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国际收支状况分析一、国际收支平衡1.国际收支平衡定义国际收支平衡即是指自主性交易的差额为零,否则政府要通过补偿性交易使其平衡。中央银行或者货币当局为了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维持货币汇率稳定而进行的各种交易,又叫调节性交易,由政府出面干预,体现政府的意志。比如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政府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动用官方储备等。

第二节 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一、国际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BP)

1.国际收支平衡定义

国际收支平衡即是指自主性交易的差额为零,否则政府要通过补偿性交易使其平衡。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用国际收支差额表示,是指自主性交易的差额,可能有三种情况:

(1)赤字,也叫逆差,BP项目借方大于贷方的差额;

(2)盈余,也叫顺差,BP项目借方小于贷方的差额;

(3)平衡,BP项目借方等于贷方。

2.注意

(1)以上根据国际收支(BP)借方与贷方比较进行定义,既可针对某个项目,也可针对整个国际收支平衡表。

(2)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只要BP借方与贷方的差额在一定范围内,就可视为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3.自主性交易与补偿性交易

(1)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为谋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的交易。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排除官方储备项目)属于自主性交易。

(2)补偿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s)。中央银行或者货币当局为了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维持货币汇率稳定而进行的各种交易,又叫调节性交易,由政府出面干预,体现政府的意志。比如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政府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动用官方储备等。

二、国际收支均衡(Equilibrium of Payment,EP)

1.国际收支均衡的定义

国际收支均衡指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即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达到福利最大化的综合政策目标。

2.一国的经济均衡目标

封闭经济下的内部均衡,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既没有严重失业,也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

开放经济下的外部均衡,自主性的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均衡=内部均衡+外部均衡,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口径

1.贸易收支差额

贸易收支差额是指商品进出口收支差额。贸易收支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历史上由于不考虑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再加上各国服务贸易也不太发达,国际收支基本上以贸易收支为主。直到今天许多国家贸易收支在国际收支中占的比重仍然很大,出于简便常把贸易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近似代表。

(2)商品进出口情况综合反映了一国的产业结构和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如一国如果出口的初级产品大于工业制成品,说明该国的产业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工业化程度较低,工业产品的竞争力比较低,需要加快工业化进程。

2.经常项目收支差额

该账户综合反映一国的进出口状况。尽管经常项目收支差额也不能代表一国的国际收支,但是它包含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收入等贸易的主体项目,比单纯的贸易收支要全面,常被当作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特别重视各国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

3.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资本流动,该项目变得越来越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2)资本和金融账户与经常账户之间具有融资关系。

在不考虑错误与遗漏因素时,资本与金融账户和经常账户两者的余额相等但方向相反时,说明他们之间存在融资关系。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可以折射出一国经常账户的状况和融资能力。但资本和金融账户为经常账户逆差融资也会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如果采用储备资产弥补,会受储备瓶颈的约束,向国外融资,则受到稳定性和偿还性限制。

第一,流入的资本并不一定是稳定的。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引起资本大规模撤出,特别是以短期投机为目的的资本流入难以持续;其次,利用外资进行融资还面临偿还问题。如果因各种因素导致借入资金使用不当,偿还就会发生困难,从而蕴含债务危机的可能。

第二,资本与金融账户已经不再被动地由经常账户决定,资本流动存在着独立的运动规律,对一国乃至世界经济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三,两者的融资关系中,债务和收入因素也会对经常账户产生影响。资本和金融账户提供融资后会造成收入账户的相应变动,并通过债务支出进而影响到经常账户。

4.综合账户差额

综合账户差额又称为自主性交易余额,它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两个账户剔除官方储备账户后的余额。由于综合账户差额必然导致官方储备的反方向变动,可以用它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外汇储备构成的压力

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1.临时性不平衡

临时性不平衡是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这种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程度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可以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这种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根本不需要政策调节,市场汇率的波动有时就能将其纠正。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般也不需要采用政策措施,只需动用官方储备便能加以克服。譬如,由于气候骤变、骚乱等因素引起的国内产量下降,造成出口减少、进口需求增加而形成的国际收支逆差。

2.结构性不平衡

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通常反映在贸易账户或经常账户上。结构性不平衡具有长期的性质,扭转起来相当困难。结构性失衡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指因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比如,一国的国际贸易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和消费需求下处于均衡状态。当国际市场发生变化、新产品不断淘汰老产品、新款式高质量产品不断淘汰旧款式低质量产品、新的替代品不断出现的时候,如果该国的生产结构不能及时根据形势加以调整,那么其原有的贸易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贸易逆差就会出现。这种含义的结构性不平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发生。

另一层含义的结构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或其产品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低,或虽然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高,但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层含义的结构性不平衡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

3.货币性不平衡

货币性失衡是由于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的变动所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如果一国货币数量发行过多,该国的成本与物价普遍上升,由此必然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另外,货币供给增加,本国利率也会下降,造成资本流出增加、流入减少,使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因此,货币性失衡不仅与经常账户收支有关,也与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有关。

4.周期性不平衡

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也相应下降,国际收支发生盈余。反之,如果一国经济处于扩张和繁荣时期,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旺盛,对进口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国际收支便出现逆差。周期性不平衡在二战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在战后,其表现经常受到扭曲。比如,1981—1982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日本外)在衰退期普遍伴有巨额的贸易逆差。

2001—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分析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自2001年以来便持续“双顺差”,且顺差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686.59亿美元,同比增长5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 106.60亿美元,同比增长110%,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 066.81亿美元。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 608.1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3亿美元,外汇储备增长2 237.81亿美元。

表4-2 2001—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情况  (单位:百万美元)

参见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整理,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index.jsp

图4-1 2001—2005年我国双顺差的演变

1.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具体表现

(1)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快速增长。

第一,货物项下顺差规模逐年上升。2004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589.82亿美元,同比增长32%,其中出口5 933.93亿美元,进口5 344.1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36%。

第二,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2004年我国服务项下的收入与支出分别达到624.34亿美元和721.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和30%。服务项下逆差呈现扩大趋势,达到96.99亿美元,同比增长13%。

第三,收入项下逆差规模有所下降。2004年,我国收入项下收入205.44亿美元,同比增长28%。支出240.67亿美元,同比增长1%。

第四,经常转移项下流入增长较快。2004年,经常转移顺差规模达到228.98亿美元,同比增长30%,大大高于往年水平。其中,经常转移收入243.26亿美元,支出14.28亿美元。

(2)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大幅上升。

2004年资本与金融项目实现顺差1 106.6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527.26亿美元的顺差规模增长110%。该项目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有所增长。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549.36亿美元,同比增长17%。

第二,证券投资项目顺差大幅上升。2004年,我国证券投资项下呈现196.90亿美元顺差,同比增长72%。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资金净回流64.86亿美元,吸收境外证券投资资金132.03亿美元。

第三,其他投资由逆差转顺差。2004年其他投资项目顺差379.08亿美元,2003年该项为逆差58.82亿美元,原因主要是2003年末中央银行把450亿美元国际储备注资记入其他投资借方(注资给两大商业银行,表现为资金流出)。

2.分析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1)政策与习惯。我国是一个高储蓄国家,长期以来国内储蓄大于投资,这是经常项目收支盈余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涉外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尽管近年来涉外经济管理政策进行了较大力度的调整,但显现效果尚需要时日。

(2)中国经济稳定、外资政策优惠、资源和劳工成本低廉以及市场前景广阔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持续流入。这些企业在我国又大多从事加工再出口,进一步强化了我国贸易和投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巨大的市场潜力、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等因素使我国首次成为当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同比增长20%,实际使用金额同比增长13%。

(3)良好的对外经济形势是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扩大的直接推动力。2004年我国进出口高速增长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2004年,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均出现复苏,市场需求增长。同时,我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基本解决出口欠退税问题,改善了出口企业资金状况。在国际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等因素作用下,我国外贸出口增长较快。下半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力开始显现,进口需求有所回落,进口结构有所调整。

(4)内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基础。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万亿元台阶,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效果,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些因素有利于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有利于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有利于增强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信心。

(5)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汇和购汇动机减弱,结汇意愿增强,这也是近期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之一。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信心进一步增强,甚至出现较强的升值预期。企业和个人从境外调回资金兑换成人民币的意愿有所增强。2004年,经常转移顺差规模达到228.98亿美元,同比增长30%,大大高于往年水平。这其中主要是侨汇收入的增加,反映了国外侨民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信心增强。再比如,外商直接投资中资本金汇入279亿美元,同比增长58%,大大高于13%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速度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扩大是这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3.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有何利弊

从国际收支整体状况来看,顺差或逆差都属于国际收支失衡状态,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资源配置、资金运用乃至经济伙伴国的相关政策。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的顺差体现了我国经济竞争力提高、对外资吸引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但其隐含的负面因素也同样值得关注。

(1)当国际收支顺差来自大量实际资源的输出时,会制约一个国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2)而国外投资的净流入,则增加了对远期利润、利息流出的资金需求,同时可能会对国内资金的利用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

(3)如果流入的资金中包含大量游资,很可能会对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经济安全带来威胁;

(4)另外,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还可能招致伙伴国的经济对抗和制裁。

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密切关注长期大额顺差情况,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制定科学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防范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维护国际收支平衡。

4.如何辨别游资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进入我国

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各个项目可以清楚看出,尽管我国在2004年还实行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但是,在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下,仍然有大量游资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进入我国。特别是第四季度增加了1 000多亿的外汇储备。集中表现为:

(1)错误与遗漏项目贷方余额过大。

我国2004年增加的外汇储备额为2 066.81亿美元,而经常项目顺差额为686.5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 106.60亿美元,两个账户总的顺差为1 792.19亿美元,也就是有274.62亿美元的储备是无法通过合法渠道解释的。

我国2004年货物贸易顺差一共只有589.82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占货物贸易顺差的45.8%;占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549.36亿美元的49.2%,占证券投资项下196.90亿美元顺差的137.4%。这还只是流进我国的游资中已经结汇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量尚未结汇的部分无法通过储备资产的变动反映出来。

(2)经常转移的顺差规模扩大。

2004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686.59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规模达到228.98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占经常项目顺差的33.4%。2004年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信心进一步增强,甚至出现较强的升值预期。企业和个人从境外调回资金兑换成人民币的意愿有所增强。经常转移顺差规模达到228.98亿美元,同比增长30%,大大高于往年水平。这其中主要是侨汇收入的增加,反映了国外侨民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信心增强。也说明大量国外侨民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把个人资产转移到国内,希望获得投机收益,这也构成流进国内游资的一部分。

5.我国目前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的措施

(1)2006年底开始外资银行可以从事人民币业务,其他投资账户将会进一步开放。

(2)2002年底QFII的出台。QFII(qualified foreign investment institute),合格的境外投资机构获得在中国境内进行证券投资资格。截至2006年5月25日,外汇管理局已批准36家QFII的投资额度,总计66.45亿美元,第二批60亿美元QFII额度已用去40%左右。有关统计资料显示,QFII投资额度的大部分被投入到证券市场。目前,QFII已进入多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并在A股市场本轮上涨中获取了丰厚回报。

(3)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vestment institute),合格的境内投资机构获得在境外进行证券投资资格。鼓励我国金融机构用外汇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证券投资活动。

(4)积极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兼并与收购。2005年我国出现多起大手笔的国际收购,引起全球关注,例如联想收购IBM,TCL收购阿尔卡特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