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高龄的“守陵部队”

年高龄的“守陵部队”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年开春,守陵八旗官兵发现,“油松”树苗只有一部分成活,其他树苗均已枯死,需到千山重新挖取“油松”树苗补植。于是,顺治皇帝命刑部对星纳一案重新审理。重新审理之后,星纳胜诉,官复原职。石像生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和重要标志。据介绍,清朝末年,西南方向的“站班松”即将枯倒。“海树”“仪树”总数为3600棵。据介绍,皇太极生前有3600名“内军”,专门保护皇宫安全。
年高龄的“守陵部队”_皇城文脉

昭陵内的古松是从千山移植而来的

中外游客到昭陵(北陵)游览,无不交口称赞遍植数里的古松群。古松们棵棵苍翠欲滴、摇曳挺拔、舒展虬枝、参天蔽日,不禁让人想到以“飘逸、不拘谨、生机勃勃”为主旨的禅宗精神,堪称昭陵的一大独特景观。

千山油松落户沈城获罪得免督建昭陵

昭陵的古松们,原籍在千山。清代顺治初年,古松们相继被迁移到昭陵,从此落户沈城,至今已有360余岁高龄。

顺治七年(1650)春季,清廷命人从千山挖取“油松”树苗,运到盛京(沈阳),栽植在昭陵内。第二年开春,守陵八旗官兵发现,“油松”树苗只有一部分成活,其他树苗均已枯死,需到千山重新挖取“油松”树苗补植。于是,有关官员急忙向主管昭陵建造工程的工部尚书星纳请示。然而,星纳竟然下令,停止补植“油松”树苗。不仅如此,星纳还撤走500名建造昭陵的工匠,调往别处施工。

昭陵全景图。《清一统志》记述昭陵:“自城东北叠巘层峦,至此而宽平宏敞,有包罗万象,统御八荒之势。辽水右回,浑河左绕,轮囷葱郁,永固丕基。”

顺治皇帝闻知此事,勃然大怒,立即命刑部对星纳严加审查。刑部判处:革去星纳官衔及世职,没收一半家产抵偿昭陵工程损失。然而,星纳不服刑部判决,跑到皇宫门前猛敲“登闻鼓”告“御状”。于是,顺治皇帝命刑部对星纳一案重新审理。

星纳敢于告“御状”,全凭他是有功之臣。星纳功劳很多,其中最大的功绩,是于崇德六年(1641)“松杏之战”中,俘获了明朝经略洪承畴。清朝典制规定,因战功显赫而取得的世职,只有在军前犯法才能撤免;而在部院行政工作中违法犯规,不可撤免世职。重新审理之后,星纳胜诉,官复原职。随后,星纳将调出的500名工匠重新调回昭陵建造工地;派人前往千山挖取“油松”树苗补植,终使昭陵建造工程得以继续进行。

救驾有功始皇册封历代皇陵栽植油松

昭陵“油松”为常绿乔木,耐寒耐旱,生命力极强,并且树龄越高姿态越奇,越酷暑严寒越精力旺盛,越大雪压枝越坚韧挺拔。每当清风吹拂,古松群便发出“呼啦啦”声响,酷似大海波涛翻涌之声。于是,人们取了个十分贴切的名称——“松涛”。苍翠的古松群,与红墙、黄琉璃瓦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庄重肃穆的皇陵风景画卷。

据说,皇陵栽植松树起源于秦始皇。相传有一年,秦始皇到山东泰山朝拜,刚到山腰时,突降大雨。四周不见寺庙、房屋,只有一棵枝叶繁茂、形同伞盖的大油松。情急之下,众大臣立即搀扶秦始皇到油松下避雨。由于“救驾”有功,秦始皇册封这棵油松为“五大夫”,官至“九品”。受到“皇封”之后,油松身价远远高于其他树木,从此成为皇陵的专用树木。《太平御览》记载:太子陵墓种松树;诸侯陵墓种柏树;卿大夫陵墓种杨树;士大夫陵墓种榆树。此乃尊卑差异。《周礼正义》还说:身份显赫的人陵墓坟丘高大、树木繁多;地位卑微的人陵墓坟丘矮小、树木稀疏。

秦汉之后,松树便被视为最高等级的树种。从唐代起直至清代,除了元代之外,皇陵之内都要栽植油松。

隆恩殿旁八棵油松代表八大朝臣站班护陵

昭陵的古松群各有名目。昭陵方城内隆恩殿东、西两侧排列的八棵古松,叫做“站班松”,分别代表着皇太极生前的八位股肱大臣。

据说,皇太极的八位辅弼大臣分别为满族“八大姓氏”,“佟、关、马、索、那、富、祁、郎”。其中,“佟”为“佟佳氏”;“关”为“瓜尔佳氏”;“马”为“马佳氏”;“索”为“赫舍里氏”;“那”为“那拉氏”;“富”为“富察氏”,“祁”为“喜塔喇氏”;“郎”为“钮钴禄氏”。这“八大姓氏”各自统领一“旗”。当年的八旗建制,300人为一“牛录”;5个“牛录”为一“甲喇”;5个“甲喇”为一“固山”,即一“旗”;每个“旗”共计7500人。每当举行朝会,按照八旗方位,各个旗长侍立在皇太极东、西两侧,听从调遣;每当出兵作战,旗长各率本旗人马布阵攻坚,奋勇杀敌。这“八大朝臣”是皇太极的左膀右臂、心腹重臣。

皇太极“驾崩”之后,清廷兴建昭陵时,特意在陵寝方城内隆恩殿东、西两侧,栽植了八棵松树,寓意“八大朝臣”,一来追念“八大朝臣”的丰功伟绩;二来秉承“事死如事生”之意,即“八大朝臣”一如既往地为皇太极“站班”护陵,继续君臣前缘。

为保护昭陵的八棵“站班松”,清廷曾明文规定,除八棵“站班松”之外,昭陵方城内隆恩殿两旁,不准栽植任何树木;一旦发现“站班松”出现干枯等异样症状,必须立即上奏朝廷,皇帝将钦派大臣前来,按照“钦天监”选定的良辰吉日补栽。

石像生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和重要标志。昭陵共有6对石像生,它们依次是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又被称为“十二御林”。

据介绍,清朝末年,西南方向的“站班松”即将枯倒。盛京将军崇实奉旨来到昭陵。先在西南“站班松”前烧香叩头,念念有词一番祈祷;随后派工匠们在松树下安置支撑木架,以防松树倾倒,并在松树下浇水施肥。经过一番折腾,这棵松树竟然奇迹般地“死而复生”,令盛京(沈阳)时人啧啧称奇,一时间传为“异事”。

1925年,为保护“站班松”,昭陵监督员苗文华,用废旧琉璃瓦在各个“站班松”周围砌筑了保护圈,以防游人践踏“站班松”根须。不久,苗文华看到,前人补栽的西北方向“站班松”业已干枯,便将其拔除,补栽了一棵松树。

三千六百古松肃立象征内军侍卫先帝

昭陵内方城高二丈三尺三寸,周长七十九丈,青砖堆砌,东、西、南三面有雉堞(躲口)及女墙。传称方城是盛京城的缩影,门户森严,雉堞林立,俨然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城堡。

《大清会典》记载,除了象征“八大朝臣”的八棵“站班松”之外,昭陵的古松还有“山树”“海树”“仪树”之分。

昭陵“宝顶”北面“隆业山”的古松,为“山树”;陵寝“风水红墙”以外的古松,为“海树”;“风水红墙”之内、“神道”两旁的古松,为“仪树”。“仪树”成行成趟、横竖排列有序,又叫“趟松”。清廷定制,昭陵“海树”为1975棵;“仪树”(趟松)为1625棵。“海树”“仪树”总数为3600棵。据介绍,皇太极生前有3600名“内军”,专门保护皇宫(沈阳故宫)安全。“内军”分为两部分:“内侍卫军”1625人;“外侍卫军”1975人。昭陵的“仪树”“海树”,就是根据皇太极生前“内军”人数栽植的,并且栽植位置十分明确:“风水红墙”内、“神道”两旁的1625棵“仪树”(趟松),为“内侍卫军”;“风水红墙”之外的1975棵“海树”古松,为“外侍卫军”。

此外,还有一说:昭陵古松总数为4803棵,象征盛京(沈阳)城墙垛口,以及驻防八旗军。盛京(沈阳)城墙重建于后金天聪五年(1631),城墙高3.5丈、宽1.8丈、周围九里三百三十二步,城墙之上有651个垛口。当年,盛京驻防八旗军总数为4152人。盛京城墙垛口与驻防八旗军总数为4803,恰与昭陵古松总数相吻合。

清廷严管昭陵古松盗伐收买判处死刑

史料记载,清廷对昭陵古松管理始终十分严格。清代咸丰皇帝给盛京将军奕兴的圣谕,便规定得十分具体。

这份“圣谕”明确指示,对“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的“陵树”要严加管理。“陵树”均有档案。管理陵寝的衙门无权直接处理枯死、倒伏的“陵树”,而必须报告盛京将军,再由盛京将军委派协领官,与陵寝总管一道到现场勘查。然后,在协领官、陵寝总管的监督之下,方可将枯死、倒伏的古松砍掉。一旦出现营私舞弊行为,要拿盛京将军、陵寝总管是问。咸丰皇帝强调,要加强“陵树”管理,增加哨卡、堆房,令守卫防御陵寝的八旗兵经常巡查。与此同时,咸丰皇帝还明确了“盛京三陵”“陵树”的管理权限:福陵(东陵)、昭陵(北陵)的“陵树”,由盛京将军直接管理、查验;永陵的“陵树”,由兴京(新宾)守尉自行管理。

清廷对昭陵的“海树”“仪树”管理十分重视。尤其是昭陵“风水红墙”之内、“神道”两旁的“仪树”(趟松),昭陵总管每年都要向朝廷报告一次管理情况,并且每次奏报都要采用“增、减、迁、退”四字,加以详细说明。例如:全年增加几棵松树,减少几棵松树,迁移几棵松树,退去几棵松树。一旦缺损,必须随时补齐保持原数。

对盗窃、收买“陵树”者,清廷一律处以极刑。例如: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一名叫祁柱的男子,伙同10名同乡,潜入昭陵内盗伐古松,然后卖给匠人湛柱、盛明阿。结果,祁柱等11人被昭陵八旗官兵逮住,押送到盛京刑部。盛京刑部以“盗大祀神御物律”量刑,将祁柱等11人立即处决;判处不问来历而购买“陵树”、案发后仍拒不招认的湛柱、盛明阿“斩监候”;判处案发地段守陵人失职罪,发配黑龙江充当苦役。

建立户籍精心看管昭陵古松益寿延年

经历了无数磨难之后,如今,昭陵的古松尚存3870棵。其中的“观音松”“夫妻松”“姊妹松”“鼬雀争巢松”“天狮松”“龟松”“神松”“凤凰松”等象形古松,令中外游人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为使这些珍稀的古松虬枝繁茂,北陵公园管理部门成立了古松专业养护队伍,为每棵古松编号挂牌,建立详细档案、“户籍”,输入计算机管理。游人们时常看到,北陵公园的工作人员们为古松清除树下杂草、松土、挖透气沟、种植豆科固氮植物、施肥、喷洒药物;除了安全保卫人员每天巡视,严禁游人在古松群、陵寝中动火、吸烟之外,还设置了20余处“安全防火标志牌”,一旦发生不测,防火人员将依据“安全防火标志牌”编号的方位,迅速出击,防患于未然,确保古松安全。与此同时,他们还补植了大量的松树苗,以期这个全国陵墓遗址中罕见的古松群,延年益寿、后继有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