犹太民族和犹太教进一步有所发展。大卫的功绩是把首都定于耶路撒冷,而所罗门的功绩则是在耶路撒冷建造成犹太教的第一圣殿,并使其成为犹太民族的精神中心。

在公元前11世纪后的5个世纪里,犹太人组成了几个王国,并积极跻身于世界政治和军事的舞台。大卫、所罗门王统治的时期,是犹太人历史发展中的黄金时代。经过士师时期,以色列人建立了统一的王国。

然而统一的王国历史非常短暂,大约在公元前930年,即分裂为南北两国。南方的两个支派组成犹大王国,北部的十个支派组成以色列王国。

统一王国分裂的原因,既有深刻的内因,又有适时的外因。其内因有三个:一是,因为所罗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对外族人的开放。这对犹太教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当时盛行信仰原迦南宗教的丰产神巴力,人们到处为巴力和其他诸神建造庙宇,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二是,所罗门向百姓征收沉重的捐税和徭役,以此来维持王宫奢侈糜烂的生活。三是,所罗门在政治上偏袒自己的南方支族,虐待北方支族,激起民愤。此时又正值周边大国埃及和亚述的再度强盛,在埃及和亚述的入侵下,通过以色列人内部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纷争,统一的王国就不能不一分为二了。

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在公元前722年被亚述帝国所灭,南部的犹大王国至公元前581年被新巴比伦王国所灭,圣殿被毁,以色列人或遭杀掠,或遭驱散,其中有数万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囚虏”。

“巴比伦囚虏”标志着犹太人散居生活的开始。此后,犹太人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留在犹大地区的贫民,另一部分是被俘虏到巴比伦的犹太贵族。

留在当地的只有少数犹太人,他们多数是贫民。巴比伦统治者为了监视留在犹大的犹太人,尼布甲尼撒任命亚希甘的儿子基大理为统治者。但公元582年,基大理被暗杀,导致了犹太人进一步的放逐和迁徙,从而就熄灭了以色列政治生命的最后一线希望。

留在当地的犹太人并没有使犹太人的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相反,沦落到巴比伦王国的犹太人才成为以色列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不绝的主要桥梁,代表着犹太文化发展的主流。

沦落到巴比伦的犹太人的命运并非很悲惨。根据资料表明,“巴比伦并没有奴役他们,也未对他们施以严酷的体罚,在定居于组织严密的地方后,他们又成了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并承担为国家服役和缴纳税款的义务”。[5]犹太人被放逐到巴比伦,并没有削弱他们对耶和华神的忠诚。相反,在他们的心目中认为,这种灾难正是上帝公正的预言性的警告,是对他们不执行人与上帝契约义务的一种惩罚。同时他们还相信,耶和华最终会把他们召回自己的家乡,而圣殿终会重新竖立在锡安山(Mount Zoin)上。“巴比伦之囚”对犹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6]流放到巴比伦的犹太人,不仅没有丧失自己的民族性,相反更加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我意识,还使他们意识到一神教与多神教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他们用自己的一神教对当地的多神教进行改造。

可以说,在当时以多神教为准绳的时代里,犹太人是第一个信奉一神教的民族,一神教是犹太人对西方文明的一大杰出贡献。他们深信,“真神即天、地的开辟者和历史的操纵者,最后所有的人类均将崇拜他。”[7]巴比伦王国被灭后,被奴役到那里的犹太人才得以解放。公元前539年,波斯结束了巴比伦王国,把近东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帝国置于波斯人的统治之下。公元前538年,波斯人允许犹太流亡者返归耶路撒冷并重建耶和华圣殿。

从“巴比伦囚虏”之后,在以色列故土之外,犹太人开始形成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生活方式,对确保以后犹太民族失国后的生存及其宗教特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锻炼了犹太民族对流亡生活的适应性。

犹太人向世界流散的方式有播迁、流放和被逐三种。

播迁是主动的和自愿的,是指犹太人因外出经商传教或逃避灾难或从侨居而流徙到世界各地的。这种方式是一种负有一定宗教使命的行动措施。

流放和被逐是被迫的。犹太人把流放和被逐用犹太教理解为他们这个民族犯了罪而应该受到的一种惩罚,从而加重了其宗教的神圣使命。所以尽管流放和被逐是一种灾难,但犹太人却甘于忍受。

犹太人的流放是指亚述时代和巴比伦时代的事件及失国后被迫离开迦南的事件。犹太教经典《塔木德》中的一些圣贤对犹太人的流放持有这样一种乐观态度——认为正是犹太人的这种不可思议地流散到世界各地,才会使犹太人永远不被他们的敌人所摧垮。为此,犹太人把通过放逐流放视作通向美好目的地必经的痛苦之路。

在流散中,犹太教始终起着凝聚犹太民族的作用。在犹太民族苦难的流散史开始的前后,犹太教的先知不断涌现,以阿摩司、何西结,弥赛亚及弥迦等为代表,他们都声称自己是上帝的代言人,发出预言,认为以色列人所遭的苦难正是背弃上帝信仰的结果,要人们坚定信心。在11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中流行的口号是“干掉一个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8]后来,犹太人又先后受波斯人、希腊人及罗马人的统治,先知们在民族蒙难之际开始传播“弥赛亚”的思想,宣称替世人赎罪的拯救者即将来临。大约就在这一时期,犹太教的经典《律法书》逐渐形成,其他部分也正在编纂。

由于犹太人不愿放弃自己的信仰,便成为不受欢迎的民族而再度被驱赶。这类事件最早发生于公元19年。当时的罗马皇帝提比略下令所有的意大利的犹太人如果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就将被全部驱赶出境。4世纪开始了基督教世界驱赶犹太人的政策。这是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第一次相遇与交锋。

但是,外族人对犹太人的驱赶从客观上起到了加强犹太人联系和凝聚的作用。驱赶使一个地方的犹太人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促进了一个地方的犹太人和其他地方的犹太人的联系特别使被逐出的意大利犹太人、西班牙犹太人、巴尔干半岛的犹太人、北非的犹太人、小亚细亚犹太人、中东国家犹太人加强了相互联系。

流散在各地的犹太人失去国家和圣殿之后,就在世界各地建立犹太会堂,并以会堂为中心建立了犹太社团,而祭司及律法学者则成为犹太社团中的领导阶层。“从希腊、罗马统治犹大王国开始到公元70年犹大王国最后被消灭之前,许多较大的犹太人居住中心已在巴比伦、波斯、叙利亚、小亚细亚的安第奥切、罗马、雅典、保加利亚、亚美尼亚、塞浦路斯岛和北非的昔兰尼亚、亚历山大及埃及的其他城市建立起来”。[9]在罗马人的残酷统治下,因犹太上层统治者的妥协,激起下层民众的不满与反抗,犹太教内部也由此产生分化。于是,出现了原始基督教运动,最后发展成后来的基督教。也就是说,基督教的产生是由于犹太教团内部上下层的分歧与冲突,主要是下层教民不满于上层对异族统治和奴役妥协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宗教。

与此同时,犹太教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一神论宗教随着犹太人的流散而传播到各国。这样,拉比犹太教时期(公元70—630年)也就开始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犹太人,以巴勒斯坦和巴比伦为聚居中心,犹太教的内部组织进一步完善,建立起拉比公会,成为犹太社团的最高立法和司法机构。拉比们注重对律法及经典的研习和整理,分别于4世纪和5世纪末编成《巴勒斯坦塔木德》和《巴比伦塔木德》。

《塔木德》是犹太教的口传律法总集,其地位与重要性在犹太教中仅次于《旧约圣经》。拉比犹太教时期所传的经书及礼仪、规范对后世的犹太教发展影响深远。

随着伊斯兰教在西亚的产生及基督教在欧洲取得统治地位,犹太教的发展则进入到漫长曲折的历史阶段(630年—17世纪中叶)。

犹太人处在伊斯兰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两者夹缝之中,分散在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处处受到压制,被驱赶进专设的那些被称作“隔都”的隔离区内。他们没有公民权,不能从事农业及手工业,也不能应征入伍和做法庭上的有效证人,只能从事小商贩及放贷业。在伊斯兰世界,犹太人的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他们仍被列为次等公民。作为犹太人的民族宗教犹太教也被认为是异端邪说,犹太人也因其宗教信仰而受到迫害,或者被迫改宗。

在这种情况下,犹太民族的民族意识非但没有得到削弱,反而得以更加增强。

犹太人在外族的迫害中,使犹太教出现了些新思潮,从而发展了犹太教。自此以后,犹太教中便注入了神秘主义、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启蒙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学说的新鲜血液,不断发展,不断更新。

自8世纪后,犹太教内部兴起一股反拉比的思潮,形成一股神秘主义的潮流,犹太教徒热切盼望弥赛亚的降临,并在犹太社团的下层兴起哈西迪运动(Hasidism,即虔敬派)。

在犹太文化和希腊文化相遇时,犹太教受到了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中世纪中,理性主义思想进一步给犹太社团注入新的血液。其中最著名的代表犹太神学家摩西·迈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1135—1204)运用了新的神学论证方法,将犹太教信仰归纳出十三条款,确定成为以后正统犹太教的规范性信条。

犹太民族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越是采取开放性的态度,就越是能够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合理性,并为以后自身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就越具有强大的发展生命力。犹太人这么小的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能够越压越奋和越压越强地不断增强自己民族的自我意识,就是因为其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和改革性。

犹太人在犹太民族发展过程中,遭到了极大的反犹浪潮的冲击,由此促成了犹太民族自我意识的增强。“反犹主义”一词最早出自于犹太演员家庭的马尔之手。1879年德国犹太人马尔写了《犹太人之鉴》一书,他在此书中首次使用了“反犹主义”一词。他是当时有名的反犹联盟组织的创始人和鼓动家。他认为德国以往的历史是外来的犹太人和本土的德国人你死我活的斗争史。这种斗争是一场犹太人战胜德国人后给文明带来灾难性结局的斗争。他在此书中断言,本土德国人的特性是高贵,而犹太人从名声上、道德上及体质上都具有无法改变其劣等民族的特性。于是,这种说法成为反犹主义者在种族上攻击、敌视犹太人的理论依据。

18世纪八九十年代欧洲再度掀起反犹主义浪潮。[10]继马尔蔑视犹太人的理论提出之后,在欧洲掀起了厌恶、憎恨、排斥和仇视犹太人的运动。但犹太人是不屈的民族。历史上发生过不少极端敌视犹太人的民族和组织,如亚述人,巴比伦人、罗马人和纳粹,他们都企图从肉体和精神上两个方面彻底灭绝犹太人,但都没有成功。其根本原因是犹太人信仰犹太教的缘故。

正是由于犹太教,反犹主义不但没有削弱犹太民族的自我意识,相反却增强了犹太民族的自我意识。虽然在历次反犹主义运动中,强迫一部分犹太人失去了犹太身份,但在犹太人的眼里,却坚定地认为,留下来的犹太人,其民族意识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条是,反犹主义是上帝对犹太人的惩罚,是因为他们犯了罪,因而被逐出圣地,在非犹太人中间饱受磨难。但他们确信,自己所受到的苦难越深重,对自己所信仰的犹太教就越加坚定,从而总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故土。

坚定信仰犹太教的不是多数贵族,而是犹太平民百姓。在公元前1世纪,当希腊化运动推进到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时候,一部分犹太贵族、当权者很快就接受了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而广大的犹太平民百姓却固守古老的犹太教的信仰。

犹太人越是反抗,越是引起当地人对犹太人的镇压。越是镇压,越是激发起犹太平民的反抗。终于在公元前164年,爆发了马卡比起义。结果遭到了统治者的血腥镇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统治者安条克四世为了消灭犹太教,采取了烧毁圣典、亵渎圣殿、禁止割礼、不允许守安息日和强迫犹太人吃猪肉等手段。

欧洲的犹太人懂得生存之道,表面上改信基督教而实际上却深信犹太教。可是当统治者知道后,就更加残害他们。在11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中流行的口号是“干掉一个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

欧洲从希腊时代经过罗马时代走向中世纪,就成为欧洲犹太人最黑暗的时代。他们仅仅因为信仰犹太教,便遭到指控、诽谤、驱逐和被屠杀的命运。13世纪欧洲流传黑死病,犹太人被无端地指控为害死基督教教徒而在井里投毒所致,结果无数犹太人被杀害。在日耳曼的许多国家中的城市中,全部的犹太人被杀光;葡萄牙驱逐了境内所有的犹太人。其实,在这场鼠疫中,许多犹太人也死于非命。

欧洲本土人对没有被驱逐走的犹太人采取隔离的办法。这种隔离造就了许多“隔都”的出现。虽然这种隔都是对犹太人的歧视和羞辱,但却促进了犹太人的集体生活,使得犹太教律法和伦理准则得到最严格的遵守,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犹太民族的团结。

19世纪中叶后,在欧洲掀起了新的反犹高潮。种族主义者声称犹太人是劣等民族。犹太人再次成为全社会厌恶和憎恨的焦点。

20世纪,反犹主义运动在德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欧洲人把犹太人视为是“背后刺来的刀”,把20世纪20年代德国经济的混乱归责于犹太人对经济领域的占领。二战中,欧洲有600万犹太人被杀害,成为犹太民族史上最悲惨的一页。结果,使犹太人在更深层次上懂得了“要么团结起来,要么一个一个地被吊死”的古老道理,使他们更加增强了犹太人的民族自我意识、民族团结和民族自信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激发了犹太人的团结,增强了其民族自我意识,决定了他们在后来的复国道路中必然激发出最大的生命潜力——他们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战。命运把他们置于“死地”,他们的奋斗和国际人道主义的同情,又使他们置之死地而后生。但以色列的犹太人发达了,他们极大地影响着其周边阿拉伯人。为生存而战如果走过了头,势必影响到他人尤其是周边的生存状况。后来(复国后的)以色列与其周边国家的矛盾尤其是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冲突则是历史上犹太人这种为生存奋斗的团结精神的某种延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7世纪中叶欧洲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犹太教也发生了某些重大的变化和发展。西欧的启蒙运动,特别是法国的大革命和德国的意识文化革命,不但深刻影响了犹太教理性主义,而且也促使犹太人在欧洲获得公民权。这一时期犹太人杰出思想家有斯宾诺莎(Spinoz,1632—1677)和摩西·孟德尔逊(Moses Mendelssohn,1729—1786)。他们的思想对现代犹太教的发展拥有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犹太教在社会近代和现代化的不断冲击下,逐渐分化成三大派别:正统派、保守派和改革派。

犹太教正统派主要分布在美国和以色列。主张坚持犹太教的传统信仰,严格遵守安息日传统礼仪和各种禁忌,认为犹太法律不可更改,犹太人要服从拉比法庭的裁决。

正统派内部也不统一,又分为三派[11]

一为极端正统派,主张严格遵守传统的犹太教,信仰弥赛亚终将会再临,反对一切现代事物,身着犹太传统服装,主张男女有别,积极参与世俗的政治生活。

二为哈西迪教派,具有某种神秘色彩。

三为现代正统派,在美国主张容纳现代科技文化,不戴黑帽,不留胡须,妇女不戴假发。

正统派在以色列占有绝对优势,但在美国不占绝对优势。以色列议会曾通过法律规定,犹太人的身份既要看其母亲是否是犹太人,还要看他是否向正统派拉比皈依,这才算是犹太人,而向改革派和保守派皈依的人并不一定被确定为以色列的犹太人。

犹太教改革派又称“进步的犹太教”(Progressive Judaism),其不拘泥传统的律法和礼仪,认为犹太教是犹太人的民族宗教,提出个人可以根据犹太律法,有权选择自己的宗教生活方式,注重接受现代科技文化和生活方式,认为律法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而进行变革,强调犹太教的伦理观点。

以色列第一个犹太教改革派会众组织是1939年由姆·艾尔克拉比在海法建立的。该派最初流行于欧洲,二战后在美国取得较大的发展,它代表了美国犹太人的最开放阶层。20世纪70年代后,该派在以色列有很大发展,先后兴起推进“世界进步犹太教的计划”和“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委员会”。

尽管改革派于第29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委员会”后在以色列推行“支持犹太宗教多元化运动”,但正统派在以色列依然占有绝对优势,并控制了犹太教的各级组织、宗教党派和军队及在犹太拉比法庭中占有的地位。只有少数的非正统派的拉比和机构有法律效力。

保守派是介于正统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派别。它提倡将犹太教、犹太文化和民族主义融为一体,积极拥护犹太复国主义,主张协调犹太教和现代科学的关系,在坚持传统信仰的前提下变革律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保守派在美国的势力最大,它主要代表了美国广大中层社会犹太人的利益。

二战后,在改革派的影响下,该派内部兴起重建主义运动,以莫迪凯·卡普兰为代表,主张犹太教是犹太民族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一种民族宗教,而且是一种不断演进的民族文化。

犹太教的民族精神隐含在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之中。虽然犹太教并没有系统的神学理论,但犹太教非常注重繁杂的约束现世生活的律法书。

犹太教的民族精神,总的来讲是指犹太人塑造的那种专属于犹太民族的、深信无形无体无相的神、认为人与上帝平等的一神宗教。

犹太教的原始基本信仰主要有:

首先,崇拜独一神雅赫维。

其次,信仰以色列民族是与神立约的特选子民。

再次,除信仰《圣经·旧约》外,认为律法书代表了神的旨意,集中体现在摩西十诫中:第一,除了上帝雅赫维外,不信别的神;第二,不敬拜或雕刻偶像;第三,不可妄称主神的名字;第四,当守安息日为圣日;第五,要孝敬父母;第六,不可杀人;第七,不可奸淫;第八,不可偷盗;第九,不可作假证;第十,不可贪恋他人所有的一切。

又次,相信救世主弥赛亚将拯救以色列人和全人类。

上述基本信条,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在12世纪以后,经迈蒙尼德总结,把犹太教基本信条简单归结为下述十三条款,并被后人广泛接受:

(1)创世主创造并管理一切受造之物;

(2)创世主为独一真神;

(3)创世主无形无体无相;

(4)创世主是最先的,亦是最后的;

(5)除创世主外,不敬拜他物;

(6)相信先知的一切话皆真实无误;

(7)摩西是最大的先知,其预言真实可靠;

(8)犹太教的传统律法是神最初传给摩西的,并无更改;

(9)律法永不改变,也不会被取代;

(10)创世主能洞察世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

(11)创世主对遵守律法者赐予奖赏,对践踏者给予惩罚;

(12)救世主弥赛亚终将会再来;

(13)最终,死人将复活。

犹太教的经典在希伯来文中称为《塔纳赫》,即基督教《圣经》中的《旧约》。《塔纳赫》包括三部分内容:(1)《律法书》,也称《托拉》(Torah),为《旧约全书》前5卷,因通常都称是摩西所著,所以又叫《摩西五经》。(2)《先知书》,包括前先知书和后先知书两部分共21卷。(3)《圣录》,也称《圣文集》、《杂集》,共有11卷。

此外,依据犹太教的经典而编纂的犹太教法典《塔木德》也在犹太历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彻底的一神教是圣经时代以色列人对西方文明的一大贡献。神无形无体无相,才会使其成为一神教。神为什么会是无形无体无相呢?犹太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为耶和华造神像。后来,先知阿摩司“不再关心偶像崇拜,而是进一步关心一神教的含义”[12]。一神教的信仰不断拯救了犹太人:“以色列尽管经历了失败和放逐,但还是幸存下来,这不应归因于任何气筒因素,而应归因于其独特的一神教形式——它是连接这一时期与以前的线索,而且是进一步发展已定形的古代犹太教世界观的源泉。”[13]犹太人认为,以色列是尊奉上帝统治的“唯一的一个民族”。上帝超验于自然与历史,[14]同时游荡于万物之中。犹太教与基督教有许多不同点。首先,犹太教的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是不同的。基督教认为圣父与圣子的性质是一致的,所以是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和圣灵)。而犹太教的上帝是无体无形的,没有三位一体之说。

其次,犹太教和基督教对人的命运的理解不同:犹太教认为人是肉与灵、善与恶、现世与来世的统一,犹太教绝不转向禁欲主义。人的力量来源于上帝。上帝充溢整个世界,灵魂充满人的整个身体,使得“人越伟大,则其冲动越大”,个人越是强有力的努力,上帝就越是对他进行帮助,个人就越能征服罪恶的冲动。让上帝充满你的身体,罪恶的冲动就不会再操纵你了。可以说,犹太教是追求不禁欲的一种人生哲学,认为罪恶冲动不可和身体相同一,善的冲动不可和灵魂相同一。恶的冲动导致性欲,女人是诱因。但在犹太教那里,认为适度的性生活是必要的,无妻的男人无乐、无福、无善,爱妻胜于爱己。犹太教还吸收了个人不朽的概念,并不贬低此世的价值,人可自由地择善弃恶,生命的长短并不依赖于人的美德,而是靠运气。上帝将帮助人类获得自由。这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的人生哲学是极不相同的。

在人与上帝的沟通上,基督教(主要指东正教和天主教)靠的是神父,而犹太教靠的是人与上帝之间的契约。人是罪人,罪人需要赎罪。在基督教那里,人的赎罪需要中间人(即神父),而在犹太教那里则依据人与上帝之间的契约,人不守约就要受罚,人若经过受罚,上帝必然守约拯救他。犹太教徒认为,人有能力实行忏悔并直接令上帝满足。犹太教最独特的精神就是它的契约精神,这是其他许多宗教所没有的一种重要的宗教精神。犹太人认为,契约(berit)是一项严肃的诺言,对签约的双方上帝和选民都产生约束力。契约是存放在圣殿及定期公开宣读的规定。契约简直就是犹太人的律法。契约代表正义,主宰着人间的道德和法律。在契约中,保护和拯救其选民人类,是上帝的义务,同时是人类的权利。而基督教的上帝只有权利,选民只有义务,所以耶稣只有听上帝的指令赴约。

由于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演变出来的,所以,基督教保留了犹太教的一些精华。这是这两种宗教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第一,罪孽与赎救的性质是相似的。两者都认为上帝救世。第二,在创世之前便有《托拉》,在此世之前存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耶稣。第三,两者信仰都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第四,上帝鼓励人行善,做合乎道德的事情。

犹太教的最后一个信条是:上帝将使死人复活,并使人全身着装,复活将在以色列之地发生。人复活后,有两条路可走,完美的有道德的人立刻升入天堂,作恶多端的罪人马上堕入地狱。升向天堂的人,将头戴花冠,端坐宝座,享受天堂的光辉。人们将不再吃喝,也不生育,没有嫉妒,没有仇恨,也没有敌意,人的精神将获得永久的安息。进入天堂的人的最大享受是,与上帝本人一起研究托拉的秘密。

总之,犹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集中体现在其宗教信仰上,就是只有犹太民族的宗教把人的希望和黄金时代放在未来而不是过去:“其他古代民族都相信有一个黄金时代,但他们所说的黄金时代是在过去。只有犹太民族认为黄金时代在未来。这个运动将随着救世主的降临而告终——和以前的宗教相比,这是一种真正的革命思想。”[15]犹太民族的这种对未来情有独钟的特色,正是犹太教的特殊本质所在。

在犹太教《律法书》中规定了犹太人所遵循的各种礼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生活中,要守安息日(即星期六)。教职中设有拉比、阿摩拉、加昂等级别,负责执行犹太教规及阐述《圣经》、律法和神学。

《律法书》中规定,通常男孩在出后的第八天要行割礼;5岁起就要开始学习《律法书》;13岁的男孩及女孩要在会堂里行成年礼;除安息日、节日在犹太会堂里参加礼拜外、平日的早晨、下午和晚上都要做祈祷。

称作“大卫之星”的六角星刻在犹太会堂及各种宗教用品上,也是当今以色列国旗的标记,它象征着自由与幸福。其次,九臂烛台(有的七臂或八臂)也置于犹太会堂或犹太人的家庭之中,它的意义是以纪念公元前165年犹太人起义的胜利。

此外,传统的犹太人家庭的门口还挂有盛律法书经句的小匣子,以用作犹太家庭的标记。

(2)在日常生活中,依据《律法书》,犹太人当遵守饮食禁忌,如规定植物、禽类都可食,而兽类中只准吃分蹄反刍类的动物(即牛、羊),水生动物中凡无鳍、无鳞的不能吃。服饰方面,规定赎罪日和逾越节一般穿白袍(当作丧服),祈祷时围上有流苏的围巾,以表明遵守律法,有的还把“经匣”佩戴在身上,以表明抵御魔鬼的侵害及受到上帝的保护,正统的犹太教徒平日戴黑色的无檐小帽,妇女入会堂时要戴头巾。在婚姻方面,正统的犹太教徒一般不愿与外族通婚,也不主张独身,并认为子女是上帝的赐福;婚礼结束时,新郎以摔破一只酒杯象征耶路撒冷圣殿的被毁和犹太人的大流散;离婚要经双方的同意,并在拉比主持下,男方给女方离婚证明书,方可解除夫妻关系。在丧葬习俗方面:相信灵魂不灭,人死后,尸体洗净用白布包裹,放入棺内,尽快送往公墓安葬。

犹太教的主要节日有:(1)逾越节(Passover),在犹太教历的尼散月(即公历的三四月)14日起举行,连续8天。(2)赎罪日(YomKippur),在犹太教历的正月初十,教徒在当天要祷告、禁食、祈求上帝的宽恕。(3)五旬节也称收获节,在公历的五六月间举行。(4)住棚节(Sucoot,也称收藏节),在犹太教历的7月(公历九十月间)15日开始,连续7—9天。另外,还有普珥节(Purim),新年元旦(公历的10月初)等。

全世界约有犹太教徒1800万人左右,分布在12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3个国家和地区,美国约有600多万人,以色列约有500多万人,苏联境内约有300万人。其中的84%是阿什肯那齐人,10%的犹太教徒是东方犹太人,4%是塞法尔德人。

把犹太人分为阿什肯那齐人、塞法尔德人和东方犹太人,是以文化背景和习俗为标准。这是把正统派划分的三类。

阿什肯那齐人(Ashkenazim)是传统上流散在中欧或东欧而后来移居美洲、南非和澳大利亚的犹太人。早在2000多年前犹太人亡国后,就有大批犹太人从以色列地区流散到西欧、中欧各国。在欧洲中世纪,犹太教徒被视为“出卖耶稣”的罪人和“异教徒”而受到迫害,所以西欧和中欧的犹太人被迫向东欧迁移。后来到了18—19世纪俄罗斯等国掀起反犹浪潮,部分犹太人又再次被迫远渡重洋移居美洲、澳洲和南非等地。阿什肯那齐人虽然是正统派,但信仰的虔诚却比塞法尔德人要弱得多,而非信仰者和只遵守传统律法的人却很多,所以在其犹太社团的内部宗教活动比较开明和自由,联系也较松散。阿什肯那齐人拥有自己的犹太会堂、拉比法庭和大拉比,礼拜也有自己的一套仪式。

塞法尔德人(Sephardim)主要指流散于南欧地区和巴尔干半岛的犹太人,后来也有相当部分回归到以色列。历史上西班牙就曾是犹太社团非常活跃的国家。自15世纪开始,这里的犹太人受到宗教裁判的迫害,大批流散到意大利、荷兰、巴尔干半岛的希腊、加利福尼亚、北非地区和土耳其。他们在外表上和阿拉伯人相似,但文化较低,多从事体力劳动,经济及社会地位较阿什肯那齐人要低得多。塞法尔德人大都属于正统派,和阿什肯那齐人相比,多数是犹太教信仰的虔诚者。其中也有不少狂热分子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反对宗教改革,主张严格遵守犹太律法,建有自己的犹太会堂和宗教学校,并支持自己的宗教党派。

东方犹太人,其语言较为复杂,散居于北非、中东伊斯兰教国家地区,在印度和中国也有一少部分。东方犹太人和阿什肯那齐人不同,与塞法尔德人相同,在宗教生活中比较虔诚,多为正统派,严守教规。东方犹太人一般文化水平较低,政治上又比较保守,反对政府当局,只是在利库德集团执政时支持政府当局。后来东方犹太人积极参与政治,并在政府军队中取得重要的地位。

以色列建国前后,犹太人开始从世界各地大批移民到以色列,仅仅从苏联移民去的犹太人就有近50万。阿什肯那齐的犹太人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批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区,成为响应犹太复国主义号召的坚定分子和核心力量。由于阿什肯那齐人文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地位较高,所以成为以色列建国时期的第一代领导人。在以色列建国前,有一部分塞法尔德人回归巴勒斯坦。随着阿以争端的不断升级,大批的塞法尔德人从近东和北非等地移民到以色列,使以色列的人口总数大增。另外,东方犹太人于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运动浪潮中,部分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区,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大量移民于以色列,包括也门的全部犹太人、有色的犹太人和埃塞俄比亚的黑色犹太人。

犹太教是读解犹太民族形成、复国主义及阿以争端等和犹太人有关问题的“密码”。在犹太民族的坎坷命运中,出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反犹潮流,以及伴随着旷日持久的阿以争端,都和犹太教有关。

在犹太人的坎坷命运中,由于世界各国本土对待犹太教的不同态度,使得犹太人遭受了不同的待遇。在古代经历了埃及之奴和巴比伦之囚,从中世纪到近代又经历了十字军东征和二战屠杀犹太人,只有到了美国才自始至终得到了“一等公民”的待遇。由于美国社会的开放性和宽容性,使犹太人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得天独厚的发展。在美国,犹太人不像在“出埃及”和“巴比伦之囚”时代那样受到奴役,也不像在中世纪那样受到十字军的东征和在近代欧洲那样受到屠杀。相反,在美国,任何主要的政党从未采纳反犹太主义,这便给美国的犹太人更大的生存余地和发展空间。

在漫长的1700年的流散过程中,虽然犹太人失去了自己的祖国——共同的地域,但犹太人始终保持着自己牢固而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

保留犹太民族的自我意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犹太教是犹太人维系为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力量,而外族人对犹太人的排犹反犹运动则反倒构成了维系犹太民族的外在力量。

可以说,犹太教是把犹太人维系在一起的牢固纽带;犹太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犹太人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考虑的是建立犹太教会堂作为他们的活动中心。这共同的宗教信仰使分散的犹太人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犹太人在流散过程中始终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方式,坚强地继承和保留着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犹太生活区内,建有犹太教会堂、犹太学校、犹太法院,以及犹太特色的浴池、旅社、面包房、屠宰场和公墓等设施。

阿以争端的焦点是犹太教徒与穆斯林之争。宗教之争成为两族争端的主要形式之一。

犹太复国主义思想最初是在世界各地反犹、排犹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流散在各地的犹太人在长期受压下梦想返回自己的故乡,重建犹太王国,这是一种宗教及民族主义的意识。

到了19世纪,随着犹太人获得公民权及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犹太复国主义开始走向政治化。以摩西·赫斯尔(Moses Hess,1821—1875)及利奥·平斯克(Leo Pinsker,1821—1891)为代表,于1897年提出,号召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宣传锡安主义(Zionism)。20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再度兴起反犹运动,致使政治化的犹太复国主义进一步高涨,欧洲的犹太人开始移民巴勒斯坦。

1917年,在英国的干预和支持下,发布了《贝尔福宣言》,允许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600万犹太人惨遭纳粹杀戮的厄运更赢得世界人民的同情,犹太复国主义不仅得到世界各国犹太人的大力支持,而且也得到西方大国的扶持,终于1947年联合国大会作出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建立两个独立的国家:一个是阿拉伯国家,一个是以色列犹太国家。

1948年5月14日,在以色列复国的这一天,以色列的犹太人就发布这样的《独立宣言》:“以色列故土是犹太民族的发祥地。在这片土地上,犹太民族的精神、宗教和民族特性得以形成;在这片土地上,犹太民族曾过着自由而独立的生活,创造了一种具有民族和世界意义的文化。”

以色列的复国包含了复杂的国际背景。既包含着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后果,也包含着英美对犹太人建国的扶持,同时更是犹太人千百年来在异国他乡饱受屈辱不断受到《圣经》复国的启迪下百般努力的结果。二战期间,希特勒控制了欧洲的许多地区,希特勒不仅在德国屠杀犹太人,而且在其所控制的地区大举屠杀犹太人。希特勒反对者,坚持人道主义精神,在犹太人遭到灭绝的国际背景下,要求向绝望的犹太幸存者开放巴勒斯坦。在历史上曾经是犹太人的故乡的巴勒斯坦地区,这时是联合国的托管区。于是,1945年8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议,让10万犹太人进入这一托管地区。1946年4月,一个英美调查委员会提出了赞成杜鲁门的建议。然而阿拉伯人却极力反对,甚至提出严重警告,如果必要的话,阿拉伯人将不惜付诸武力阻止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流入。这样,联合国派了一个实情调查委员会前往巴勒斯坦。该委员会在调查后递交了一份建议把巴勒斯坦进行分治的报告。在联合国收到该委员会的报告后,1947年11月29日投票赞成这一报告。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根据这一划分决议,宣布建立犹太人的国家即以色列。于是,由犹太复国主义直接导致的以色列国正式建立。

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人便采取了军事行动。虽然双方都是为了各自的生存而战,但犹太人的拼命程度似乎来得更加强烈。犹太人受到西方人的军事支持,加上阿拉伯人缺乏有效的统一的军事领导,结果犹太人击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阿拉伯人的进攻,而且还扩大了自己的地盘。

以色列在西方一些大国的支持下,一开始就奉行扩张领土的政策,破坏了联合国的决议,利用军事手段向四周阿拉伯各国发动战争,占领了大片的土地,遭到阿拉伯各国与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坚决反对与斗争。

在阿拉伯人最初经过两次失败的停战之后,阿拉伯人与以色列终于在1949年2月7日签订了停战协议。然而,停战并没有导致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和解。因为在和解问题难以实行之中,存在两大难题。一个是难民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

首先中东地区面临着如何处理近100万从以色列逃出来的阿拉伯难民问题。这些难民一直住在以色列边界附近简陋的难民营里。阿拉伯国家坚决要求让这些难民返回其原来的家园,而以色列则坚决地拒绝这样做。以色列人认为,这些难民是以色列的反对者,如果允许他们返回以色列,他们必将毁掉以色列这个新建的国家。

除了难民问题,还有难以解决的边界问题。停战后,以色列人占领了联合国所分给他们更多的领土。对于他们多占的领土,阿拉伯人要求将这些分外的领土交给阿拉伯人。以色列人则认为,这种分外领土是以色列在阿拉伯人自己发动的战争中赢得来的,更是从世界各地不断涌入的犹太移民对土地的第一需要。

这两大问题,导致了1956年和1967年战争的重新爆发。1956年,以色列人主动进攻了埃及,而由于苏伊士运河已经收归埃及所有,英国和法国也参加了向埃及的进攻。苏联和美国强烈反对英国和法国的侵略行为,并迫使英国、法国、以色列从埃及撤军。但1967年6月5日至10日,以色列发动了闪电式的战争,把以色列军队推进到苏伊士河和约旦河,还占领了耶路撒冷、加沙地带以及蒂朗海峡边的沙姆沙伊赫。联合国于1967年11月22日通过了要求以色列从所占领的地区撤军的决议。可是这一决议一直到现在都没能生效。其焦点是,以色列要求直接与阿拉伯国家谈判,而阿拉伯国家则要求以色列先撤军后谈判。冲突持续了50多年,至今未能彻底解决。巴勒斯坦国直到1988年11月15日才宣告成立,但大片土地仍处在以色列占领下。阿以冲突使中东地区成为战后世界上最不安宁的地区之一。虽然20世纪末尤其在2000年,巴以冲突(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冲突)有所缓解,但实质的土地问题尚未解决。

可以说,从阿以冲突到巴以冲突既是个宗教冲突和民族冲突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国际问题。

犹太教在以色列处于国教的地位。虽然以色列是个多民族国家,但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的犹太教徒占多数的国家,当今以色列犹太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2%。80%以上的犹太人集中在城镇,而城市居民中只有26%的是阿拉伯人。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以色列国的面积只有1.49万平方公里,可是经过多年的扩张,以色列现在实际控制的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以色列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的犹太人占多数的国家,它的建立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以色列国家是犹太民族情结和欧洲犹太复国主义的双重产物。早在公元70年罗马人十字军东征攻占耶路撒冷,摧毁了犹太教第二圣殿,犹太人的故乡犹大王国便已宣告灭亡。从此后,犹太人就开始了流散异族他乡的历史,并经历了2000多年受凌辱、受迫害、遭屠杀的悲惨境遇。然而,犹太人向来认为自己是“上帝的特选子民”,巴勒斯坦这个“流着奶与蜜的地方”是上帝赐给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所以“得乐园—失乐园—复乐园”、恢复民族家园、重返故土便成了流亡国外的犹太人不懈努力的民族情结和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从而也就造就了每个时代许多关于虔诚者返回故乡的动人故事。

1917年在英国的支持下发布了《贝福尔宣言》,许可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600多万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惨遭屠杀。1948年联合国会议决议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独立的国家,一个为阿拉伯国家,一个为以色列国家。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个曾与故土中断了近2000年的犹太主权国家以色列,终于在1948年5月4日,又在原来的地域上建立起来。

犹太人曾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也失去了自己的故土,但从来没有失去自己的宗教——犹太教。和其他的民族不同,犹太教成为维系这个民族唯一的纽带。因此,以色列建国后,犹太教便成了以色列的民族宗教,犹太教事实上处于国教的地位。按照以色列的官方统计,把所有的犹太人都算作犹太教徒。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犹太人都是犹太教徒。

以色列由于是个移民国家,半数以上的国民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20世纪70年代末,在以色列出生的犹太人占以色列人口总数的46%,来自欧美的犹太移民占28%,来自巴尔干半岛和亚非的犹太移民占26%。

以色列绝大多数是犹太教徒,而其正统教派占绝对优势,保守派和改革派人数少政治地位低。以色列的正统派还分为三派:一是极端正统派(Ultra-Orthodox Jews),主张严格遵守传统的犹太教,信仰弥赛亚终将会再临,开设自己的学校,身着犹太传统服装,主张男女有别,积极参与世俗的政治生活。二是国家宗教派(National Religious Jews),虽然主张严格遵守犹太律法,但认为建立当代以色列国家只是救赎和弥赛亚再临的第一步,要实行犹太教的最高目标,要求犹太教徒进一步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三是传统派(Traditional Jews),此派在以色列所占比例很大,绝大多数有选择地遵守某些犹太律法和礼仪,少数则倾向于自由派犹太教,并在宗教生活中主张男女平等。

从礼仪上讲,有46%的犹太教徒只遵守犹太教的某些传统,24%的犹太人不遵守犹太律法,25%的犹太教徒严格遵守所有的犹太戒律、教规和律法,15%则遵守大部分的教规和律法。

除了正统派、改革派和保守派,在以色列还有卡拉派和撒马利亚派。卡拉派意为“读经者”,主张严格遵守《摩西五经》,反对《塔木德》中口头律法的传统。该派产生于8世纪的巴比伦,历史上曾作为犹太教的异端教徒而存在,中世纪曾兴盛一时。目前以色列国内大约有卡拉派教徒15000多人,其中部分来自埃及,多集中在拉姆拉,并有自己的宗教法庭和会堂,每所会堂都有自己的“读经师”。撒马利亚派只承认《圣经》的前五卷和《约书亚书》,自称是约瑟支派的后裔和真正的犹太教徒。其实,该派是公元8世纪叙利亚王国统治时期犹太人在撒马利亚和征服者通婚的后代。目前,该派在以色列约有500名左右,其中在以色列境内约有270—300人,主要集中在雷聋和特拉维夫城郊区。在巴勒斯坦西岸的纳布卢斯约有250名居住。撒马利亚人日常使用阿拉伯语,宗教仪式则使用希伯来语。

以色列国内有许多犹太社团。70年代末,共有6000所犹太会堂,遍布每座城市和几乎遍布每一个集体农庄,约有320多个宗教会社。由会社成员选出以拉比为首的宗教委员会,全国有178个宗教委员会。由宗教委员会再选出最高的拉比委员会。其宗教中心位于耶路撒冷,设有总拉比府,包括最高拉比委员会的全部成员和阿什肯那齐人和塞法尔德人两派各一名大拉比。总拉比府负责制定和发布宗教律法,也是宗教情报及研究中心。最高拉比委员会拥有最高的宗教权威,可以监督拉比法庭,解释律法。拉比法庭在以色列社会具有特殊的作用,负责审理有关破坏宗教法规的案件,掌管婚姻事务,没有拉比法庭认可的婚姻是无效的,哪怕在别的国家已经缔结的婚约而在以色列也同样没有法律效力。

以色列的犹太人拥有许多政党、组织,主要有全国宗教党、泰西亚党、阿古达以色列世界组织、以色列宗教理论阵线、以色列信仰集团和上西里西亚。

“全国宗教党”(National Religious Party)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宗教党派,以犹太《圣经》为制定法律的基础,主张严格遵守犹太传统教义,维护以色列的犹太属性,坚持犹太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说和以色列领土的“主权神授”说,坚持大量吸收国外移民,并积极支持在西岸扩建移民定居点和征收阿拉伯人的私有土地。该党派成立于1959年,由“精神中心党”和“精神中心工人党”合并而成。“泰西亚党”又称“犹太人复兴运动”,由于是由原来的利库德集团中极右势力组成,所以主张恢复古代整个“以色列国土”和废除巴基斯坦自治计划,反对划出犹太人定居点和戴维营协议。该党成立于1979年9月。

“阿古达以色列世界组织”1912年成立于波兰的卡脱维滋,现在是以色列国际性的犹太教组织。

“以色列宗教理论阵线”主张严格遵守犹太教的律法给予犹太拉比以更多的法律权限,“以色列信仰集团”承认犹太教律法而不承认其他任何法律,并主张在犹太教律法的基础上制定以色列的法律,政治上极其保守,并反对男女平等。

“上西里西亚”组织致力于解决以色列的犹太人和流散在世界各地犹太人的难题办法。总部设在耶路撒冷。

犹太教虽然不是美国宗教的主流,但犹太教徒则是美国社会各界的一股重要势力。美国的犹太人是世界上犹太人绝对人数最多的国家。

美国犹太教的历史始于1654年。[16]犹太人移居美国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自17世纪中叶后,犹太人不断西迁欧洲大陆,但在19世纪之前穿越大西洋前往“新世界”(现在的美国)的人数却很少。“新世界”在1653年有了第一个犹太人社团。开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犹太人纷纷移民至美国。到1776年为止,移居这片领土的犹太人只有约为2500人,至1820年也只有4000人。1840—1880年,到美国的人数多达25万人,多数来自德国、匈牙利、波希米亚,少数来自俄国和罗马尼亚。

1881—1914年,在俄国的反犹主义和东欧经济不景气双重压力下,275万犹太人离开了东欧,少数移民到西欧各国,多达200万的犹太人前往美国,竟然占1881—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移民总数的85%。如此大规模的移民使美国犹太人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世纪初,到美国的犹太移民生活在当时的较大城市——沿海城市,作为船舶运输商人、店主及工匠。而19世纪到达美国的犹太人,则成为城市企业的所有者。

19世纪50年代到二战期间,大量德国的犹太人和东欧的犹太人来到美国。19世纪中叶到达美国的德国犹太人很快遍布整个大陆,并成为中西部、南部和加利福尼亚等发展城市的企业所有者。来到美国的德国犹太移民,很快使自己美国化了,使自己的宗教也美国化了。他们逐渐变成了“改革派犹太教”,并把反传统主义的种子撒在了美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古典的改革派,坚持认为犹太人仅仅是一个宗教联合体而不是民族共同体,认为犹太教是一种理性的宗教。美国的改革派犹太教,强调神学和自然科学、历史进化相结合。1914年以前,来自德国的犹太人看不起来自东欧的犹太人,认为东欧的犹太人是传统主义者,和改革精神相违背,因而是下贱的和粗俗的。后来,来自德国的犹太人与来自东欧的犹太人,化解了分歧,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战后,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也纷纷不断移民到美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移居美国的犹太人多达600万,成为世界上犹太人最集中的国家,几乎占当时全世界犹太教徒的一半。犹太人大都居住在城市,在纽约约有180万,洛杉矶约有50万,费城约有30万,芝加哥约有20万。尽管美国犹太教徒只占美国人口的3%,但犹太教不仅因其特殊的地位仅次于天主教、新教,是美国的第三大宗教,而且美国犹太教徒的活动在美国政府制定对阿拉伯国家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对以色列的政策,都有很大的影响。不少犹太人在美国政界、金融界、知识界和商界都有着相当的地位。

美国的犹太教徒通过其专门机构进行许多社会福利、教育和其他社团关系的工作。这些专门机构有“犹太教联合会福利基金会”、“美国犹太教福利董事会”、“美国犹太教教育联合会”、“美国犹太教委员会”、“犹太教出版社”、“全美犹太教社团事务顾问委员会”、“美国犹太会堂理事会”等。

美国的犹太教也分为正统派、保守派和改革派。其中正统派约占全体犹太教徒的28%,保守派约占42%,改革派约占30%。在美国,这三个派别都有全国性的犹太教组织或教团。正统派全国性的组织有“犹太教联合会”(Rabbinical Council of America)和“正统犹太教会联合会”(Union of Orthodox Jewish Congregation);保守派的全国性组织有“犹太教大会”(Rabbinical Assembly);改革派的全国性组织有“美国犹太教联合会”(Central Conference of America Rabbis)和“美国希伯来会众协进会”(Union of America Hebrew Congregation)。这三大教派又汇总为一个总的组织“美国犹太教协会”。这协会1962年成立于纽约,宗旨是协调社会、跨宗教和国际事务的共同活动。当然,美国犹太教协会并不能涵盖美国所有的犹太教徒,还有一些其他犹太教组织,如青年以色列(Young Isael)、阿古达斯以色列(Agudas Isael)、正统犹太教协会(Union of Orthodox Rabbis)。

“美国希伯来会众协进会”,1873年成立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1975年创办美国第一个拉比神学院,1950年与1922年建立的纽约犹太教学院合并。美国绝大多数的重要犹太教会堂,在协进会成立后的10年中,纷纷加入并致力于为各地受压迫的犹太人伸张正义。这两个学院在合并前一直是改革派的中心,合并后仍受协进会的赞助。协进会曾主办并与其他团体合办宗教学校、函授学校、教师讲习班、学生学习小组和领导人培训班,资助发行希伯来语的有关犹太教信仰、历史的书籍、教科书、青年读物、文娱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指南等。协进会于1880年对美国犹太人口进行首次普查。协进会的总部设在纽约,现有团体会员600个,并已经加入世界进步犹太教协会。

“美国犹太教协会”1926年成立于纽约,宗旨是在社会、跨宗教和国际事务的共同活动中进行协调。

在犹太教组织中,还有一种服务性组织。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悠久的犹太人服务性组织是“圣约之子会”,1843年成立于纽约市,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男、女的青年组织。其宗旨是促进犹太人即一般民众的社会、教育及文化福利,包括保卫人权、增进国际文化关系、满足犹太大学生的宗教和文化要求,支援医疗慈善机构,在以色列国内兴办福利事业、赈救灾民,在各地犹太人社会中广泛发展服务及福利工作,主办犹太人成人、青年教育、职业培训。该会与各国政府首脑协商人权、入境、以色列国的地位及有关全世界犹太人的其他问题。该会于1913年成立了反侮辱联盟。

犹太教的三派都有培养自己拉比的宗教学院。纽约市的叶什瓦大学(Yeshiva University)是正统派犹太教神学院。改革派举办了改革神学院(Reform Seminary),共有两所分校,纽约市犹太教宗教学院和辛辛那提希伯来协和学院。美国犹太教神学院(Jewish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America)是保守派培养拉比的神学院。后者是保守派的精神中心和学术中心,成立于1898年,开始为“犹太教神学协会”,第一任首脑拉比是摩莱斯,到了第二任院长谢希特修改章程,并改名为“美国犹太教神学院”。该院设有法律研究系、洛杉矶大学、领唱员学院、犹太教神学师范学院、犹太教圣乐学院。其各分支机构都有资格给予学位。近几年来,各派在美国西海岸洛杉矶发展了分院。为了适应美国社会生活的发展,犹太教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改革派从1972年后开始允许妇女担任神职人员。保守派于1984年也招收妇女为拉比的候选人。以往,依照古犹太法,只有母亲是犹太人所生的子女才算是犹太人。为了壮大犹太人的势力,近年来改革派承认犹太教与外族人通婚所生的子女是犹太人。

尽管经过这些改革,犹太教还是受到基督教和新兴宗教的巨大冲击。自20世纪60年代后,许多犹太信徒背弃犹太教而改信基督教。此外,一些新兴宗教对犹太青年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犹太教对此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在70年代中期,建立一个“特别工作组”及相应的机构,是用来专门对付基督教和各种新兴宗教拉拢犹太青年的组织。然而,一些犹太教领袖对美国的犹太教的前途还是深感忧虑。

法国犹太人社会是除苏联之外欧洲最大的犹太人社会。而自苏联解体后,法国的犹太教就成为欧洲最大的犹太教势力范围。

现在法国的犹太人,多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自西欧其他国家、东欧乃至北非的移民。据官方统计,1979年,法国的犹太人已经多达70万。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法国的犹太人社团组织急剧增加,由1957年的128个增至1970年的600个。目前,正统的、改革的和保守的犹太教会在法国都有。其中以保守犹太教会组织的势力为最大,改革派其次。

在法国,既有犹太教的国内组织,也有国际性的组织。其国内组织,主要有三个。其一,“法国犹太教总教务会议”(Consistoire Israelitede France),于19世纪成立,主要处理礼拜事务和管理巴黎的法国犹太神学院。其二,是“法国犹太人代表大会”(Conseil Representatif des Isaelitesde France)于1944年在巴黎成立,其宗旨是保护犹太人的合法权益。其三,“犹太人统一社会基金会”(Funds Social Juif Unifie),是为犹太人社会的教育和社会服务提供援助的一个组织。

在法国的国际性的组织是于1860年在巴黎成立的“世界犹太人联盟”(the Universal Israelite Alliance)。

犹太人大约在10世纪,移民于德国的莱茵河、洛林等古老城市。11世纪德国南部出现了犹太人社区。[17]犹太人在德国的历史是悲惨的。1096年的十字军东侵,犹太人遭受残酷迫害,莱茵河畔的犹太人社区衰颓。14世纪,约有300个犹太社区被摧毁,犹太人被驱逐德国大部分城市。15世纪,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意志公国的当权者请犹太人重返被驱逐之地,于是许多犹太人社区恢复了。[18]16至18世纪,德国的犹太人不断因当地民族政策的变化而变化。18世纪中叶,当地兴起反犹浪潮,数以百计的犹太人被屠杀。

18世纪末,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的影响下,德国的犹太人获得了民族平等权利。时代造就了英雄。在摩西·门德尔松的影响下,在德国犹太人启蒙运动中,产生了犹太教改革派。

犹太人在德国最悲惨的一页是纳粹时代。1938年11月9—10日,纳粹制造了极其恐怖的“水晶之夜”。犹太人的商业店铺、犹太教堂遭到疯狂的扫荡。很快席卷全国。于是,亮晶晶的玻璃碎片,在灯光下反射出水晶般的光芒。所以,纳粹称这一夜为“水晶之夜”。“水晶之夜”中,至少有91名犹太人被杀害,2.5万名犹太人被逮捕后押往集中营。“水晶之夜”成为德国犹太人的命运转折点。之后,德国政府以三个《国家公报》的形式表明要与本国的犹太人为敌的信念。德国的犹太人不得不大规模逃亡国外。1933—1939年,约有32.9万犹太人离开德国。但在1939年5月,德国还剩下21.4万犹太人。因此,纳粹于1942年开始着手“最后解决犹太人问题”的种族灭绝政策,即凡是抓到的犹太人都要关进集中营后被杀害。1943年9月,德国宣布成为“净化于犹太人”的国家。[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德仅剩余不到3万犹太人。他们把德国称为“该死的国家”,希望很快离开德国。然而,战后西德政府的犹太人政策开始改变。因此,犹太人终于在德国有了正常的生活空间。不过,到了1990年,西德约有犹太人2 .9万。

1989年,德国政府推倒柏林墙后,为了弥补二战被迫迁往苏联的犹太人,开始大量接纳犹太移民。此时,正值苏联解体。自1991年起,每年至少有5000名犹太人及其家庭获得入德签证。2001年,德国达到9万犹太人。[20]

从12世纪到20世纪的30年代的数个世纪以来,有一个国家一直被人们视为犹太人的天堂,那就是波兰。在数个世纪的西欧反犹排犹运动中,西欧各国被排挤出来的许多犹太人把波兰视为安居乐业的天堂。到18世纪末,波兰的犹太人多达100万,称为世界上犹太人最集中的国家。

在1579—1764年的近200年间内,波兰犹太人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并设有自己的权力机构“四方议会”。在波兰被瓜分期间,在不同占领国内的犹太人的命运不尽相同。

在波兰被占领的一个多世纪里,犹太教文化及其政治复国的理想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从而使波兰成为20世纪初世界犹太文化的重要中心。在二战前,波兰有350万犹太人,并占波兰总人口的1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300多万的犹太人被德国纳粹屠杀。1963年,加上世界各国向波兰的犹太移民,波兰才只有3万多犹太人。

波兰的犹太教组织发展比较快。1945年,波兰犹太教协会成立,并负责犹太人的教育工作。来年又改名为“犹太宗教会社”。1949年,波兰犹太人又成立了一个新的宗教组织“犹太信仰宗教联盟”(The Religious Union of the Jewish Faith)。这个组织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个联盟的活动经费来自国家宗教教派办公室、个人捐款、美国犹太社团。该组织每三年举行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常设执行机构中央委员会。

目前,波兰有15个犹太教地方会社,15个祈祷所和7座犹太教会堂,约有2000多名信徒。

波兰还有一个犹太教社团,“波兰的社会—文化学会”(Social-Cultural Society in Poland)。该学会是一个民间文化组织,成立于1950年10月。

犹太人与苏联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了,但作为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的思想和行径曾对苏联的建立和衰亡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因此,苏联的犹太人命运是值得一书的。根据1970年苏联人口统计,苏联共有犹太教徒210万,加上非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共有300多万。根据《1990年大不列颠统计年鉴》对1989年的统计,全世界共有犹太教徒1735.7万人,苏联境内约有300万,居于世界第三大国犹太人聚居地。

苏联的犹太教徒主要有两种。一是西部犹太教徒,是17世纪和18世纪来自德国的犹太人,集中在莫斯科、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地。二是东部犹太教徒,主要居住于克里米亚、格鲁吉亚和中亚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犹太人与其他欧美国家一样,遭到了德国纳粹的屠杀,约有100多万被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境内的犹太人的命运是国内排挤和国外吸引的双重产物。在国内,由于苏联民族政策和犹太复国主义的国际影响的双重作用,使人认为苏联的犹太人是二等公民,从而使大批苏联犹太人移居国外。犹太人在苏联的不安全感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国家政策和舆论经常把反犹太复国主义和反犹太主义混淆起来。二是,苏联在外交、军队、大学和特殊研究等部门限制犹太人。三是,在苏联,唯独犹太民族不能加入其他民族。犹太民族除外的其他民族可以变更自己的民族,但犹太人要求加入另一个民族则被拒绝。这种种国内人为的因素,使国内大量的犹太人流向国外。

在国外,有两个因素吸引犹太人。一是,1967年荷兰政府负责维护在苏联的犹太人的权益,大量的犹太移民流向其他国家。二是,以色列国家的建立。苏联政府最初限制国内犹太人移居国外,拒绝为犹太人移民以色列发放登记,后来则进行修改,如果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犹太人缴纳了一大笔教育补偿费就可移民以色列。

于是,随着犹太人大量移民国外,从苏联到俄罗斯的犹太教徒日益减少,犹太教堂也逐渐减少。自1917年到20世纪70年代,大约关闭了3000所犹太会堂。

阿根廷是拉美各国中犹太教徒最多的国家,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的犹太教团体是拉美大陆最大的,在全世界排在第5位,仅次于以色列、美国、苏联和法国。阿根廷的犹太人主要居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其余的在科多尔瓦、罗萨里奥、圣菲。

国际犹太教妇女协会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设有总部的犹太人国际组织。该协会在世界20多个国家有分支机构,1912年于罗马成立,后才迁至南美。

犹太教,在加拿大,是除基督教以外最大的宗教团体,有170个犹太正统派教会,25个保守派教会组织,5个改革派的会众,犹太教徒约28万人。主要集中在蒙特利尔与多伦多两大城市。

加拿大的犹太人是于18世纪中叶从新英格兰移民到新斯科舍的。最先移民加拿大的犹太人是1751年到哈利法克斯定居的德国商人。[21]1768年他们组织了一个组织,9年后建了第一座犹太教堂。那时犹太人数并不多。

1919年在蒙特利尔成立的加拿大犹太人民族宗教联合会(National Religious Department of Canadian Jewish Congress)。在这个联合会上,犹太教领袖们共同探讨了解决影响整个犹太人团体问题的组织、教育、宗教、广播等问题。各犹太教的150个会堂均参加了加拿大犹太人民族宗教联合会。

加拿大现在有许多全国兴犹太教组织。属正统派的有北美犹太教会加拿大分部(The Rabbinical Council of America Canadasection)、北美正统犹太教会联合会加拿大分会(Union of Orthodox Jewish Congregations of America-Canada Section)。属保守派的有北美犹太教联合会(United Synagogue of America)、犹太教大会加拿大区会(The Rabbinical Assembly-Canada Division)。属改革派的有北美希伯来会众协进会(Union of American of Hebrew Congregations)、改革派犹太会堂委员会(The Council of Reform Synagogues)。

也门地区早在上古时代就已有犹太教传入,而且在6世纪时,也门曾一度把犹太教奉为国教。不过当时,信仰者大多为贵族和城市居民,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信仰。后来,伊斯兰教化的时代,这里的人大都改信了伊斯兰教。

现在,也门的犹太教主要分布在北也门的内地各城市和南也门的亚丁、西保护地各城市。犹太人同阿拉伯人在生活上有很大差异,一般居住在“犹太平民”的单独住宅区内。

1900年,北也门有犹太人3万,占当时总人口的1.5%;南也门有3.1万,占总人口的0.6%。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犹太人大规模的移民,到1980年,在北也门只剩下100人,南也门只剩500人。

在南、北也门统一之前,北也门是一个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共和国。1970年10月宪法把伊斯兰规定为国教,“沙迪亚”教法为一切立法的基础和源泉。在内阁中,有两个宗教部门:“宗教基金部”掌管着全国清真寺和属于宗教基金的土地和房产。“司法部”掌管宗教法庭、法官和解释教法等事宜。下设最高上诉法庭和教法解释处等。各省设有穆夫提,共和国设大穆夫提。

除了上述国家的犹太教外,希腊、瑞典、突尼斯、摩洛哥和墨西哥等国家也有犹太教的存在。

希腊的犹太教,在1943年德国占领希腊前,希腊犹太人为7.5万人,战后则急剧减少,1970年减少为3800人,现在约有4000人。

瑞典的犹太教最早是1774年随着犹太人迁入的。1870年犹太教获得合法权。现在斯德哥尔摩、哥特堡和马尔默都建有正统派和自由派的犹太教会堂。

突尼斯的犹太教徒人数已急剧下降,从1965—1967年约有5万多突尼斯犹太人离开这个国家,今天犹太教徒在这个国家只有零星的分布了。

摩洛哥的犹太教历史悠久,其人数曾一度较多,据1956年统计达12万人。由于后来逐渐移居法国的犹太教徒人数不多,约有一二万人。卡萨布兰卡市的拉比会议直接领导犹太会社。

墨西哥大约有几万名犹太人,主要居住在首都墨西哥城,分为阿什肯那齐人会堂、塞法尔德人会堂,还有一个印第安人的犹太教会众。

在中国也有少量的犹太教徒。

[1] 黄陵渝:《当代犹太教》,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 同上书,第1页。

[3] 黄陵渝:《当代犹太教》,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4] 〔以色列〕阿把·埃班著:《犹太历史》,阎瑞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2页。

[5] 罗伯特·M.赛尔茨著:《犹太的思想》,赵立行、冯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6页。

[6] 黄陵渝:《当代犹太教》,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7] 罗伯特·M.赛尔茨著:《犹太的思想》,赵立行、冯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3页。

[8] 杨灏城等主编:《民族冲突和宗教争端》,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页。

[9] 同上书,第198页。

[10] 黄陵渝:《当代犹太教》,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11] 黄陵渝:《当代犹太教》,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12] 罗伯特·M.赛尔茨著:《犹太的思想》,赵立行、冯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1页。

[13] 同上书,第116页。

[14] 同上书,第296页。

[15] 〔以色列〕阿把·埃班著:《犹太历史》,阎瑞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页。

[16] 黄陵渝:《当代犹太教》,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17] 黄陵渝:《当代犹太教》,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页。

[18] 同上书,第194—195页。

[19] 黄陵渝:《当代犹太教》,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197页。

[20] 同上书,第198页。

[21] 黄陵渝:《当代犹太教》,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