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能源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我国能源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我国的能源问题,既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也不能套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办法,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依据我国能源的特点提出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与对策。我国能源的自给率高达94%以上,我国经济发展受世界能源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小。为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坚持把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4.2 我国能源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研究我国的能源问题,既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也不能套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办法,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依据我国能源的特点提出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1)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1)能源工业发展迅速,自给率高

2003年我国生产原煤16.67亿t,石油1.69亿t,天然气341.28亿m3,总发电量1.65万亿kW·h,分别为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的10倍(煤)、260倍(石油)和48倍(发电量);一次能源总产折标准煤为8.43亿t,居世界第三位,相当于1949年的36.3倍,增长速度较快。我国能源的自给率高达94%以上,我国经济发展受世界能源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小。

(2)煤在能源结构中占主要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在一次商品能源的消费结构中,煤占74%,石油占21.1%,天然气占3.1%,水电占4.0%。预计近期仍大致保持这一比例,难以改变这种局面。目前,我国75%的工业燃料和动力、65%的化工原料以及85%的城市民用燃料都由煤炭提供,这种情况也将会长期存在。中国恐怕不会出现能源以石油为主的时代。

(3)工业耗能的比重大,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特别是化工、冶金和建材等高耗能工业用能比重偏高,民用、商业、交通运输及农业等比重偏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不很协调,也反映出人民生活用能低,尤其是农村生活用能还未得到应有重视。我国人均耗能水平也低,1983年人均商品能消费量为650kg标准煤,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为前苏联的1/11,为美国的1/200;城市居民生活人均年用电量只有12kW·h,农村有电地区还不到3kW·h。

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耗能所占的比重比我国低得多,而交通运输和商业民用的能源消耗占总能源的比重高,前者一般为15%~26%,后者占20%~46%,均较我国高得多。这一方面说明,西方国家在生活和商业上对能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重生产轻生活,以及工业生产部门的工艺设备落后、能源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预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比重将会逐步下降。由于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很少消耗商品能源的农村地区,以及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低耗能的生活方式,可以预料,我国人民达到比较富裕的现代文明生活标准所需的能源要比西方国家少得多。

(4)农村生活用能仍以生物质能为主

我国有8亿人口生活在农村,近几年我国农村每年直接消费的生产和生活用能约3.2~3.4亿t标准煤(包括生物质能),占全国总能耗的40%,其中用于生活的能源占80%左右。生活用能以秸秆和薪柴为主,高达2.2亿t标准煤,占农村生活用能的84.6%,占农村能源消费的68.34%。生物质能的大量消耗导致农业生态遭到急剧破坏。近期,国家不可能大量增加农村商品能源的供应。

(5)能源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

由于技术、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耗能水平看,耗能为日本的3.8倍,德国的3.3倍,英国的1.8倍,美国的1倍,排世界第113位。近几年能源的利用效率,日本已达57%左右,美国为51%左右,西欧一些主要国家在40%左右,而我国仅为30%左右,还有很大的节约潜力。

2)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与政策

为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坚持把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制定有远见的能源发展战略及科学的能源政策和规划,把能源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并实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并采取果断措施逐步实施。

解决能源问题,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借鉴国际经验,走中国特色的能源发展之路。为此,应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坚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约能源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③搞好能源发展的合理布局,兼顾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综合考虑能源生产、运输和消费合理配置,促进能源与交通协调发展;④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立足于国内能源的勘探、开发与建设,同时积极参与世界能源资源的合作与开发;⑤无论是能源开发还是能源节约,都必须重视科技理论创新,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强化科学管理;⑥加强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的承载力,努力减轻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⑦高度重视能源安全,搞好能源供应多元化,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健全能源安全预警应急体系;⑧制定能源发展保障措施,完善能源资源政策和能源开发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能源投入力度。

当前我国油气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我国能源战略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油气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应围绕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论证工作,抓紧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搞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和节约使用,保障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实现我国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要加强国内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保持国内原油持续稳产,加快天然气发展;二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建立经济、安全、稳定的油气供应渠道;三要加快科技进步,大力提高油气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效率;四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推进油气节约使用;五要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发石油替代产品,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六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建立石油储备制度,完善多方面、系统性的石油保障和风险规避体系,维护国家石油安全。

2003年6月至2004年7月,科技部组织开展的科技发展规划把能源、资源和海洋作为一个研究专题,提出中国应实施以保障供应为主线,多元化发展、提高能效、环境友好的能源战略,远近结合、分阶段部署,争取用三个15年初步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一阶段,到2020年实现“能源翻一番,GDP翻两番”的目标。在此期间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建设节能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开发利用道路;采取综合措施,推进替代燃料技术发展和应用,保障油气安全。

第二阶段,到2035年达到“能源多元化发展初具规模”的目标。届时,核电在发电中的比重达到16%,为目前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将成为“核电大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规模化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和分布式电站实现商业化应用。

第三阶段,到2050年初步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远景目标。那时,能源消费结构发生重大改变,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小于50%;2035年后,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提供,到2050年其比重达到30%以上;氢燃料动力汽车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进口比例大量减少。

根据上述“三步走”的能源发展战略,2020年前按照三个层次部署八个优先主题。三个层次为: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建立节能型社会;以煤为主,构建多元化能源结构;突破关键技术,力争使核能、可再生能源及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实现跨越发展。八个优先主题为:加强发展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技术;煤炭合理高效经济清洁开发利用技术;保障石油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先进的核能技术;大型水电工程技术;先进可靠的电力输配系统;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

温室气体排放是中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须考虑的另一重要因素,全球气候变化也是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环境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设立了定量化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为帮助发达国家以较低的经济成本实现减排义务,议定书设了三种灵活机制,即联合履行(J1)、清洁发展机制(CDM)和排放贸易(ET),允许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温室气体减排合作。在这三种机制中,我国只能参加CDM的合作。

2001年,中国人均CO2排放量2.43t,为世界平均水平3.88t的63%,但CO2排放总量达到31亿t,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这使中国在相关国际谈判中面临巨大压力,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有与发达国家进行清洁发展机制合作的巨大潜力。2001年,中国的GDP能源消费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三倍,即使以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仍然比OECD国家高10%左右。2000年以来,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增长强劲,尤其是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这些都为在以煤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能源部门开展CDM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参与CDM可以为中国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包括:

(1)为参与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促进技术进步。

(2)直接带来或者促进新的外资流入,促进其更新改造,增加竞争力。

(3)促进环境友好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向我国的转移,从而减小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并控制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

(4)通过向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项目提供资金,提高其经济竞争力,改变能源生产、消费方式。

(5)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节能。

(6)改善能源自给程度,减小对能源进口的依赖。

到2010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CDM项目的减排潜力可能高达2 500万t~1.12亿t CO2当量。中国的CDM潜力分布在多个部门,其中发电部门占50%左右,钢铁、水泥和化工部门占25%,非CO2温室气体的减排项目占10%,还有15%的潜力分布在其他一些部门。发电部门中,最主要的减排技术包括天然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风力发电、甲烷回收发电以及水力发电等。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CDM带来的潜在发展机遇,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创建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实施环境,争取得到较多的CDM项目机会,具体措施包括:

(1)中国积极参与了CDM国际规则的整个制定过程,对国际规则深入了解,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国家政策。

(2)进行了CDM方面的系统研究,包括CDM规则和方法学,CDM项目潜力及其在各个主要行业的分布,重点行业中的典型减排技术,典型CDM项目案例研究,几乎覆盖了所有重要的减排领域。这些研究一方面为CDM项目的投资者和开发者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背景信息,同时也提高了国内专家的能力。

(3)进行了大量的能力建设活动,提高国内与CDM相关的政府部门、工业界、学术机构、咨询服务机构、专家、金融机构等CDM方面的能力,降低在我国开发和实施CDM项目的交易成本。

(4)确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为我国CDM国家主管机构,设立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2004年5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外交部联合发布命令,公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于2004年6月30日起施行。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实际CDM项目的开发,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已经暂时性批准了四个具体的CDM项目活动,分别是内蒙古辉腾锡勒风力发电项目、甘肃小孤山水电站项目、山西晋城煤层气回收利用发电项目以及南京梅山钢铁厂转炉煤气回收利用项目。

中国政府已经确定了将提高能效、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回收和利用垃圾填埋气和煤层气作为我国CDM项目合作的优先领域,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期望CDM合作为中国能源部门的技术进步带来新的动力。中国过去实施的多个气候变化联合履约项目(AIJ),包括首都钢铁公司干熄焦项目、哈尔滨垃圾焚烧炉项目、辽阳铁合金技改项目和商丘热电联供项目,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这种期望。

依托西气东输工程,中国目前正在较大规模地发展天然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同时大力推广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包括超临界、超超临界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等。正在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促进法》,希望以法律方式大力促进风电、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所有这些技术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经济成本较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但这些项目都是较好的潜在CDM项目,积极参与CDM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此类项目的发展。

2007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要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加快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发电、沼气的开发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除此以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加大财政投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研究等。

综上所述,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总目标是:努力增产,厉行节约,力争满足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能源的需求;形成各种协调发展、布局较为合理、生产和利用效率较高的能源体系;初步解决大量烧煤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扭转农村过度消耗薪柴和秸秆引起的生态恶性循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能源工业技术装备和能耗设备普遍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努力形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能源管理体制和能源调控体系。

为此,必须选择正确的技术方向,制定科学的能源技术政策,使能源科技战略直接服务于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为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保障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有:①增加一次能源生产,改善一次性能源结构;②制定能源经济区划,建立区域能源综合体,调整生产力布局;③加速煤炭开发,加快电力发展速度;④石油工业应把资源普查勘探放在首位,提高石油开发的经济效益;⑤水能是可再生的一次能源,必须贯彻优先开发水能的方针;⑥在经济发达的缺能地区建设核电站;⑦把发展天然气放在与石油同等重要的地位;⑧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厉行节能;⑩合理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改进加工技术及产品分配,实行煤炭综合利用;img126建立合理的农村能源结构,尽快扭转农村严重缺能局面;img127改善城市人民用能结构,尽力满足居民生活用能的合理需要;img128努力提高能源技术装备的质量和技术水平;img129要十分重视能源生产和利用的环境保护。

主要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核能与新技术研究院《中国能源展望》编写组.中国能源2004展望.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刘江主编.中国资源利用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赵凡.中国能源面对巨大挑战——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能源供需话题综述.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5)[4]赵凡.全球地学聚集油气资源.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10(27)[5]朱超,丁进田,徐会军.世界煤炭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煤炭,2002,28(3)[6]李世东,陈萍,刘一兵.中国水力资源状况及开发前景.水力发电,2001,(10)[7]曾晶,张卫兵.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研究.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3)[8]吴敬琏,邱言文.确保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2001~2020年电力工业发展研究.电网技术,2003,27(4)[9]钱今昔.中国的能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10]黄志杰.能源管理.北京:能源出版社,1982[11]夏义善.论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中外能源,2006,11(2)[12]《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13]汪秀丽,董耀华.世界水能资源与水电开发综述.水利电力科技,2003,29(4)[14]包浩生,彭补拙.自然资源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