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音乐美育的价值

音乐美育的价值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美育的价值第二节 音乐美育的价值美的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说具有特殊的作用。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音乐美育的愉悦心情功能,主要表现为给人们提供了健康的娱乐和消遣。有人认为,对于爱因斯坦的创造能力而言,说他从拉小提琴中所得到的东西甚至比他在学校上课还重要。爱因斯坦自幼热爱音乐,每当他拿起小提琴时,总是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兴奋。

音乐美育的价值

第二节 音乐美育的价值

美的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说具有特殊的作用。特别是现代社会,创美、审美已成为对人才素质的特定要求。一个人有没有这方面的素质,关系到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无论对人的自身完美来说,还是对与其相对应的客观世界来说,美,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的素质。

音乐在反映现实社会时,有它的特殊性。音乐是以音的运动来反映现实的,它不直接构造概念,没有视觉形象,只是通过象征、模拟、暗示、抽象概括等方法间接显示现实社会。音乐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听众对作品中的感情表现不是以纯客观的被动方式来接受的,而总是以直接主观能动的态度来体验的。音乐的教育作用,主要就来自这种可引起听众情感变化的力量。

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音乐能把千锤百炼、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凝聚呈现为明显直观、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不仅对智力开发给予有力的促进(提高联想、幻想和创造性想象能力,提高抽象思维、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对于外来信息的记忆、反馈能力),而且对各种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细心、专注、适度)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

一、愉悦心情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性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滋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

研究表明:音乐对情感有很大的影响,音乐能够影响很多激素的释放量,并且能够促进人体形成和释放内啡肽。它的大量释放可以减少精神紧张和压力

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

众所周知,音乐对人的情绪、心情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调节作用。比如,一曲激越雄壮的《军队进行曲》,会使人情绪沸腾、精神振奋,一首优美抒情的《小夜曲》,能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悦。反之,一首悲哀凄凉的《江河水》,会令人悲泪如丝、愁肠寸断。这是因为音乐的乐音运动形式与人的心理和情感有一种对应关系,从而使我们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从生理及心理学意义上说,美妙动听的音乐,其声波振动是极有规律的,并容易引起人体细胞组织与之发生和谐的共振,促进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人的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从而改善和调整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社会及内在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以达到人的心理和情绪的最佳状态。

音乐能美化人的灵魂,还能激发人对美好光明不懈追求的热情。德国音乐理论家奈特哈特说:“音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乐音及其节奏,比最好的演说家还好地引起各种激情。”而这种激情正是成就一切伟大事业所不可缺少的。

不过,用音乐来调节情绪要注意一定的方式方法。音乐心理学的试验证明,一个人的情绪处在忧郁状态时,想通过听轻松欢快的音乐去克服忧郁情绪,结果会适得其反;同理,想通过听较沉重的音乐去调剂兴奋状态,也不能奏效。正确的方法应是忧郁时选择些忧郁的音乐听,随后再听些稍稍激奋些的抒情性轻音乐,会将其心中的忧郁排遣。调剂兴奋状态时,应先听一两支本人喜欢的欢快乐曲,在进入音乐中的情感状态后,再听听中性乐曲,才能将其兴奋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但有些不良情绪则要选择与之相反情绪的音乐,认真地听,可以收到一定的改善不良情绪的效果。比如,缺乏自信心、心灵空虚,可以多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热情奏鸣曲》,肖邦的《革命练习曲》等;疲劳或心绪不佳时,可多听一些轻松流畅的音乐,如斯特劳斯的《圆舞曲》、克莱德曼的《水边的阿娜蒂拉》等;注意力不集中时,可以听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柴可夫斯基的《沉思》等乐曲。

音乐可以提供有教养娱乐,有文化的休息,通过松弛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神的素养和活力。从原始氏族的集体歌舞,后来的儿童唱游,到各民族现存的集体歌舞,群众聚会上表演的歌舞节目,都发挥这样的功能。通俗轻松的娱乐音乐,在古代社会中常作为宴饮音乐出现,在后工业文明的条件下,则常作为餐厅、茶座、商场、候车室等及其他休息场所的背景音乐来播放,以增强日常生活中的某种情趣。从这种社会功能的反面表现来讲,娱乐音乐中格调低下、趣味庸俗的部分可能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和腐蚀作用,这是有必要抵制和克服的。

音乐美育的愉悦心情功能,主要表现为给人们提供了健康的娱乐和消遣。如果我们每一位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都能参与一些带有一定娱乐和审美趣味的音乐实践活动,则往往能够消除大脑和身体的疲劳,减轻精神的压力。这样,将会大大有益于学生的精神放松,并使学生的性情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同时还能促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启迪智慧

音乐教育能促进智育的积极发展,它可以启发灵感,能启迪人们的智慧,拓展人的思维空间,诱导人们对科学规律的探索。

智力是人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从智力的结构角度来看,它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智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活动不仅依赖于大脑皮质的分析机制,它还依赖于那些主管感受与动机的次皮质结构,而这些结构对人智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一位想要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的人,都需要有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一个毫无激情和完全缺乏想象力的人,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更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中有重大的发明。历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许多有重大发明的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都怀有某种音乐审美情感,而这大都与他们青少年时代接受过一定的音乐审美教育有关。

爱因斯坦曾说:“音乐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在研究问题遇到困难时,就把自己关起来演奏音乐,在音乐中重新获得灵感。音乐能使他的情感从理性的桎梏中释放出来,思路从逻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创造力。有人认为,对于爱因斯坦的创造能力而言,说他从拉小提琴中所得到的东西甚至比他在学校上课还重要。爱因斯坦自幼热爱音乐,每当他拿起小提琴时,总是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兴奋。每当他听母亲在钢琴上演奏莫扎特或贝多芬的乐曲时,他总是听得入神,十分专注。可见,正是音乐培养了他的情感和注意力。多年之后,他在回顾个人人生道路的自述中说:“我是一个执意而又有自知之明的年轻人,我的那一点零散的有关知识主要是靠自学得来的。我热衷于深入理解,但很少去背诵,加之记忆力又不强,所以我觉得上大学学习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对于像我这样爱好沉思的人来说,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新地熄灭。”(《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43~45页)然而,在他的一生中,音乐却总是伴随着他,无论他到哪里去讲学或做研究,总不忘记带上他的小提琴。因为音乐不仅能表达情感、活跃思绪、愉悦身心,同时能使他从音乐名曲中领悟到世界的和谐和秩序。他认为,伟大科学家和伟大作曲家在追求和谐与协调上是一致的,而且二者有共同的目标,即对未知世界的企求,可以说,“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据说在他完成相对论论文的那些夜里,他常常长时间地在自己的房间里弹钢琴,正是在弹钢琴时突然灵感来临,便一气工作了两周而最终完成相对论论文。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其妻子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座谈会上谈到:“蒋英在声乐表演及教学领域耕耘,而我则在火箭卫星的研制发射方面工作——她在艺术,我在科技。……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让我豁然开朗,受到启发。这就是艺术对科技的促进作用。”(转引自《音乐周报》1999.7.16,第28期)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四光,不仅小提琴拉得好,而且还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

为什么音乐审美情感能对科学研究产生这种积极作用呢?这与音乐艺术这一美妙丰富的感性形式分不开的。追其原因,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音乐审美教育能开发人的大脑。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各不相同,左半球以管语言为主,形成抽象思维;右半球以管音乐、图画为主,形成形象思维。如果我们片面发展左半球或右半球,而不是同步发展左右半球,就有可能导致大脑整体发展的不平衡。而音乐审美教育对平衡协调大脑两半球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音乐审美教育所具有的对心灵的松弛作用,能消除人们在工作中的过度紧张与疲劳,从而为创造性想象力的充分展开提供条件。在音乐伴奏下,学生的心态平稳,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较高。

第三,音乐审美教育对科学研究的启发作用,还表现在音乐审美教育能培养人们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中,运用一种无意识或直觉领悟的能力。无意识直觉在创造发明中的重要作用,现在已被人们普遍认同。积淀在音乐美的形式中的规律和理性,是很难以逻辑思维、日常生活思维和语言文字思维来把握的。然而,人们却可能通过形象直觉去领悟其中的奥妙,这就是审美判断力。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审美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启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培养人们在纷纭复杂的现象中,或似乎十分简单的形式外观中,把握和领悟隐藏在其中的内在规律性和对人生的无穷意味。

三、以情导善

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作为情感艺术,可以为德育培养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音乐美育如何促进人向善,它与德育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首先,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行为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它往往只诉诸人的理智,总是以说教形式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和客观社会的价值标准,其教育手段和形式显得呆板、严肃和单调。而要使道德教育真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扎根,传统的思想灌输和道德训诫的方法,已很难完全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而音乐审美教育既不带任何强制性,又不带个人功利性,它是在诉诸人的情感和唤起人的情感的过程中,以审美的方式来培养和完善人的道德人格的,因此,它对人的感染力强烈、深入、自然而持久。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并强调音乐在人格塑造、立国兴邦中的作用,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荀子也说:“音乐足以感动人之善也。”这说明音乐可以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现代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的理论,强调音乐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肯定音乐对于改造社会、教育人等方面的作用,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说:“乐者,德之华也。”

优秀的民族音乐,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听过古琴曲《流水》的人,无不被它淡泊致远而又积极进取的民族气质所感染。听过古词《满江红》的人,也无不被其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所震撼。人们每当接触那些表现进步阶级社会思想和政治信念的音乐作品时,总会受到极大的精神和思想鼓舞。例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不仅在过去的革命斗争年代给反侵略者以极大的精神力量,而且时至今日,仍然给我们和平年代的人以极大的鼓舞,并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和激励我们奋斗前进的最强音。学生在演唱这些作品时,总会说:这些音乐使我们情绪激昂,热血沸腾,心灵受到震撼。它使我们受到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演唱和聆听这些音乐作品时,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革命年代,使我们对民族的危难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感受。这些音乐作品胜过千万句理论说教。又如,豪放优美的《三峡情》,宽广激情的《长江之歌》,抒情柔美的《太湖美》,轻快明朗的《太湖岛上》……无形中会给人以这样的印象:祖国多么辽阔,山河何等秀丽,这就是我的祖国!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又能深刻地体会到《翠湖春晓》绮丽的风光,《阳关三叠》的古朴、深沉,《春江花月夜》的诗情画意,《旱天雷》,《雨打芭蕉》的轻柔明快等等,人们不禁为其动听的音乐、诗意的内涵所倾倒,同时还会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民族乐器优美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而赞叹不已,使民族的自尊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音乐还可以帮助人们广泛地接触社会,体验人生,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掌握正确的社会规范。社会角色就是不同的人在一定的社会中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很多的音乐作品是描写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的,比如《妈妈的红头巾》《妈妈的生日》等描写母亲;《每当我从老师窗前走过》《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描写教师;《咱当兵的人》《为了谁》等描写军人。学生通过对这些描写不同角色的作品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地认识这些承担不同社会分工的社会角色,理解他们的责任、劳动与情感,从而尊重他们的工作,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接受这些人在相互交往和长期共同生活中所确立的、为多数社会成员所承认和期望的行为方式。从而了解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中,哪些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哪些是不符合的,并进一步调整自身的行为。

此外,音乐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还可以影响和培养人的良好情趣与性格。欢乐、明朗风格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深邃、博大、宏伟的作品,能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作品,能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总之,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和途径,能够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塑造一种完美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高尚的情操、优良的作风,可从音乐美育中获得。一首优美崇高的乐曲,能给人以愉悦的享受,并给人以精神力量甚至使人变得高尚而伟大。

四、形成良好乐感

乐感一般可理解为:在生理上具有正常听觉,在心理上具有对音乐的审美感受能力,包括音高感、音色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乐形式感,以及良好的音乐记忆力和音乐想象力。通过音乐美育,人的音高感可以达到相当灵敏的程度,对于音色的分辨也是如此,良好的音色感不仅能分辨不同的音色,而且能通过记忆作出判断,产生一定的知觉,并通过联觉造成一定的视觉形象,从而激发联想,引起一定的感情波动。音乐的节奏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使人产生丰富多样的联想。旋律在音乐中最富有表现意义,它可以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人的感情变化,可以使所有的听众得到大致相似的印象,而不论其时间、地区、国籍、民族的差别。人们在一定的音乐熏陶中,会形成一定的旋律习惯而悟出一定的旋律意义。同样,通过音乐美育,人们会具备一定的和声感。和声的功能进行与非功能进行,和声的终止、半终止等,对于音乐所起的作用,都是经过人们长期的乐感积累,在实践中通过有形或无形的熏陶而取得的。通过对音乐的学习与接触,人们对音乐的形式感也会有所提高。音乐记忆力与音乐想象力的提高,更离不开音乐实践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