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价值理性的最大化

价值理性的最大化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后现代生态主义思想的语境中,城市空间必须坚持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新发展观,强调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城市文化竞争力培育的重要物质性内容,毫无疑问,城市空间发展必须关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此,在苏州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延续城市的山水河湖网络格局。

7.2.2 价值理性的最大化

理想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不仅要满足空间发展的系统技术理性,而且应该反映人类主体的价值理性目标,在城市空间系统技术理性基础上叠加人类价值理性的物质环境空间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最终理想模式。在经历蒙眛的原始生态主义和工具理性所主宰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历程之后,后现代生态主义走上人类价值理性的舞台,成为指引城市文明发展的价值杠杆。在后现代生态主义思想的语境中,城市空间必须坚持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新发展观,强调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城市新发展观的核心是“和谐”,强调城市发展既要达到自然生态的和谐,也要达到社会生态与文化生态的和谐。城市自然、文化和社会和谐的手段是“协调”,并且是基于生态主义方法论的协调发展。生态主义方法论侧重于3个方面:一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保持系统可持续的复杂性和稳定性。为此,城市系统需要维护自然生态因子、文化生态因子和社会生态因子的多样性。二是促进生态系统内在结构的协同,促进系统演变有序化。为此,构建自然生态体系、加强城市多元文化的对话与衔接、建立稳定的社会结构体系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又一价值理诉求。三是强调生态系统自我演化的过程性,即尊重系统演进的自组织规律。针对于此,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自然、文化和社会生态体系的演进应该是渐进的而不是突进的,更不是主观“规划”的。

1)文化价值理性

在全球化、市场化与地域化的交互作用下,地域文化日益成为苏州参与全球竞争的无形资产与品牌资源,成为地方化抗衡全球化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城市竞争将由经济竞争逐步转向文化竞争。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城市文化竞争力培育的重要物质性内容,毫无疑问,城市空间发展必须关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因此,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首先必须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核心价值加以弘扬,任何空间建设不应破坏古城空间格局、风貌、肌理、建筑风格与相应的生活模式,维持历史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其次,要在遵循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价值的前提下,有效地结合空间格网的运行效率与文化功能塑造,从而提升城市空间层次。即既要根据历史文化保护的原则对古城进行全面保护,又要结合古城新的空间功能和空间格网内在规律有机地调整、完善古城的空间格网结构和功能结构,促进传统文化空间与现代空间的对话与衔接。如结合街道句法轴线的中心性,合理布局符合街区保护与历史街道景观的全局与局部空间吸引子。空间吸引子的选择应结合古城本身的空间功能需要,在全局空间集成核街道上可布局吸引外来游客的旅游文化空间和面向区域服务的商业空间,在局部空间集成核街道上可布局吸引老城居民生活需要的商业、文化与休闲设施等等。所有全局与局部吸引子的空间布局必须严格遵守街巷尺度、建筑风格和控高要求,能够利用传统建筑进行功能转换的建筑尽量维持传统风貌,不要轻易新建。最后,通过有条件地构建街巷网络体系,开发利用地下交通系统,提升整个城市空间的集成水平与通达性。一方面要满足古城适应现代都市区传统文化中心功能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为疏解城市过高的人流运动密度提供交通尤其是步行交通支撑。

2)生态价值理性

与文化竞争力同等重要的是城市的生态竞争力,城市生态竞争力也是提升城市空间品味、维持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作为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目标,生态城市建设是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苏州这样具有优越的山水资源的大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亦要同城市生态竞争力提升相协同。为此,在苏州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延续城市的山水河湖网络格局。通过规划严格控制生态用地与山体、河湖湿地空间,为城市发展留下充足的自我净化生态系统,维持生态要素多样性和原有的“四角山水”格局。立足于“斑质-廊道-基质”结构,结合现有的河流网络与交通网络构建大都市区绿地与生态网络结构。其次,在不破坏整体生态网络结构的前提下,立足于城市空间格网内在运行效率的增加,空间发展应尽可能沟通城市分区空间格网,提高城市空间格网密度,加强分区之间主要句法轴线联系。最后,城市内部的生态空间应尽量与城市公共休闲与人流集散空间相对应,使之既成为净化城市环境的有效资源,又成为城市人流互动的公共场所。为此,城市生态空间(尤其是水体与公共绿地)布局应与城市空间格网的中心空间相对应,为中心空间人流疏散提供场所。

3)社会价值理性

社会价值理性的弘扬同样应该遵循后现代生态主义的思想,维持社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构建有序的社会阶层结构网络,适应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变规律。为此,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要满足不同层次社会群体的生产与生活需要,提供相应的物质环境需求。特别需要关注缺乏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利益,为外来人口、社会底层贫民、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提供物质、环境保障。通过对不同层次社会群体物质空间供应,建立其间的结构联系,保持社会阶层结构的稳定和有序发展。尊重社会结构演变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通过社会系统自组织动力实现社会阶层结构的自然演化与社会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