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捷克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捷克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捷克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二、捷克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神圣罗马帝国对中欧地区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的影响最大,征服与依存、对抗与合作、联结与撕裂使得它们之间有着一言难尽的爱恨情仇。捷克人的反抗集中反映在胡斯战争上。胡斯之死在整个捷克引起了震动,人们把这看做是对整个捷克民族的挑战。信奉新教的捷克人拒绝承认并向马提亚提出抗议,但后者非但不接受反而称新教徒为暴民。

捷克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二、捷克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神圣罗马帝国对中欧地区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的影响最大,征服与依存、对抗与合作、联结与撕裂使得它们之间有着一言难尽的爱恨情仇。神圣罗马帝国对中欧国家侵袭不是简单领土征服,而是经常打着宗教的旗号,重点在于维护神圣罗马帝国的宗教权威。这一时期,中欧国家在这一时期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十分复杂,人民所反抗的不仅仅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侵扰,同时也反对与它相勾结的本国统治者,一些重大事件往往都带有这两方面的内容。

对捷克影响和威胁最大的是神圣罗马帝国,捷克反抗德意志人的干涉、侵略和压迫是从14世纪捷克王国后期开始的。当时,捷克王国社会矛盾重重。教会和世俗封建主、城市贵族勾结在一起。小贵族和城市中等阶层既要求限制大封建主的财富和特权,但又害怕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农民和城市贫民则特别痛恨控制着生产资料的大贵族。德意志人控制着捷克的教会,而教会又控制着大量土地,不仅在精神上控制着捷克人,还通过征收什一税、出卖教衔和“赎罪券”等卑劣手法压榨和掠夺捷克人。捷克人的反抗集中反映在胡斯战争上。扬·胡斯(Jan Hus,1372—1415年)是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爱国者。胡斯1394年在布拉格大学毕业之后留校讲授哲学,1402年在布拉格担任教区长并在伯利恒教堂(the Bethlehem Chapel)当宣教士,1409年担任布拉格大学校长。胡斯具有强烈的爱国情结和宗教改革主张,布道时不用拉丁语而是用捷克语,认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将教会土地收归国有。“他告诉人们说,当教会的财产没有被削夺以前,不论教会本身或者整个社会内部的任何改革都是不可能的,因为‘狗打架是为了争骨头。把骨头拿走了,它们就打不起来了’。”[51]不仅如此,胡斯还谴责德意志教士的贪婪、无耻和城市中德国贵族的罪恶。1412年当教皇派人到捷克兜售赎罪券的时候,胡斯公开站出来反对,否认教皇有最高权力,主张进行宗教改革。胡斯的这些做法触怒了德意志贵族,也更加惹恼了罗马教廷。1414年,旨在恢复罗马教皇权威的宗教会议在康士坦丁(Constantine)举行,胡斯也被要求参加。此时的胡斯已被教皇革去教籍,为了替自己的主张进行辩护,他还是去了。但是,这次宗教会议根本不给他辩解的机会,而是强令他放弃自己的主张。胡斯不肯,结果在1415年7月被活活烧死在康士坦丁的广场上。

胡斯之死在整个捷克引起了震动,人们把这看做是对整个捷克民族的挑战。捷克人在反对德意志人控制的教会旗帜下聚集起来,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反封建起义,史称“胡斯战争”(the Hussite Wars)。从1419年7月到1434年3月,胡斯战争持续了近十五年,参加者除了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之外,还有中产阶级、小贵族和富裕农民等等。虽然都痛恨德意志人控制的教会,但是,由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胡斯战争参与者的政治目标和斗争手段也不相同。激进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以南波希米亚的塔波尔为革命根据地,因而被称为塔波尔派(Taborite)。他们在自己控制的地区废除了一切特权,实行土地和财产全部公有,主张人人平等和建立没有等级、自由的教会公社,行政首脑一律由民众选出。在实现目的的手段上,塔波尔派主张用剑来捍卫“上帝的正义”。中产阶级、小贵族和富裕农民以布拉格大学为中心,要求捷克独立,没收教会财产,用捷克语进行祈祷和自由传教,禁止外国在捷克担任公职和拥有土地。在实现目的的手段上,他们反对塔波尔派诉诸革命的方式,而试图通过温和的手段来达到改良的目的。由于反对教士的特殊地位,主张俗人领圣餐时饮酒也可用圣杯,这些人也被称作圣杯派(Utraquist)。

胡斯革命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恐慌,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纠集十余万人从1420年开始讨伐捷克起义者。面对凶残的敌人,塔波尔派和圣杯派同仇敌忾,联合抗击,打退了德意志封建主发动的进攻,并乘胜追击将战争推向神圣罗马帝国境内。但在这时,起义队伍内部发生了分化。在击溃外国军队之后,圣杯派的基本目的已经达到,如没收了一部分教会的财产,把德意志贵族驱逐出城市。他们担心革命进一步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主张尽早结束战争。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借此机会分化胡斯运动,在1431年举行的巴塞尔宗教会议上与圣杯派单独达成协议,承认胡斯教会独立,外人不得干涉捷克的宗教事务。在自己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之后,圣杯派便转过头来将塔波尔派的革命运动残酷地镇压了下去。

胡斯战争被镇压下去之后不久,捷克王国迅速衰败,1526年和匈牙利一样都被纳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尽管享有较大的自治权限,国会和改革后的教会仍然存在,捷克语也仍是国语,但是,捷克的这种自治仍受哈布斯堡王朝的限制和奥地利官员的干预。这些激起了捷克人强烈不满和反抗,1609年,捷克国会发表声明,如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保证捷克人的政治和宗教权利,捷克人就不承认他为国王。然而,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提亚(Matthias,1612—1619年在位)指定狂热的天主教徒斐迪南二世(FernandoⅡ,1617—1619年、1620—1637年在位)任捷克国王。信奉新教的捷克人拒绝承认并向马提亚提出抗议,但后者非但不接受反而称新教徒为暴民。1618年,捷克人发动起义。愤怒的起义者冲进王宫,将国王的钦差马丁尼采(Jaroslav Borzita of Martinice)和斯拉伐塔(Vilem Slavata of Chlum)扔到窗外的地沟里,成立了等级代表临时政府。这场反对抗神圣罗马帝国的起义也成了欧洲历史上著名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的起点。三十年战争由不同国家出于宗教的、王朝的、领土的、贸易的等方面原因而进行的一系列战争组成,经过了若干阶段。其中,在最初的五六年中,战争主要是在捷克新教同盟与斐迪南二世的天主教军队之间进行。捷克军队占有一定优势,1619年一度攻到维也纳附近。斐迪南二世求助于西欧天主教同盟,1620年在布拉格附近进行的白山战役中大败捷克军队。从这时开始,捷克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绝大多数捷克封建主的土地都被削夺并转入德意志人之手,国语改为德语。

在胡斯战争之后,捷克的国王由奥地利皇帝兼任,捷克彻底变成了一个没有自己国王的国度。1618年起义时,捷克人不得不找到新教同盟中的普法尔茨(Pfalz)的选侯,请他出任捷克国王。普法尔茨战败后,捷克也就彻底沦陷,成了哈布斯堡的一个省。在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历史上,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近三个世纪被称为“黑暗年代”。[52]这种“黑暗”最主要表现就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专制统治,捷克不仅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政治上遭受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19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后,有了一定经济实力的捷克资产阶级以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捷克民众反抗哈布斯堡王朝专制、争取民族复兴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最终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1845年,捷克小资产阶级激进主义成立了一个叫“列比里”的革命团体,领导人是弗里奇(Josef Václav Friimg18)。该组织不仅主张废除封建专制和贵族特权,而且要求民族独立。1846年,捷克自由资产阶级也在布拉格成立了政治组织“市民会”,该组织主张通过妥协和改良的方式扩大捷克的自治权限。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后,“列比里”号召人民武装起来争取各项民主权利,召开全捷克的统一议会,取消检查制度,提高工资等等。6月,布拉格学生组建了以弗里奇为首的军事小组,为回击反动势力的镇压而举行了武装起义。包括学生、工人、市民在内的起义者筑起街垒,同奥地利军队展开了浴血战斗,坚持了一周才被镇压下去。六月起义失败之后,自由资产阶级不顾捷克的民族利益,为虎作伥,帮助奥地利当局镇压匈牙利革命,捷克的民族解放运动陷入了低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