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影响概述

社会影响概述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对此有不同的理论分析。在社会促进的情境下,人们往往是观众或者合作者影响的唯一目标,他人的社会影响直接作用于单个个体。用社会影响理论可以解释从众、服从等多种社会现象。感知社会影响,关键在于感知自己与社会影响的差异。3.对社会影响的反应以对感知信息的加工为基础,人们作出如何对社会影响作出反应的决策。在社会心理学的早期研究中,这些现象也都得到了
社会影响概述_社会心理学理论及其教学实践研究

一、社会影响的界定

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的现象。这里所说的社会力量是指影响者用以引起他人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各种力量,它的来源非常广泛,既包括与社会地位相联系的各种权力,也包括源于被爱和受尊敬的影响力。French和Raven对社会力量的来源进行了分析,他们总结出了六种社会力量的来源:(1)奖赏权:指人们向他人提供奖励的能力,如私营公司的老板对下级来说就具有这种权力,父母对孩子而言也具有奖赏权。(2)强制权:与奖赏的权力相反,指拥有权力的人提供惩罚的能力,如对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而言,老师就拥有这种权力。(3)参照权:让他人参考的权力,如团体是一种重要的参照权的来源,与团体保持一致是参照权影响个体的写照。(4)法定权:指与一定地位相联系的权力,如部长和校长拥有的处理事务的权力。(5)专家权:与某些特长相联系的权力,如医生在处理疾病时的影响力、政治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能力。(6)信息权:指了解某些他人不知道的信息而拥有的影响力。

二、社会影响的反应机理

人,既然处于群体之中,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影响。人们对社会影响是如何反应的呢?具体有哪些心理过程?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对此有不同的理论分析。

(一)社会影响理论

人们对外界的社会压力如何反应,拉坦内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影响理论,论述了社会影响的一些原则。他指出在特定情境中,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最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他人的数量、重要性和接近程度。

1.他人的数量

当观察者数量增加时,他们的影响也会增大。如新演员在面对100个观众时要比他面对10个观众时更怯场。

2.他人的重要性

也被称为社会力量的强度,依赖于他人的地位、权力以及他人是否是专家。社会各个领域的权威显然比一般民众的社会影响力高。

3.他人的接近性

指他人在时间上与空间上与个体的接近程度。与一个相隔20米的人相比,一个与我们面对面相处的人对我们的影响作用更大。

拉坦内的社会影响理论能够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他人的存在有时能导致社会促进,而有时却产生社会抑制的效果。在社会促进的情境下,人们往往是观众或者合作者影响的唯一目标,他人的社会影响直接作用于单个个体。当人数增加时,他们对个体的社会影响也随之增加。而当很多人一起工作,只有一名旁观者,社会抑制往往就会发生,随着个体的强度、接近性和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社会影响力的分散和减弱,每个个体所体会到的影响力要小于个体单独作为目标时体会到的作用力。用社会影响理论可以解释从众、服从等多种社会现象。

(二)社会影响反应系统

人们认为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分为四个心理过程,即感知、认知加工、决定、输出反应四阶段。

1.对社会影响的感知

这是社会影响的输入阶段,是对社会影响反应的基础。感知社会影响,关键在于感知自己与社会影响的差异。如果在社会影响与个人实际之间没有差异,人们也没有反应的必要,自然不会出现顺应、独立或逆反。

2.对感知信息的加工

在觉察到个人与社会影响的差异之后,出现内在心理冲突,唤醒特定的情绪体验,产生消除冲突的必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综合判断各种反应的利害得失,权衡各种反应可能导致的结果,试图作出决策。

3.对社会影响的反应

以对感知信息的加工为基础,人们作出如何对社会影响作出反应的决策。或者选择顺应,避免不顺应可能导致的不利结果,回复心理平衡;或是不顺应,将其主观“合理化”,消除心理冲突。

4.输出社会影响的反应

在决策的基础上,以语言、动作、活动等方式作用于环境或社会影响,完成顺应与否的反应。

三、社会影响的表现

我们时刻感受着来自社会与团体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团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接受团体的影响对个体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

(一)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使他的活动的完成,提高他的活动效率,所以又称为社会助长。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儿童的活动就会发现,他们做事总喜欢结伴而行,不管是做游戏,还是做作业。单独一个人做作业可能无精打采,而几个人一起则兴致勃勃。不仅仅是儿童,我们也经常有这样的体验,一群人一起干活时,精神更好,效率更高。这种结伴活动提高效率的现象被称为“结伴效应”。早在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就对结伴效应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自行车选手在有伙伴的情况下,比单独一个人骑得快,骑车速度提高30%。为了检验这个结果,他又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室实验。

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运动员在比赛时,如果有很多观众为他加油鼓励,他往往能顺利甚至超水平发挥,所以在比赛中东道主更容易获胜。试想,教师上课如果面对稀稀拉拉的学生,无人反应;演员表演如果面对寥寥无几的观众,无人喝彩,那他们的效果和热情都要大打折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观众效应”在起作用。观众效应指出,有人在现场看某人从事一项活动,会对某人产生一种刺激作用。许多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不管是结伴还是有观众,都有可能促进活动的完成。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促进作用的产生只是依靠有他人在场,而并不依赖个体之间有意的竞争。如果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就不属于社会促进研究的范畴了。另外,产生这种促进作用仅仅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有时候,结伴效应和观众会以另一种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社会干扰。

(二)社会干扰

和社会促进作用相反,社会干扰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会干扰他活动的完成,抑制他活动的效率,所以又称为“社会抑制”。

有时候我们写一篇文章或演算一道复杂的习题或者是学习一些新东西,有别人在场时非常容易分心,令人拘束或烦躁。这时我们倒宁愿孤身独处,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以便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有的人第一次走上讲台或走上舞台时,往往会心跳加快,头脑发热,以至于面红耳赤,结结巴巴,甚至把原先准备好的东西都忘得一干二净,似乎他面对的不是观众,而是宣判他生死的法官。在这些时候,同伴或者观众就成了一种干扰因素,阻碍了活动的完成。在社会心理学的早期研究中,这些现象也都得到了证明。比如,有研究表明,如果要求大学生学习一些毫无意义的音节,他们在观众面前学会这些音节花费的时间要比他们在独处的情况下所花费的时间多。许多研究发现,有一个旁观者在场,能减低有关记忆工作的效率。这就从实验上证实了社会干扰作用的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