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

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在鸡的小肠或盲肠内繁殖引起的肠道组织损害、出血而导致急性死亡的一种常见原虫病。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由卡氏住白细胞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率的细胞内寄生性原虫病,俗称“白冠病”。临床特征为病鸡冠髯苍白,贫血,腹泻和产蛋量下降;病理变化以全身组织器官形成灰白色小结节或斑点状出血或出血囊为特征。

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在鸡的小肠或盲肠内繁殖引起的肠道组织损害、出血而导致急性死亡的一种常见原虫病。我国主要有9种艾美耳球虫。本病目前是集约化养鸡业最为多发、危害严重且防治困难的疾病之一,是对鸡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也是所有家禽疾病中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本书主要介绍小肠球虫病和盲肠球虫病。

★流行特点

球虫病一般暴发于3~6周龄的雏鸡,2周龄以内的雏鸡很少发病,但最近几年有小龄化和大龄化发展的趋势;各种球虫致病性不同,以柔嫩艾美耳球虫致病性最强,其次为毒害艾美耳球虫,但一般情况下多为两个以上虫种混合感染。

传染源:病鸡和带虫鸡。

传播途径:鸡通过摄入有活力的孢子化卵囊遭受感染。

易感家禽:鸡是唯一宿主,所有日龄和品种的鸡都有易感性。

诱发因素:若饲养管理条件不良(如拥挤、闷热、潮湿或卫生条件恶劣)、营养缺乏及马立克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大肠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等疾病存在时,均能诱发或加重病情,造成死亡率增高。

★临床症状

·盲肠球虫病

多由柔嫩艾美耳球虫引发。病鸡精神不振,冠、肉髯苍白,羽毛松乱,缩颈,眼紧闭,呆立或喜卧,不食,渴欲增加;拉稀,排暗红色或巧克力色血便,有的带鲜血,机体消瘦。发病4~5天后开始死亡,耐过鸡生长缓慢,蛋鸡产蛋率降低。

·小肠球虫病

由毒害艾美耳球虫或几种球虫混合感染。症状轻,病程长,可达数周或数月,病鸡间隙腹泻,贫血,消瘦,多排混有灰白色黏液的稀粪,最终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

·盲肠球虫病

病鸡盲肠肿大数倍,暗红色,肠壁增厚,肠腔内充满血样物质或血凝块,病程长时可见盲肠内有暗红色干酪样物。

·小肠球虫病

病鸡小肠肠壁肿胀增厚,广泛充血、出血;或黏膜苍白,有白色斑状坏死灶;肠腔内有带血黏液,或豆渣样坏死物;浆膜有小出血点或小白点、小白斑。

★鉴别诊断

柔嫩艾美耳球虫:寄生于盲肠,两侧盲肠显著肿大,外观紫红色,肠腔内充满凝固性血块,肠壁变厚。

球虫病引起的血便

小肠球虫病:小肠内有大量血凝块

毒害艾美耳球虫:寄生于小肠前段和中段,肠黏膜有白点和出血点、坏死点,肠腔内有出血性内容物。

布氏艾美耳球虫:寄生于回肠及小肠后段,黏液性出血性肠炎,凝固性坏死。

巨型艾美耳球虫:寄生于小肠中段、后段及前段,肠壁变厚,有黏液性出血性渗出物和淤斑。

堆形艾美耳球虫:寄生于十二指肠及小肠前段,肠黏膜有横纹状的白斑,外观呈梯状,并有卡他性渗出物,肠壁增厚。

哈氏艾美耳球虫:寄生于十二指肠,十二指肠有针头状出血点。

变位艾美耳球虫:寄生于十二指肠及小肠前段,肠壁可见含有卵囊的圆形斑点,肠壁增厚。

和缓艾美耳球虫:寄生于十二指肠及小肠前段,有黏液性渗出物,无损害可见。

早熟艾美耳球虫:寄生于十二指肠及小肠前段,有黏液性渗出物,无损害可见。

★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措施

及时清理粪便并作高温处理,做好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控制环境湿度,做好环境消毒,合理搭配日粮,注意饲养密度,勤换垫料,及时清洗笼具、饲槽、水具等。

小肠球虫病:十二指肠浆膜外点状出血

小肠球虫病:小肠黏膜可见明显的出血点

小肠球虫病:肠管肿胀、出血

盲肠球虫病:盲肠内充满血凝块或暗红血液

·免疫接种

目前已在生产中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但不论哪种疫苗都不能用于紧急接种,接种前后不得用抗球虫药,也不可应用影响免疫的药物(地塞米松等)及影响球虫发育的药物(如磺胺类药、四环素等),因此在推广应用时存在很多问题。

·预防

传统的方法是药物预防,即从雏鸡出壳后第1天开始使用抗球虫药,采用穿梭用药和轮换用药的方法预防。

盐酸氨丙啉,按0.012 5%混入饲料,无休药期。

尼卡巴嗪,按0.012 5%混入饲料,休药5天。

马杜霉素,按0.005%~0.007%混入饲料,无休药期。

沙里霉素,按0.007 5%~0.012 5%混入饲料,休药3天。

莫能霉素,按0.000 1%混入饲料,无休药期。

盐霉素,按0.005%~0.006%混入饲料,无休药期。

常山酮,按0.000 3%混入饲料,休药5天。

地克珠利,按0.001%混入饲料或饮水,无休药期。

氯苯胍,按0.000 3%混入饲料,休药5天,近年来已基本停用。

·中西医治疗方案

第一,抗生素治疗时采用轮换用药、穿梭用药和联合用药的原则,根据峰期合理选择药物并掌握确切的用量。如磺胺二甲基嘧啶(按照0.05%混入饮水,连用6天或按照0.1%混入饮水,连用2天)、磺胺喹啉(按0.1%比例拌料,连用2天,停药3天,然后再按0.05%混入饲料,连用2天,停药3天,再用药3天)、磺胺氯吡嗪钠(按照每10克兑水15~17.5千克,混合均匀后饮用,连用3天)、氨丙啉(按照0.012%~0.024%混入饮水,连用3天)等。

第二,因球虫病易反复发作,易造成肠炎,因此配合清热燥湿,杀虫止痢中药方剂使用,效果更佳。

【处方1】鸡球虫散

青蒿3 000克,仙鹤草500克,何首乌500克,白头翁300克,肉桂260克。

用法与用量:混饲,每千克饲料10~20克。

【处方2】驱球散

常山2 500克,柴胡900克,苦参1 850克,青蒿1 000克,地榆(炭)900克,白茅根900克。

用法与用量:混饲,每千克饲料0.5克,连用5~8天。

【处方3】青蒿白头翁散

青蒿60克,白头翁15克,黄芩10克,地榆15克,山大黄20克,鸦胆子2克,墨旱莲15克,板蓝根25克,白芍15克,山楂15克,木香10克,白矾2克,雄黄1克,甘草5克。

用法与用量:每千克饲料10.0克。

【处方4】常青球虫散

常山700克,白头翁700克,仙鹤草400克,苦参700克,马齿苋400克,地锦草400克,青蒿350克,墨旱莲350克。

用法与用量:混饲,每千克饲料1~2克,连用7天。

【处方5】

黄连6克,苦楝皮6克,贯仲10克。

用法与用量:水煎取汁,成年鸡分2次、雏鸡分4次灌服,每天2次,连服3~5天。

应用:本方治疗鸡球虫病,治愈率为92.9%。

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由卡氏住白细胞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率的细胞内寄生性原虫病,俗称“白冠病”。临床特征为病鸡冠髯苍白,贫血,腹泻和产蛋量下降;病理变化以全身组织器官形成灰白色小结节或斑点状出血或出血囊为特征。

卡氏住白细胞原虫是住白细胞原虫的一种,生活史有三个阶段:孢子生殖在昆虫(蚋、库蠓)体内,裂殖生殖在宿主的组织细胞(肾、肝、肺等)中,配子生殖在宿主的红细胞或白细胞。

★流行病学

本病的流行与库蠓的生长繁殖季节有密切关系,以温湿的春、夏季最为多发,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各种日龄的鸡均可感染住白细胞原虫病,主要危害3~6月龄的鸡,成年鸡也可以感染,呈零星发病;带虫鸡、隐性感染鸡及带虫的库蠓是主要的传染源,荒川库蠓、环斑库蠓、尖喙库蠓、恶敌库蠓等则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临床症状

病鸡鸡冠及肉髯苍白,并且鸡冠和肉髯有小米粒大小的梭状结节。

鸡冠上有米粒大小的出血囊

十二指肠浆膜外有隆状出血点,胰脏出血

病鸡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排血便或绿色、黑褐色粪便,部分病鸡死前口流鲜血,血液稀薄如水。

病雏鸡发病急,常因咯血、呼吸困难而死亡,少数出现猝死。

患病蛋鸡产蛋量下降,有的两肢轻瘫,行走困难,严重者死亡。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全身组织器官形成灰白色小结节或斑点状出血或出血囊。

全身皮下出血及肌肉(胸肌、腿肌、心肌)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或出血囊。

胰脏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

肠系膜脂肪大小不一的出血点

腹部脂肪处可见明显的出血囊

肌胃脂肪有点状隆起的出血囊

心外膜、肝、肾表面及实质、脾、肺、胰脏、腺胃、肠浆膜面、法氏囊、脂肪及输卵管等部位有广泛性的出血点或出血囊或灰白色小结节。

肾脏肿大,被膜下片状出血;蛋鸡卵黄变性,卵泡萎缩或破裂。

严重感染时肝被膜破裂出血,腹腔积聚血液,气管、口腔等部位可能有血凝块。

★防治方法

·综合性预防

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如防止库蠓进入鸡舍,消灭库蠓;淘汰病鸡。

胸肌有出血囊

输卵管内壁黏膜可见大小不一的出血囊

肝表面有出血囊

法氏囊内壁可见出血囊

·药物预防和治疗

泰灭净:为目前最有效的治疗药,其成分为磺胺间甲氧嘧啶,预防时用25~75毫克/千克拌料,连用5天,停2天,为一疗程。治疗时可按100毫克/千克拌料,连用2周或0.5%连用3天,再0.05%连用2周。

磺胺二甲氧嘧啶(SDM):预防量25~75毫克/千克,混入饲料或饮水;治疗按0.05%的比例饮水2天,然后再按0.03%饮水2天。

磺胺喹啉(SQ):预防量50毫克/千克,混入饲料或饮水。

乙胺嘧啶:预防量1毫克/千克;治疗量4毫克/千克,配合磺胺二甲氧嘧啶40毫克/千克,混入饲料,连续服用1周后改用预防剂量。

克球粉:预防量125~250毫克/千克;治疗量250毫克/千克,混入饲料,连续服用。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每吨饲料中添加5~10千克的艾叶粉或10千克白头翁散和300~600克维生素C,效果更佳。

组织滴虫病又名盲肠肝炎或黑头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以肝脏坏死和盲肠溃疡为特征的原虫病。本病主要寄生于盲肠和肝脏,对肉种鸡和蛋鸡影响大,死亡率和淘汰率高,并长期影响产蛋。

★流行特点

本病潜伏期为7~12天,病程为1~3周,死亡率一般不超过30%,幼龄火鸡高达70%;四季均可发病,多发于春、夏温暖潮湿季节;鸡异刺线虫不仅是组织滴虫的储藏宿主,还是本病的传播者。

传染源:组织滴虫在异刺线虫卵巢中繁殖,当该线虫排卵时滴虫也随之而出,滴虫有卵壳保护,存活期长,成为感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蚯蚓及节肢动物中的蝇、蚱蜢、土鳖、蟋蟀等都可作为机械传播者。

易感动物:多种禽类感染发病,如火鸡、鸡、松鸡、雉鸡、珍珠鸡、孔雀、鹌鹑、鹧鸪等均易感。

病鸡的肝脏有黄白色车轮状坏死灶

病鸡肝脏可见扣状坏死灶

★临床症状

本病多发生于2~6周龄的鸡。

病鸡头部皮肤、冠及肉髯呈蓝色或暗黑色,故又称“黑头病”。

病鸡精神委顿,羽毛蓬松,两翅下垂,怕冷,嗜睡,食欲降低或拒食,粪便稀薄呈淡黄色或淡绿色,继而粪便带血,严重时排大量鲜血。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盲肠和肝脏,引起盲肠炎和肝炎。

病鸡一侧或两侧盲肠高度肿胀,可比正常大2~5倍,盲肠壁增厚和充血,浆液性和出血性渗出物充满盲肠,渗出物常发生干酪化,形成肠芯;盲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充血、出血、溃疡,严重时盲肠壁溃疡、穿孔,引起腹膜炎。

病鸡肝肿大呈紫褐色,表面有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如车轮状、扣状或榆钱样。有的坏死区融成片,形成大面积的病变区。

病鸡肺、肾、脾等部位偶见有白色圆形坏死灶。

病鸡肝脏形成榆钱样坏死

病鸡肝脏肿大,表面有黄色或黄绿色的豆粒大的病灶,严重时形成大面积的坏死灶

★防治方法

·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鸡和火鸡隔离饲养;成年鸡和雏鸡分开饲养,及时转舍分群,上笼饲养,清除粪便,严格消毒,保持鸡舍干燥等。

病鸡盲肠粗大,内有黄白色干酪样物并形成肠芯

药物预防关键是杀灭虫卵。

卡巴胂按照1.5×10-4~2×10-4比例混饲;硝苯胂酸按照1.87×10-4比例混饲;异丙硝咪唑按照6.25× 10-5的比例混饲。

·中西医治疗方案

甲硝唑、二甲硝咪唑、芬苯哒唑或异丙硝咪唑混料进行治疗,疗程7天。如用甲硝唑治疗按250毫克/千克混饲,每天3次,连用5天。

【处方】

龙胆草(酒炒)、栀子(炒)、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泻、木通、甘草、当归各20克。

用法与用量:水煎,供100只鸡一次饮服。重症用注射器滴服。

应用:本方治疗鸡盲肠肝炎,饮服2天,治愈率达95%。

绦虫病是家禽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绦虫呈扁平带状,虫体由头节、颈节和体节组成。

★临床症状

病鸡以下痢为主,粪便稀薄、带有脱落的虫体节片,有时混有血液。

病鸡消瘦,鸡冠和黏膜苍白,贫血,生长停滞,蛋鸡产蛋率下降,部分病鸡出现共济失调或抽搐等神经症状。

★病理变化

病鸡胴体消瘦,部分出现皮下水肿;小肠黏膜充血或出血;肠道内可见或多或少的绦虫虫体或虫体节片。

★防治方法

·搞好环境卫生,保持禽舍清洁

经常清除粪便,堆集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虫体和虫卵。

做好消毒,用五氯酚钠等杀灭中间宿主。

在本病流行的鸡场每年定期驱虫2~3次。

·药物治疗

吡喹酮:按5~15毫克/千克体重均匀拌料,一次喂服。

肠壁水肿,肠道内有大量白色绦虫虫体

肠道内有绦虫虫体

芬苯哒唑:按3×10-5浓度均匀拌料,对棘钩赖利绦虫有效率达92%。

硫双二氯酚:按150~200毫克/千克体重,以1∶30的比例与饲料混匀,一次投服。

丙硫苯咪唑:按10~30毫克/千克体重均匀拌料,一次喂服。

氯硝柳胺:按50~60毫克/千克体重均匀拌料,一次喂服。

肠黏膜出血,可见绦虫虫体

禽蛔虫病是由禽蛔科、禽蛔属多种蛔虫寄生于禽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病雏鸡表现为生长受阻、顽固性拉稀,成年鸡严重感染则表现下痢、产蛋量下降和贫血等。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危害3~10月龄鸡,成年鸡多为带虫者;蛔虫卵是流行传播的传染源,健康鸡因吞食了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污物而经口感染发病。

蛔虫卵对消毒药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阴凉潮湿的地方存活时间长,可长时间地成为致病因子;幼虫侵入肠黏膜时,破坏肠黏膜,造成炎症、出血,肠壁上常形成颗粒状化脓灶或结节;成虫大量寄生时,相互缠结,可能发生肠阻塞,甚至引起肠破裂和腹膜炎。

病鸡闭眼或微张开,精神不振,呆立

粪便呈肉红色,间或有乳白色

★临床症状

病鸡起病缓慢,不断出现贫血,持续1~2周后,瘦弱的鸡迅速增多,鸡冠和脸呈黄白色,精神不振,羽毛蓬松,消瘦,行走无力;粪便稀薄,常有少量未消化的饲料颗粒,颜色呈多样化,以肉红色、绿白色多见;同时死亡率迅速增大,病死鸡十分消瘦。

★病理变化

病鸡和死鸡十分消瘦、贫血;血液十分稀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甚至肌胃中均可见到大小不等的蛔虫,严重感染时,因肠道堵塞而死亡。

粪便常有少量未消化的饲料颗粒

肠黏膜肿胀、出血,可见大量虫体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

定期驱虫。幼鸡在2月龄左右进行第1次驱虫,以后每隔30天驱虫1次,直至转入成年鸡舍为止。感染率低的鸡群,可2~3个月驱虫1次。成年鸡每年驱虫2~3次,可安排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

肠道内有大量虫体,如电缆线样阻塞肠管

搞好环境卫生。经常清除鸡粪,并将鸡粪集中堆积发酵杀死虫卵,杜绝传染源;运动场每隔一段时间铲去表土,更换新土;鸡舍与运动场清理后用3%氢氧化钠热溶液喷洒。

雏鸡和成年鸡分开饲养,防止成年鸡排出的虫卵感染雏鸡。

加强饲养管理,饲料要全价,并保证足够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B,同时鸡舍要保持干燥和通风良好。

·治疗药物

拌料时不宜过多并一次饲喂;不可使用敌百虫进行驱虫。

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25~40毫克,口服或拌料。

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口服或拌料。

甲苯咪唑:每千克体重30毫克,口服或拌料。

丁苯咪唑:以0.05%拌料。

潮霉素:6~12毫克/千克拌料,可控制成虫。

噻咪啶:每千克体重15毫克,口服。

枸椽酸哌哔嗪:0.25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硫化二苯胺:0.5~1.0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也可按1∶5混入饲料中服用。

丙硫咪唑:5~2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