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各类绿地绿化规划设计

各类绿地绿化规划设计

时间:2022-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园绿地是指各种公园和向公众开放的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含其范围内的水域。公园绿地的绿化规划设计应符合公园的性质、特点和场地特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景观、经济等作用,达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效果。同时稳定的植物群落可以有效地避免病虫害的大发生。公园边缘绿地应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二、各类绿地绿化规划设计

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植物配置不仅能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观,还能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在城市生态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自然式的植物群落景观已经成为园林植物配置研究的主体和发展方向。成功地模拟自然植物群落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二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然交替演变,减少维护管理的投资成本。完美的人工栽培植物群落景观,必须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从丰富多彩的自然群落组成、结构中加以借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的意境美。这样的植物群落不再是简单的乔、灌、藤本、地被的组合,而是要在各层次植物组合的基础上,建立符合群落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的适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图1-1)。

(1)科学性。科学性包括生态性和经济性两个方面。在这样的群落中,必须利用丰富多样的植物材料,充分发挥每种植物的生态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使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共生,使喜阳、耐阴、喜湿、耐旱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和肥力,构成一个长期相对稳定,很少需要人工管理干预的、有序的、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

(2)艺术性。在这样的群落中,既要体现植物的群体美,利用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合理地搭配树群的组合,在平面和立面的构图上,具有优美的林缘线和林冠线,丰富的色彩、季相变化以及体现自然植物配置宁静、深邃的园林意境;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植物的个体美,对于植物的枝、叶、干、花、果实等观赏特点给予充分的展示,让人们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欣赏自然、体味自然;另外,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也要配置得当,充分体现造园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美。

img5

图1-1 上海延中绿地

本章节主要选择了公园绿地中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中的居住区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用地及道路绿地等,从其重要性、绿化特点、绿化基本原则、绿化规划布局、种植设计、植物品种选择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

(一)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是指各种公园和向公众开放的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含其范围内的水域。公园绿地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具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具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它是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系统和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图1-2)。

img6

图1-2 日本上野公园

1.综合公园

综合公园包括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设施完善,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游憩活动的面积较大的绿地。

公园的用地范围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市级公园服务半径按2~3km布置,区级公园服务半径按1~1.5km布置。中小县级城市应按公园服务半径1.5km设置。市级公园面积不小于10万m2,县级城市公园面积可适当小些。

(1)绿化特点和作用。

公园绿地面积大,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美化环境、健全生态、保护植物、防灾救灾都有其自身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生态效应。综合公园面积相对较大,大都位于城市人口密集区,大面积的综合公园绿地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噪声、粉尘,增加空气湿度、氧气浓度,降低风速、屏蔽或吸收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电磁辐射,具有很高的生态效应。植物配置应注重植物生态习性、种植形式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合理性。

②景观效应。综合公园是整个绿地系统中观赏价值最高的一种绿地形式,是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绿化上多采用丰富多样的设计手法,充分考虑公园绿地和周围城市环境及建筑之间的关系、绿地本身的景观构成、景观序列的安排及艺术特色等内容,不仅增强了城市景观的艺术效果,也为市民的室外文体活动和游憩提供了优美的环境空间。

③社会文化功能。在综合公园绿化设计中,不仅要体现景观生态学的原则,而且还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使生态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松、竹、梅、菊表现高洁的情操,游人在游园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居住、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除具有旅游价值、文化教育、休闲游乐的功能外,还折射出城市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城市往往因公园的存在而变得更有文化魅力。

④经济功能。综合公园还具有一定的防灾减灾功能,同时作为预留城市用地,为建设未来城市公共设施提供用地,综合公园的建设还能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2)绿化基本原则。

公园绿地的绿化规划设计应符合公园的性质、特点和场地特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景观、经济等作用,达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效果。种植设计应根据植物的生态作用、景观作用及功能作用(庇荫、空间分割、屏障等)等进行植物的选择,其基本原则是:

①综合公园的绿地率应大于75%,常绿树与阔叶树的比例为3∶7~4∶6之间。

②根据公园的性质与总体规划的要求,应有1~2个树种作为全园的基调树种,使全园的绿化得以统一。在不同的景区又有各自不同的主调树种,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特色。

③绿地种植土壤的理化性状应符合当地有关植物种植的土壤标准。

④种植配置应符合生态、游憩、景观等功能要求,并便于养护管理。

⑤植物种植设计必须体现整体与局部、统一与变化、主景与配景及基调树种、季相变化等关系。应充分利用植物的枝、花、叶、果等形态和色彩合理配置植物,形成群落结构多种和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

⑥种植设计应以乔木为主,并以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速生树与慢长树相结合以及乔、灌、草相结合,使植物群落具有良好的景观与生态效益。同时稳定的植物群落可以有效地避免病虫害的大发生。

⑦基地内原有生长较好的植物,应予保留并组合成景,特别是古树名木要加强保护。新配植的树木应与原有树木相互协调,不得影响原有树木的生长。

⑧种植设计应有近、远期不同的植物景观要求。重要地段应兼顾近、远期景观效果。

(3)绿化规划设计。

根据公园的总体规划,结合不同景观分区、功能分区进行绿化布局,公园绿地布局宜多样统一,简洁而不单调,各分区间需有机联系。公园边缘绿地应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综合公园的内容最丰富,设施齐全,景观分区、功能分区划分的很细,在绿化布局时,根据总体功能分区,可采用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的植物种植形式。可以在主轴线两侧、广场区、建筑周边等区域对植物进行规则式或混合式布局;在安静休闲区域,可以采用自然式的种植形式。

根据绿化规划设计原则,依据苗木现状,选择全园的及各个分区的基调树种,确定出不同区域的密林、疏林、林间空地、林缘等种植方式及树林、树丛、树群、孤植树以及花草地被的栽植点。确定好的景观点,留好透景线。同时,在大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各分区的植物色彩,在娱乐区、儿童区,为创造热烈的气氛,可选用红、橙、黄暖色调的植物品种,增加花卉的用量;在休息区或纪念区,为了创造自然安静、肃穆的环境氛围,可采用绿、紫、蓝等冷色调的植物品种。在表现近景的区域植物之间选择对比色,吸引游人视线;远景绿化可选用色彩简洁的植物品种;在游览观赏区,栽植春季观花,夏季浓荫,秋季彩叶,冬季绿色丛林,形成一年四季季相动态构图(图1-3)。其主要的分区布局为:

①园路两侧绿化。主要干道绿化选用高大、浓荫的落叶乔木和耐阴的地被植物在道路的两侧布置花境,在配置上要以利于交通为原则,并根据周边地形、建筑、景观的需要精心配置;小型园路深入到园中的各个角落,在植物配置上要求丰富多彩,达到步移景异的作用(图1-4)。

img7

img8

图1-3 河北昌黎县东山公园植物种植规划方案

山水公园的园路多依山面水,植物应点缀其中,而不应遮挡视线。平地处的园路两侧绿地应采用乔木、灌木、灌木篱组合配置来分隔空间,使园路时隐时现于林中。

山地中的小路可根据地形的变化,采用自然式的植物配置方式,植物组团要求有疏有密,在有景可观的小路外侧,可以栽植高大乔木、低矮灌木及地被,留出透景线。在无景可观的小路两侧,密植、丛植乔灌木,遮游人视线,使山路隐在丛林之中,形成林荫小路(图1-5)。

在道路交叉口及小型绿岛等游人视线焦点处,可以采用优秀的植物品种进行植物搭配,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图1-6)。

img9

图1-4 日本上野公园

img10

图1-5 桂林两江四湖

②公园入口及广场绿化公园入口大都面向城市主干道,绿化时应考虑与城市街景的衔接,并与大门建筑相协调,同时还要突出公园的特色。规则式的大门,种植设计采用对称式的布局形式,反之,则采用不对称的种植形式。大门前的停车场,则采用封闭式种植,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分离,停车铺装广场,应留有树穴,种植落叶大乔木,利于夏季遮阴,大乔木的分枝点应高于4m,便于停车(图1-7)。

img11

图1-6 上海延中绿地

大门内侧则采用乔、灌、花相结合的布置形式,但不应有碍视线,且有利于交通及游人集散。广场绿化不要影响交通,又要形成景观,休闲广场四周可植高大乔木、灌木进行空间的分割,中间布置地被、花坛,形成宁静的气氛。公园中一般还有与地形相结合的种植灌木、地被、草花、草坪,形成山地、林间、亲水的活动草坪广场。

③小品建筑及水体绿化。小品旁可设置花坛、花台、花境,建筑前可植浓荫冠大的落叶乔木或布置花台等。沿墙可成丛布置灌木及花境。植物要和小品建筑协调统一,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四季色彩变化要丰富。公园水体绿化主要分为水面绿化和岸边绿化,水面可以栽植荷花、睡莲、蒲草、芦苇等水生植物,创造丰富多样的水景景观,但切忌栽植过密,应留出足够空旷的水面空间来展示周围景物的倒影。驳岸的植物配置应结合地形、道路、岸线,有远有近、有疏有密、有断有续、曲曲弯弯,自然成趣(图1-8~图1-10)。

img12

图1-7 日本姬路城

④科普及文化娱乐区绿化。要求以花坛、花境、草坪为主,便于游人集散,可适当点缀大乔木,不宜栽植过多的灌木,以免遮挡游人视线,影响交通。

⑤体育运动区绿化(图1-11)。宜栽植生长较快、高大挺拔、冠大而整齐的树种,以利夏季遮阳;不宜栽植落花、落叶、落果、飞絮、叶面反光的树木品种。球类场地四周的绿化要离场地5~6m,树木的颜色要简单,要选择耐踏草坪。

⑥儿童活动区绿化。选择冠大、挺拔,遮阴效果好的高大乔木,配以体型特殊、色彩艳丽的小乔木、灌木和花卉,吸引儿童的活动兴趣,儿童活动区的四周应植浓密的乔、灌木,形成隔离带。儿童活动区不宜选用带刺植物。

⑦游览休闲区绿化(图1-12)。以全园的骨干树种为主,突出植物景观季相的变化,在植物配置上根据地形的高低起伏和天际线的变化,采用自然组团式的植物配置方式,在路边可设月季园、牡丹园、杜鹃园等专类园。

img13

图1-8 沈阳世博园杭州园

img14

图1-9 沈阳世博园济南园

⑧公园管理区绿化。形式宜简单实用,以绿色为主,使整个区域掩映在树丛中,与其他区域隔离开来。

(4)植物品种的选择。

综合公园的面积大,立地条件及生态环境复杂,游人能够参与的活动项目多,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不仅要遵循一般的规律,还要结合公园的特殊要求,因地制宜,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外地珍贵的驯化后的生长稳定的树种为辅,并充分利用原有树木和苗木,适当密植,苗木规格以大苗为主。优先选择观赏价值高、抗逆性强、病虫害少的树木品种。其选择条件如下:

img15

图1-10 沈阳世博园溪流景观

img16

图1-11 杭州西湖文化休闲景区

img17

图1-12 杭州西湖景区

①植物品种多。由于综合公园的用地面积大、设施全、功能多,是所有绿地形式(除植物园)中应用植物品种最多的一类,在中小城市的综合公园中,可以设置植物标本区,为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提供科普园地。同时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条件。

②植物品种新。由于综合公园的管理队伍专业素质高,在园中可以栽植一些边缘树种进行引种驯化,起到一定的科普、科研的作用。

③植物品种优。综合公园的植物群落丰富,绿量大,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生态条件,可以在园中栽植一些珍稀濒危品种,新优品种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建立一些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品种专类园。

(5)设计实例(图1-13)。

以沈阳南湖公园为例,说明综合公园的种植规划设计方式。

(6)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种植设计应优先选择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品种。

②种植设计中选用外界引入新植物种类(品种)时,必须避免有害物种入侵。

③设计复层种植时,上下层植物及混合栽植的植物品种应符合生态习性要求,避免相互产生不良影响。

img18

图1-13 沈阳市南湖公园植物种植规划方案

④注意地上电力架空线、地下管线的位置,树木距这些设施的水平和垂直距离按国标CJJ 75—9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的要求执行。

2.社区公园

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分为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主要服务对象为周边的小区居民,为了人们比较便利的到达,此类公园的服务半径应在500~800m。

(1)绿化特点和作用。

①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社会效益显著的特点。

②美化街景,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主要的组成,很好地改善了居住区小环境的气候条件。

(2)绿化基本原则。

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是离居民最近的生活、休憩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有益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一般由杏、梨、桃、连翘、榆叶梅及丁香等组成春季景观;由合欢、木槿、栾树、紫薇及应季草花等组成的夏季景观;由银杏、白蜡、枫树类、黄栌及菊科草本植物等组成的秋季景观;以及由松、柏、杉类常绿树、白桦、红瑞木等组成的冬季景观。

植物配置还应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

(3)绿化布局。

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必须规划设计不同的功能分区,同时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进行植物品种的选择与布置。

(4)植物品种的选择。

①以高大阔叶落叶乔木为主,适当减少常绿针叶树的用量。

②植物品种以中生、速生乔木为基调树种,开花亚乔、花灌木为主要树种,多植对人身有益的植物品种(如散发芳香气味的丁香、玫瑰、玉兰等)。

③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的傍晚的游人量要高于白天,选择夜晚散发香气、叶色明亮的植物品种。

(5)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相对于综合性公园,面积虽然较小,但必须采用植物、地形等手段进行空间的分割,满足居民不同的休闲、游玩的需求。

②以绿地为主,增加植物层次,增加绿量,不要采用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以林下广场的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活动空间。

③植物品种以选择乡土树种及病虫害少的树种为主,低矮地被、草坪宜选择耐修剪、耐践踏的易于管理的植物品种。

④慎用带刺、散发特殊气味、飞絮、有毒、易造成人体皮肤过敏、花粉过敏等对居民身体产生危害的植物品种。

3.带状公园

沿城市道路、城墙、水系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称为带状公园。带状公园应具有隔离、装饰街道和供短暂休憩的功能。园内应设置简单的休憩设施,植物配置应考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及园外行人、乘车人对公园外貌的观赏效果。带状公园是绿地系统中颇具特色的构成要素,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职能。带状公园的宽度受用地条件的影响,一般呈狭长形,以绿化为主,辅以简单的设施。带状公园的宽度应根据现场条件而定,但在最窄处必须满足游人的通行、绿化种植带的延续以及小型休憩设施布置的要求。本章节阐述的是滨河带状公园的绿化规划设计(图1-14)。

(1)绿化特点和作用。

城市滨水区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处于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接处,具有两栖性的特点,并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而呈现出生态的多样性。它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是城市的生态肺,也是城市生态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是市民休息、娱乐、观光的理想场所,属于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滨水绿地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使之成为城市景观体系中的精华。

(2)绿化基本原则。

从规划设计入手,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和合理的设计手段,运用生态的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进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使城市的滨水绿地空间真正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①生态规划设计原则。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上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img19

图1-14 沈阳北运河带状公园

主要表现在:

a.保持基址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b.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c.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d.以绿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

e.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②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原则。以顺应基址生态环境、节约物质与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为标准。

(3)滨水绿地布局与景观规划。

①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临水造景,运用美学原理和造园艺术手法,利用水体的优势和独特的景色,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配置游憩设施和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小品,构成有韵律、连续性的优美彩带。使人们漫步在林荫下临河垂钓、水中泛舟,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怡人气息(图1-15)。

②滨水绿地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游览、休息,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img20

图1-15 杭州杨公堤

一般滨水游憩路的一侧是城市建筑,另一侧是水体,中间为绿带。绿带设计手法依自然地形、水岸线的曲折程度、所处的位置和功能要求,对于地势起伏大、岸线曲折变化多的地段采用自然式布置,而地势平坦、岸线整齐,临近宽阔道路干线时则采用规则式布置。规则式布置的绿带多以草地、花坛为主,乔木多以孤植或对称种植为主。自然式布置的绿化带多以树丛为主。树木种类要常绿、落叶树合理搭配,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体现植物的多样性。

③为了减少车辆对绿地的干扰,靠近车行道的一侧应种植一两行乔木或绿篱,形成绿化屏障。

但为了使水面上的游人和对岸的行人看到沿街的建筑,应适当留出透视线,不要完全封闭。道路靠水一侧原则上不种植成排乔木。其原因是影响景观视线,同时树木的根系生长会对驳岸造成损坏。道路内侧绿化宜疏朗散植,树冠线要有起伏变化,植物配置应注重色彩、季节变化和水中倒影,要使岸上的游人看到水面的优美景色。同时水上的游人也能看到滨水绿带的景色和沿街的建筑,使水面景观与活动空间景观相互渗透,浑然一体(图1-16)。

img21

图1-16 桂林两江四湖

(4)绿化规划设计。

滨水绿地绿化包括绿地绿化、驳岸绿化和水域绿化三部分。

①绿地绿化。滨水岸线因原有地形高低起伏不平,常遇到一些台地、斜坡、壕沟,可结合地形将车行道与滨水路分设在不同的高度上。

在台地或坡地上设置滨水路,常分为上下两条:一条临近干线人行道,高程与交通干线一致;另一条设在常年水位线以上。滨水路宽度依地形确定,在斜坡角度较小时用绿化斜坡相连;坡度较大时,用坡道或石阶相互贯通。在平台上可以布置坐椅、栏杆、花架、园灯、小型瀑布和雕塑艺术品等。在码头或小型广场地段,通常在石阶通道进出口的中央或两侧设置雕塑、园灯、坐椅,并在适当的位置留出行人驻足远眺的平台,面积视现场而定。一些突出河湖岸线的半岛地带是滨水游憩林荫路上最具风景表现力和吸引游人的地方,可以根据面积大小和需要布置雕塑、纪念碑、风景树群、小游园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物和广场等。

②驳岸绿化。

a.自然式驳岸。

自然原型驳岸:主要采用植物保护堤岸,以保持自然堤岸的特性,如临水种植垂柳、水杉、白杨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

自然型驳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图1-17)。

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柳枝等;临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img22

图1-17 桂林两江四湖

b.台地型驳岸。对于水陆高差较大,绿地空间又不很开阔的区域,可采用台地式弱化空间的高差感,避免生硬的过渡。即将总的高差通过多层台地化解,每层台地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平台、铺地或者栽植空间,台地之间通过台阶沟通上下层交通,结合种植设计遮挡硬质挡土墙砌体,形成内向型临水空间(图1-18)。

c.刚性工程驳岸。驳岸采用坚硬石材或混凝土,顶部加砌岸墙或栏杆。此种驳岸为传统控制洪水的工程。主要是对曲流裁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砖、石等材料加固岸堤、筑坝、筑堰等。驳岸可与花池、花境结合起来,便于游人接近水面,欣赏水景(图1-19)。

img23

图1-18 桂林两江四湖

img24

图1-19 沈阳南运河

③水域绿化。园林中的水体绿化可以改变单调呆板的环境气氛,水体深度及动态决定栽植植物的品种,栽植水生植物及营造人工湿地时,水深宜为0.1~1.2m。水生植物根据它们的进化过程及生存方式常分为三类:沉水类植物、浮水类植物、挺水类植物,应根据不同的生态和景观要求进行合理搭配(图1-20)。

img25

图1-20 杭州杨公堤水景植物景观

(5)滨水绿地植物生态群落的设计。

植物是恢复和完善滨水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手段,以绿地的生态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在传统植物造景的基础上,除了要注重植物观赏性方面的要求,还要结合地形的竖向设计,模拟水系形成自然过程所形成的典型地貌特征(如河口、滩涂、湿地等),创造滨水植物适生的地形环境,以恢复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品质为目标,综合考虑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另外,在滨水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建设滨水生态保护区,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息地等,建立完整的滨水绿色生态廊道(图1-21)。

①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除常规观赏树种的选择外,还应注重以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植物品种的选择要根据景观、生态等多方面的要求,在适地适树的同时高度重视水滨的复合植被群落,它们对河岸水际带和堤内地带这样的生态交错基础上,还要注重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利用不同地段自然条件的差异,配置各具特色的人工群落。常用的临水、耐水植物见“园林植物选择应用”一章。

img26

图1-21 鞍山市胜利湖滨水游园工程规划方案

②城市滨水绿地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模仿自然生态群落的结构。

具体要求:一是植物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木与高大乔木的层次和组合,应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特征;二是在水滨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林地,在河口和河流分合处创建湿地,转变养护方式培育自然草地,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身地等。这些仿自然生态群落具有较高生产力,能够自我维护,方便管理且具有较高的环境、社会和美学效益,同时,在消耗能源、资源和人力上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6)滨水绿地绿化与有关设施。

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一方面为防护50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滨河带状绿地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类型,本手册结合几个项目总结出的一些设计方法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些基本方法应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滨河绿地。

4.街旁绿地

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也可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

(1)绿化特点和作用。

①是体现一个城市绿化景观形象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街旁绿地一般处在重要的交通节点上,是人流、物流较为集中的场地,常为敞开形式,是城市重要的街景之一,易给过往行人留下深刻印象,因而可作为城市的“名片”,展示城市风貌,体现地方风格。

②作为城市公园的补充,弥补城市公共绿地分布不均的不足。由于城市用地日趋紧张,欲在建成区内开辟大面积、多功能的公园可能性较小,而街旁绿地能充分利用城市零星空地见缝插绿。占地面积小、投资少、见效快、实施可行性大,不仅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又可相对降低建筑密度,有利于城市生态平衡,提高居民生活居住的环境质量。

(2)绿化基本原则。

①街旁绿地的绿化规划设计,在宏观上要与相邻的街道整体风格相统一,和城市设施、周边建筑相协调,共同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街景景观效果,展示城市个性风采。

②在具体设计中,要根据绿地位置、规模、周围环境特色及场地自然条件,以乔木为骨架,形成多层次的复合植物群落,疏密有致、季相丰富,乡土树种与新优品种有机结合,营造出现代城市绿地的新景观亮点。

③街旁绿地的绿化还要满足周围使用者的功能需求。街头绿地因具有尺度亲切、易于接近、使用方便等特征而备受人们欢迎,其绿化要充分考虑室外活动的遮阴、空间围合和隔离等功能要求,为市民创造优美而适宜的环境空间。

(3)绿化规划设计。

①城市广场绿地种植设计。广场绿地是指位于城市规划的道路红线范围以外,以绿化为主的城市广场(绿化所占用地比例应不少于65%,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本章节所阐述的是供市民休息、集会、娱乐等使用的市民广场。

广场绿化种植要根据广场的不同主题、文化内涵或分区的功能特色进行配置。

广场周围用于隔离或遮挡或作背景的绿化,单排的绿化栽植,可在乔木间加种灌木,灌木丛间再加种草本花卉,但株间要有适当的距离,以保证有充足的阳光和营养面积。在株间排列上近期可以密一些,几年以后可以间移,这样既能使近期绿化效果好,又能培育一部分大规格苗木。其内部空间主要可以采取如下种植形式。

a.组团式种植。也是整形式的一种,主要应用在规则式广场内,为避免成排种植的单调感,把几种树组成一个树丛,有规律地排列在一定地段上。这种形式有丰富、浑厚的效果,排列得整齐时远看很壮观,近看又很细腻。可用草本花卉和灌木组成树丛,也可用不同的灌木、乔木和灌木组成树丛。

b.疏林草地。主要应用于自然式布局的广场绿地内,植物组团自然式栽植,疏密有致地进行布局,从不同的角度望去有不同的景致,生动而活泼。这种布置不受地块大小和形状限制,可以巧妙地解决与地下管线的矛盾。自然式树丛布置要密切结合环境,才能使每一种植物茁壮生长,同时,在管理工作上要求较高。

c.花坛式(即图案式)种植。花坛式种植是一种规则式种植形式,装饰性极强,材料选择可以是花草,也可以是可修剪的木本树木,构成各种图案,是城市广场最常用的种植形式之一。花坛或花坛群的位置及平面轮廓应该与广场的平面布局相协调。

②小型沿街绿地绿化设计。小型沿街绿地又称街头小游园,是利用街道交叉点、桥畔、倾斜地或市区其他不规则的用地加以绿化美化,供市民休息、娱乐、健身使用的小型公园绿地。这类绿地在城市中分布广、使用频率高,是城市公园绿地的补充,对城市环境及景观的改善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显著的作用。

小游园的绿化以乔木为主,可用树丛、树群、花坛、草坪等布置。乔灌木、常绿树或落叶树相互搭配,层次要有变化,内部可设小路和小场地,供人们入内休息。街道小游园绿地大多地势平坦,或略有地形起伏,可设计为规则对称式、规则不对称式、自然式、混合式等多种形式(图1-22)。

a.规则式。规则对称式有明显的中轴线,规则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外观比较整齐,能与街道、建筑物协调。规则不对称式整齐而不对称,给人的感觉虽不对称,但有均衡的效果(图1-23)。

b.自然式。没有明显的中轴线,道路为曲线,植物以自然式种植为主,易于结合地形,创造自然环境,舒适活泼,点缀一些山石、雕塑或建筑小品,更显美观(图1-24)。

c.混合式。是规则式和自然式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比较灵活,内容丰富。但空地面积需较大,能组织成几个空间,联系过渡要自然,总体格局应协调,不可杂乱(图1-25)。

③步行街道绿地绿化设计。在市中心地区的重要公共建筑、商业与文化生活服务设施集中的地段,设置专供人行而禁止一切车辆通行的道路称步行街道。如沈阳的太原街,大连的天津街等。

绿地种植要精心规划设计,与环境、建筑协调一致,使功能性和艺术性呈现出较好的效果。植物种植要特别注意植物形态、色彩,要和街道环境相结合,树形要整齐,乔木要冠大浓荫、挺拔雄伟,花灌木无刺、无异味,花艳、花期长。特别需考虑遮阳的要求,在休息空间应采用高大的落叶乔木,夏季茂盛的树冠可遮阳,冬季树叶脱落,又有充足的光照,为顾客提供不同季节舒适的环境。地区不同,绿化布置上也有所区别,如在夏季时间长,气温较高的地区,绿化布置时可多用冷色调植物;而在北方则可多用暖色调植物布置,以改善人们的心理感受。此外,在街心适当布置花坛、雕塑,以增添步行街的识别和景观特色。

img27

img28

图1-22 北京北二环绿地

img29

图1-23 沈阳市长白岛广场植物种植规划方案

img30

图1-24 沈阳市辽宁省省委花园绿地设计方案

(二)防护绿地

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化用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img31

图1-25 某混合式小游园设计方案

1.绿化特点和作用

(1)防护林植物群体具有物理阻挡作用,如降低风速,减弱强风及强风所夹带的沙、尘等对城市的侵袭。

(2)防护林植物根系对土壤的拉结和地被植物对土壤的覆盖可防止径流,起到固沙保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3)防护林通过植物枝叶的光合作用、吸附作用、遮蔽作用等可吸收、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毒有害气体,吸滞烟尘,降低噪声,净化水体,净化土壤,杀灭病菌,降温保湿,发挥卫生防护作用。

(4)通过艺术性的营造,防护林还可美化城市。

(5)对于公园绿地中绿化用地所占的比例,在《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中有明确规定,应遵照执行(见表1-1)。

表1-1 公园内部用地比例表  (%)

img32

注:Ⅰ——园路及铺装场地;Ⅱ——管理建筑;Ⅲ——游览、休憩、服务、公共建筑;Ⅳ——绿化用地。

2.绿化规划设计

(1)防风林。

防风林是指在城市外围利用森林的防护、绿化、净化、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功能,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

①防风林带的结构。包括透风林带、半透风林带和不透风林带(图1-26)。

img33

图1-26 防风林带的结构

不透风林带是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和灌木相结合组成,防护效果好,能降低风速70%左右,但是气流越过林带会产生涡流,而且会很快恢复原来的风速。半透风林带是在林带两侧种植灌木。透风林带则是由林叶稀疏的乔灌木组成,或者用乔木不用灌木。

img34

图1-27 防风林带规划设计

②防风林带的规划设计(图1-27)。

a.城市防风林一般由主林带和副林带组成。

b.主林带每带宽度不小于10m,副林带的宽度不小于5m。

c.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布置,以便阻挡从侧面吹来的风。

d.防风林设在被防护的上风方向,并与风向垂直,如果受地形或其他因素限制,可有30°偏角,但不大于45°。

e.防风林的树种选择,一般选用深根性的或侧根发达的乡土树种,同时要选择展叶早的树种。

f.防风林带可结合地形、环境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成市郊公园、果园,或与农田防护林结合,达到“一块绿地,满足多种功用”的综合功能。

(2)城市铁路防护林带。

铁路防护绿地是指在道路两侧营建的以保护路基、防止风沙和水土流失、隔音为主要目的的防护林。铁路绿地规划设计是在保证火车安全行驶的前提下,在铁路两侧进行合理的绿化,可起到美化、减少噪声、保护铁路免受风、沙、雪、水侵袭的作用,并能起到保护路基的作用(图1-28)。铁路绿化设计应掌握以下原则:

①在铁路两侧种植的乔木距铁路外轨不小于10m,灌木不小于6m。

img35

图1-28 沈阳长大铁路沿线种植设计方案

②在铁路上边坡采用草本或矮灌木护坡,防止雨水冲刷,不能种乔木,以保证行车安全。

③铁路通过市区或居民区,在可能条件下应当留出较宽的防护林带种植乔灌木,林带宽度在50m以上为宜,以减少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④在道路与铁路平交时应留出50m的安全视距,距公路中心400m之内不可种植遮挡视线的乔木。以平交点为中心构成100m×800m的安全视阈,使汽车司机能及早发现过往的火车。

⑤铁路转弯处内径在150m内不能种植乔木,可种植草坪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机车信号灯处1200m内不得种植乔木,可种植小灌木及草本花卉。

⑦铁路绿化设计可参考高速公路线形的设计及交叉口的设计。

(3)卫生防护林。

卫生隔离林主要是建设在工业企业与城市其他区域之间的卫生防护林。工业企业是污染城市空气的主要来源,一般大量散发出煤烟粉尘、金属粉末,在其中夹杂着不同的有毒气体,侵蚀着人们的机体,甚至危及生命,植物中乔灌木能起到过滤作用,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同时部分有毒气体被植物所吸收,因此在工业企业与居住之间营造卫生防护林,对净化城市空气,保护环境卫生是很重要的。

卫生防护带的树种选择:尽量选择对有害物质抗性强,或能吸收有害物质的树种。

(三)附属绿地

附属绿地指城市建设用地中除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市政设施用地中的绿地等。

1.居住区绿地

城市居住用地内除社区公园之外的绿地。其特点为分布广泛,使用率极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对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身心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1-29)。

img36

图1-29 各类绿地分布示意图

(1)绿化特点和作用。

①生态功能。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体,有利于改善小气候条件,能起到调节气温、降低风速、净化空气、防止噪声的作用。

②美学及精神功能。良好的绿化环境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谐相处,既可以为居民提供优美的视觉享受,又可以满足人们渴望交往、受人尊重等精神方面的要求。

③减灾防灾的功能。在地震、战争时能利用绿地疏散人群,有着防灾避难、隐蔽建筑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

④经济效益。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使房地产升值潜力加大。

(2)居住区绿地的组成。

居住区绿地是指城市居住用地内除社区公园之外的绿地。按照不同的服务对象、使用范围及新的绿地分类标准,可将居住区绿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组团绿地、配套公建绿地、宅旁绿地和居住区道路绿地。

(3)绿化基本原则。

①统一规划,合理组织,分级布置,形成系统。

②尊重现有的场地状况,充分利用现状条件。

③充分考虑居民的使用要求,突出“家园”的环境特色。

④在植物配置上,既要考虑发挥绿地的卫生防护及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又要形成自己的景观特色。

(4)绿化规划设计。

居住区绿地规划布局要以人为本,从使用功能出发,在空间层次划分、住宅组团结合、景观序列布置、小区识别性等方面应体现地方特色,创造良好的功能环境和景观环境,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①居住区小游园。居住区小游园多数布置在小区中心,一般与小区级道路相连,方便居民游园及休息,面积至少不低于0.4万m2,服务半径300~500m。小游园的平面布置形式有规则式、自由式、混合式三种,其绿化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原有植物,既可以形成有特色的小区中心绿地,又可以快速形成郁郁葱葱的小区绿化环境(图1-30)。

a.规则式。整个平面布局采用几何图形的方式布置,具有整齐、庄重的特点,但不够活泼自然,一般不单独使用。

b.自然式。以模仿自然为主,布局灵活,道路、广场以不规则的自然曲线为构图,绿化配置模仿自然植物群落,易于创造自然而别致的环境特色,在小区游园的规划中应用较为普遍。

img37

图1-30 日本某居住区小游园

c.混合式。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可根据地形和功能特点,灵活布置。既可以与建筑相协调,又可以体现自然优美的环境特点,反映不同的空间景观效果,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布局模式。

②组团绿地。

a.庭院式组团绿地。可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的布局形式,不设专门出口和管理房,设有花坛、艺术小品、坐凳等供居民使用。

b.林荫道式组团绿地。布局上大多采用规则式,沿组团绿地平面的长轴构成一定的景观序列,根据绿地长度和宽度布置数个各有特点、风格协调的活动场地。构成组团绿地空间范围的乔木树丛配置,可以结合组团绿地周边的居住区道路绿化和住宅建筑前后的宅旁或宅间绿地的绿化布置,在形成组团绿地空间的同时,适当地减少组团绿地范围内高大乔木的配置数量,有利于形成开敞的组团绿地空间序列。

c.山墙间组团绿地。这种组团绿地的空间环境组织可结合其周围的道路绿化和宅旁宅间绿地的绿化布置,利用乔木树丛疏导夏季气流,阻挡冬季北来寒风。

d.结合公共建筑社区中心的组团绿地。这类组团绿地一般面积较大,四周环境较为复杂,空间较为开敞,绿地与公共建筑、社区中心的专用绿地相互渗透,无明确界线。布局上一般使活动场地与社区中心紧密联系。

e.临街组团绿地。这类形式在布局中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一般采用规则式布局,与组团道路和街道均构成交通联系。绿地中临街一侧,常布置模纹花坛,突出其美化街景的作用;靠近住宅建筑的一侧,应加强绿化屏障,减少街道交通对住宅环境的不利影响。

③儿童游戏场。儿童游戏场地的绿化设计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爱好和游戏玩耍特点,在场地内除了栽种大乔木进行遮阴外,还要采取丰富多样、色彩艳丽、对儿童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灌木、花卉等,使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亲近大自然,感知自然节律,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④宅旁绿地。

a.绿化布局、树种的选择要体现多样化,绿化布置需要注意尺度感,以免由于树种选择不当而造成拥挤、狭窄的不良心理感应。树木的高度、行数、大小要与庭院的面积、建筑间距、层数相适应。行列式住宅易造成单调感,可以选择不同的树种和布置方式,作为识别不同住宅单元的标志(图1-31)。

b.住宅周围常因住宅楼的遮挡而造成大面积的阴影,需要注意耐阴树种的配置,以保阴影部位良好的绿化效果。

c.树木的栽植不要影响住宅的通风采光,特别是南向窗前不宜栽植乔木,尤其是常绿乔木,在冬天由于常绿树木的遮挡,使室内晒不到太阳,而有阴冷之感。一般大乔木宜在窗外5m之距栽植。

d.墙基、角隅的绿化,使垂直的建筑墙体与水平地面之间以绿色植物过渡,如马蔺、荷兰菊、连翘等,角隅栽植京桃、丁香、五角枫等,使沿墙处、屋角绿树茵茵,打破呆板、枯燥、僵直的感觉。

e.多种攀援植物,以绿化花架、墙面、围栏、矮墙提高居住区立体绿化效果,遮蔽观感不雅之物,如攀援植物有五叶地锦、爬山虎、山葡萄等。

img38

图1-31 上海华府天地住宅区

⑤配套公建绿地。这类绿地应结合周围环境,发挥其作为居住区绿地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配套公建所属绿地与居住区其他绿地相邻布置,可以通过精巧低矮的花围墙,使绿化空间相互渗透、相互增景,扩大绿色视野。

⑥道路绿地。居住区的主要道路应绿树成荫,植物配置方式和树种选择应不同于城市街道,形成不同于市区街道的气氛,使乔木、灌木、绿篱、花卉、地被相结合,显得更为生动活泼。居住区道路和小区路车辆交通较多,栽植上要考虑行人的遮阴与交通安全,应选用枝叶茂盛的落叶或常绿乔木作为行道树,在人行道与居住建筑之间可多行列植或丛植乔灌木,以起到防尘、隔音和遮挡视线的作用。行道树选择姿态优美的落叶乔木,具有夏季遮阴、冬季透光、树形尤佳的优点(图1-32)。

(5)植物品种的选择。

居住区植物配置朝植物的多样性方向发展。按复层式方式配置,讲究提高单位面积绿量,提高群落的生态效益,创造出春花、秋实、夏荫、冬青的情调。目前适合的树种有100种之多,常用骨干树种有50多种。树种选择的原则为:

img39

图1-32 上海华府天地住宅区

①考虑绿化功能的需要,以树木花草为主,提高绿化覆盖率,以期起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②要考虑四季景观及早日普遍绿化的效果,采用常绿树和落叶树,乔木和灌木,速生树和慢长树,重点与一般相结合,不同树形、色彩变化的树种的配置。

③植物材料的种类不宜太多,又要避免单调,力求以植物材料形成特色,使统一中有变化,各组团、各类绿地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又各有特色树种,如玉兰院、丁香路、樱花街等。

④居住绿化是项群众绿化工作,以选择生长健壮、管理粗放、少病虫害、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还可栽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特别是在庭院内、专用绿地内可多栽植既好看又实惠的植物,如桃、刺槐、樱桃、玫瑰、葡萄、连翘等。花卉的布置使居住区增色添景,可大量种植宿根球根花卉及自播繁衍能力强的花卉,以省工节资,又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如美人蕉、蜀葵、玉簪、芍药、景天、波斯菊、马蔺等。

⑤要多用攀援植物,以绿化建筑墙面、各种围栏、矮墙,提高居住区立体绿化效果并用攀援植物遮蔽丑陋之物,如五叶地锦、山葡萄、常春藤、紫藤等。

⑥在幼儿园及儿童游戏场,忌用有毒、带刺、带尖以及易引起过敏的植物,以免伤害儿童。在运动场、活动场不宜栽植大量飞毛、落果的树木。

(6)绿化规划指标。

居住区绿地率:

①别墅类50%以上。

②居住区(30000~50000人)45%以上。

③居住小区(7000~15000人)35%以上。

④居住组团(1000~3000人)30%以上。

⑤旧城区居住绿地应化整为零,范围上扩点为面,见缝插绿,充分利用边角地及天台屋面以增加绿化覆盖面积。

2.公共设施绿地

公共设施绿地就是指公共设施用地内的绿地。公共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包括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及其他公共设施用地(图1-33)。

img40

图1-33 北京某银行临街街景

(1)绿化基本原则。

①公共事业庭园环境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化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其临街界面的景观效果。

②要体现时代精神,绿化效果要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单位性质和特点。

③以自然绿色植物为主要要素,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景观(图1-34)。

④近远期相结合,便于实施与管理。

(2)绿化规划布局。

①规则式布局。以庭园建筑的形式及建筑空间布局作为庭园环境表现的主体,它与庭园总体规划布局关系密切,绿色植物造景围绕各种建筑户外空间规整布置(图1-35)。

img41

图1-34 辽宁省省政府院内种植设计方案

img42

图1-35 北京保险公司街景

②自然式布局。没有明显的对称轴线或对称中心,绿地外形轮廓或直或曲,自由变化,并以自然山水、植物为表现题材,景观塑造多模仿自然生态景观,具有灵活多变、自然优美的特点,是现代人向往自然、返璞归真、寻求自然美的具体表现。树木配置以孤植树、树丛、树群和树林为主,不用规则整齐修剪的绿篱,以自然的树丛、树群或林带来划分和组织庭园绿地空间,草坪亦多采用不规则的自然形状。

③混合式布局。规则式种植与自然式种植有机结合,以一种形式为主,另一种形式为辅,或者两种形式并重均可。也可以将规则式与自然式完全融合,不分彼此,形成一种被称为“抽象式”的布局形式。

(3)绿化技术指标。

①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0%。

②宾馆、疗养院的绿地率不低于35%。

③学校、医院、科研机关的绿地率不低于35%。

④体育场馆、文化宫等娱乐用地率在35%以上。

⑤临街大型公共建筑宜在用地范围内开辟前庭绿地。

3.工业绿地

在工业用地内的绿地。工业绿地在改善工厂环境、保护工厂周围地区免受污染、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工业城市,工业绿地分布广、数量多,对城市绿化的总体水平具有较大的影响。

(1)绿化特点和基本要求。

工业绿地由于工业企业的生产活动而有着与其他绿地不同的特点,而各种性质、类型的工业企业因为生产工艺的差异,对环境的影响和要求也不尽相同。

①保证工厂绿地有一定规模,并形成系统。

②工厂绿地规划应满足生产及环境保护的需求。

③工厂绿地设计应妥善处理绿化与管线的关系。

④根据生产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树种和种植形式。

(2)绿化规划设计。

根据绿地在工厂所处位置及作用不同,可分为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①厂前区绿地设计。厂前区作为工厂的“窗口”地带,其绿地从设计形式到植物选择搭配以及养护管理,要求都比较高,要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多采用自然式和规则式相结合的混合式布局。

a.大门。是工厂的出入要道,绿地布置首先要考虑方便交通,其次要与建筑物的形体色彩相协调,与街道景观相呼应,形成绿树成荫,或多姿多彩的景象。大门两侧围墙可利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美化造景。

b.行政管理建筑环境。包括行政办公室及技术科室、食堂、招待所、幼儿园、大礼堂等建筑,这些建筑物多位于厂前区,周围环境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植物景观布景。为了取得较好的绿地景观效果,一般靠近建筑物附近采用规则式布局,与建筑容易调和,并有利于人流出入和衬托建筑物造型。远离建筑物的块状绿地可根据地形的变化而采取自然式布局。如果绿地面积较大,还可以设计供职工休憩、社交及各种文化娱乐、体育锻炼的小游园。

②工厂道路绿地。工厂道路是厂区的动脉,贯通厂内外交通,并将厂内各区、车间、部门的小块绿地、花坛、小游园等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厂区绿地系统。道路绿地要选择适宜工厂立地条件的优良行道树种,要求形态美观、树冠高大、枝繁叶茂;耐修剪、适应性和抗污染力强、病虫害少;较少产生污染环境的落花、落果等。

③工厂休憩绿地。休憩绿地的设置是为了创造一种满足职工在工作之余恢复体力、松弛精神、调剂心理需要的幽雅环境。休憩绿地大小应据厂内环境条件而异,一般可按每班25%的工人计算,每人约占40~60m2,短时间休息的,每人可按6~8m2计算。

④工厂各类车间环境绿地。车间周围环境绿地比一般绿地种植设计要复杂得多。必须调查了解生产车间生产特点及绿地景观与绿地面积的要求,工厂对周围环境绿地的喜爱和要求等。一般情况下,车间出入口、休息室旁、窗口附近等是车间绿地建设的重点,其他地方绿地布置宜简洁,满足主要功能要求即可。

⑤工厂周边防护绿地。周边绿地是指沿工厂边界线内侧的绿地。多数工厂以围墙与外界分割,所以一般沿围墙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带,起防风沙、防污染、减少噪声以及遮挡、隐蔽和美化环境等作用。

(3)植物种类选择。

由于工业企业庭园绿地土壤条件差,地上、地下各种管线密布,有害气体、液体、尘埃等环境污染严重,所以必须规划选择一批能够适应工厂环境条件和正常生长发育,满足工厂绿地各种不同功能要求的树种及花草,这是关系到工业企业庭园绿地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

工业企业庭园绿地植物种类选择除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种类外,还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①依各类工厂排出的污染物质和污染程度不同选择植物,如抗二氧化硫的有柏树、杨树、刺槐、桑树、黄杨、菊花等;抗氯化氢的有龙柏、杨树、刺槐、国槐、小叶女贞、美人蕉等。

②依工业企业的生产工艺要求选择植物。有些工业企业的生产工艺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如精密仪表工厂、无线电厂、光学仪器厂、实验室等对空气洁净度要求较高,绿地种植规划宜选择具有较强的阻滞尘埃、净化空气、降低飘尘等作用的树种,以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的正常运行。

③依照管理要求选择树种。在企业绿地管理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宜选用繁殖、栽培及养护管理容易或粗放的植物种类。应用花草与地被植物时,要选择自播繁殖能力强的种类,如紫茉莉、波斯菊、蜀葵、黑心菊等,并多选用适应性较强的宿根、球根花卉,如玉簪、美人蕉、萱草等。

④确定骨干、基调树种。骨干树种要求树种具有寿命长,生长稳定,抗病虫、抗污染性强等习性特点。基调树种是指能够适应工厂多数区域种植,用量大,容易成活和管理的绿化树种。

⑤树种配比。工业企业绿地植物种类多样,各类植物之间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方能发挥绿地的综合功能效益。树种配比除注意乔木与灌木比例外,还要有适当的常绿与落叶比例,一般常绿与落叶树种比例为1∶16∶1。

(4)绿地技术指标。

①一类工业30%以上。

②二类工业35%以上。

③三类工业40%以上。

4.城市道路绿化

城市道路绿地是指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可进行绿化的用地。道路绿地分为行道树绿带、分车带绿带、交通岛绿地、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绿地。

(1)绿化特点和作用。

①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绿地对提高城市绿地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道路绿地在构成城市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中起着联系和沟通不同空间界面、不同生态系统、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型绿地的重要作用,是构成城市完整的“点、线、面”绿色系统的纽带。

②净化空气、保护环境。道路绿地建设可对除尘、降噪、杀菌、降低路面辐射热、吸收汽车尾气等起到重要作用。

③组织交通,保证行人、行车安全。营建道路绿地,一方面有利于人车分流,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车辆之间的互相干扰,解决部分交通安全问题。

④形成景观、美化环境。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丰富的植物结构及色彩搭配形成优美的景观,对美化市容市貌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⑤形成生态廊道,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⑥防灾屏障及救灾通道,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2)道路绿地率指标。

道路绿地率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在规划道路红线宽度时,应同时确定道路绿地率。我国建设部规定:在规划道路红线宽度时,应同时确定道路绿地率。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

②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③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④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提高道路绿地率,使城市的绿化风貌与景观特色更好地体现。

(3)绿化基本原则。

①合理布局道路绿地,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小于1.5m;主干道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m;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小于1.5m;主、次干路中间分车绿带和交通岛绿地不能布置成开放式绿地;路侧绿带尽可能与相邻的道路红线外侧其他绿地相结合(图1-36)。

②绿化要注意地方特色,体现道路景观特色。同一道路的绿化应该有统一的景观风格,不同路段的绿化形式应有所变化;同一路段上的各类绿带,在植物配置上应相互配合并应协调空间层次、树形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的关系;园林景观路应与街景相结合,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主干路应体现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风貌;毗邻山、河、湖海的道路,其绿化应结合自然环境突出自然景观的特色(图1-37)。

③选择适宜的树种和地被植物。道路绿化应选择适应道路环境、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且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行道树应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浓荫、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树种。绿篱植物和观叶灌木应选择萌芽力强、枝繁叶茂、耐修剪的树种。地被植物应选择茎叶茂密、生长势强、病虫害少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观叶、观花植物。其中草坪地被植物应选择萌蘖力强、覆盖率高、耐修剪和绿色期长的种类。

img43

图1-36 北京某街道绿化

img44

图1-37 北京二环北路绿化

(4)绿地布置形式。

①一板二带式。为最常见的形式。在车行道两侧人行道分割线上种植行道树。简单整齐,用地经济,管理方便。

②二板三带式。在分隔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中间绿化,并在道路两侧配置行道树构成二板三带式绿带。这种形式适于道路宽阔、绿带较大,生态效益显著的道路。

③三板四带式。利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四条绿带。其绿量大,庇荫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人车安全,解决了各种车辆混合互相干扰的矛盾。

④四板五带式。利用三条分隔带将车道分为四条而规划为五条绿化带,以便各种车辆上行、下行互不干扰,利于限定车速和交通安全。

(5)绿化规划设计。

①行道树绿带设计。行道树是在道路两侧有规律地种植浓荫乔木而成的绿带,是街道绿化最基本的形式。

a.行道树种植方式。常用的有树带式、树池式两种。树带式为以行道树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形成连续的绿带,一般宽度不小于1.5m,在交通、人流不大路段用这种方式。树池式为在交通量较大,行人较多而人行道又窄的路段,行道树之间采用透气性路面铺装。树池上宜覆盖池箅子(图1-38)。

b.行道树的株距。行道树定植株距,应以其树种壮年期冠幅为准,最小种植株距应为4m。综合考虑苗木规格、生长速度,交通和市容的需要等。不同城市行道树株行距略有不同,逐渐趋向于大规格苗木,加大株距和定植株距,有4m、5m、6m、8m不等。行道树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最小距离宜为0.75m。

img45

图1-38 行道树种植方式示意图

c.行道树的定干高度。行道树的定干高度应根据其功能要求、交通状况、道路性质、宽度,以及行道树与车行道的距离、树木分枝角度而定。分枝角度大者,干高就不得小于3.5m;分枝角度较小者,也不能小于2m。

d.种植行道树其苗木的胸径。快长树不得小于5cm,慢长树不宜小于8cm。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行道树绿带应采用通透式配置。

②分车绿带及路侧绿带绿化规划设计。在分车带上进行绿化,称为分车绿带,也称为隔离绿带。一般绿化带和车行道宽度比在1∶5~1∶10之间较为协调。通常宽度为4~5m,最低不能小于1.5m。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应形式简洁,树形整齐,排列一致。中间分车绿带应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炫光,两侧分车绿带宽度大于1.5m的,应以种植乔木为主,并宜与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绿化带设计在满足交通安全前提下,应重点考虑美化作用,形式多样,色彩丰富,有一定高度变化。

分车绿带的种植可分为封闭式种植和开敞式种植。

a.封闭式种植。形成植物封闭道路的效果,在分车带上种植单行或双行的丛生灌木或慢生常绿树,当株距小于5倍冠幅时,可起到绿色隔墙的作用。在较宽的隔离带上,种植高低不同的乔木、灌木和绿篱,可形成多种树冠搭配的绿色隔离带,层次和韵律较为丰富。

两侧绿篱,中间是大形花灌木和常绿松柏类、高大乔木或宿根类花卉间植。这种形式绿化效果较为明显,绿量大、色彩丰富,高度也有变化。缺点是修剪管理工作量大,管理不到位或路口转角处处理不好时会影响司机视线。

两侧绿篱,中间宿根类花卉和小花灌木或草花间植。绿化效果也较为明显,色彩丰富,高度变化不如上一种明显。修剪工作量大,对司机视线没有影响。

单侧绿篱(多在慢车道一侧)和宿根花卉、草坪搭配,绿篱有直线的也有曲线的,形式较为新颖,绿化效果较好。

图案式绿化带。城市新区、开发区新修的道路十分宽阔,其中绿化带宽多在5m以上,单排绿化带宽达10m以上,以灌木、花卉、草坪组合成各种图案,有几何形也有自由曲线形的,修剪整齐,色彩丰富,装饰效果好,和现代建筑搭配协调,十分流行。

b.开敞式种植。在分车带上种植草皮、低矮灌木或者较大株距的大乔木,以达到开朗、通透的效果。大乔木的树干应该裸露。

以乔木为主的绿化带是一种应大力提倡的绿化带种植形式,绿量最大,环境效益最为明显,主干高3.5m以上,对交通无任何影响,树下可植耐阴草坪和花卉,美化效果明显。特别适合宽阔的城市道路,能有效改变道路的宽高比,营造适宜的道路空间尺度。乔木管理容易,寿命长,绿化效果稳定持久(图1-39)。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形式,还有各种形式相结合形成的一些布置方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最合理地处理好建筑、交通和绿化之间的关系,使街景统一而富于变化。在一条较长的道路上,根据不同地段的特点,可以交替使用开敞和封闭的手法,这样既能照顾到各个地段上的特点,也能产生对比效果(图1-40)。

img46

图1-39 沈阳市北陵大街绿化改造方案

路侧绿带是指布设在人行道边缘与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路侧绿带的种植设计应根据其相邻用地性质、防护和景观要求进行划分,并应注意保持在路段内的连续与完整的景观效果(图1-41)。

③交叉路口、交通岛的绿地绿化设计。

a.交叉路口。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相交之处。种植设计需先调查其地形、环境特点,并了解“安全视距”。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道路交叉口转弯处必须留出一定距离,使司机在这段距离内能看到对面或侧方开来的车辆。

根据两条相交道路的两个最短视距,可在交叉口平面图上绘出一个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此三角形内不能有建筑物、构筑物、广告牌以及树木等遮挡司机视线的地面物。在视距三角形内布置植物时,其高度不能超过0.7m,宜选低矮灌木、丛生花草种植(图1-42)。

img47

图1-40 北京某街路绿化

img48

图1-41 北京某街路绿化

img49

图1-42 北戴河街道游园设计

b.交通岛。是指为便于管理交通而设于路面的岛状设施,一般高出地面10cm以上。常见的交通岛形式有中心岛、导向岛、立体交叉、绿岛。交通岛周边的植物配置宜增强导向作用,在行车视距范围内应采用通透式配置。中心岛绿地应保持各路口之间的行车视线通透,布置成装饰绿地(图1-43)。立体交叉绿岛应种植草坪等地被植物。草坪上可点缀树丛、孤植树和花灌木,以形成疏朗开阔的绿化效果。桥下宜种植耐阴地被植物。墙面宜进行垂直绿化。导向岛绿地应配置地被植物。

img50

图1-43 中心岛绿化方案

④交通广场。主要目的是有效地组织城市交通,包括人流、车流等,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分两类:一类是城市内外交通汇合处,主要起交通转换作用,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前广场(站前交通广场);另一类是城市干道交叉口处交通广场(环岛交通广场)。

a.车站广场。是城市对外交通的重要进出口,往往形成外地旅客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因此,绿化以及园林构筑物等都应该反映一个城市的风貌,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协调,给旅客留下美好的印象。绿地布局与广场总体布局统一,成为广场的有机部分,更好地发挥其主要功能,符合其主要性质要求。如休闲区规划应以落叶乔木为主,冬季有阳光穿过,夏季又可遮阴,满足户外活动的需求。绿地规划应具有清晰的空间层次,配合周边建筑、地形,构成优美的广场景观体系。

b.环岛交通广场。地处道路交汇处,尤其是四条以上的道路交汇处,以圆形居多,三条道路交汇处常常呈三角形。环岛交通广场的位置重要,通常处于城市的轴线上,是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城市道路的对景、端景之处。绿化应内部疏朗,周边隔离,以图案式种植为主,同时应简洁淡雅,不作繁杂或过于突出的造景或装饰,配合高大乔木及开阔的草坪,种植的纹样应当和周围建筑风格协调。

⑤停车场绿化设计。为降低夏季车辆内部温度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停车场周边应种植高大庇荫、抗污染的乔木,并宜种植隔离防护绿带;在停车场内宜结合停车间隔带种植高大庇荫乔木。为保证停车安全,停车场种植的庇荫乔木可选择行道树种。其树木枝下高度应符合停车位净高度的规定:小型汽车为2.5m;中型汽车为3.5m;载货汽车为4.5m。

⑥树种选择的原则。

a.选择冠幅大、枝叶茂密的树种。夏季形成大片绿荫,可降低温度、避免曝晒行人。

b.以耐瘠薄土壤的乡土树种为主。城市中土壤瘠薄,且多栽植在道旁、路肩、场边。受各种管线或建筑物基础的限制、影响,树体营养面积很少,补充有限,因此,选择耐瘠薄土壤习性的树种尤为重要。

c.具深根性。营养面积小,而根系生长很强,向较深的土层伸展仍能根深叶茂。根深不会因践踏造成表面根系破坏而影响正常生长,并能抵御一般摇、撞与暴风袭击而巍然不受损害。

d.耐修剪。广场树木的枝条要求有一定高度的分枝点(一般在2.5m左右),侧枝不能刮碰过往车辆,并具有整齐美观的形象。因此,每年要修剪侧枝,树种需有很强的萌芽能力,修剪以后能很快萌发出新枝。

e.抗病虫害与污染。病虫害多的树种不仅管理上投资大,费工多,而且落下的枝、叶,虫子排出的粪便,虫体和喷洒的各种灭虫剂等,都会污染环境,影响卫生。所以,要选择能抗病虫害,且易控制其发展和有特效药防治的树种,选择抗污染物的树种,有利改善环境。

⑦道路绿化与有关设施。

a.道路绿化与架空线。在分车绿带和行道树绿带上方不宜设置架空线。必须设置时,应保证架空线下有不小于9m的树木生长空间。架空线下配置的乔木应选择开放形树冠或耐修剪的树种。树木与架空电力线路导线的最小垂直距离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 树木与架空电力线路导线的最小垂直距离

img51

b.道路绿化与地下管线。新建道路或经改建后达到规划红线宽度的道路,其绿化树木与地下管线外缘的最小水平距离宜符合表1-3的规定;行道树绿带下方不得敷设管线。

表1-3 绿化树木与地下管线外缘的最小水平距离

img52

当遇到特殊情况不能达到表1-3中规定的标准时,其绿化树木根颈中心至地下管线外缘的最小距离可采用表1-4的规定。

c.道路绿化与其他设施。

表1-4 绿化树木根颈中心至地下管线外缘的最小距离

img53

树木与其他设施的最小水平距离应符合表1-5的规定。

表1-5 树木与其他设施的最小水平距离

img54

(四)生产绿地

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1.生产绿地的重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的一项基础建设正在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城市园林绿化材料生产部门的城市园林苗圃,在这一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城市园林绿化的材料主要是树木、花卉、草坪。这些材料不仅要有相当的数量,而且要有丰富的种类、较高的质量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因此,一个城市必须有一定面积的园林苗圃来生产符合城市园林绿化所需求的苗木。没有苗圃生产出数量多、质量高的树苗,要想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不切实际的,从而,加强园林苗圃建设,扩大苗木生产,提高苗木质量,是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保障。

2.生产绿地的用地选择

选择苗圃地得当与否,直接影响苗木的产量、质量和育苗成本以及城市生态景观,因此,合理选择苗圃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恰当的地理位置。

园林苗圃地一般选择在省道、国道旁的城郊农业用地或荒山,要求交通方便,道路良好,有利于运输,既能保证电力的正常供应、劳动力和技术管理的投入,又能缩短苗圃地与城镇运输距离,降低成本,提高绿化苗木成活率,尤其对培育大苗移栽,要使用5~8t的吊车装卸,交通方便与否极为重要。盆栽苗圃最好选在主要公路两侧或苗圃较为集中以及能集中经营的城镇附近。

(2)选择适宜苗木生长的地形条件。

农用地建苗圃,地形地势开阔,对苗木花卉生长无多大影响;若山地地形复杂,应选择坡度适中的山地,一般坡度为1°~3°,最大坡度不超过5°。如果要选择在坡度较大,同时土壤较黏的地方作苗圃地,可采用梯田种植方式,这样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不同苗木品种其生物生态学特性不同,对地形的坡向要求也不同,应选择适宜树种苗木种植,以达最佳栽植效果,如阳坡面日照时间长,温度相对较高,有利于培育阳性树种苗木,苗木的光合作用强,营养物质积累多,生长快、质量好;阴坡面日照短,温度相对较低,适宜培育阴性树种苗木或较耐阴的苗木,或者幼小耐阴苗放在阳坡培育,然后移植到阴坡;半阴坡适宜培育中性树种苗木。另外,应根据具体坡面位置不同来选择种植的苗木,下坡种植对土壤和水湿条件要求较高的苗木,上坡种植抗性较强的苗木。

3.生产绿地的合理布局

苗圃、花圃等生产绿地,一般应设置在城市近郊。大城市的园林苗圃,应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市区周围,以便就近出圃,缩短运输距离,提高苗木成活率。同时,生产绿地的布局应综合考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结合,远期要建立的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绿地,均可作为近期的生产绿地。这类生产绿地的设置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就地育苗,又可熟化土地、改善环境,为远期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4.生产绿地的规模

园林苗圃的规模一般按其用地面积来划分:大型苗圃面积在20万m2以上,中型苗圃面积7万~20万m2,小型苗圃面积在7万m2以下。各城市应依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大、中、小苗圃相结合,合理布局,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优质苗木。

依住房建设部创建园林城市的要求,生产绿地面积占建成区总面积的比率不低于2%。

纵观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配置设计,虽然具体手法有所不同,但我们共同的理念就是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城市个性,将形态、生态都相适应的植物作合理配置,形成优美、稳定的植物群落,体现地域自然特色风貌,创造具有本土、本地区文化色彩的多样性植物景观,是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必然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