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现代化指标体系

国外现代化指标体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上一批研究现代化的学者,就开始探索如何衡量现代化。在实践操作中,中国许多城市和省份曾经根据这种指标或这种指标的变种,去规划自己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并且据此确定了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这种特征决定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对衡量此种进程的指标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外现代化指标体系_现代化之路太仓实践与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上一批研究现代化的学者,就开始探索如何衡量现代化。在全球的工业化阶段,一般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作为测度该国的现代化程度。在这一时期,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箱根标准

1960年,在日本的箱根召开了一次国际现代化会议,来自世界各国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在这次会议上认真而有系统地讨论了有关现代化的问题,并提出衡量现代化进程的8项标准:(1)人口相对高度地集中于城市和整个社会不断上升的城市向心趋势;(2)较高程度的无生命动力能源的利用,商品流通和服务设施的增长;(3)社会成员大范围的相互交流,以及这些成员对经济和政治事务的广泛参与;(4)公社性和世袭性集团的普遍瓦解,以及通过这一瓦解在社会中造成更大程度的社会流动性和更加多样化的个人活动领域;(5)通过个人对其环境的世俗性和日益科学性的选择,广泛地普及文化和知识;(6)一个延展和渗透的大众传播系统;(7)存在大规模的诸如政府、商业、工业等社会制度,以及成长中的这些制度的官僚管理组织;(8)在一个单元(如国家)扩展之下大量人口不断趋向统一性和在一些单元(如国际关系)扩展之下日益增长的相互影响。

2.布莱克标准

1966年,研究现代化比较有成就的学者布莱克,提出了有关现代化了10项标准,即人均GNP、能源消费、劳动力就业比例、各部门占GNP比例、终级用途占GNP比例、城市化、教育、健康状况、交流、收入分配,该标准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流动水平的角度大体揭示“前现代化社会”向“高度现代化社会”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由于这些标准失之精确、简洁和可操作性,因此只是作为文献被引用,未能成为度量现代化进程的有效工具。

3.英克尔斯标准

4.世界财富论坛标准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世界财富论坛上,由世界著名的财团和企业提出了衡量现代化水平的14项标准(1998)。在这个标准中,已经注意到了网络经济,信息产业和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和影响,而且也力图使用某些提升了的英克尔斯指标的新标准,去描述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发展所呈现的新特点。比较而言,世界财富论坛所提出的标准,似乎要比传统工业化时代衡量现代化标准有更加先进之处,但是这个系列的标准对进入21世纪的世界现代化,仍然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和综合,而且最大的症结在于对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内涵缺乏逻辑归纳和理性判断,引发了应用该标准时产生不少误解和不清晰的结论。目前,我们仍在对这一标准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希望从中能够吸取更多的营养,为未来的现代化进程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判断依据。此外,对中国而言,现代化的进程具有明显的“二元性”特征,即一方面要加速实现工业时代的现代化目标;另一方面又必须叠加上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目标的要求。这种特征决定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对衡量此种进程的指标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联合国千年发展标准

2000年,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举行的千年峰会上,世界189个国家的147位元首和首脑一致通过一份《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简称MDGs)。该目标旨在实现世界和谐,从极端贫穷人口比例减半到普及小学教育,从遏止艾滋病的蔓延到进一步发展开放的、遵循规则的、可预测的、非歧视性的贸易和金融体制,从扭转环境资源的破坏到向致力于减贫的国家提供更为慷慨的官方发展援助,从家庭、妇女、儿童问题到和平、平等、发展问题。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共包括8项总目标、18项分目标和48项具体指标。

6.世界银行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