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根据金融危机预警的对象,在引发金融危机的相应变量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研究人员对金融危机预警研究中所涉及的指标。②宏观经济平衡是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根本条件,宏观平衡的破坏必然导致金融风险乃至危机,因此,宏观审慎指标是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基础指标。所以,资产质量也应成为现阶段金融监管当局监测预警的重点。

二、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根据金融危机预警的对象,在引发金融危机的相应变量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研究人员对金融危机预警研究中所涉及的指标。完善的金融稳定自我评估系统必须至少由三个层次的审慎指标组成:即在机构层次的微观审慎指标、宏观审慎指标和市场审慎指标:①金融机构的稳健是整个金融体系稳健的基础,因此反映机构运行状况的微观指标是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核心指标。②宏观经济平衡是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根本条件,宏观平衡的破坏必然导致金融风险乃至危机,因此,宏观审慎指标是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基础指标。③二者通过改变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和行为而相互作用,因此,市场指标是中间指标。微观审慎指标所反映的情况有一定的时滞,宏观经济变量更具有预警的作用。一旦几盏黄灯同时亮起,尤其当综合微观审慎指标和宏观审慎指标两类指标中同时发现黄灯,显示金融机构本身脆弱并面临宏观经济的冲击时,危机可能就不远了。

这三个层次包括33个监测指标,每一类指标组成一个监测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比较全面地从三个方面反映了金融风险状况。在这三个指标组中,最能直接衡量一国金融风险的指标组是反映金融机构层次的微观审慎指标组,因此这组指标的权重最大,这也是国际上普遍用来衡量金融风险的通用指标组。而其他两组指标,都要通过影响金融机构层次的微观审慎指标来间接影响金融风险,其权重大小,应根据其在不同时期对金融安全的影响程度具体确定。在指标分组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①所选择指标可以根据风险性质不同,基本分为两类:其一是风险单调型,即风险状态随着指标值的增加而呈现单一性质变化,如增加或减少,如企业资产负债率越小则越安全。其二是风险非单调型,即指标值在某一区间是安全的,而在其两边随着对该区间距离的增大,风险状态增加。②国际上一般以一定的警戒线来衡量这些指标的风险状况。但由于这些警戒线是根据一部分典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和国家债务的历史经验数据逐渐形成的,对我国应该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③这套预警指标体系必须联合运用才有较高的预警价值,个别指标值超过其临界值并不能表明一定会发生金融危机。

(一)微观审慎指标:反映金融机构内在稳定性子系统(记为S1

微观层面的审慎指标是根据具体金融机构的审慎指标汇总和综合而成的,根据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层次,共17项指标。一般由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质量、盈利情况、流动性情况五项具体指标组成(见表5—3)。

表5—3 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及警戒值S1  单位:%

续表

img52

1.测度资本充足性的预警指标X1。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金融机构稳健与否的根本因素之一,因此自有资本的充足程度应在预警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监控资本充足性可采用资本充足率、资本与总资产比例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三项指标。①资本充足率G1。资本总额/权重风险资产总额×100%,《巴塞尔协议》制定的最低标准为8%。该指标是衡量银行资本实力和防御资本风险能力的指标,是资本风险监控和衡量金融机构整体健康水平的关键指标。②资本与总资产比例G2。资本与总资产比例是一项目前在各国银行界广泛使用的传统指标,它既反映资本与整体资产风险的联系,也反映银行对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最低清偿保障,许多国家在运用《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比例指标的同时,也往往同时考虑这项指标。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这项比率的预警值可定在3%。③核心资本充足率G3。核心资本充足率是指,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与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总额之比。按《巴塞尔协议》要求,此项比率不能低于4%(核心资本充足率≥4%)。

2.反映资产质量的指标X2。资产质量一直是各国监管当局关注的重心。在我国,目前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高,已成为国有银行发展的障碍。所以,资产质量也应成为现阶段金融监管当局监测预警的重点。它主要包括:①不良贷款比率G4:不良贷款余额/全部贷款余额×100%。该比率反映了银行贷款质量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是判断银行贷款质量总体状况的重要指标。按现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法,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级,将次级、可疑和损失三类的贷款合称不良贷款。因目前没有明确具体比例要求,只能参照以往贷款分类法不良贷款比例的规定。不良贷款比率:规定值≤15%,预警值≥12%。②银行不良资产分布情况。为了确切反映银行不良资产的构成,还必须计算以下三个比率。一是次级贷款率G5:次级贷款余额/全部贷款余额×100%,规定值≤8%,预警值≥8%;二是可疑贷款率G6:可疑贷款余额/全部贷款余额×100%,规定值≤5%,预警值≥3%;三是损失贷款率G7:损失贷款余额/全部贷款余额×100%,规定值≤2%,预警值≥1%。通过这三个比率,可反映银行不良资产分布情况,准确反映银行贷款质量的状况,其指标值越低,表明贷款资产质量越高,贷款资产的安全性越强。③贷款欠息率G8:本期应收未收利息/本期应计利息收入×100%,规定值≤20%,预警值≥15%,该指标风险权重为5%,其指标越高,反映借款单位经营管理不善,银行贷款本息安全越小。④贷款展期率G159:已展期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规定值≤30%,预警值≥20%,其指标越高,反映借款单位还款能力越差,信贷资产风险越大。⑤贷款集中程度:以下两个指标主要反映银行资产风险分散程度,指标值越低,安全系数越大。同一贷款客户贷款比例G10:对同一客户贷款余额/资本总额×100%,规定值≤10%;对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G11:以最大十家客户贷款余额/资本总额×100%,规定值≤50%。贷款集中程度较高,不利于分散风险,贷款过度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如果贷款集中程度为60%~70%,则信贷资金风险非常集中,资产安全性风险很大。近年来,银行贷款出现向大客户倾斜的倾向,一些银行的贷款集中程度较高。这些大客户贷款主要集中在铁路、民航、石化、钢铁、通讯等基础产业上。大客户虽有资金实力雄厚、经营管理力量强等优势,也便于银行对贷款的管理,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情况的变化,大客户的效益水平、还款能力也会改变,风险是存在的,有时还会恶化。

3.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X3:对盈利能力的考核,当前国际上常见的是主要以资产利润比例G12来衡量。当年利润总额/资产总额×100%规定值≥1%预警值≤0.75%。该指标值越高,说明银行获利能力越强。同时,也要考察金融机构的资本收益率G13。资本收益率:当期收益/资本总额×100%规定值≥20%预警值≤15%。该指标反映银行依靠资本金实现利润的能力。利润持续下降一般反映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或经营环境不佳。但是,对这些指标应该谨慎分析。例如,利润增长过快也可能预示机构的风险在增加。

4.流动性风险指标X4。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金融企业资产负债比例过度,资产负债长短期结构搭配失衡、资产流动性不足所可能导致的支付危机和挤兑风潮,其风险大小取决于贷款结构、资产结构及经济条件。可用存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备付金比例来衡量。它主要包括:①备付金比率G14:(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库存现金)/各项存款余额×100%,规定值≥5%,预警值≤7%。该指标反映银行随时支付的准备能力,低于规定值说明支付能力不足,是流动性监控的关键指标。②存贷比例G15: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规定值≤75%,预警值≥70%,该指标反映银行营运资金的总量控制能力,超过规定值说明银行超负荷经营。③资产流动性比例G16: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规定值≥25%,预警值≤30%,该指标反映银行资产满足客户随时提现的能力,指标值越高,说明银行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越强。④中长期贷款比例G17:一年以上(含一年)贷款余额/一年以上(含一年)存款余额×100%,规定值≤120%,预警值≥90%,该指标值越低,银行流动性越强。如果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状况较差,中长期贷款比例为150%~200%,流动负债与流动资产的比例为200%~250%,说明流动性风险隐患大增。

5.管理质量X5。这项指标应该重点反映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管理质量很难量化,主要依靠判断。但是,某些量化指标可作参考,例如,支出结构、支出与收入的比率、人均盈利、金融机构准入和退出数量(准入过少可能反映竞争不充分,过多则可能反映监管过松;退出过少可能意味着监管和市场约束不力,过多则可能预示发生金融恐慌的风险)。此外,金融机构是否具备合理的激励机制,违规违法案件数量及金额多少也可作为参考指标。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流动性比率下具有不同的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比率越高,说明金融企业的流动性资金来源越多,金融企业承担的流动性风险越小;反之,流动性比率越低,说明金融企业能作为准备的清偿流动性资产不足,流动性风险就越大。

(二)宏观审慎指标: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子系统(记为S2

宏观经济环境指标选取一定要达到两个要求,一是在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二是对金融危机发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即既要选取能够反映宏观经济变化的总体特征指标;又要在这些指标中选择对金融危机发生较为敏感的指标。反映宏观经济总体态势的主要指标有:

1.GDP增长率G18,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指实际GDP比上年增长的幅度。其中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经济增长率这个指标反映了该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当然也反映了该国的经济总体态势。

2.失业率G19,指失业者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一国的充分就业情况,也是反映经济总体态势的指标之一。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失业率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其结果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不同国家不同年份的失业率有很大的差别。一个国家可以承受的失业率水平,在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文化历史背景有着直接的联系。从国外来看,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失业率的基本判断是:失业率在3%~4%属于劳动力供给紧张型;5%~6%属于劳动力供给宽松型;7%~8%为失业问题严重型。然而,“充分就业”的标准也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以美国为例,在凯恩斯时期,“充分就业”的标准不超过3%;50年代,这个标准上升到4%,进入70年代,“充分就业”的标准上升为失业率不超过5%。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美国“充分就业”的标准为失业率在6%~6.5%之间,失业率低于5%便表明劳动力供给紧张。在中国转型时期,如果真实失业率保持在5%以内,可以视为充分就业;如果真实失业率超过10%,就可能引起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应该视为失业的警戒线,并以此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

3.通货膨胀率G20,是反映一国物价上涨水平的指标。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危机产生具有直接的关系。目前物价统计指标主要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这些指标反映的对象各有侧重,并不能全面反映通货膨胀风险。GDP平减指数是较为全面的综合价格指数,但由于统计公布较晚,预警性受到了限制。对通货膨胀风险进行有效预警,需要建立综合物价指数。它不仅应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而且还应反映投资品的价格水平,以及这些指标对风险的影响程度(权重)。公式表示为:综合物价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消费率+投资品价格指数×投资率。综合物价指数不仅较全面、准确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而且对通货膨胀风险具有较好的预警性。

世界公认的良好通货膨胀率的区间是2%~3%。对于我国而言,“物价水平有5%左右的温和上升,可以给企业创造一个需求旺盛、利润预期上升的良好经济环境,还可以通过货币对内贬值引起的对外贬值,刺激外贸出口的扩大。”如果此种说法无误,那么我国的通货膨胀区间应为2%~5%。

4.货币化程度指标G21,即M2增长率=M2/GDP的比例,该指标的数值并非越大越好。广义货币M2相对于GDP的比例的提高可能是金融深化的标志,也可能是金融风险增长的征兆。因为M2的过快增长一方面意味着储蓄存款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意味着银行不良贷款的急剧增加,一旦社会信用中的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信用的崩溃和金融秩序的紊乱,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货币发行量增加过快,不仅会造成通胀的压力,而且还会导致货币政策的宏观低效率。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大大超过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这时由于国外投资者对通胀的预期,将导致渐进持久的国际储备的流失,最终诱发对货币的投机性的冲击。金融动荡和危机往往孕育于贷款规模和资产价格上升期,发生于贷款总规模和资产价格收缩期。因此,预警的信号应该发现于扩张期。注意力应集中于扩张期的泡沫及其形成的原因。在经济增长较强劲的情况下,监管不力、审贷不严、政府担保(包括变相担保)或货币政策过松,都会使信用和资产价格过分膨胀。但是,在经济降温之前,这种可能引发金融体系动荡和危机的风险仅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是难以发现的。反映信贷过分扩张的具体指标包括M2乘数(M2与基础货币之比)以及国内信贷总额与GDP之比。

表5—4 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子系统的指标及警戒值  单位:%

img53

5.国际收支平衡指标。一般认为,一国在一定时期是否存在金融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大小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该国一定时期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以及该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并且较严重,国内经济的平衡就会受到干扰。例如,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会造成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过大的国际收支逆差则可能造成国内经济衰退。这类指标主要有以下几项:

(1)经常项目逆差占GDP之比G22。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主要反映一国对外经济部门的竞争能力,如果逆差占GDP的比重持续过大,说明其创汇部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外贸收支严重失衡。连续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构成影响一国经济对外均衡的主要因素。对于汇率相对固定的国家而言,为了达到新的均衡,其汇率可能会在某一因素的触发下突然间大幅贬值,引发金融危机。这个指标的国际警戒线为5%。在资本账户开放或管制不严的情况下,如果主要由短期资本(如证券投资)流入来弥补,一旦投资者对经常账户的可持续性产生怀疑,会使资本大量抽逃,引发货币危机,从而危及金融体系的安全。这一问题目前在我国还不突出,但是,随着外贸和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管制放松和汇率政策灵活度加大,这一指标会越来越重要。

(2)外汇储备指标G23。外汇储备是每个国家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国家的外汇储备数量的多少,反映了该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能力的强弱和偿还外债的能力,其数值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定。外汇储备到底多少最好?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简单而又普遍适用的衡量标准。在这里主要用外汇储备所能支持进口额月份数指标。外汇储备/年进口额×12(个月),人们通常用外汇储备支持进口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一国的金融状况与支付能力,从而评估国际收支运行状态。外汇储备与进口额之比的警戒线为3个月。

(3)外债结构指标。反映外债承受能力和风险状况的指标主要有以下五个:

一是外汇储备占短期外债之比G24,是衡量一国快速偿债能力的指标,反映承担短期债务的能力。一国国际储备越多,债权人对债务国偿还债款的信心越强;若外汇储备与短期债务比例较小,则说明该国偿还短期外债能力相对较弱。警戒线为100%。

二是债务期限结构指标G25,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之比,是衡量一国资本流入结构是否合理的指标,反映了外债的期限结构,其数值越大,表明目前面临的还债压力越大。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作后盾,极易引起债务危机。由于它对某一年的外债的还本付息额影响极大,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为25%以下。

三是外债负债率G26,外债总额占GDP之比,即一国当年的外债总额占当前商品和劳务出口收入的比重,这是衡量一国负债能力和风险的主要指标。一国对外负债率若小,则可增强债权人对债款的安全感,反之则相反。其国际标准安全线为25%。它表明外债给经济造成的负担水平,当然它也反映金融承担外债的风险程度。外债饱和后,外债余额增长速度小于或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四是外债偿债率G27,一国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商品和劳务出口收入的比重,这是一国还款能力的主要参考指标。其警戒线为20%。它反映了一国外债偿还能力和所承担的外债风险状况。当外债饱和后,年偿还外债本息增长速度小于或等于外汇收入速度。

五是外债债务率G28,债务率为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货物和服务项下外汇收入之比,其国际标准安全线为100%,也反映该国外债偿还能力和所承担的外债风险状况。外债余额增长速度小于外汇增长速度。这些指标或从静态考察生产对外债的承受能力,或从动态考察生产对外债的承受能力,或从静态考察资源转换能力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即外债余额和还本付息额与外汇收入的关系,或从动态考察外汇增长速度所能允许的外债及还本付息的增长速度。其中偿债率是最主要的指标,是用来显示未来债务偿还是否还会出现问题的“晴雨表”。其余的指标是辅助性或补充性的指标。一般偿债率控制在20%以下为宜,超过20%,说明债务偿还会出现问题。如果从多个指标系统地考虑一国的债务水平,就可以得出该国有无债务负担以及债务负担严重程度的结论,可以判断该国发生债务危机概率的大小。

(三)市场审慎指标——反映市场风险子系统(记为S3

市场风险(Market Risk)指标是指因市场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市场风险指标介于微观审慎指标和宏观审慎指标之间。反映市场波动性指标包括:利率、汇率、股价、商品价格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在这里反映股票市场波动性。除了股价指数,还有反映市场预期和危机传染性指标。鉴于指标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在这里主要选择一些高收益的资本市场指标——股票市盈率和股票市价总值/GDP(%)。前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泡沫泛滥的程度;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泡沫的规模。因此相对全面且独立,能够反映泡沫经济的风险。

1.利率。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而金融机构是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的中介机构,其资产负债绝大多数透过利率来计价,当资产与负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不一时,就会产生利率风险。参与计算综合利率风险指数的相关因素指标,应从潜在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和现实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两个方面去考虑。潜在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的指数,主要有敏感性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全国(区域)资金供求指数;现实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的指数,主要有存款综合利率指数、贷款综合利率指数、上存资金利率综合指数。在这里重点分析利率敏感性分析和期限分析。

表5—5 反映市场风险的指标及警戒值  单位:%

img54

(1)利率敏感性分析G29。当某一期间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完全相等时,缺口为零,称为“轧平”;如缺口为正值,称为“正缺口”;如缺口为负值,则称为“负缺口”。缺口越大,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也就越大。其计算公式:

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资产规模/利率敏感性负债规模

(2)期限分析G30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差=资产平均期限-负债平均期限。如果这一指标等于0或接近0,说明利率风险几乎不存在。

在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加快的形势下,我国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临利率多变的经营环境,利率敏感性分析及利率风险管理是金融风险预警的重点。

2.汇率G31。汇率作为货币的对外价值,直接影响到贸易商品的价格,频繁而剧烈的汇率变动不利于对外贸易的稳定,阻碍国际贸易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还会对国内物价水平产生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增大,汇率变动的其他经济效应如收入分配效应、资源配置效应、资本流动效应、货币效应等都会日渐显现,从而使汇率变动对宏观经济产生全局性的复杂影响。在这里主要用真实汇率偏离度来说明本币的高估或低估程度。本币高估,会抑制出口,同时,国际投机资本对其冲击的可能性较大;本币低估,会抑制进口,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际公认其极限为20%。虽然我国资本账户未开放,但是,汇率失调同样会通过经常账户影响国际收支,并且增加资本管制的难度和成本。汇率的流动性越大,金融机构的汇率风险也就越大。例如,实际汇率剧升可能对出口部门带来较大冲击,而剧降则会削弱其他部门的偿债能力。随着我国汇率政策改革的推进,浮动幅度加大,观察这项指标对金融风险的预警意义也将增加。

3.股价指数G32。股票价格指数作为一种统计指标,其基本功能是用平均值的变化来描述股票市场的动态演变。股价作为虚拟资本的一种价格,它是股票市场最重要的信号之一。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价只有在市场给予合理定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从而做到准确有效地反映宏观基本面和微观景气度。一般而言,当股价指数日波动在正负10%以内时不属于金融危险区间,当股指日变动连续每日变动10%,或者每日变动5%、累计周期波动达到20%以上时则进入金融危险阶段,而超过30%且具有持久性时,可以认为发生了局部金融危机。

4.股票市盈率G33。市盈率是一个风险指标,它综合反映了某一时期内投资股票在成本与收益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市盈率越低,说明收回成本的时间越短;市盈率越高,收回成本的时间越长。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投资者要强调市盈率越低越好,并认为市盈率越低,越有投资价值。市盈率反映了市场对企业盈利的看法,市盈率越高暗示市场越看好企业盈利的前景。对于投资者来说,市盈率过低的股票会较为有吸引力。

股票市盈率=当日每股收盘价/每股收益(其警戒值为35倍)

5.证券化率G34。证券化率是指一国各类证券总值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实际计算中证券总值通常用股票总市值来代表。证券化率低会引起证券的求大于供,使股价较高,市盈率较高。证券化率越高,意味着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因此它是衡量一国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证券化率=股票市价总值/GDP(%)(其警戒值>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