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收支平衡和国际收支均衡

国际收支平衡和国际收支均衡

时间:2022-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发生原因的不同,可将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分为五种。这种因景气循环使经济条件变动而发生的盈余和赤字交互出现的国际收支失衡,被称为周期性失衡。国际收支调节是指消除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在机制与作用过程。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在没有人为力量干预的情况下,有时经济体系内部会自发地产生某些机制,使一国国际收支失衡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减轻,乃至能自动恢复均衡,这就是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7.2 国际收支平衡和国际收支均衡

7.2.1 国际收支平衡和国际收支均衡的概念

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也就是自主性交易差额为零。但是在统计上和概念上难以精确区分自主性和补偿性,只是一种思维方式,难以付诸实现。

国际收支均衡: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即国内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状态,是一国达到福利最大化的综合政策目标。

7.2.2 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

国际收支均衡是一国政府所要着力实现的外部均衡目标,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国际收支均衡往往是一种特例或者偶然现象,而国际收支失衡则是一种常态或必然现象。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的因素,也有非经济的因素;有来自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因素;有实物方面的因素,也有货币方面的因素;等等。按照发生原因的不同,可将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分为五种。

1)季节性和偶然性失衡

由于生产和消费存在季节性变化的规律,进口和出口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生产和消费的季节性变化对进口和出口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一国国际收支也会发生季节性变化,从而产生季节性失衡。对于那些以农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失衡就常常表现为季节性失衡。这是因为,在农产品收获的季节,这些国家可以通过农产品的出口,形成贸易顺差。但在农产品收获之前,由于需要进口化肥、机械设备以及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必需品,往往又会出现贸易逆差,这种贸易差额的季节性变化是十分明显的。

无规律的短期灾变也会引起国际收支的失衡,这被称为偶然性失衡。例如,在出现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后,在短期内往往会引起出口下降。但由于需要进口食品、药品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以应付自然灾害,往往又会导致进口增加,从而出现国际收支失衡。一般地说,偶然性失衡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一次性的,且引起的失衡也是暂时性的,因此一国往往采取动用储备的方法加以解决。

2)结构性失衡

当国际分工格局或国际需求结构等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生产要素配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由此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结构性失衡。世界各国由于自然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而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国际分工格局随要素禀赋和其他条件的变化将会发生变化,任何国家都不能永远保持既定不变的比较利益。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不能随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而得到及时调整,便会出现结构性失衡。此外,从需求角度看,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代替天然原料的合成材料的发明、出口市场收入的变化、产品来源及价格变化等都会使国际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一国的产业结构如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而得到及时调整,也会出现结构性失衡。

3)周期性失衡

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受商业周期的影响,会周而复始地出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周期的不同阶段,无论是价格水平的变化,还是生产和就业的变化,或两者的共同变化,都会对国际收支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因景气循环使经济条件变动而发生的盈余和赤字交互出现的国际收支失衡,被称为周期性失衡。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进口的快速增长,往往会使一国经常账户出现赤字,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国内市场需求的疲软往往会引起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使一国经常账户出现盈余。对于资本和金融账户,经济繁荣时期投资前景看好,大量资本流入,将会使该账户出现顺差,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则会出现逆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各国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各国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增长受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强,致使主要工业国的商业景气循环极易传播至其他国家,从而引起世界性的经济景气循环,导致各国出现国际收支周期性失衡。

4)货币性失衡

一国货币价值变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国内物价水平发生变化,从而使该国物价水平与其他国家比较发生相对变动,由此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当一国的生产成本与物价水平普遍上升,使其相对高于其他国家,则该国的出口会受到抑制,而进口则会受到刺激,其经常账户收支便会恶化。另外,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还会引起本国利率下降和资本流出增加,从而造成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逆差。两者结合在一起,会造成一国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如果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相对较少,则会发生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结果,即国际收支盈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化国家虽然避免了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严重经济危机,却远远没有能够抑制由于需求大于供给而造成的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在发展中国家更加严重,年通货膨胀率达50%或更高的奔驰型通货膨胀并非少见。西方国际金融学者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是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收支失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不稳定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

在短期资本流动中,不稳定投机与资本外逃是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另一个原因,它们还会激化业已存在的失衡。投机性资本流动是指利用利率差别和预期的汇率变动来牟利的资本流动。投机可能是稳定的,也可能是不稳定的。稳定性投机与市场力量相反,当某种货币的需求下降,投机者就买进该货币,从而有助于稳定汇率。而不稳定的投机会使汇率累进恶化,投机造成贬值,贬值又进一步刺激投机,从而使外汇市场变得更加混乱。资本外逃与投机不同,它不是追求获利,而是害怕损失。当一个国家面临货币贬值、外汇管制、政治动荡或战争威胁时,在这个国家拥有资产的居民与非居民就要把其资金转移到他们认为稳定的国家,造成该国资本的大量外流。不稳定投资和资本外逃具有突发性、规模大的特点,在国际资本流动迅速的今天,往往成为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原因。

7.2.3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国际收支调节是指消除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在机制与作用过程。国际收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变量,与国民经济其他变量密切相关,它的失衡必然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在试图追求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同时,都在努力实现国际收支均衡的目标。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以后,应该如何来进行国际收支调节以恢复国际收支均衡呢?通常使用的国际收支调节方法主要有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国际收支政策引导机制和国际收支国际协调机制。

1)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在没有人为力量干预的情况下,有时经济体系内部会自发地产生某些机制,使一国国际收支失衡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减轻,乃至能自动恢复均衡,这就是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提出的“物价—金币流动机制”,揭示了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矫正机制。在信用货币流通的制度下,纸币流通使国际间货币流动失去直接清偿性,国际间的货币交换必须通过汇率来实现,因此“物价—金币流动机制”已不复存在。虽然如此,在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仍然会存在某些调节机制,具有使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的作用。根据起作用的变量不同,可将自动调节机制分为四类:汇率调节机制、利率调节机制、价格调节机制和收入调节机制。

(1)汇率调节机制

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必然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压力,促使外汇汇率的变动。如果该国政府允许汇率自发变动,而不进行干预,则国际收支的失衡就有可能会被外汇汇率的变动所消除,从而使该国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例如,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必然会引起外汇市场上的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在政府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前提下,外汇汇率将上升,而本币汇率会下跌。如果该国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那么本币贬值将会改善该国国际收支状况,并使其国际收支趋于均衡;反之,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本币汇率的自发上升也会使该国的国际收支自发趋于均衡。

(2)利率调节机制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失衡会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引起利率水平的变化,从而起到减轻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例如,在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的情况下,如果货币当局采取严格的稳定汇率政策,就必然会干预外汇市场,抛售外汇储备,回购本币,从而造成本国货币供应量的下降。货币量的减少会产生一个提高利率的短期效应,导致本国资本外流减少,外国资本流入增加,从而使该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得以改善,并减轻国际收支逆差的程度;反之,国际收支盈余会通过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和利率水平的下降,导致本国资本外流增加,外国资本流入减少,使其国际收支盈余减少甚至消除。

(3)价格调节机制

价格的变动在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货币供应量的下降,会使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余额低于其意愿水平,该国居民就会缩减对商品和劳务的开支,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下降。本国商品相对价格的下降,会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本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该国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反之,国际收支盈余会通过物价水平的上涨,削弱该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国际收支盈余。

(4)收入调节机制

如果在某一均衡收入水平上发生了国际收支的失衡,经济体系内部就会自发产生使收入水平发生变动的作用力,而收入的变动至少会部分地减少国际收支的失衡程度。例如,在某一均衡收入水平上,由于一国出口的增加导致国际收支顺差,但与此同时,出口的增加又会引起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从而会引起进口的增加,这就部分地抵消了出口的变动,从而减少了该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程度;反之,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国民收入的下降将会部分地消除该国国际收支逆差。

2)国际收支的政策引导机制

虽然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状况,但这一机制只能在某些经济条件或经济环境中才起作用,而且作用的程度和效果无法保证,作用的时间也较长,因此,当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时,一国政府往往不能完全依靠经济体系内部的自动调整机制来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而有必要主动运用政策引导机制来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一般说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主要有以下五种:

(1)外汇缓冲政策

外汇缓冲政策是指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向外短期借款,来对付国际收支的短期性失衡。一般的做法是建立外汇平准基金,该基金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和本国货币,当国际收支失衡造成外汇市场的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时,货币当局就动用该基金在外汇市场公开操作,买进或卖出外汇,消除超额的外汇供求。这种政策以外汇为缓冲体,故称为外汇缓冲政策。

如果国际收支失衡是由季节性变动或不正常的资本流动所造成,则改变国内经济运行来消除这种失衡,会对国内经济产生不良影响,这时最好运用外汇缓冲政策,使外部失衡的影响止于外汇储备阶段,从而不会影响国内经济与金融。

外汇缓冲政策运用的难点是如何判断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一般说来,外汇缓冲政策往往只适用于解决国际收支的短期性失衡,而对于长期性的根本性的失衡,运用该政策不仅不能解决失衡,而且会使失衡大量积累,最终使国内经济因不可避免的调整而承受极大的震动。此外,运用该政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必须具备实施外汇缓冲政策所需要的充足外汇,必须具备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条件等。

(2)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是指运用扩张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提高或降低收入、物价和利率水平,进而消除国际收支的周期性失衡和货币性失衡。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实现对国民经济需求管理的政策。财政政策通常作为调节国内经济的手段,但由于总需求的变动可以改变国民收入、价格水平和利率,而国民收入、价格水平和利率的变动也会引起国际收支的变动,所以财政政策也成为国际收支的调节手段。以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为例,财政当局可以运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从两个方面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一方面,减少政府支出或增税会通过乘数效应成倍地降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降低又会相应地压缩进口,从而使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恢复均衡。另一方面,抑制总需求又会降低通货膨胀率或使物价水平下降,而物价下降将会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刺激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也有利于减少经常账户的逆差。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以抑制总需求的同时,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下降往往也伴随着利率水平的降低,在资本的国际流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这会引起大量资本流出,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抵消经常账户收支的改善。因此,在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适当进行资本管制,将有利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发挥更好的效果。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国民经济需求管理的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一般通过改变再贴现率、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来调整货币供应量。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价格水平和利率的变动,所以货币政策也成为重要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以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为例,中央银行可以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一方面可以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从而可以减少进口支出,改善一国经常账户状况。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还会导致价格水平下降,提高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出口的增加使经常账户的逆差减少。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中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影响不同于财政政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将提高而不是降低利率水平,在资本的国际流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这会吸引大量资本流入,导致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顺差,使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由此可见,在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过程中,货币政策将比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

(3)汇率调整政策

汇率调整政策是指运用汇率的变动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在不同的汇率制度背景下,实施汇率调整政策的做法不尽相同,主要有:①汇率制度的变更。在一国原先采用固定汇率或钉住汇率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货币当局可以采用浮动汇率制或弹性汇率制,允许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自行决定,让汇率的自发变动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②外汇市场干预。在汇率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一国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参与外汇交易、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外汇出售本币的方法,操纵本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③官方汇率贬值。在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汇率由一国货币当局人为规定,而非由市场供求决定。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公布官方汇率贬值,直接运用汇率作为政策杠杆实现奖出限入,以消除其国际收支逆差。

不论具体做法如何,汇率调整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汇率水平来实施的。在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通过本币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需要注意以下四方面的问题:第一,进出口商品的弹性需要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或其他相关条件。第二,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所产生的影响可能会存在时滞效应,即短期内国际收支状况不仅不会改善,反而会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国际收支状况才能逐步改善。第三,如果一国通过本国货币竞争性的贬值,以求本国国际收支盈余,促进本国国民收入和就业增加,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经济增长放慢和失业率提高。因此,竞争性贬值往往是一种“以邻为壑”的政策,理所当然地会引起对方报复,从而引发货币战。第四,在一定的条件下,虽然本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经常账户的收支状况,但本币贬值往往也会诱发资本外逃,恶化一国资本和金融账户的收支状况,最终对该国国际收支所产生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4)直接管制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和汇率调整政策的实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这些政策发生效应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方能实现;二是这些政策实施后不能立即收到效果,其发挥效应的过程较长。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一国往往需要借助于直接管制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直接管制政策是指对国际经济交易采取直接行政干预的政策,包括财政管制、贸易管制和外汇管制等。

财政管制是指政府通过管制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成本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目的的政策措施。各国经常采用的财政管制方法主要有:进口关税政策,通过提高进口关税税率来限制进口数量,或者通过降低进口生产资料的关税来扶植本国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产业的发展;出口补贴政策,如对出口商品发放价格补贴或出口退税等;出口信贷政策,如由官方金融机构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优惠贷款等。

贸易管制是指政府采取的直接限制进出口数量的政策措施。各国经常采用的贸易管制方法主要有:进口配额制,即由政府规定在一定时期内部分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进口许可证制,即由政府通过发放进口许可证来限制进口商品的种类与数量;规定苛刻的进口技术标准,包括卫生检疫条件、安全性能指标、技术性能指标、包装和标签条例等;第四,歧视性采购政策,即要求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必须尽量采购本国产品,限制购买进口商品;第五,歧视性税收,即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较高的销售税、消费税等。

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而对外汇交易所进行的限制,包括对外汇买卖、外汇汇价、国际结算以及资本流动等诸多方面的外汇收支与交易所做的规定。各国经常采用的外汇管制方法主要有:贸易外汇管制,要求出口所得外汇收入必须全部或部分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进口所需外汇支出需要在外汇管制机构的批准下从外汇指定银行购汇;非贸易外汇管制,要求对于绝大部分非贸易外汇实行许可证制、规定限额制、预付存款制以及课征非贸易外汇购买税等;对资本输出入进行管制,通常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大多采取优惠政策与措施,吸引国际资本特别是长期资本流入,限制本国资本流出;对非居民银行账户进行管制,根据非居民银行账户产生原因的不同,通过设立自由账户、有限制账户以及封锁账户等形式,对外汇交易以及国际结算等加以限制;对黄金现钞输出入进行管制;实行复汇率制,由外汇管制当局根据外汇的不同来源和使用情况,主动人为地制定和利用多重汇率并存,以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常见的做法主要有固定的差别汇率制、外汇转让证制以及混合汇率制等。

以直接管制政策作为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优点首先在于其效果迅速而显著。需求管理政策和汇率调整政策必须先通过对生产活动和外汇供求产生影响后,才能发生效果。因此,不但需要一段时间,而且不一定能够完全达到预期目的。但实施直接管制政策,只要政策当局处理得当,即可迅速达到预期目的。其次,在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为局部性因素时,较易针对该部分实施管制,因而不必使整个经济发生变动,而需求管理政策和汇率调整政策则较难做到这点。然而,直接管制政策亦有若干明显的弊端:直接管制会对价格机制发生阻碍作用,不利于自由竞争和资源最佳配置,社会福利也难以实现最大化;由于直接管制措施易于察觉,因而比需求管理政策和汇率调整政策更易招致他国的责难或报复;暂时得到政策保护的受益者,在这种政策措施已经变得没有必要之后,也总是不愿让它废止,因而直接管制措施有一种长期持续的倾向。

(5)供给调节政策

从供给角度分析,国际收支调节政策还包括调整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等影响供给的政策措施。调整产业政策的核心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根据一国资源拥有状况和世界市场需求的变化,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规划,对部分产业部门进行调整与限制发展,而对一国优势产业和战略性产业采取政策措施促进其发展壮大,从而提高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少甚至消除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本质上是科技的竞争,通过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可以提高一国整体的科技水平,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提高进口替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目的。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包括:加强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等。供给调节政策是一种长期性的政策措施,虽然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它可以通过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