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2-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必须考察国际收支与整个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这也成为建立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国际收支乘数论和国际收支吸收论的理论出发点。乘数论又称为收入论或收入分析法,分析的是在汇率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该理论在国际收支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之间建立了全面的联系,标志着国际收支理论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总收入等于总吸收。

7.3 国际收支理论

7.3.1 弹性分析法

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度全面崩溃以后,各国纷纷实行竞争性货币贬值汇率变动十分频繁。以琼·罗宾逊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了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调节问题,提出了国际收支弹性论。弹性分析理论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货币贬值具有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贬值能否扬“出”抑“进”,进而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呢?取决于供求弹性。所谓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是进出口商品的供求数量对进出口价格变化反映的程度:弹性大,进出口商品价格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求数量;弹性小,对进出口商品供求数量的影响较小。为了使贬值有助于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必须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即一国货币贬值后,只有在出口需求弹性与进口需求弹性的和大于1的条件下,才会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改善国际收支。其三个假定条件为:假定贸易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几乎为无穷大;假定没有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假定其他条件(如收入、偏好等)不变,只探讨汇率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国际收支弹性论是在国际金本位全面崩溃及20世纪30年代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之所以在西方国际金融学界久盛不衰,成为当代西方国际收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它适合了当时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需要,并在许多国家调节国际收支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国际收支弹性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该理论只是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只考虑汇率变动对一国贸易收支的影响,而假定其他条件(如收入等)保持不变。但实际上,其他条件并非不变。第二,该理论没有涉及国际资本流动,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巨大的今天,其局限性就表现得非常突出。实际上,本币贬值不仅会影响到贸易收支,还会影响到资本和金融账户收支。本币贬值对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影响,取决于人们对汇率变动趋势的进一步预期。如果人们预期本币贬值已经纠正了本币的定值过高,本币贬值就会刺激国外资金的净流入,使本国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如果人们认为初期的本币贬值只是一系列贬值的开端,这反而会造成资本的净流出,使该国资本和金融账户收支乃至整个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第三,该理论采用的只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在现实世界中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则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本币贬值由于时滞效应不会立即引起贸易量的调整,贸易收支反而会恶化。但是,如果引入时间因素考虑本币贬值的中长期效果,则本币贬值已不仅会通过相对价格变动影响贸易收支,还会通过国民收入、货币供应量和绝对价格水平等诸多经济变量的变动对贸易收支产生巨大的影响。第四,应用该理论可能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弹性的估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进出口商品的种类繁多,结构也经常会变动,难以测算;其次,进出口商品供求的变动不仅会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还会受到国民收入等诸多经济因素的影响,测算弹性时很难把价格变动对进出口商品供求的影响从诸多经济因素中分离出来;最后,弹性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因此,在实际估算弹性值时,确实会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正是由于存在以上的局限性,国际收支弹性论常常被认为是较为肤浅和不够全面的。要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必须考察国际收支与整个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这也成为建立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国际收支乘数论和国际收支吸收论的理论出发点。

乘数分析法

在20世纪30和40年代,以哈罗德、劳埃德·梅茨勒、弗里茨·马克鲁普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运用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揭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以此形成了国际收支的乘数论。乘数论又称为收入论或收入分析法,分析的是在汇率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乘数分析理论首先假定:假定非充分就业,供给具有完全弹性,进出口的变动与收入的变动不会改变价格水平;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贸易差额就是国际收支差额;假定汇率、价格、工资、利率等变量保持不变,只考虑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他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将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其基本观点是,进口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任何自主性支出的变动都会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变动,进而影响国际收支状况。

区别于国际收支弹性论强调研究汇率和价格的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国际收支乘数论则建立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之上,从国民收入恒等式出发,着重从收入角度研究贸易收支问题,揭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是国际收支理论的重大进展。

国际收支乘数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该理论假定一国存在闲置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就业,因而出口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但如果国内已处于充分就业,出口增加就意味着是过度需求,将会造成需求拉起的通货膨胀。而且,出口增加所引起的总需求增加还不同于投资增加所引起的总需求增加,后者虽然也会引起通货膨胀,但从长期来看,经过一段时期后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增加总供给,从而一定程度上抵消过度需求,而出口所引起的过度需求不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第二,该理论没有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因而它关于国民收入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分析也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国民收入的增加虽然会刺激进口增加,使一国贸易收支状况恶化,但国民收入上升往往又意味着经济繁荣,会吸引大量外国资本净流入,改善一国资本和金融账户收支,从而抵消对经常账户收支的不利影响。因此,在研究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时,需要做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

7.3.3 吸收分析法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德尼·亚历山大在一篇题为《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效应》的论文中,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从一国国民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出发,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国际收支的吸收论。该理论在国际收支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之间建立了全面的联系,标志着国际收支理论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该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他把经济活动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标是总供给、总需求、国民收入和就业总量。该理论的表现形式为:

贸易差额=国民收入-总吸收

即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就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总收入等于总吸收。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总收入大于总吸收。调节国际收支逆差就是要增加收入,即通常说的支出转移政策;或减少支出,即通常说的支出减少政策,简称吸收政策。转换政策和吸收政策的相互配合运用,是一国经济实现内外部平衡的主要条件。

国际收支吸收论建立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采用一般均衡分析的方法,将国际收支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诸多变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克服了国际收支弹性论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较之弹性论前进了一大步。同时,吸收论还具有强烈的政策配合含义。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若国内存在闲置资源,在采取本币贬值的同时,应注意运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增加收入;若国内各项资源已达到充分就业,应注意运用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这样可以实现内外经济的共同平衡。因此,吸收论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国际收支吸收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该理论是建立在国民收入会计核算恒等式基础上的,并没有对收入、吸收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令人信服的逻辑分析。实际上,收入与吸收固然会影响贸易收支,但反过来贸易收支也会影响收入与吸收。第二,吸收论对本币贬值效应的分析有两个重要的假定,即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和生产要素的转移机制运行顺畅,这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三,吸收论同样忽略了资本流动在国际收支中的作用,仍然把贸易收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该理论所做的分析也是不全面的。

7.3.4 货币分析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日益增加的流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环境,从而改变了国际收支理论的分析焦点。而宏观经济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这一事实,特别是货币主义的重新崛起,又为这种分析焦点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芝加哥大学罗伯特·蒙代尔和哈里·约翰逊等人将起源于芝加哥学派的国内货币主义向国际金融领域延伸和扩展,形成了国际收支的货币论。货币分析法首先假定:从长期看,一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货币供给不影响实际产量;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和利率等少数几个变量的稳定函数;国内价格、利率和收入等变量都是外生的,不同国家的商品或金融资产价格维持在同一的水平上,即存在所谓“一价定律”;由国际储备资产变化引起的货币供给增减不会为货币当局的政策活动所冲销,来自货币市场的任何失衡都反映在国际储备收支上。根据上述假定,货币分析法采用最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表示其中心理论:

国际收支差额=货币供给-国内信贷=货币需求-国内信贷

国际收支货币论较以前的国际收支理论前进了一大步,主要表现在:第一,货币论所注重的是国际收支调节的另一层面,即其研究焦点不是放在出口、进口、投资、消费等一国经济活动的实物层面,而是通过对货币当局国际储备持有量的变动及其决定因素的分析,把研究重点集中于货币层面,这是国际收支理论分析重心的一次重大转移,将会使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更具一般性。正如货币分析学派所声称的,它所要提供的是关于国际收支而不是经常账户的理论。第二,在政策主张上,货币论与其他国际收支理论也有重大区别。国际收支弹性论偏向于运用汇率政策作为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手段,国际收支吸收论则偏向于运用需求管理政策通过增加产出减少国内吸收来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状况,而国际收支货币论则把国际收支的货币调节放在首位,强调货币政策的运用,认为只要保证货币供应的适度增长,就可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这在高度货币化的当代社会具有实际意义。

国际收支货币论的主要缺陷表现在:第一,过于强调货币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忽视对收入水平、支出政策等实物因素的分析。实际上,是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而不是货币流通决定商品流通,因此,我们不应当仅仅从货币市场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其调节。第二,国际收支货币论的假定条件不一定能成立。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影响实物产量、一价定律等都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差距,这给国际收支货币论的运用带来许多限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