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互换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互换人民币国际化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表述,是对国际货币这一静态事物的产生、发展以及其作用发挥进行的描述。各种货币国际化的历程有个体差异,又有共同规律,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丰富经验。NBER Working根据英镑、美元等货币国际化的实践,一种货币往往是逐步实现其国际化货币的不同职能的。

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表述,是对国际货币这一静态事物的产生、发展以及其作用发挥进行的描述。虽然学术界至今对货币国际化以及国际货币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基本上都没有本质的分歧,归纳起来,核心和关键的界定标准主要是以下两方面。

一、从货币流通的范围来界定货币的国际性

通常情况下,只要某种货币流通的范围超越了国界,在发行国(或者发行经济体)之外行使了货币职能,就可以称该种货币带有国际性。

货币在境外流通有两层含义:第一,在境外的国家或者地区中完全替代或者部分替代其原有货币行使职能,这种类型的货币国际化通常被称为货币替代。第二,在境外的国家或者地区的交易中行使货币职能,可以是在岸交易,即本国居民与他国非居民间的国际交易,也可以是离岸交易,即本国之外的非居民与非居民间的国际交易。通常所说的货币国际化是指第二种情况的境外流通。

按照货币在境外流通范围的大小,可以将国际货币的表现分为货币周边化、货币区域化和货币国际化三个层次。

货币周边化是指货币在发行国的周边国家或者地区流通,主要是在贸易中行使货币职能。货币周边化往往是自发形成的,其背景通常都是因为该货币发行国和周边国家与地区间的贸易量大,而该种货币的币值比较稳定,且支撑该货币的发行经济体经济实力比周边国家与地区强大,尤其是其出口商品在这些区域有较大市场份额和吸引力,非居民愿意持有该种货币以方便交易并节省货币兑换成本,以及防范外汇风险。货币周边化一般是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最初表现,表明该种货币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被非居民认可与接受。从在贸易中行使货币职能开始,该种货币逐渐可能成为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储备货币,甚至发展成为货币替代。

货币区域化通常是货币周边化的延伸与扩展。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研究资料的定义[29],货币区域化可以分为对称型和非对称型两种形式。前者是指区域内各国放弃本国货币及其货币主权,采用由超国家的中央银行统一发行的共同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蓄手段,典型的是“欧元货币区”。非对称型区域化是居于非主导地位的国家放弃本国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或钉住主导货币形成固定汇率,并以主权国家的货币储备为基础,典型的是拉美的“美元货币区”。

本书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区域化的上述定义是一种狭义的表述,对称型货币区域化是针对货币区域一体化合作的最高形式来界定的,而非对称型货币区域化则针对的是货币替代。实际上,还存在除了这两种形式之外的货币区域化,即货币在境外的一定区域内较为固定而全面地行使货币职能现象。这种形式被称为“第三种模式”,是货币周边化的延伸。相比货币周边化有这样几点区别:第一,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范围不局限于发行国周边,涵盖了更大的而且是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比如亚洲的洲际范围,或者是某一经济合作联盟包含的区域;第二,货币区域化不是自发的现象,而是已经有了政府间的认同协作及制度保障;第三,货币区域化中国际货币行使的货币职能不局限于贸易计价结算或者私人储备,而是扩大到了比较完整的所有货币职能。

货币国际化则是指货币在境外流通的范围已经囊括了全球,在整个世界市场都能充当国际货币,这是货币国际化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国际货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普通国际货币与国际本位货币。前者是指在全球范围内能被非居民接受和认可,但是除它之外,非居民也同样认可其他国际货币。普通国际货币彼此间没有绝对优势,也不能充分替代。后者是指在国际货币各种职能体现中都占据绝对优势,甚至能够完全替代其他国际货币。先后充当过国际本位货币的是英镑和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元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国际本位货币。此外,英镑、欧元、日元等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普通国际货币。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国际货币的国际化过程都要顺次经过“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三个阶段。各种货币国际化的历程有个体差异,又有共同规律,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丰富经验。关于此,本书后续章节将专门论述。

二、从货币职能的角度来界定国际货币的国际化程度

根据马克思对货币职能的定义,货币职能主要体现在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世界货币五个方面。如果某种货币能在发行国境外行使上述职能,则该种货币便具备了世界货币的职能。科恩(Cohen)和哈特曼(Hartma)根据货币职能也对国际货币进行了定义。

2005年,金(Chinn)和弗兰克(Frankel)进一步编制了国际货币所具备的国际职能清单(见表1-1),这种国际货币职能的划分方式也符合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即货币的需求出于三种动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Paper,No.11510,2005.

表1-1 国际货币的职能

资料来源:Chinn,Menzien and Jeffrey Frankel:“Will the Euro Eventually Surpass the Dollar as Leading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NBER Working

根据英镑、美元等货币国际化的实践,一种货币往往是逐步实现其国际化货币的不同职能的。通常最早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非居民对该国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需求旺盛而成为贸易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然后随着本国投资领域的兴起,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纵深发展,吸引了非居民的投机需求而成为金融交易和其他投资的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在这样的基础上,由于该种货币在境外流通交易的规模不断扩大,非居民获得和使用该种货币的便利性不断增强,如果该种货币的币值稳定,非居民出于预防需求就会将它作为储藏货币。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国际货币都能在全球范围内全部行使上述职能,这也就造成了国际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差异。美元之所以能称为国际本位货币,就在于它在上述所有货币职能范畴发挥作用的占比都远远超过其他国际货币。而日元之所以被认为国际化程度不高,原因就在于日元在全球范围内能发挥的货币职能主要是储备职能,在其他职能方面日元占比都很低。因此,在货币职能各个方面发挥作用的程度,具体体现在一种货币在国际货币各项职能体现的指标占比,就成为衡量一种国际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标准。

综上所述,本书对国际货币的界定是:一种在发行国之外能广泛被非居民接受选择来行使货币职能的货币,其国际化程度的高低依照其在境外行使货币职能的范围以及各项货币职能的发挥程度来界定。货币国际化则是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并且不断提高国际化程度的动态过程。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

本书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界定依照上述对国际货币的内涵描述:人民币如果能在中国境外广泛地行使国际货币职能则可以称为国际化货币。随着人民币在境外流通范围的扩大和履行货币职能的全面性来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而漫长的过程,其目标与定位也不应该是一个最终的结论,当然也不可能根据动态变化的全过程确定随时变动的目标。本书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按照国际货币职能实现的先后顺序,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和深层次国际化阶段[30]

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是指在周边和亚洲部分区域广泛而稳定地行使部分货币职能。人民币可以依托中国规模巨大的贸易量,逐渐成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同时发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优势,成为直接投资的计价结算货币。在这一阶段,人民币主要是争取在贸易和直接投资领域实现交易媒介和结算货币职能,并因为预防需求而成为非居民选择的储藏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层次阶段是指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能行使全部国际货币职能并不断提高作用发挥程度。深层次国际化阶段是一种较为宽泛的命名。在这一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首先应该是成为金融市场的计价结算货币,以满足非居民更多的投机需求。同时,由于在贸易和金融领域更多的使用,其储藏货币职能也能更充分地发挥,成为他国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以及钉住汇率的“锚货币”。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币逐渐成为主要的国际化货币甚至成为国际本位货币。这些目标的实现比初级阶段艰难,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复杂多样,甚至还需要某些巧合的机遇,对任何一种货币来说都是没有确切时间表的。何况即使是现在的主要国际货币,其地位和国际化程度也是一个不断变迁的动态状况。因此,本书不主张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最终目标的确定,因为国际货币职能的发挥程度和地位是变迁的,即使是目前的国际本位货币美元,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地位最鼎盛的时期,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了其国际声誉,但仍然没有撼动其最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在这期间美元在国际贸易计价结算占比、国际金融市场计价货币占比、储备货币占比等体现国际货币地位与影响力的各种指标中的数据都在变化。因此,即使将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媲美美元甚至取代美元,也无法得到一个静态和量化的标准。所以,对人民币而言,实现了初级阶段目标以后,就已经是国际货币之一,其后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能全面行使国际货币的所有职能,包括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和重要性的提高,都可以宽泛地归入深层次国际化阶段。

【注释】

[1]Grassman,Sven.“A Fundamental Symmetry in International Payment Pattern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3,Vol.3,pp.105-116.

[2]Mckinnon,R.I:Money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The Convertible Currency Syst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3]Giovannini:“Exchange Rates and Traded Goods Pric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8(24),pp.45-68.

[4]Tavlas,C:“On the internationaluse of currencies:The case of the dentschemark,”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1991,No.181,Princeton Univercity.

[5]Bacchetta,Philippe and Eric van Wincoop:“A theory of 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Vol.67,No.2,pp.295-319.

[6]Shin-ichi,Fukuda and Masanori On:“On the determinants of exporters'currency pricing:History vs.expectations”,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6,Vol.20,No.4,pp.548-568.

[7]Shabtai,Donnenfeld and Alfred Haug:“Currency Invoicing in International Trad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Vol.11,No.2,pp.332-345.

[8]Goldberg,Linda S.and Cedric Tille:“Vehicle Currency Use in International Trade”,NBER Working Paper,2005,No.11127.

[9]Kevin Dowd and David Greenway:“Currency Competition,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Switching Costs:Towards an Alternative View of Optimun Currency Areas”,Economic Journal,1993(102),pp.1180-1189.

[10]Hartmann,Philippe:“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World Trade after European Monetary Union”,Journal of the Japanese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Vol.12,pp.424-454.

[11]Marc A.Miles:“Currency Substitution,Flexible Exchange Rates,and Monetary Independe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 1978,pp.428-437.

[12]王娟:《中国货币替代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3]Michael D.Bordo&Ehsan U.Choudhri:“Currency substitution and demand for money”,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2,Vol.2.

[14]王娟:《中国货币替代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5]尹亚红:《西方货币替代理论研究进展述评》,载《理论探讨》,2011年第1期。

[16]Lee R.Thomas:“Portfolio theory and currency substitution”,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5,Vol.17.

[17]王娟:《中国货币替代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8]Stephen S.Poloz:“Currency substitution and the precautionary Demand for Mone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86,Vol.5.

[19]何国华:《西方货币国际化理论综述》,载《经济评论》,2007年第7期。

[20]洪勇:《货币替代的理论简介和经济影响及在我国的实证分析》,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1]本部分内容参考了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与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22]1973年麦金农和肖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贸易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部著作,共同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

[23]本部分参考了罗伯特·蒙代尔著、向松祚译:《蒙代尔经济学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24]王有光:《蒙代尔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载《经济经纬》,2000年第2期。

[25]王有光:《蒙代尔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载《经济经纬》,2000年第2期。

[26]王有光:《蒙代尔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载《经济经纬》,2000年第2期。

[27]《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EB/OL]http://www.aliqq.com.cn/management/innovate/44313.html。

[28]《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EB/OL]http://www.aliqq.com.cn/management/innovate/44313.html。

[29]曹龙骐:《人民币由区域化到国际化:理念与路径》,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30]本部分参照了高焰:《基于资本账户管制状况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载《浙江金融》,2011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