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设计实践结果的评析

城市设计实践结果的评析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城市开发建设的控制引导,城市设计实践的结果体现在建设环境的公共价值领域。形态分析方法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城市设计目标是抽象的,只有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建设环境开发结果,才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3.3.1 城市设计实践结果的评析

通过对城市开发建设的控制引导,城市设计实践的结果体现在建设环境的公共价值领域。本书第1章已将建设环境“与社会公众具有价值关系”的公共价值领域具体阐释为土地使用、道路交通、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历史文脉、城市公共意象五个方面。对于公共价值领域质量——作为城市设计实效判断的间接依据,本书主要采用非定量的(non-quantitative)研究方法,即定性分析公共价值领域质量的高低。评价的价值标准是:经由城市设计实践改造的建设环境能否或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公众的尺度和满足公众的集体需求,对其生存、发展产生肯定的积极作用。这种社会价值标准基于市民价值向度,评价最终形塑的建设环境是否可以真正成为“市民的场所”(place of people)。

1)建设环境评估的研究方法

(1)环境—行为研究方法(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ies)

对城市设计实施后的建设环境效果进行评估,主要运用“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tion evaluation)。POE是主要以使用者的价值为标准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收集使用者(个人、一定范围社会群体、单位机构等)在实际生活状态下对建设环境的评价信息,得到社会需求与设计环境间相互关系信息。

研究过程包括问卷调查、相关人员的访问和实地观察。了解社会公众(一定范围社会群体、单位机构等)对建成环境的感受,收集环境使用信息,以帮助评价建设环境公共价值领域质量。环境行为研究方法关注人的主观意愿、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些工作过程不仅重视专业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意见,更关注普通居民及流动人口的意向。环境—行为研究方法侧重于对“非专业对象”——普通人或使用者如何看待和使用身边的建设环境,即Amos Rapoport提出的emic(自下而上)研究方法,从非专业对象获取信息资料[39]

本书在对城市设计案例的建设环境效果评估中,也主要使用问卷调查、相关人员访问和实地观察的方法,获取非专业使用者(当地生活、工作和来此观光者)对实施结果的使用信息。这些信息是普通市民、日常使用者对建设环境的评价,显著体现了公众的价值取向和意愿需求得到,对建设环境公共价值领域的质量评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形态分析方法(morphological analysis)

形态分析方法包括城市历史研究、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变化与实地建设环境形态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形态分析方法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形态分析方法是专业者对建设环境的理解和评价,信息资料由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如规划方案与相关文献),以及专业者的实地观察(field observation)。这种Amos Rapoport提出的etic(自上而下)研究方法[40],是以专业者视角来研究建设环境形态,从而形成对建设环境公共价值领域的专业评价。

城市设计目标是抽象的,只有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建设环境开发结果,才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建设环境的形态特征(built form)是直接表现。英国政府环境部与建筑环境委员会(DETR and CABE,2000)将开发项目的物质形态特征归纳为八个方面。

①布局(layout)—城市结构(urban structure):指道路与空间框架,是开发项目形态和功能赖以存在的基本平面;

②布局(layout)—城市肌理(urban grain):指街道、街廓(block)、小块用地(plot)及建筑群的安排模式;

③景观(landscape):指土地的特征与外貌;

④密度与混合(density and mix);

⑤尺度(scale)—高度(hight);

⑥尺度(scale)—体量(massing);

⑦形貌(appearance)—细部(detail);

⑧形貌(appearance)—材料(material)。

Bambang Heryanto(2002)则在总结西方诸多地理、规划和建筑学论者对城市形态(urban form)、城市景观(urban landscape)、城市物质结构的论述基础上,提出构成城市形态的五个要素:建筑形态(building form)、街道模式(street pattern)、土地使用模式(land use pattern)、开放空间(open space)、天际线(skyline)。

基于这些理论研究,本书将城市建设环境的形态特征归纳为六个要素,即建设环境的土地使用模式(土地使用模式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和不同性质建筑形式)、城市肌理(空间格局、密度)、街道模式(网格、曲线、环状等模式)、建筑形态(尺度、形式、质感)、开放空间(广场、街道、公园等)、天际线(展示城市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与政治秩序以及经济象征)。这六个要素共同构成建设环境物质形态的结构特征,并且对建设环境公共价值领域的质量起到关键性影响。

2)建设环境公共价值领域的质量评估

无论是通过“非专业者”的使用还是通过“专业者”对建设环境的专业理解所获得的建设环境信息,都必须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尽量客观和符合公众看法)来对某一特定时空范畴的建设环境作评价。王建国(2001)曾列举了城市设计评价标准的可量度标准与不可量度标准,并在对西方多个学者(如R.Thomas,Kevin Linch,H.Shirvani)的经典评价标准研究基础上,重点将不可量度标准归纳为可达性、和谐一致、视景、可识别性、感觉、活力这六个标准[41],但同时王建国(2001)也坦承了“这种标准架构的潜在有效性”的疑问。刘宛(2000)则试图“提出一套完整的指标系统来取代松散的评价标准”,从城市功能效用、文化艺术效果、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影响五个方面将与城市设计有关的建设环境评价标准分为五类。刘宛(2000)的环境评价指标并非都是从社会公众(或地方社区)的角度出发,有些指标是从政府、投资者角度出发,虽然她强调了评价指标的权重问题,但并未论及如何进行权重的分配。

英国政府环境部与建筑环境委员会(DETR and CABE,2000)提出七项城市设计目标,并指出这七项城市设计目标主要源于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1977)和林奇(Kevin Lynch,1960)的经典理论,认为是基本“代表了公众对好的城市设计的看法”,可用来作为对开发案例评价的基础。

个性与特色(character):反映出当地文化背景,有独特个性的场所;

②连续性与围合性(continuity and enclosure):明确界定的公共空间与连续的街道立面;

③公共空间的质量(quality of the public realm):安全、吸引人、功能性强的公共空间;

④交通状况(ease of movement):可达性、良好的连通性、有宜人的人行道;

⑤可识别程度(legibility):容易理解与辨认的环境;

⑥适应性(adaptability):灵活可变的公共与私人空间;

⑦多样性(diversity):一个可变的环境提供不同的用途和生活体验。

开发项目建设环境的物质形态是否满足这七项标准,成为对城市设计实施结果评价的准则。英国环境部与建筑环境委员会(DETR and CABE,2001)之后又提出一个城市设计评价分析调查表(urban design analysis tool),用来评估开发项目的城市设计质量。本书的研究目的在于评价“建设环境公共价值领域质量”,借鉴上述理论和评估研究成果,本书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拟定出公共价值领域五个方面的若干执行标准(performance criteria)作为评价准则,以形成一个恰当的“建设环境公共价值领域质量”评估计划(表3.1)。

表3.1 建设环境公共价值领域质量评估

img5

续表3.1

img6

①土地使用。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合理性;土地使用强度合理(密度与容积率);使用功能混合多样性;功能空间使用对象的开放性;考虑特殊使用者(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的方便、舒适、安全;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质量、数量与可达性。

②道路交通。交通可达性(尤其步行、公共交通);区域内各部分之间以及与外部良

好的连通性;有宜人的人行道步行系统和自行车道路系统;良好的方位感,有引导性的环境设施系统。建筑入口与街道、公共空间的关系。

③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性;吸引人(愉悦、趣味)、丰富有活力、有社交性;人性化设施

与空间尺度;公共空间中的自然景观元素和公共艺术;公共空间界面明确有围合性、街道立面连续性;社会不同阶层、性别、年龄人群进入,使用的公平性与开放性;享用、参与、体验的自由程度和可控制度;公共空间的民主象征性。

④城市历史文脉。历史环境的物质文化延续性;历史环境的社会人文结构延续性。

⑤城市公共意象。总体与局部地区的城市意象,有独特个性与特色的场所,有美感的景观风貌;建筑(群)形象和谐统一、有标志性;布局结构清晰,环境易理解与辨认,有可识别性;有领域感,对该场所有文化认同。

这种评估要求有清晰的评价标准和市民共同的接受原则,但本书的公共价值领域质量评价表还不能直接用于公众调查,因为评价标准仍然过于抽象和专业化,与公众的沟通性不强。必须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公共环境使用调查”问卷模式,让市民可清晰理解、易于回答(具体调查问卷设计参见附录)。评估人主要是“非专业的使用者”——当地的生活、工作和观光者,综合他们的不同评价基本可代表社会价值取向(当然也与样本选择有关)。评估人也选择一些专家、规划部门管理者和开发者,他们的观点作为参考与补充。同时,对实地建设环境的物质形态研究,是笔者作为专业人士对建设环境的理解和评价。通过对各时期地形图、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和现状建设环境研究,具体分析土地使用、空间结构与城市肌理、街道模式、建筑形态、开放空间、天际线六个方面特征要素,对公共价值领域质量作出“专业者的判断”。专业者的判断可以弥补某些评价标准对于非专业使用者来说过于专业性的不足(如对土地使用强度和空间结构评价)。总体而言,本书拟建的公共价值领域质量评估计划侧重于定性分析[42],具有相对较强的主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