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化理论概述

城市化理论概述

时间:2022-04-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言以蔽之,城市化以城市发展为前提,城市化本质是创造“城市人”。“城市人”发展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规范城市可持续成长。

第一节 城市化理论概述[2]

“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始终是她所缔造的城市。城市代表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具有想象力的恢宏巨作,证实我们具有能够以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3]城市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城市的发展过去是,将来仍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动力。

一、城市(镇)化的定义、特征

1.城市(镇)化的定义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内涵是一致的,在英语中均为urbanization,主要区别在于“市”与“镇”的居住人口各国规定有所区别。主要来看,城市(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城市化是资源在产业和地域上的重新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以及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由于我国城市有着严格的法律和行政级别规定,另一方面,我国城镇的人口数与其他诸多国家城市人口数相当,故而在我国用城镇化更为符合实际,具有国际通用的城市化的内涵。

2.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和阶段

城市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经济特征: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2)社会特征: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过程。(3)空间特征:居民点的景观面貌和人类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过程。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大致呈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当人口城市化水平达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1)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形成高度集聚。(2)郊区城市化阶段。这个时期城市化的特征是,在工商业继续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中心市区。(3)逆城市化阶段。在郊区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同时,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出现人口净减少。(4)再城市化阶段。中心市区经济复兴,人口出现重新回升,具体如图3-1所示。

图3-1 诺色姆的“S”形城市化曲线

二、城市化的作用和意义

1.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城市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通过这种生活方式达到走向现代化的目的。城市化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城市化,没有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2.城市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人类社会的劳动分工和集聚效益,使得城市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城市是创新时髦之地、经济文化中心、市场调节中枢,服务系统完整,具有很强的发展要素汇聚功能,成为生产效率很高、成就梦想之地,因此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城市化不仅包括城市和乡镇居住、工作人口数量的增加,也被一系列与之紧密联系的经济、人口、政治、文化、科技、环境和社会等变化过程所推动,逐渐形成人类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

3.城市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经济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一书中,把现代经济增长概括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他指出:“各国经济增长……常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当今时代发生了以下产业结构的变化: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即工业化过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发生了变化,即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是一个涉及全球性的经济社会演变过程,它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结构、就业结构、人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生产力的分配及居住模式。城市化不仅仅包括城市和乡镇居住、工作人口数量的增加,也是被一系列紧密联系的变化过程所推动的经济、人口、政治、文化、科技、环境和社会等的变化,如图3-2所示。

img41

图3-2 城市化的经济社会过程

4.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享受着城市化带来的便利,同时也面对着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这主要在于,城市化既受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同时也引起土地利用模式、社会生态结构、建筑环境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政府决策、法律的变更、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可能最终解决城市化问题,但由于各种因素轮流影响人类社会动态平衡,最终推动全面的城市化进程。正因为如此,城市化既可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发展制造灾难。一方面,城市化是促进国家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利剑。城市化对居住、生活、就学、就业都会创造巨大的经济需求,为扩大消费和投资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城市化还有利于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业,商贸、餐饮、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化也需要消耗巨大的物质资源和能源,集聚的城镇人口产生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不协调发展问题,尤其脱离经济发展的过快城市化,必然导致超前城市化、假性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形成巨大的社会问题

一言以蔽之,城市化以城市发展为前提,城市化本质是创造“城市人”。“城市人”发展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规范城市可持续成长。

三、两种城市化过程及理论解释

从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差异和文化历史的不同,存在两个明显不同的城市化过程。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近代两大历史事件相关联:一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建构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制度框架,民主、自由、平等成为西方社会崇尚的时代精神。二是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是现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直接动力,而且也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社会结构、法律制度和价值观

(1)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建立与工厂制度发展有关。当传统手工作坊和师徒关系的生产方式被更高级的社会分工——资本家、技术员和工人代替的时候,新型的工厂制度也随之产生。与工厂制度相联结,工业城市也逐渐发展起来。接着是重商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进一步的土地资源需求,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出现。

(2)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过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有关。欧洲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使工业集中度提高,并带来大规模生产,改善了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食品保险技术、交通和通信技术,为城市化的人口、食物和交通通信等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快速城市化过程与逐步的工业化和经济变化互相交织在一起。可以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伴而生,工业化以城市化为依托,城市化靠工业化来推动。

(3)戴维斯城市化曲线。这一时期,城镇的劳动力需求稳定增长,而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允许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由于城市的健康和卫生状况较差,结果城市人口增长并不太快。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就表现为一条平滑的生长曲线过程,这就是戴维斯的经典城市化曲线。

(4)“剩余产品”城市化理论。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主要用“剩余产品”理论解释。从城市化过程来看,城市化总是与逐步的工业化和经济变化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时期,由于城镇的劳动力需求表现为稳定的增长,也就存在从农村到城市的稳定移民流。与此同时,农业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发展也充分吸收了从农业部门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并允许农村劳动力逐步转化为城市劳动力和居民。可以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一个逐步的人口转移与经济结构变化相适应的平滑过程。

(5)空间集聚的城市化过程。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是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对推动城市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大城市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又发挥了主导作用,并派生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城市带(圈)的结构体系,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模式与发展速度迅速变化。一方面,城市工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使人口、资本、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向大城市和大城市周围地区集聚;另一方面,城市高收入阶层从中心区外迁,随之工业、服务业也出现郊区化倾向,城市由长期的向心集聚向相对分散的郊区化发展,大城市边缘新城镇大量涌现。这种城市集聚和扩散的双向运动,推动了大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与周围新市镇连成一体,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地区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化地区。

(6)后工业社会城市化动力机制发生变化。值得指出的是:发达工业国家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城市化过程发生明显的变化,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开始持续下降,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拉动明显减弱。这也就是说,尽管世界城市化过程早已存在,但是在最近的40年,尤其全球化的进程,其动力机制却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城市发展和增长的主要动力。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落后,城市化过程滞后于发达国家。然而,自二战以后出现了快速的城市化,但是整个过程与上述经典的城市化曲线不相符,主要表现为人口城市化过快、工业化普遍滞后的“城市通货膨胀”或“虚假城市化”基本特征。

(2)“推拉”城市化理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脱离了工业化过程,制造业所占的比重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5.6%,到80年代也仅仅增长到17.5%,最近才接近36%。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用“推拉理论”解释。“推”:非正规经济部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尽管规模小而且分散,但对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拉”:城市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医疗服务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快速进入大城市地区。

(3)依附型城市化。西方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依附于发达国家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依附理论。沃勒斯坦用世界体系理论表述资本主义为主体的世界体系存在圈层结构:①核心国,即主要工业品生产者;②边缘国,即主要农产品生产者;③半边缘国。希望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地位,提高工业品的生产地位。透过这个关系链,发展中国家需要依附于发达国家而发展。然而,资本主义贸易和金融体制规定了剩余价值的转变和不平衡交换的路径。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不是由于它们的自然、资源条件差而不发达,主要是由于世界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不发达”是“发达”的直接输出。

(4)“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由于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和贸易制度影响,发展中国家依附性经济本质特征,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相脱离,在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深受社会问题钳制,很快跌入经济发展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现象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城市化以大规模的贫民窟为代价、金融体系脆弱、产业升级缓慢、社会服务滞后。库兹涅茨—威廉姆森假设解释了这个机制:按照自然演化规律,在城市化的早期发展阶段,首先出现收入不均问题;由于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优越,进一步导致这样的趋势加剧,最终导致空间不平衡。“社会极化”和“空间失衡”挖掘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