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收支货币论

国际收支货币论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一国国际收支由于货币的过度供给出现逆差时,该国货币立即自动贬值,人们的实际货币余额下降,于是减少支出重建实际货币余额,名义货币需求将上升,直到将过度的货币供给完全吸收,国际收支将自动恢复均衡。

五、国际收支货币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日益增加的流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环境,从而改变了国际收支理论的分析焦点。而宏观经济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这一事实,特别是货币主义的重新崛起,又为这种分析焦点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芝加哥大学罗伯特·蒙代尔(R.Mundell)和哈里·约翰逊(H.Johnson)等人将起源于芝加哥学派的国内货币主义向国际金融领域延伸和扩展,形成了国际收支的货币论(monetary approach)。

(一)假定条件

(1)假设一国经济处于长期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其实际货币需求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2)假设购买力平价长期内成立,即存在一个高效率的世界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由于完全自由的套买、套卖和套利活动,使得“一价定律”得以成立,一国价格水平等于世界市场价格水平,一国利率水平等于国际资本市场利率水平。

(3)假定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实物产量。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国际收支货币论通过以下模型来说明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式中 Md——名义货币需求量;

 P——国内物价水平

 Y——实际国民收入

 D——基础货币的国内部分(即国内信贷量);

 F——基础货币的国外部分(即国际储备量);

 m——货币乘数;

 Ms——名义货币供应量;

  k——一个常数,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与名义国民收入PY的预期比率。

方程(1-29)是货币需求方程,表明一国货币需求量是国内物价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的正比函数;方程(1-30)是货币供给方程,在现代银行体系中,每增加一单位国内信贷量或国际储备量都会产生货币乘数效应,使一国货币供应量倍数增加;方程(1-31)是货币市场均衡方程。

假定最初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即Md=Ms,若由于某种原因(如中央银行扩大国内信贷量),使得一国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名义货币需求量(即Ms>Md),则人们持有的货币存量将超过他们意愿持有的水平,人们必然会增加对国外商品和金融资产的需求,最终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相反,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收入增加),造成名义货币需求量上升,超过名义货币供应量(即Md>Ms),则人们持有的货币存量将小于他们意愿持有的数量,人们必然会减少对国外商品和金融资产的需求,最终导致国际收支顺差。因此,国际收支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应归咎于货币供求的不平衡。当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会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当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时,会造成国际收支顺差。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国际收支货币论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

1.通过货币调节机制自行消除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的失衡现象是暂时的,可通过货币调节机制自行消除,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当Ms>Md时,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该国的国际储备下降,其基础货币D+F下降,结果导致货币供应量Ms倍数下降,直到Ms=Md时,国际储备停止流出,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当Md>Ms时,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该国的国际储备增加,其基础货币D+F上升,结果导致货币供应量Ms倍数增加,直到Ms=Md时,国际储备停止流入,国际收支恢复平衡。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这种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可能会遇到困难。

(1)如果一国采取抵消政策来对抗国际储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则该国国际收支失衡便有可能无法自动得到调整。例如,当Ms >Md时,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国际储备F下降,但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证券,使国内信贷量D上升,且国内信贷增加量等同于国际收支逆差额或国际储备的减少量。此时该国货币供应量不会因国际储备的下降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将持续地大于货币需求量,国际收支逆差将一直存在下去。

(2)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干扰因素持续存在。例如,经济的持续增长会导致过多的货币需求,如果这种对货币的过度需求始终不能通过增加基础货币中的国内部分D来得以满足的话,国际储备资产的流入将持续存在,国际收支顺差也将持续存在下去。

2.通过本币贬值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关于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作用,国际收支货币论认为,本币贬值首先会提高贸易品的国内价格,并通过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替代性使非贸易品的价格也会提高,物价水平的提高将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从而导致对名义货币余额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通过出售商品和金融资产来满足增加的名义货币需求,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币贬值对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效应只有在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了,本币贬值所引起的名义货币需求的增加由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得以补充,而不需要通过增加商品供给、减少消费支出或出售金融资产的方法来补充,结果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将得不到改善。因此,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只是暂时的,从长期看,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是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的关键因素。只有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维持在适度水平上,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际收支平衡。

3.通过汇率的自动变化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失衡可以立即由汇率的自动变化而得到纠正。当一国国际收支由于货币的过度供给出现逆差时,该国货币立即自动贬值,人们的实际货币余额下降,于是减少支出重建实际货币余额,名义货币需求将上升,直到将过度的货币供给完全吸收,国际收支将自动恢复均衡。国际收支顺差的调节正好与之相反。由此可见,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失衡表现为国际储备的流出流入,一国在长时期内丧失了控制货币供给和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失衡由汇率的自发变动纠正,不发生国际储备的流出流入,一国货币当局可以保持对货币供给和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权。

(四)评价

国际收支货币论较以前的国际收支理论前进了一大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货币论所注重的是国际收支调节的另一层面,即其研究焦点不是放在出口、进口、投资、消费等一国经济活动的实物层面,而是通过对货币当局国际储备持有量的变动及其决定因素的分析,把研究重点集中于货币层面,这是国际收支理论分析重心的一次重大转移,将会使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更具一般性。正如货币分析学派所声称的,它所要提供的是关于国际收支而不是经常账户的理论。

(2)在政策主张上,货币论与其他国际收支理论也有重大区别。国际收支弹性论偏向于运用汇率政策作为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手段,国际收支吸收论则偏向于运用需求管理政策通过增加产出减少国内吸收来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状况,而国际收支货币论则把国际收支的货币调节放在首位,强调货币政策的运用,认为只要保证货币供应的适度增长,就可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这在高度货币化的当代社会具有实际意义。

国际收支货币论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过于强调货币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忽视对收入水平、支出政策等实物因素的分析。实际上,是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而不是货币流通决定商品流通,因此,我们不应当仅仅从货币市场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其调节。

(2)国际收支货币论的假定条件不一定能成立。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影响实物产量、一价定律等都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差距,这给国际收支货币论的运用带来许多限制。

阅读资料

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分析

一、国际收支主要状况

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 0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2009年为下降4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 2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2009年为增长8.5倍。各主要项目情况如下。

1.货物贸易顺差与2009年基本相当

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进口增速快于出口,货物贸易顺差未现大幅增长。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0年货物贸易出口15 814亿美元,进口13 27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1%和39%。货物贸易顺差2 542亿美元,较上年略增2%。

2.服务贸易逆差收窄

2010年,服务贸易收入1 71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支出1 93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2%;逆差22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25%。

3.收益项目顺差大幅增加

2010年,收益项目顺差30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倍。由于我国对外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投资收益净流入182亿美元,2009年净流入1亿美元。同时,我国海外务工人员的劳务收入继续增加,2010年职工报酬净流入12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0%。

4.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和我国在外直接投资均较快增长

2010年,直接投资顺差1 24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8%。其中,外国在华直接投资持续净流入,全年达到1 8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2%。我国在外直接投资规模继续增加,2010年净流出60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7%。

5.证券投资净流入下降

2010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24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8%。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76亿美元,2009年为净回流99亿美元;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31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

6.储备资产平稳增长

2010年,剔除汇率、资产价格等估值因素影响,我国新增国际储备资产4 717亿美元,较2009年新增额扩大18%。其中,外汇储备增加4 696亿美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增加22亿美元。

二、国际收支运行评价

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5.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36%;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95%,较2009年增长13个百分点。贸易、直接投资、外债等主要项目交易规模均达到历史高峰。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总额29 08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5%;服务贸易总额3 645亿美元,增长26%;外国在华直接投资流入2 068亿美元,增长4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678亿美元,增长41%。

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交易规模达到3.6万亿美元的年度最高值,经常项目顺差依然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峰时期。2009年为全球经济运行的低谷,世界贸易和投资水平均呈下降态势,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也大幅回落,与同期GDP之比为5.2%,较2008年下降3.9个百分点。2010年,随着国内外经济企稳回升,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较上年增长17%,与GDP之比为5.2%,与2009年持平。其中,2010年国际收支统计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与GDP之比为4.3%,较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呈现一定波动。一季度,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延续前一年复苏势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12亿美元。随后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国际资本避险情绪加重,跨境资金净流入套利倾向减弱,二、三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分别降至319亿和141亿美元,较2009年同期均下降50%以上。四季度,随着国际金融市场逐步企稳和境外流动性日益充裕,我国资金净流入出现明显反弹,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到1 189亿美元。

我国市场主体的负债外币化倾向依然较强。一方面表现为我国外债规模上升,2010年年末余额较上年末增加1 203亿美元,主要为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贸易信贷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境内企业借用外汇贷款增多,2010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外汇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740亿美元,其中境内外汇贷款余额增加472亿美元。年末银行外汇贷存比为198%,较上年末增加16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