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与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与管理研究

时间:2022-04-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与管理研究连 平 仇高擎 孙兆斌 徐光林一、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及实践近年来,“流动性”以及“流动性过剩”的讨论可谓汗牛充栋,炙手可热。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银行可以及时满足顾客提取存款和贷款客户信贷要求以及其他支付请求的能力。正因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从未中断过。

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与管理研究

连 平 仇高擎 孙兆斌 徐光林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及实践

近年来,“流动性”以及“流动性过剩”的讨论可谓汗牛充栋,炙手可热。不过对流动性概念的理解却存有不少模糊之处。经济学所说的“流动性(liquidity)”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内涵:一是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及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风险;二是指金融市场及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强调资产的变现能力以及市场为资产变现提供便利的能力;三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应该说这三种流动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宏观经济的流动性状况会影响到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又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有直接约束作用。虽然如此,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很强,不能互相混淆,宏观经济或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或者紧缩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必然同时处于流动性过剩或者紧缩状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银行可以及时满足顾客提取存款和贷款客户信贷要求以及其他支付请求的能力。流动性问题的实质是商业银行必须保留足够的现金资产或者拥有随时能以低成本获得现金的能力。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在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商业银行的属性和其在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现代商业银行扮演了为资金需求市场和供给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做市商角色,而银行本身也通过对流动性风险的规避获利(Garman,1976)。商业银行必须在每一时点上都具有足够的流动性,以满足客户对流动性的需求。如果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则不仅会影响到客户经济行为的实现,还会因为由信心不足导致的挤兑行为威胁到商业银行本身的存续和其他经营稳健的商业银行。鉴于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银行业的任何危机都有可能扩大为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同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要求往往具有刚性特征,从而流动性成为商业银行管理的“三性”(即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原则之首,确保具有足够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管理任务之一。

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又有相当的难度,流动性的状况不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更要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流动性是影响银行利润的重要因素,对流动性的追求势必限制银行的利润空间,管理人员只能在一定的资金限度内处理银行的流动性问题,而流动性短缺和过剩又是一般现象,银行必须不断地解决这一问题。许多流动性问题是因银行管理不善而引起,流动性准备不足、贷款不能及时收回以及资产质量恶化等都可能引起流动性不足。但外部环境因素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更大,事实上,商业银行的多数流动性问题都产生于银行之外,是客户流动性问题的转嫁。这体现在流动性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而言,流动性供给主要来自客户存款、非存款服务收益、贷款本息偿还、资产变现以及货币市场借款,流动性需求则主要是存款提取、客户的贷款要求、主动负债的偿还、经营支出和赋税、股东红利支付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额即流动性缺口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Rose,2001)。作为影响流动性供求的主要因素,存款和贷款都直接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经济状况的影响。

正因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从未中断过。在现代商业银行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学者及银行家们不断总结流动性管理的经验,历经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再到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流动性管理理论体系。资产管理理论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点放在资产方,认为只要银行资产具有信誉好、期限短、易于出售等条件,在需要资金时可以迅速地、不受损失地出售或转让出去,银行就能保持流动性。负债管理理论强调把保持银行流动性的管理重点从资产方转向负债方,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也可以由负债管理提供。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广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保证,没有必要牺牲收益性在资产方保持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不能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三者的均衡,从而保证银行有效的流动性供给。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银行业的竞争空前激烈,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的实际收益逐渐下降,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更加重视表外业务,不断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在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和范围的同时,也增加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伴随理论的发展,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的实践中形成了若干流动性管理战略,主要有资产流动性管理或资产转换战略、借入流动性或负债管理战略以及平衡流动性战略。资产流动性战略以持有流动资产(liquid asset)的形式贮藏流动性,一旦银行需要现金,就出售这些流动资产。该战略风险较小,但成本很高,中小银行使用较多。而根据借入流动性管理战略,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从货币市场借入资金来满足预期的流动性需求。商业银行只在需要流动性时通过同业拆借、证券回购(Repo)等途径进行借款,其资产组合的规模和结构不变,并可以通过利率报价使借款数量置于银行控制之下,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流动性管理。不过这一策略的风险很高,因为货币市场工具的利率变动频发,资金可获得性在短期内可能迅速变化,当市场整体流动性不足或者银行发生财务困难时往往很难从货币市场借入资金。平衡流动性管理战略融合了资产流动性与借入流动性两种战略,将商业银行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划分为预期到的流动性需求和未预期到的流动性需求两部分,并用资产流动性管理解决预期到的流动性需求,用借入流动性管理解决未预期到的流动性需求。这一管理战略依据对未来流动性需求的分类和预期,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段加以应对,兼顾了稳妥性以及控制成本的要求,不过,这需要商业银行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比较准确地预测流动性未来的变动状况。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1984年之前“大一统”的银行体制阶段、1984年至1994年国家专业银行垄断阶段、1994年至2002年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阶段以及2002年至今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阶段这样一个发展过程。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真正的商业银行体制正在逐步确立,国家信用在商业银行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流动性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及有关规定,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正式执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流动性管理提上日程。2004年中国银监会又将流动性状况与资本充足状况、资产安全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市场风险敏感性状况等一起纳入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体现出对流动性的重视。

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普遍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手段。虽然从2003年开始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使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得到很大改善,流动性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但就其目前发展水平而言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在管理战略、组织体系、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方法仍很粗糙,主要通过简单的比率计算进行限额管理,相关的管理指标包括备付金比率、拆入拆出比率、存贷款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流动性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虽然中国银监会为了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在2005年12月下发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中规定了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核心指标体系,即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依存度和流动性缺口,并给出了每个指标的详细计算方法和参考值,但这些流动性度量指标只是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考核标准,很难满足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管理的内部需要。

二是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流动性管理的长期战略。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流动性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阶段,各商业银行为达到监管当局规定的目标,往往忽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内生性,管理策略上具有极大的雷同。头寸管理仍是流动性管理的核心内容,即以备付金的管理为主要目标,满足短期或即期的流动性管理需要和监管当局的考核,但对于长期的流动性管理基本上很少涉及,尤其缺少流动性管理的长期战略,缺乏前瞻性。

三是大多数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流动性管理组织体系和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除少数已经建立独立的流动性管理部门外,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部门往往同时也具有业务操作职能,缺少管理流动性风险的内控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这一状况不利于流动性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可以说,时至今日,国内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力求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发展、在确保安全性和流动性基础上增加盈利的更加符合现代经营理念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式,从而实现商业银行“三性”平衡的管理目标。

国内学者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对西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经验的介绍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现状和未来对策的研究上,如金煜(2006)、李琦和欧阳谦(2004)、冯彦明(2008)以及许多相似文献皆属此类。此外,随着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出现,也出现了众多探讨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原因、影响及对策的文献,如陆磊(2007)、葛兆强(2007)等。这些对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及其管理的研究加深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上述研究大多仅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出发,静态地分析流动性问题,很少涉及商业银行流动性与宏观经济因素关系、流动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流动性未来变动趋势的研究。事实上,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不仅会受到内部经营管理状况的影响,更多的时候是外部宏观经济因素所致。忽略这些因素,显然很难真正做到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准确的认知及管理。二是这些研究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评判,在缺乏公认标准的情况下,简单依照若干流动性指标偏高的情形而武断归结为“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实际上是把宏观经济研究中“流动性过剩”这一同样模糊的概念简单套用于商业银行了。其实,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流动性水平合适与否必须与其流动性管理策略、资产配置状况以及所处经济环境的变化结合起来分析,更进一步讲,因为过高的流动性必然会侵蚀其赢利性,商业银行保有的流动性水平不太可能超越其对流动性的需要而出现过剩。在我们看来,与其武断地判断流动性是过剩的还是短缺的,不如对流动性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把握,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着眼于商业银行中长期的流动性管理问题,通过非负约束下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引入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对中国主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此为依据探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举措。将商业银行流动性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宏观经济状况联系起来,对它们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水平,而且也将有助于改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决策,在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动荡以及国内经济回落的背景下尤其如此。

三、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评价

1﹒流动性测度的常用指标

在流动性管理上,除了缺乏能够有效满足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需要的统一指标外,还存在着缺少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问题,这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令人庆幸的是,BankScope数据库给出了统一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度量指标和完整的历史数据。BankScope数据库是欧洲金融信息服务商Bureau van Dijk(BvD)与银行业权威评级机构FitchRatings(惠誉)合作开发的银行业信息库,它详细提供了全球28 000多家主要银行及世界重要金融机构与组织的经营与信用分析数据,是当今全球银行业最具权威性的分析库,也是国际金融研究领域学术论文中参考、引用频率最高的银行专业分析库。因此,本文采用BankScope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统计指标作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度量指标,其指标体系包括拆出拆入比(Interbank Ratio)、净贷款额占比(Net Loans/Total Assets)、贷存比a(Net Loans/Deposit&Short‐Term Funding)、贷存比b(Net Loans/Total Deposit&Borrowing)、流动资产占比a (Liquid Assets/Deposit&Short‐Term Funding)和流动资产占比b(Liquid Assets/Total Deposit&Borrowing)。由于贷存比a和贷存比b、流动资产占比a和流动资产占比b都具有0﹒9以上的相关性,因此本文选择拆出拆入比、净贷款额占比、贷存比a和流动资产占比a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度量指标,各指标的含义解释如下:

拆出拆入比,表示银行拆出资金除以拆入资金,其值大于100表明银行处于净拆出状态,因此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流动性越强。

净贷款额占比,表示银行当年的净贷款额除以总资产,反映了总资产中与贷款相关的资产所占比重,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流动性越弱。

贷存比a,反映了资产与负债的比例,比例越高表明流动性越弱。

流动资产占比a,反映了流动性资产占短期负债的比例,其比例越高表明流动性越强。

2﹒本文评价流动性的方法与思路

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指标体系由多个指标构成,这些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通常情况下,仅以单个指标来判断流动性状况往往会得出矛盾的结果,因此仅仅通过某个指标的变动判断整体流动性是增强还是减弱往往有失偏颇。通过流动性指标体系来判断整体流动性状况,本质上属于对综合指标体系的评价问题。综合指标的评价方法通常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本文将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本质上是一种降维技术,如果要把多个指标的信息用一个指标来反映,那么就要寻找一组权数使得各指标的加权之和的方差最大,理论上已经证明该组权数就是由各指标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得到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原始数据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包含两方面信息,一方面是反映各指标变异程度的信息,由各指标的方差表示,另一方面是反映各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的相关性信息,由各指标之间的协方差表示。叶双峰(2001)指出,简单的标准化变换会抹杀各指标自身的变异程度,仅能反映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因此为了对原始数据作无量纲化处理又不损失原始数据所包含的信息,他建议将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分别除以他们的均值,这种均值化变换可以提高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

另一方面,用特征向量作为权数无法保证每个权数都是非负的,这将使得综合指标的大小难以得到合理解释,因此在用主成分分析法作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时,我们还必须增加每个系数都是非负的约束,李平玉(1995)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3﹒样本选取与分析结果

为了综合评价我国商业银行总体流动性变动趋势,我们以我国5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9家主要商业银行为样本(1),并以1997年至2007年期间的年度流动性指标数据为研究基础,数据均来自BankScope数据库。这14家商业银行的资产、存款以及利润规模的市场份额都在80%以上,具有足够的代表性。选择以1997年至2007年为样本区间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首先,在该时间段内BankScope对各银行的历史数据记录得最为完整。其次,该时间段涵盖了我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代表性事件,包括商业银行法正式实施、银监会成立、成立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并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银行业市场全面开放以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公开上市等。上述事件对我国银行业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这十来年也是我国银行业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以此为样本区间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为了比较不同规模商业银行流动性可能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我们以2007年总资产规模是否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为标准,将14家样本银行分为大银行和小银行两组,每组各有7家银行,其中大银行组包括5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其余银行归入小银行组。我们选择拆出拆入比、净贷款额占比、贷存比a和流动资产占比a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度量指标,其中拆出拆入比和流动资产占比a是流动性的正向指标,而净贷款额占比和贷存比a是流动性的反向指标。大银行和小银行的流动性指标均值如图1和图2(2):

img74

图1 大银行流动性指标的均值

资料来源:BankScope数据库。

img75

图2 小银行流动性指标的均值

资料来源:BankScope数据库。

为了使所有度量指标都变成流动性的正向指标,我们先用100除以净贷款额占比和贷存比a中的原始数据,然后进行均值变换。在对指标数据作均值化变换和权系数非负的约束情况下,主成分分析模型如(1)式。

img76

其中,a为4×1维的权数向量,Σ为均值变换后各指标的方差协方差矩阵。

通过在[0,1]区间上随机选取100 000个a的初值,然后用SAS9.0中非线性优化模块计算得到各流动性指标的权数和第一主成分贡献率(表1)

表1 流动性指标体系的主成分分析

img77

用表1中的权数对均值变换后的样本数据进行加权求和可以得到每家银行在每个年度的流动性综合得分,由于所有指标都是流动性的正向指标,因此综合得分越高表明银行的流动性越强。我们用图3来描述大银行和小银行的整体流动性的评价结果。

img78

图3 不同规模银行流动性的评价结果比较(1997—2007)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不同规模银行的流动性变动存在以下几点规律:首先,大银行和小银行的流动性变动具有一致性,并且小银行的流动性变动要滞后于大银行,表明不同规模银行的流动性都受到共同宏观经济因素的显著影响,并且大银行对宏观经济因素变动的敏感性可能强于小银行。其次,在2002年之前小银行的流动性一直高于大银行的流动性,此后大银行的流动性倾向高于小银行的流动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首先,国有大银行在不良资产剥离前其流动性状况显著低于小银行,但是随着不良资产的剥离,大银行的流动性得到很大改善;其次,小银行由于业务单一,经营灵活,不愿意牺牲盈利性而保持过多的流动性资产,当其流动性不足时就通过银行间拆借市场从大银行借入流动性,也表明小银行并不注重流动性的中长期管理,对大银行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最后,2003年以来银行流动性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3),这可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从2003年开始银行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因素检验

在当前的国内国际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图3所显示的流动性状况并不乐观。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首先要对影响流动性主要因素进行把握,据此对流动性未来基本的变动趋势做出判断,并决定流动性管理的方向和对策。

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与银行自身的特征相关的因素,如资产规模、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性和营运能力等,第二类是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如GDP的增长率、通货膨胀水平、利率水平、货币供给以及资本市场状况等。

从商业银行内部因素来说,伴随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我国商业银行在运作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方面有了极大改善,资产规模和质量得益于我国经济近年的快速增长也有了较大增长和提高。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宏观经济因素复杂而且不容乐观,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由此所引发的经济衰退可能会持续较长时期;我国经济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经济回落特征明显,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渐趋紧张,可能造成业绩下滑和支付能力下降,并反映到资本市场的走势上。商业银行必须重视这些趋势性因素对流动性可能的影响。

1﹒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当前正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秩序造成了巨大冲击。在受影响最直接的美国,金融机构大量破产,金融市场大幅下挫。有限的国际化经营和缺乏效率的创新体系使我国银行业因祸得福,并没有受到这次危机的直接冲击,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小觑这一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持有为数不小的“两房”债券,其价值在未来会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形势而变化,可能影响到这些银行的盈利水平,使人们对其流动性产生怀疑。而且,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大量倒闭也给国内居民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其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已经受到影响。正如FDIC前主席L.William Seidman所言,“在众多因素中,整个金融体系的持续运作更加取决于公众的信心而非其他。因此,我们便可以领会,当公众的信心受到破坏时,整个金融体系必将很快的坍塌。”

2﹒宏观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变化

我国经济虽然没有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冲击,但受制于世界经济环境的恶化,特别是作为我国主要出口目的地的发达经济体经济的走弱,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已大幅降低,未来我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我国经济已呈现回落趋势。经济走势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构成严峻挑战,因为目前商业银行资产的大部分都是在我国经济扩张时期发放的贷款,企业经营业绩的下滑可能大幅增加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威胁到流动性的供给。面对经济的走弱,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必将作出积极调整。随着CPI和PPI的大幅回落,以抑制通货膨胀为目的的紧缩的货币政策必将进一步放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应该也会进一步降低。为配合中央政府保增长目标而实施的经济刺激方案,财政政策也将进一步放松。宏观政策的上述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商业银行的业务空间,抵消经济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

3﹒资本市场的走势

资本市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表现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供给和流动性的需求,或者说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资本市场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银行之外的资金运用渠道。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资金在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转移,作为后果之一,同业存款在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中的比重日渐增大,加剧了银行负债的不确定性。从资产角度来看,贷款作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主要形式,占比在50%以上,资本市场的发展对银行贷款客户尤其是优质客户资源影响较大,增大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其流动性管理。

2007年10月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出现了深度调整,持续走弱。就目前来看,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悲观的经济增长预期尚未消除,股价的调整整体上并未到位,所以未来股市走弱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一趋势使存款回流商业银行,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供给。另一方面,股市融资功能弱化则强化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银行业务空间扩大。但是潜在的风险是,在不利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的困境短期内难以改变,商业银行不仅要面对存量贷款的安全性,更要谨慎开展贷款业务,防止新增贷款不良率的大幅提高。因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示范效应影响,居民对银行信心比较脆弱,而且股票市场下跌趋势中的短期反弹也会加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选择总资产规模(Total Assets,TA)、贷款损失拨备率(Loan Loss Reserve/Gross Loans,RLLR)、所有权比率(Equity/Total Assets,RETA)、平均资产回报率(Return On Average Assets,ROAA)等指标分别作为资产规模、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性和营运能力等表征银行特征的变量,用CPI、一年期法定贷款利率(R)、广义货币年度增长率(M2)、上证综合指数年度增长率(INDEX)分别作为表征通货膨胀水平、利率水平、货币供给和资本市场状况等的宏观因素变量。GDP增长率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分析银行业流动性影响因素时并没有包括GDP增长率变量。另外,一年期法定贷款利率在一年中可能会经历多次调整,用任何一次调整后的数据都难以全面概括全年的利率状况,因此我们将一年中的各个利率按适用的时间长度(月度)进行加权平均,并将其值作为该年的一年期法定贷款利率(R)。各宏观指标的时序图如图4所示。

我们建立如(2)式的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对商业银行流行性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检验:

img79

其中,SCOREit表示i银行第t年的流动性的综合评价指标,TA it等为可能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因素,i=1,2,…,14,t=1 997,1 998,…,2 007。

图4 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同比增速(%)(1997—2007)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我们首先将所有14家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完整的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其次,我们利用大银行和小银行两组样本数据分别对模型进行检验。表2汇报了基于模型(2)对各影响因素与商业银行流动性关系的检验结果。从F值可以看出,针对三组样本,模型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不存在固定效应的假设,由此可见固定效应模型能够充分拟合样本数据,具有很好的说明能力。

表2 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因素检验结果

img81

续 表

img82

注:1﹒括号里的数表示t值。2﹒*、**、***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以所有银行为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资产规模(TA)、所有权比率(RETA)、平均资产回报率(ROAA)以及通货膨胀水平(CPI)和货币供给(M2)的系数均不显著,而贷款损失拨备率(RLLR)、利率水平(R)、资本市场状况(INDEX)则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性和营运能力等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不是非常重要,资产质量对流动性的影响更为显著,是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内部因素。从外部因素来看,通货膨胀水平(CPI)和货币供给量(M2)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利率水平和资本市场状况是分析和管理商业银行流动性所必须关注的关键因素。利率水平与流动性水平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由于我国利率形成机制浓厚的非市场化色彩,利率水平及其变动往往反映的是央行对经济走势以及流动性状况的判断,即不断提高的利率意味着经济趋热和流动性过剩,央行希望提高利率降低这种趋势的负面影响,反之则反。资本市场状况与流动性水平之间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则反映了股市与商业银行在投融资中此消彼长的关系,因为市场走弱时投资者的撤出增强了银行流动性水平,而融资功能的弱化可能加强经济主体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强化了流动性需求。

分别以大银行和小银行为样本的检验显示了不同规模银行流动性与上述因素关系上的差异。从内部因素来看,大银行的流动性与其运营水平(ROAA)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小银行的流动性则与资本充足水平(RETA)相关性密切。从外部因素来看,大银行流动性与主要因素的关系与以全体银行为样本时完全一致,而小银行的流动性水平受资本市场状况的影响要比利率水平的影响显著。从利率和资本市场指数增长率的系数来看,不同银行组的符号都是一致的,表明不同规模银行的流动性变动受共同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其变动趋势具有一致性;其次,从被估系数的绝对值来看,大银行组明显大于小银行组,表明大银行受宏观经济影响的敏感性显著强于小银行,这可能与大银行的信贷发放领域多是与宏观经济密切联系的大工程项目、国有大型企业、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行业等因素有关。由此可见,表2对不同规模银行定量分析的结果与图3反映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未来一段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回落趋势的明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放松,利率水平会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会进一步下降,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形成较大的压力。资本市场的震荡短期难以结束,市场的融资功能难以恢复,这将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构成挑战。从中长期来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将面临趋紧的压力。

四、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思路与措施

本文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及其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实证研究了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2003年到2007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则发现利率水平和资本市场状况分别对流动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回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利率尚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由于对未来经济的悲观预期已经在前期市场的暴跌中得以释放,加之各种政策的支持,股票市场未来的变动应该较前期趋于平稳。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状况将继续趋于下降。

面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流动性下降的趋势,国内商业银行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特别是应对可能出现的流动性危机,以防止此类事件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手段及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1)在推进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流动性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性管理战略。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为控制流动性风险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对其安全性和赢利性以及长期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目前仍然处于转型过程中,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体制,并且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都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有所关联,这使得它们风险意识不高,缺乏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内在动力。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流动性风险的严重性,重视流动性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性管理战略,实施主动的流动性管理,并且应该把流动性管理战略与银行自身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不能仅仅以满足监管机构对流动性的要求为目的,而是要将流动性管理作为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一个助推剂。

(2)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并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鉴于流动性与盈利性所存在的此消彼长关系,为了保证流动性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商业银行应该构建完善的流动性管理组织体系,并设置独立于业务操作部门的流动性管理机构。除少数已经建立独立的流动性管理部门外,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部门往往同时也具有业务操作职能,这一状况不利于流动性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因此,商业银行应建立起完善的流动性管理组织体系,可以考虑在董事会中建立相应的委员会作为流动性风险的决策机构,同时明确划分董事会、管理层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利。董事会直接负责流动性管理战略的制定,管理层则负责银行流动性管理战略的具体实施,工作成效由董事会考核。可以考虑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内设立流动性管理部门,聘请专门的流动性经理,提高流动性管理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同时,为了保证业务操作部门与流动性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还应理顺信息传播渠道,形成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3)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资本市场的研究,为制定和实施流动性管理战略提供支持。正如我们的研究所证实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固然也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但外部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特别是利率水平、资本市场等。因此,商业银行应强化对相关经济因素变动趋势的把握,并及时根据最新的变化趋势,修正已有的战略,调整对不同行业的资产配置策略,提高资产质量,保证流动性的供给。

(4)加强对短期流动性变动的检测,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监控及预警机制。由于流动性风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在实施长期流动性管理战略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加强对短期流动性需求和供给变动的监测,并制定有效的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和预案,防患于未然。首先,应加强流动性管理日常监控制度。商业银行要做好日常资产负债流动性监控工作,通过定期更新管理政策指引、流动性指标管理、总分行间资金往来管理、流动性资产组合管理、融资授权管理、借款的频率及成本管理等,将流动性水平调控在适当范围内。其次,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我国银行应借鉴发达国家银行的成熟经验,采取科学的预测和计量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预警指标体系以实时监测流动性风险,一旦发现风险达到警戒线及时发出预警。

(5)转变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提高负债和资产管理水平。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重要内容的资产负债管理对于流动性管理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与流动性管理方面的被动特征类似,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实施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也是一种被动的管理,不利于其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的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积极主动的、服务于财富最大化目标的资产主导管理模式,并采取动态管理策略加以实施,以控制风险。配合流动性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有两个重点:(1)负债方面,应该着力提高商业银行在负债管理上的主动性,扩大主动负债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以增强流动性需求变动的可预见性。目前商业银行资金的84%以上来源于存款,被动负债为主的格局限制了商业银行资产形成的渠道和资产结构,隐含着极大的流动性风险。当务之急是加强商业银行主动负债,形成具有可自主确定的资金来源,实现负债与资产的主动匹配。(2)资产方面应着力于提高资产的多样性和流动性,并强化资产配置的能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非现金资产以贷款为主,证券资产比重很小,资产的流动性不足。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努力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配置能力是改善流动性管理的基本要求。

(6)加强金融创新力度,通过表外业务拓展流动性补充的途径。表外业务是在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直接动用银行的资金,但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表外业务以其成本低、风险小、范围广、种类多、收益高成为各国商业银行业务开拓的重点,表外业务收入也成为各商业银行降低对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的依赖,从而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支柱。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体制建立的时间很短,商业银行自主经营地位也处在起步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在完善和提高传统业务服务质量的同时,充分利用银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开拓中间业务,尤其要发挥非现金结算的作用,在增加银行利润的同时逐步降低对资金流动性要求的依赖。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

【注释】

(1)5家国有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分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是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州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

(2)IR、NL/TA、NL/DSF和LA/DSF分别表示拆出拆入比、净贷款额占比、贷存比a和流动资产占比a。

(3)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指的流动性呈下滑趋势并不表明银行业流动性不足,只是反映了流动性的一种变动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