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京西园林寺庙浅谈

京西园林寺庙浅谈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单纯具有宗教和历史文物价值而不具备山水林泉之胜的寺庙,则只能被称为名胜古迹。对整个风景区而言,相当于一个风景点;对这座寺庙内部而言,又是一座园林寺庙,可以说兼有风景区和园林之胜。因此,园林寺庙是在我国古代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景点和风景建筑。其中又有不少堪称园林寺庙。

京西园林寺庙浅谈

一、西山幽壑 神皋奥区

寺庙建筑在我国兴盛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我国以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于洛阳创建白马寺,是为我国僧寺之始。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寺庙更广为兴建。《洛阳伽蓝记》记载了佛教定为国教后洛阳寺庙兴废的情况。作为金、元、明、清京都的北京,寺庙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顺天府志》中,有一段关于北京寺观的生动描述:“都城之内为地几何?而像教琳宫迨居其半。绀宇摩云拟于甲第。高竿长幡簇如猬毛。缁流髡徒等于编户。宝耀佛灯灿如辰星。”至于郊垧,虽因地广而密度相对小一些,但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宏伟,建筑及景物布置之精美,足以影响京畿之风貌。其中称得上园林寺庙的,大多分布在京西一带,特别是西山幽壑林泉之中。这便是古代所称的“神皋奥区”。

园林寺庙是指那些选址具有优美风景的自然环境,又在寺庙内进行过一番人为造景的加工,除了具有开展宗教活动的主要功能以外,还具有可供游览和观赏的功能。单纯具有宗教和历史文物价值而不具备山水林泉之胜的寺庙,则只能被称为名胜古迹。作为游览的对象,风景区和园林有很多相似之处,却又不尽相同。风景区是自然形成的,其主体是自然界的山、水、树、石等自然景观,只是为了适应人们游览活动的需要,开辟出游览道路,设置为数不多的风景建筑供歇脚、眺望之用。有时也为了弥补自然环境之不足,进行一些人工的种植。其游览方式是人走出日常居住生活的环境,不免要在短期内以降低生活物质享受为代价,去换取对大自然美的精神享受。园林虽然也强调要利用自然条件,但终究是以人工造景为主,在居住环境附近兴造“城市山林”,因近而得以随时享受。其游览方式是把自然山水景色通过人工再造搬到居住环境中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自然美,后者是艺术美,后者不及前者广阔、丰富,却可免于长途跋涉而兼得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一些坐落在风景区的寺庙,其内部又进行了很明显的人为造景加工,这就兼具二者的某些成分。对整个风景区而言,相当于一个风景点;对这座寺庙内部而言,又是一座园林寺庙,可以说兼有风景区和园林之胜。在城市园林绿地及风景区规划中,如何认识、保护、整修、重建或扩建这些园林寺庙,已是很现实的问题了。

历史上园林寺庙的功能并不仅限于做朝山拜庙的宗教活动场所,它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社会节日贸易、社会活动以及“踏青”、“辞青”、“花朝”、“登高”等郊游活动的中心。因此,园林寺庙是在我国古代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景点和风景建筑。它们是作为古代城市风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二、先有潭柘 后有幽州

在距今1 600多年的晋代(公元265—317年),建立了北京现存最早的一所园林寺庙——嘉福寺,即今之潭柘寺。从“先有潭柘,后有幽州”之说,可知寺在幽州建城之先,以后随着辽、金、元、明、清各代的开发和建设,北京的寺庙相继而建。据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宛署杂记》统计:凡寺、庵、宫、观、庙、堂597所,其中位于郊垧的约有357所。至清光绪《顺天府志》统计:寺庙总数增至900多所。又从王子衡诗“西山三百七十寺”中可知,北京寺庙主要分布在京西,特别是西山一带。其中又有不少堪称园林寺庙。偌大数量寺庙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具有总体的某些考虑。先按棋盘式的城市规划立干网,再于其间进行穿插。如碧霞元君庙分中顶、东顶、西顶、南顶、北顶而安,城内又有东、西庙之分,东庙为隆福寺,西庙为护国寺。这些寺庙论规模并不大,但在布局中可以看出是经过规划的,多分布在城廓内外附近,出城以后便顺着几条主要的风景线发展。一条为出西直门沿长河一线,如极乐寺、大真觉寺、万寿寺等;另一线稍偏南,包括慈寿寺、摩珂庵、白云观、天宁寺;更南则有潭柘寺、戒台寺,连至房山一线;西北一线的寺庙主要分布在玉泉山、香山一带,包括卧佛寺、香山寺、碧云寺和洪光寺等;更北则为去妙峰山一线,包括大觉寺及碧霞元君庙等(图1)。

img37

图1 明清北京寺庙分布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我们都很熟悉的话,说明寺庙在“相地”、“选址”方面是很讲究的。北京的古寺名刹多坐落在西山也绝非偶然。西山为“太行第八陉”,古代为南北交通要道。自金代兴建中都以后,城市建设便与西山之形胜挂上了关系。西山如同京都之屏障,环拱在城西,被视为“神京右臂”。这里山峦起伏,泉深土泽,溪涧镂错,林木苍莽,真可算住世瀛壶之境。既为“神京右臂”,在选址的朝向方面往往要求和京都有所呼应。除了辽代寺庙有寺门东向以“朝日”的沿习外,多数寺庙也使之能回望皇阙。明朝王鏊《游西山诗》中写道:“百二河山势自西,芙蓉朵朵与天齐。……要当尽览全燕胜,绝顶同君一一跻。”孙丕扬《咏香山寺诗》有“此日微臣翘首望,五云缥缈见皇州”之句,如从碧云寺中高处极目远望,这种意境更为明显,足见西山寺庙虽散居山中,却都多少带有“众星拱月”之势。

在山地中选择寺址,很重要的条件是天然水源。靠山必求其近水,而且是蕴藏量充足、水质甘冽的山泉。试看西山诸名寺,无一不以泉胜。潭柘寺是先有“潭”,后有“柘”,才有“寺”。没有甘露泉就没有香山寺,没有卓锡泉就没有碧云寺,没有樱桃沟也没有卧佛寺。这不仅仅是从山水景观着眼,实为生活之必需。有了泉源条件并不一定都临泉建寺,往往是在泉源下游一定距离内落寺落刹。这些地方又多是具有群峰环拱,层峦叠嶂,险岩怪石,古树成林,甚至鸟语花香的优美自然生态环境。而建于平原的园林寺庙则以人工凿池掇山来弥补天然地形地貌条件的不足,如极乐寺、白云观、万寿寺等皆是。

三、因山筑寺 不拘成规

寺庙建设者深知“因山筑室,其趣恒佳”之理,往往是以主山的山峰为背景,让建筑坐落在等高线弧度较大的山脊上,而其所在山脊两侧又往往要求有山谷合抱,这对阻截山洪和排除寺内地面径流都是有利的,在景观方面则因地制宜地加以处理。

如香山寺兴建较早,于西山中选居上座的香炉山建寺,于纵壑陡脊上起屋,庙前又有横迤之山岭为屏,构成一个比较封闭、恢宏和古朴、宁静的气氛。

仅有一山之隔的碧云寺,却利用山中之一山献为寺,山涧双抱寺前,山涧之低深更加衬托出寺门之高耸,四周山势右急左缓,背障面敞。

左邻的卧佛寺又选择了深谷之敞口,山转凹,寺当山之矩。樱桃沟依折谷深藏,寺据山麓台地之上,左右都比较开阔,面向更为一望无际的平原。

潭柘寺居高而隐于万山中,令人盼见而不得即见,但绕过最后一个山弯,九峰环抱的宏伟寺观便突然展现眼前。寺以潭柘山为背景而深谷向北蜿蜒,引人寻源至青龙潭;另一面则利用自然岩洞等结合寺院内容,辟为观音洞、紫竹院等。

与潭柘寺相隔25里(12 500米)的戒台寺,虽同样居高临下,却早就露出红墙环绕、苍松穿院的宏观。随着山道的盘旋时隐时现。寺之朝向与山之朝向相随,山门居高阜而侧入。殿堂建于紧凑、错落的台地上,因山筑寺,不拘成规,虽不及潭柘寺庄严宏丽,却颇有山野的自然情趣。整个戒台寺在利用地形方面以台胜,同时也充分利用就近的太古、观音、化阳、庞涓、孙膑等天然山洞和极乐峰扩大游览范围。

四、因势利导 运用水源

京西园林寺庙在因势利导地运用水源造景方面也颇具匠心

潭柘寺之理水,以龙潭为点,以山涧为线,使之与成“面”的寺相衔接,构成独立的水系,涧流一线,派泻千条。旧时泉水双出,不仅引泉植竹,而且引泉做“曲水流觞”和莲花池,最后蜿蜒山门外而没。

卧佛寺后樱桃沟水源自石罅涌出后,沿山涧下泻,时聚时散,未至卧佛寺则转为石渠暗流,但闻潺潺水声,却不见水形,直至方池而出,再暗流至各处,给人以“虚空半枕流”之感。理水之结构,似与潭柘寺相仿,但理水之形式却各有特色。

碧云寺更因水而得纤秾,外导山洪,内理山泉。泉出兽吻入小渠,寺僧导之过斋厨,绕长廊,出殿庑,左右折复而汇于殿前观鱼池内。其中特别是水泉院这一组理水最为精细,水之蓄泄及明暗通接处理极妙。陶允嘉有纪游诗一首,很能反映其理水的匠心:“金风猎猎吹远松,青霞朵朵生残峰。西山一径三百寺,唯有碧云称纤秾。山僧不放山泉出,缭绕阶前声瑟瑟。绿玉之华白玉桥,世界微明水天拂。我从山水佳处来,徒倚不觉久徘徊。胜气缤纷眼前起,教人空忆越王台。”碧云寺的水系至今尚基本保存完好,水源未竭。而且理水者在水石结合方面也殊有识鉴,穿岩径水,以简练的手法,取得淳朴自然的效果,值得学习和借鉴。

像万寿寺、白云观这些于平地上建屋的园林寺庙,既有造山水景丰富寺观的要求,又无天赐的地形可利用,只得人工凿池堆山以改造环境和景观。值得着重提一下的是万寿寺的地形处理是结合佛教内容“立意”和“设象”的。《帝京景物略》载:“方丈后,辇石出土为山,所取土处,为三池。山上三大士殿各一,三池共一亭。”《京城古迹考》载:“寺后垒石为三山,以奉西方三大士。盖象普陀、清凉、峨嵋诸胜。”像这样掇山以象佛教胜地的做法,国内尚不多见(图2、图3)。目前石山和地藏洞尚基本保存完好,水迹则已难考原状了。

img38

图2 万寿寺假山平面示意图

img39

图3 万寿西宫后院

五、丛林环绕 名花取胜

京西的园林寺庙除了有成片的丛林环绕以外,寺院内部常以古树名木和应时名花取胜,而且几乎各有特色。

潭柘寺除了山树多柘树(Cudaraia Tricuspidata Carr Bur)外,尚有两株参天的公孙树(即银杏),数人方可合围,其中三圣殿左侧的一株,树龄或逾千年,传为辽代所植,乾隆封为“帝王树”。

又有谓:“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说明戒台之油松是很吸引人的。它妙在因形赋名,如卧龙松、九龙松及抱塔松等。千佛阁与戒台之间的牡丹院布置小巧、精美,是北京利用山石花台种植观赏植物较好的例子。

此外,卧佛寺有两株径可数围的娑罗树(即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ge)。卧佛寺亦多牡丹。

西山的大觉寺则以玉兰为院,每值白玉兰盛开时,吸引无数游人春游。

六、积极措施 保护特色

京西的园林寺庙,包括在寺庙内的寺塔、经幢、碑碣、佛像、铸钟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历史文物价值。对于这些古建筑及文物,我们自当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保护和利用。像香山寺这样几乎荡然无存的寺庙,并不一定要重建,但如万寿寺这样保存完好的园林寺庙可考虑修复开放。万寿寺在短短几个月内已遭两次火灾。目睹遭灾的现场,实在感到太可惜。对于这些木结构的古建筑,防火重于救火,理应敦促占驻的单位尽快迁出,在迁出之前应有切实的保护措施,切莫因疏忽而使万寿寺短寿。

再者,在开发利用这些园林寺庙时,还应注意尽可能保持和发展其固有的特色。有些位于郊野的停车场,并不需要按照城市停车场形式兴建,在功能上满足停车要求,在外观上应力求与周围环境和寺观相协调。碧云寺东北面采用混凝土方砖铺地,中间砌出整型花池,并植以尖塔形的雪松,显得和原来的景观格格不入,还不如方砖墁地,留种植穴以砖雕或仿雕砖砌边,植以松、柏为好。为了满足游人在服务方面的需要,可以酌量增建一些设施,但应力求保持寺庙原有风格和特色。

对于水源枯竭或流量显著减少的园林寺庙,应找出原因,结合实际情况相应地采取植树保水、清淤、疏导和控制上游取水量等方式,使之尽可能恢复原有景观。

我们要爱护这一部分传统的文化遗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此文原载《城市规划》1982年第6期,此书编选时略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