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的国土资源

我国的国土资源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义的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领土主权范围内所有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称。因此,当我们考察某一特定区域的国土资源时,首先要单独地分析国土资源的各个构成要素的特点,然后再进一步进行综合、叠加,对区域国土资源的总体特征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的意见和规划方案。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温(热量)、水(降水)3个方面,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国土资源_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工作研究

政治、行政的角度来理解,国土就是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领土、领海、领空的总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理解,国土是指各种自然要素(包括土地、水、气、生物和矿物等)所构成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理解,国土可指由各种人文要素(包括人口、建筑物、工程设施、经济与文化等)所组成的立体地域。

广义的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领土主权范围内所有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称。自然资源包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经济资源是指在历史上或现有生产条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经济意义的各种固定资产,包括工业资源、农业资源、交通通讯业资源、建筑业资源和商业资源等;社会资源以人力资源为主体,其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劳力、智力三大资源,以及为人力资源服务的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和体育等基础设施。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这一立体地域的实体。

狭义的国土资源就是国土,即一个主权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全部疆域的总称,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它是一个立体概念,包括地表、地下和空中的任一部分。

一、国土资源的构成要素

国土资源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范围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貌、地质、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的,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在其长期的形成、演变过程中,各种要素以不同方式,从不同侧面,按不同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地影响着国土资源的综合特征。

因此,当我们考察某一特定区域的国土资源时,首先要单独地分析国土资源的各个构成要素的特点,然后再进一步进行综合、叠加,对区域国土资源的总体特征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的意见和规划方案。

1.气候要素

气候要素,指能够表示某一特定地点在某一时间内的气候特征或状态的现象。气候要素主要指地球表面至10~12千米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等等)。狭义的气候要素即气象要素,如气温、湿度、气压、风、云、雾、日照、降水等。广义的气候要素还包括具有能量意义的参量,如太阳辐射、地表蒸发、大气稳定度、大气透明度等。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个方面,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学要素

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主要集中在地球表面的地质与地貌两个方面,它是区域土壤形成的基础,也影响区域水热条件及其物质的重新分配,与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有密切关系。

对土地资源的地学特征的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地学要素从地质方面来说包括:地质构造、岩石组成、沉积物质3个方面。从地貌方面看又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地面切割情况等等。地学要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农、林、牧的布局。另外,地形、地貌对气候要素也有很大的影响。

地学要素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比如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或岩性等。因此,地学要素往往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因此,我们在分析某一局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地学要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3.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

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资源及地下水水文地质,它不仅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因素,而且与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紧密相关。区域地球化学是指由于地理或地质原因,某些地区的某些元素与一般的地球化学统计量相比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产生某种程度的富集或欠缺,因而影响该区的植物、动物以至人类的健康,故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与开发利用。地球化学分析主要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当然,水文地质及地球化学条件对土地资源类型的分布也起一定作用,如一些特殊类型的土地资源(如沼泽地、盐碱地等)的分布与特定的水文及地球化学条件有密切关系。

4.土壤要素

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5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每一种土壤都有独特的土体构型、理化性状及肥力特征,这些特征、特性及生产能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其生产力的高低。因此,研究土地资源,必须对其重要组成要素——土壤进行分析,从而对土地资源作出正确评价。对土壤要素的分析往往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平原地区来讲更是如此。

5.生物要素

生物要素特征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区域生物物种或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就直接引起土地资源类型或利用的更替。如以树木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演化为以草为主的草原生态系统,这样的物种变化或生态系统的变化,就土地资源类型与利用而言,就是以生产木材为主的林地类型转化为以生产畜牧产品为主的草地类型。第二,区域植被类型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形成景观多样性的直接原因,也是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

6.社会经济要素

土地从其自然组成要素来说,它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当人类开发利用土地之后,土地又成为人类的劳动产物,这时土地即成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体。土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与空间,而且是重要的资产,所以土地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特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人们主要靠采摘土地上生长的野生果实和狩猎为生,那时人类还没有直接参与土地的改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土地上生产的产品难以满足需要,因而开始用各种方式改良土地,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这时土地在人类的作用下进行演化。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类生存和生活需要的多种多样,土地也由原来单一的农业利用变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港口等多种用途。随着对土地投入的不断增加,土地生产力逐渐提高,土地进一步增值。经济地理位置反映了土地与大中城市、主要河流、交通要道及行政、经济中心等的相对位置。对于农用土地来讲,经济地理位置决定着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产力;对于城市用地而言,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劣往往是衡量土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可使土地收益产生差额。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产品的流通和土地资源优势的发挥。生产和管理水平也对土地利用状况有重大的影响,农业物质装备的完善、生产成本的下降、水利设施的改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起了重要作用。

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因素方面包括: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经济因素方面包括: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社会经济要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响,它们对土地资源演化速度的作用甚至大大超过自然演化过程。人为活动的参与,可以使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发生巨大的改善,例如通过改良土地、平整土地,改变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施用化肥、有机肥改变土地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等等。相反,也可以因各种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引起土地质量的下降,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土地生产力的退化。

二、我国国土资源的基本情况

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的国土面积仅为0.78公顷(11.65亩)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分别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人均土地的1.89%、2.4%、7.0%和21.0%。人均占有的耕地、草地、林地分别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3%、42%和26%。我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的详细情况如下:

1.土地资源

根据2013年土地利用调查结果,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农用地64646.56万公顷,其中耕地13515.85万公顷(20.27亿亩),林地25339.69万公顷,牧草地21956.53万公顷;建设用地3690.70万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19.92万公顷。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40.20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32.18万公顷,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8.02万公顷。2013年,中央累计下达土地整治资金442.64亿元,共验收土地整治项目2.05万个,总规模240.10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新增农用地38.84万公顷,新增耕地34.63万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710.83万公顷。2013年共批准建设用地53.43万公顷,其中,农用地转建设用地37.24万公顷,占耕地21.96万公顷,同比分别下降13.1%、13.2%、15.3%。批准单独选址和城镇村建设用地同比分别下降20.5%和8.5%。2013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73.05万公顷,同比增长2.7%,其中,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和基础设施等用地供应面积分别为21.00万公顷、6.51万公顷、13.81万公顷和31.73万公顷,同比分别增长1.4%、增长27.9%、增长20.5%和下降6.3%。2013年出让国有建设用地36.70万公顷,出让合同价款4.2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7%和56.3%。其中,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面积33.88万公顷,占出让总面积的92.3%;出让合同价款4.04万亿元,占出让合同总价款的96.2%。

2.矿产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探明矿产种类最多的国家,而且不少矿种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其中位于世界前3位的矿种有20余种。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列世界第53位。在我国已探明矿产储量的矿产中,共生、伴生矿床比重为80%左右,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对23个矿区伴生组分的抽样统计表明,其潜在价值占总潜在价值的37%。

在能源、矿产中,煤炭总量最大。国土资源部编制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4)》透露,2013年我国新增煤炭查明资源储量673亿吨,截至2013年底,我国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48万亿吨。《报告》显示,2011年、2012年、2013年我国煤炭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分别为749亿吨、616亿吨和673亿吨,3年累计新增2038亿吨。2013年,我国新增煤炭大中矿产地67处,包括新疆准东煤田吉木萨尔县芦草沟勘查区等。2013年,我国新增煤层气钻井1603口。截至2013年底,全国煤层气累计钻井超过1.3万口。截至2013年底,全国页岩气勘探投入100亿元,钻井280余口,形成页岩气生产能力10亿㎥。2013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1246亿元,较上年下降3.9%。其中,油气矿产地质勘查投入786亿元,同比下降0.1%;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投入460亿元,同比下降9.8%,为2004年以来首次下降。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投入中,财政投资占46.5%,占比较2012年增加4个百分点;社会投资占53.5%,占比减少4个百分点。

在金属矿产中,综合矿多,单一矿少。以单一矿产形式产出,储量占该矿种总储量50%以上的只有铁矿、锰矿、铬铁矿、汞矿和锑矿。其余金属矿产绝大部分都是伴有其他有益组分产出的综合矿。钴矿、铋矿、贵金属以及稀散金属元素矿产呈伴生、共生组分产出的,其所占的比重都相当大。在非金属矿产中,蕴藏在煤系地层中的共生、伴生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煤系中赋存的石墨矿床不但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一,而且质量之优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3.海洋资源

我国管辖海域面积437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岛屿海岸线14000千米多,岛屿6500个;海底油气资源丰富,现已发现新生代沉积盆地22个,近海大陆架上的盆地9个,深海区的沉积盆地13个;海滨砂矿的种类达60种以上,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种主要有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独居石和石英等,但分布极不平衡,南多北少;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约有13000种,占世界海洋生物物种的1/4,海域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千米。海洋能资源储量约4.3亿k W,其中潮汐能蕴藏量为1.1亿k W,波浪能蕴藏量0.23亿k W,温差能蕴藏量1.5亿k W,盐差能蕴藏量1亿k W,海洋能蕴藏量0.2亿k W;海水资源潜力巨大,主要用于提取盐类,制取淡水直接利用。

三、我国国土资源的基本特征

1.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资源的总量都比较大,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耕地、林地、草地面积也不少,其中,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草原资源居世界第2位;矿产资源居世界第3位,其中,铁、锰、铅、锌、钴、钨、锡、铝、铋、钛、钾、稀土、煤、菱镁矿萤石、磷、硫、重晶石、石棉、石膏、石墨等矿产,其探明储量总量都在世界前5位,但人均占有土地只有世界人均占有土地量的29%。人均耕地、人均有林地和人均草地面积均比世界同类指标少60%~80%,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后列,人均可利用资源很少。

2.质量比较差,自然生产力低

土地资源表现在土地结构上不合理,如山地多、平地少。我国土地的46.4%为山地, 20%为丘陵,山地和丘陵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而平原(含高原)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000米标高以上的山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58%,2000米标高以上占33%,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美国山地只有15%,前苏联10%。水量分布很不均衡,同土地不配套。

3.资源地区匹配失衡

土地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北部和西部,有12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大于0.13公顷,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0%。而水资源则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中部和长江流域,西部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4.39%,因而很不配套。由于自然分布的缺陷,全国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39%。耕地退化严重,受荒漠化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40%存在不同程度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危害。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沿海、中部和长江走廊地区,西北和青藏地区(不含陕西)仅有铬、镍、钾盐矿的探明储量。当然,西部地区由于面积广大,地处边远,地质勘查程度低,因而现有探明储量还不能反映矿产资源的真实面貌,只能说明这些地区还有很大的矿产资源潜力。

4.综合开发利用的优势和潜力大

我国山地、海洋、矿产等资源,都有比较大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势和潜力。我国各种类型的山地、丘陵、高原占全国大陆国土面积的68%,其中3000米标高以上的山地占25%,500米标高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只占25%。这对农业种植来说是劣势,是个缺点;但对林牧综合开发利用,则是一个很大的潜力,可以转化为优势。据调查,全国宜林土地面积约为2.67亿公顷,比现有林地大2.3倍。我国有浅海、滩涂130多万公顷,可以进行海水养殖、海洋农牧(海上人工岛)、海洋旅游(海上人工岛、海上公园、海上机场等)等综合开发利用。我国矿产资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伴生、共生矿床多,矿石组分复杂,单一矿产的矿床和单一组分的矿石少,因而必须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国土资源质量比较差和综合开发利用的优势与潜力大这个特点,提示我们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依靠科学进步,采用最新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