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经济发展概述

城市经济发展概述

时间:2022-04-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城市经济发展概述一、城市经济的总体分析2011年,全国共有建制城市657座。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269个,县级市3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288个。城市人口规模一方面体现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显示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鉴于城市群在地区经济发展的独特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

第四节 城市经济发展概述

一、城市经济的总体分析

2011年,全国共有建制城市657座。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269个,县级市3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288个。全国城市数量和规模变化如表1-6所示,总体而言城市数量增加较少,城市规模则有较大变化。从2005年到2011年的6年间,地级及以上城市增加1个,市辖区人口超400万的大城市增加1个,200万—400万人口城市增加6个,100万—200万人口城市增加7个,100万以下中小城市减少了12个。城市人口规模一方面体现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显示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表1-6 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规模[14]

img15

2005年以来,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如表1-7所示。2010年,城市土地面积64.4万平方公里,较五年前增加了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比重6.7%,提高了0.7个百分点;2010年,城市总人口为3.98亿人,比2005增加了约3600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比重为29.5%,提高了1.7个百分点;2010年,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9.3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多,占全国经济比重也由原来的59.9%提高至62%;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由2005年的5.14万亿元提高到15.47万亿元,但占全国比重下降到49.7%,减少了8.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从2005年的13.95万个增加至2010年的14.18万个,但占全国比重却从51.3%下降至43.5%,内资、港澳台商、外资比重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6.26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6.3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从64.6%下降到54.9%。

从表1-7中可看出,虽然地级及以上城市国民经济总量上有了巨大的增长,但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却变化不同。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工业总产值三项指标可看出,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地位有所下滑。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县、县级市、乡镇发展更为迅速,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县域经济投资的飞速增长,带动了一大批地方经济的腾飞,促成了一大批企业的发展,进而改变了城乡之间的工业分布。

表1-7 地级及以上城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005—2010年)[15]

img16

二、城市经济规模(2000—2011年)

从2000年到2011年,我国城市经济有了巨大的飞跃。2000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位列第一,达4551.15亿元;2011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万亿元,达1.92万亿元,是2000年的4.22倍;2000年排名第20位的石家庄地区生产总值刚过千亿元;2011年排名第20位的烟台地区生产总值接近5000亿元,地区GDP增长了近4倍。

2000—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如表1-8所示。2000年,我国城市经济规模最大的前20位城市,地区GDP在1000亿—5000亿元之间,前50位城市经济规模的下限500亿元;2005年,前20位城市经济规模增长至2000亿—10000亿元之间,前50位城市经济规模的下限提高为1000亿元,在短短5年内前20位城市经济规模翻了一番;2011年,前20位城市的门槛提高到了5000亿元的下限,在5000亿—20000亿元左右,排名前50位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下限提高到了2500亿元,排名前100位城市的下限提高到了1000亿元以上。

2011年,我国有7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了5个;19个城市地区GDP超过5000亿元,而上年仅有8个城市。与2010年相比,排名前20位城市没有太大变化,仅仅是位次有所调整,城市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较小,竞争极为激烈。其中,天津、成都、南京是排名提高最多的城市。与十年前相比,福建的泉州、福州均已退出前20位,大城市的区域分布更为集中。除了四个直辖市之外,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广东(3个)、江苏(3个)、山东(2个)、浙江(2个)、辽宁(2个)、河北(1个),中部地区仅有武汉、长沙进入,西部地区仅有成都。从前20位城市来看,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具有较大优势,而处在东部地区也有助于城市发展。虽然有媒体根据成都市地区GDP进入前十,得出中西部地区的强势崛起,认为东部转型升级将缩小东中西部差距。[16]然而,个别城市排名跃升不足以撼动我国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从总体上来看,东部地区城市具有更大优势的局面没有任何改观,特别是在城市之间实力差距很小的情况下,排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十年前相比,我国的城市分布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表1-8 中国城市经济规模(2000—2011年)

续 表

img18

三、我国的城市群规划

根据2010年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我国将培育具有国家空间发展战略意义的五个核心地区,即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大都市连绵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以广州和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城镇群,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镇群。这些区域是国家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龙头,也是引导国家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地区。其中,北京、天津、广州、上海、重庆被确定为五大中心城市。这五大城市定位不同,但都将成为引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区域和整个国家的整体布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纵观世界经济大国的兴起,各国均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较为发达、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分工较为明确、竞争实力雄厚的城市群、城市带、都市圈。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先用城市群说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高度城市化地带,并列出世界6个城市群:纽约都市圈、北美五大湖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伦敦都市圈、长江三角洲都市圈。鉴于城市群在地区经济发展的独特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20世纪以来,各地区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多个城市群。2007年,我国有关研究机构认为,未来我国将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十大城市群。2012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中提出,我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于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报告中提到的23个城市群中,15个为达标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海峡西岸、长株潭、武汉、成渝、环鄱阳湖、中原、哈长、江淮、关中、天山北坡城市群;8个为非达标城市群:南北钦防、晋中、银川平原、呼包鄂、酒嘉玉、兰西、黔中和滇中城市群。中科院极为乐观地看待我国城市之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可能,以及城市间产业分工的远景。但就目前来看,这23个城市群中十数个还处在形成当中,能否成为城市群尚未确定。

img19

图1-7 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根据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安排,我国城市化的战略布局为“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即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化开发,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推进哈长、江淮、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北部湾、成渝、关中—天水等地区的重点开发,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城市群的空间战略布局如图1-7所示,主要分布在沿海和中部地区。

四、全国主要城市群的功能定位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我国重点发展的城市群及其功能主要划分如下。

1.京津冀城市群

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定位为“三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和出海通道,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

2.辽中南城市群

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定位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陆海交通走廊,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辐射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龙头。

3.山东半岛城市群

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区域功能定位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陆海交通走廊,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蓝色经济区。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构成了环渤海地区城市群,也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4.长三角城市群

以上海为核心城市,以南京和杭州为中心城市,区域功能定位是: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世界级大城市群,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

5.珠三角城市群

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区域功能定位为:通过粤港澳的经济融合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共同构建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

6.冀中南城市群

以石家庄为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

7.太原城市群

以太原为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化工、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基地。

8.呼包鄂榆城市群

呼和浩特为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9.哈长城市群

以哈尔滨和长春为中心,形成哈大齐工业走廊和长吉图经济区,功能定位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地区和俄罗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区域性的原材料、石化、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0.东陇海城市群

连云港和日照为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11.江淮城市群

合肥和芜湖为双核,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能源原材料、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基地,区域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2.海峡西岸城市群

以福州为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13.中原城市群

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14.武汉城市圈

以武汉为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以及汽车、钢铁基地,区域性的信息产业、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和物流中心。

15.长株潭城市群

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基地,区域性的有色金属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16.环鄱阳湖城市群

以南昌为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区域性的优质农产品、生态旅游、光电、新能源、生物、航空和铜产业基地。

17.北部湾城市群

以南宁、海口为中心城市,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国面向东盟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18.成渝城市群

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科技教育、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南地区科技创新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19.黔中城市群

以贵阳为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烟草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20.滇中城市群

以昆明为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面向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烟草、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贸物流基地,以化工、冶金、生物为重点的区域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21.藏中南城市群

以拉萨为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农林畜产品生产加工、藏药产业、旅游、文化和矿产资源基地,水电后备基地。

22.关中—天水城市群

以西安—咸阳为核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教育、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北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基地。

23.兰西城市群

以兰州、西宁为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新能源和水电、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西北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的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24.宁夏沿黄城市群

以银川—吴忠为核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25.天山北坡城市群

以乌鲁木齐—昌吉为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地区对外开放的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我国进口资源的国际大通道,西北地区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和对外合作加工基地,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电、煤化工、机电工业及纺织工业基地。

国家城市规划也正如中科院研究所表明的,部分城市群离真正的城市群还有较大距离。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特别是中国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将推动我国城市的长足发展,部分城市将成长为巨型城市,成为全国的城市中心,而各省省会城市则成为区域城市中心,围绕着这些城市将形成诸多次级城市群。规模不同、定位各异、功能互补的诸多城市群的崛起,将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成功的标志,也是我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需的物质前提。

【注释】

[1]数据来源:World Bank.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12,table 1;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13,table 1.

[2]数据来源:姜跃春:《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主要特点与展望》,《时事报告》2011年第12期。张宇燕、徐秀文:《2011—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当代世界》2011年第12期。

[3]UN.Global Economic Outlook 2011—2012.

[4]ILO.Global Employment Outlook 2012.

[5]ILO.Global Employment Outlook 2012.

[6]数据来源: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2013,第139页,这部分数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7]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2》。

[8]卢锋:《大象难以藏身于树后——中国经济相对体量观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C2011019,2011年11月28日;卢锋:《测量中国》,《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1期。

[9]张唯为在《中国震撼》一书中,将中国概括为文明型国家,以示与西方民族国家相区别,主要表现“四超”“四特”: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深厚的文化积淀、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广阔的疆域国土以及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

[10]钱颖一等认为是财政联邦主义鼓励了政府竞争;周黎安、张军等人认为是官员之间的晋升锦标赛制度;张五常认为是县域竞争。参见Qian,Roland.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5),pp.1143—1162;Qian,Yingyi,and Barry R.Weingast,“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7,Fall,11(4),83—92.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张军:《分权与增长——中国经济的故事》,《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10期;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11]注: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地统计局网站及各省区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综合整理。美元计算的人均GDP按平均汇率1美元=6.45元人民币计算。

[12]Comparing Chinese provinces with countries,The Economist,http://www.economist.com/content/chinese_equivalents,20111-21-24.

[13]蔡昉、王德文等:《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14]数据来源:中国历年统计年鉴。

[15]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2011》。

[16]《论GDP:中西部强势崛起 东部升级与转型阵痛》,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0846/17165005.html,人民网,2012-02-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