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持续的“双顺差”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长。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初步数据,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841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了3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91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增加821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了18%。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

第四节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状况全面反映了一国外部经济的均衡状况,不仅直接影响货币汇率的波动,还是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国际收支的变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它对经济运行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我国的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

1994—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呈现持续“双顺差”的局势。这是我国国际收支最显著的特征。经常项目顺差总计达到15025.69亿美元,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总计达到5290.09亿美元。持续的“双顺差”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长。截至2008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460.3亿美元,比2007年末增加了4177.81亿美元。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有所下降,增幅较2007年放缓。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金融业遭受重创,经济下行。由于经济不景气,全球购买力减弱,我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再加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导致我国出口贸易成本增大,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减弱,因此出口量有所减少。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初步数据,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841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了3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91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增加821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了18%。

我国政府近几年一直致力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并将之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额较上年下降了35%,占GDP比重也从2008年的9.9%下降为2009年的5.8%,延续了2008年占比下降的趋势。虽然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仍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但增长幅度有所减缓,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二、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

我国国际收支情况较为特殊,自1994年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使得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也属于正常现象。日本、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如下:

(1)从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持续呈现“双顺差”的格局。尤其是2004年之后,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2)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尤其是2004年以后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3)大多数情况下,经常项目顺差大于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

(4)自21世纪以来,经常项目顺差增长较快,在近两年才有所下降。

(5)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错误与遗漏数额过大。

三、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形成“双顺差”格局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国际上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一)我国长期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结构性不平衡

1.结构性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我国出口产业结构上

200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0535.9亿美元,占我国总进出口额的41.1%,可见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主导性的地位。而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这种地位的形成,主要的原因在于比较优势的客观效应。

我国劳动力相对富余,因此我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在创造货物贸易顺差的同时,也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施加了强有力的影响,中国的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主要来自被中国的优惠政策和庞大盈利前景吸引来的国际直接投资,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部分又投资于加工贸易产业。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流入我国的资本所创造的利润应该会回流国外,并且我国的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大量外汇最终也应投资于国外,这样应恰好抵消经常项目的顺差,从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但由于我国有较强的资本管制,资本无法非常自由地流动,加上优惠政策的施行使得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进入,这样的刺激使得中国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预期。特别是近些年来,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高涨,国际热钱不断流入,进一步强化了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

2.我国的结构性不平衡从根本上说源自于我国储蓄和投资之间宏观上的不平衡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储蓄大于投资。截至200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20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这造成我国国内需求严重不足,导致高投资水平下的产出无法在国内市场上消化,而必须要通过外部市场来释放,因此国家实行外向型鼓励出口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我国现今的出口产业结构的局面,这也从政策层面上解释了我国的长期顺差存在的原因。

(二)货币性不平衡因素的影响

2009年初,我国货币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2009年1月6日闭幕的央行工作会议决定,我国在2009年实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我国货币政策近十年来首次提出“适当宽松”。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用来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对我国的外贸顺差有推动效果。因为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使得我国信贷渠道扩大,资金供应和信贷总量规模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将更容易获得资金融资。而我国现在出口顺差的主要贡献产业——加工贸易产业多属中小企业,它们也是这种扩张信贷的重要受益者,虽然我国的相关产业政策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但由于我国发展加工贸易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外国进一步的产业转移,随着对加工贸易产业资金的注入,加工贸易产业会相比前些年有更快的发展,相应地,顺差规模有可能继续扩大。

(三)政策的影响

克鲁格曼认为,中国的贸易顺差并不完全是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市场选择,而是中国的政府政策所造成的结果。他着眼于资本与金融项目,认为无论是危机前还是危机后,中国都握有巨大的贸易顺差,作为快速发展的国家,自然而然地,有大量资本流入,中国是净私有资本流入国,但中国又买了巨额外国债券,从而相当于这部分流入的外资以官方流出的形式冲销,而且通过债务的形式冻结,因为会有新的资本流入中国。这种情况是非常“奇怪”的,如果人民币汇率可以自由浮动或是中国政府减少对汇率的干预,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他认为资本与金融项目的盈余不可能如此之大。因为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市场,这么大的贸易盈余不太可能是自然的结果。

现实情况是,我国一直坚持的外向型鼓励出口的政策,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等经济政策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宏观要求,另一方面也反过来推动着我国经济,特别是外贸的发展,鼓励出口的政策推动形成了我国的货物贸易顺差,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则辅助形成了我国的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

四、调节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过3万亿美元,拥有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固然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但由此产生的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目前如何控制“双顺差”、平衡国际收支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问题。

下面根据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把发展经济重点落实在扩大内需上

坚持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消除巨额国际收支顺差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节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努力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差距;增加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改善消费环境等。

(二)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第一,提高出口产品的加工程度和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对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进行适当调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第二,适时调整“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及早实现“中性”贸易政策。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需要,适当扩大进口,对一些国内市场有需要,同时又不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的重要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装备,应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第三,改变服务贸易逆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加强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同时,推进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本国服务业的技术层次,培植自己的高技术服务业。

(三)调整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政策

第一,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是指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应该带来比本国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并且这样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会平行替代内资。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型,让外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第二,引导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在制造业继续吸引外资投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制造环节的同时,今后要更多地吸引外资向农业和服务业投资。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制造基地,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