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造人生的最大价值

创造人生的最大价值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创造人生的最大价值1.就《人生》谈人生20世纪80年代初,路遥创作了中篇小说《人生》[11],后来这部作品还被搬上了银幕。看得出,这就是高加林在他所处的条件下,对自己人生的最佳设计,也是他认为的人生最大价值。[15]既然创业是人生的最大价值,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创业的成功呢?人生价值在于创造,而创造人生的最大价值也必须依靠创造与创新。

第四节 创造人生的最大价值

1.就《人生》谈人生

20世纪80年代初,路遥创作了中篇小说《人生》[11],后来这部作品还被搬上了银幕。这是一部描写当时青年生活的小说,题材虽然取自于几个农村青年的故事,但是它却反映了当时的青年对待人生的各种态度。在此之前,我差不多十多年没有看过电影了,但这部影片我却看了,而且很喜欢。

高加林是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这对一个千方百计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农村青年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是,好在毕业后他当上了农村的民办教师,既可不必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几年以后通过考试,也许会转为正式国家教师,再经过努力或许会争取到他认为的更理想的工作。看得出,这就是高加林在他所处的条件下,对自己人生的最佳设计,也是他认为的人生最大价值。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连这个小小的民办教师的职位也被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儿子用不正当的手段顶替了。高加林愤懑而又无可奈何地面对人生现实,开始扮演一个他十分不情愿的角色——农民。就在他情绪极度低沉的时候,心灵和容貌都很美好的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她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真挚地热爱他。他们相爱了。对于她来说,得到了高加林就是她人生的最大追求,也是她人生最大的幸福。

生活有时在一瞬间就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就在高加林伤痛未消的时候,又是一个不正当的机会使他成了县政府的通讯干事、记者。他感到人生有了希望,拼命地工作,成绩也很突出。他抛弃了真正爱他的巧珍,和同班同学、一个干部的女儿恋爱了。正当他陶醉在成绩和爱情的幸福之中时,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他是由拍马屁的马占胜为了讨好他的当劳动局局长的叔叔而安排的。在事情败露以后,他又被辞退回到了农村。这时,他没有了工作,又失去了真正爱他并一直爱着他的巧珍姑娘,他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但他没有趴下来。

《人生》耐人寻味,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应当领悟人生是个大舞台,无论谁都得进入“角色”,要么正面,要么反面。人生的角色与戏剧中的角色不一样,人生舞台上的角色是变幻无穷的,高加林不就先后扮演了民办教师、农民、记者等多种角色么?人生的角色是多变的,但人生的灵魂则是不会变的。因此,不管高加林是民办教师、农民,还是记者,总的说来,他的个性和人生的价值并没有变。

其次,现实社会也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既是人生舞台上的角色,又是社会大舞台上的演员。现实社会是十分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干扰,常常对人生有着巨大的影响。高加林是很有才华的,但是由于没有平等公开竞争的机制,不仅高加林,即使比高加林才华更出众的人也可能被埋没。

再次,高加林的遭遇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众说纷纭。从故事情节上看,似乎是悲剧。但从人生哲学上看,他并不是悲剧人物。从性格上讲,他个性鲜明,有理想,有奋发精神,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抵制冷嘲热讽和闲言碎语的心理素质。在人生舞台上,他是个强者,他充分体现了自我。如果故事继续写下去,我相信,高加林在总结人生经验的基础上,凭借着他的个性与开拓精神,一定会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美好人生。

2.创造人生的最大价值

人生的问题涉及面极广,如人生态度、人生道路、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等。怎样认识人生价值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决定着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对人生目标的确立以及人生中一切具体问题的解决。

价值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当讨论到人与物的价值即有用性时,它就是十分具体的问题了。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是不同的,前者是主动的,是由人自身创造的;后者是被动的,是由人赋予的,并且在被使用的过程中消极地表现出来。人的价值与人生价值也是不同的,人的价值的价值客体是人类整体,而人生价值的价值客体是人类个体。人生价值具有二重性,即包括人生反身价值和为他价值,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生价值是指这二者的统一。事实上,人生的反身价值与为他价值是辩证统一的,没有高大的反身价值,就不可能创造出有效的为他价值;反过来,反身价值又必须通过为他价值才能体现。这正如歌德所说:“你若要珍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12]

每一个希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人,都不能不思考和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我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应当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同样的,每一个希望最大限度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人,也必须回答:什么是人生的最大价值?怎样才能创造人生的最大价值?

马克思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3]在这里,马克思讲人生价值,就在于充分地实现自我,也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从表面上看,“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仅仅只是人的反身价值,其最终目的是用“一切能力”创造出最大事业来,并表现为他价值。每个人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需要以某种意义肯定自己的价值。在自然界中,人是具有最高价值的存在物。人能否创造出自身的最大价值,主要看能否充分发挥能动的创造力,或创建一个大的企业,或作出一项重大的科学发明,等等。

人生价值的大小依什么标准来衡量呢?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社会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14]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人生价值的大小是与对增进人类利益的贡献大小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必须对增进人类利益作出最大的贡献。爱因斯坦还特别强调感情、思想对增进人类利益的作用,因为没有情感的人生哲学决不可能造就英才,也不可能创立伟业。这正如狄德罗所说:“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成就。”[15]

既然创业是人生的最大价值,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创业的成功呢?人生价值在于创造,而创造人生的最大价值也必须依靠创造与创新。创新能力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是衡量他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创新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躁动,是一种动力,是一种求索的欲望,是一种实现未来的途径和通道。此外,要获得创业的最大成功,还必须要有毅力,要有奉献的精神。有人认为,“日本企业成功的真正原因在于这个国家的人对工作所持的狂热奉献精神,以及日本人将工作置于私人生活、家庭甚至家族之上的态度”[16]。不仅日本企业如此,其他许多成功的企业,也无不具有这样的特点。可以肯定地说,只有具有牺牲精神,才有成功的希望;只有付出最大的代价,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3.不断超越自我

在前面,我们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创造人生的最大价值,那么,是否说这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呢?当然不是。人生的最大价值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所能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当然不是最后一次的成果,更不是最终的成果。例如,当乌克兰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时,可以说他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假若布勃卡把破世界纪录当作人生终极价值,那么他就不会进步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不断地超越自我,所以才会在以后30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当然,由于年龄增大和其他新选手的涌现,布勃卡终有一天从世界撑竿跳高冠军的宝座上退下来,1991年发挥失常;1996年因伤退出; 2000年当选奥委会委员……他在另一个新的领域开拓自己的事业,仍然可以创造出人生的最大价值。

人生的自由创造,其基本内容就是选择。一个人的一生,要面临无数次选择。人生的旅程,就是一系列选择的总和,而每次选择就是一次创造人生的机会,选择得好,就是人生价值的一次增值。一个人一旦超越了自我,那么他就是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具有崇高情操的人,他就具有把整个事业和人类纳入自我胸中的广阔的情怀,就会增添巨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成为时代的号手,成为成功的创业者。

人为什么会超越自我呢?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赞颂道:“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7]他说得多么好啊!简直是一首对人的赞美诗。世界上唯有人具有不知足的本性。这种不知足的本性来源于人的不断增长、不断变化的需要。一种需要满足了,又开始产生新的需要。这种无止境地向前发展的需要,赋予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种力就是超越自我的力量,是不断创造美好人生的力量。

超越自我,不仅要选择正确的途径,而且还必须确立“最高指导原则”,以便克服在实现超越自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有一篇札记,题目是“超越自己”[18]。其中,列举了三个当人们陷入困境或险境的例子,向询问者寻求最满意的答案。现在,我仅摘其中一例:如果有一天你在登山的途中遇到大雨,山洪暴发,只见洪流从山上滚滚而下,此时你正置身在半山腰,那么这时你应该怎么办?对此,人们虽然可以提出不同的答案,但专家建议的大原则是:当你处在山洪暴发的半山腰时,逃离险境的最高原则是,绝不能往山下跑,因为愈向下山洪汇集得愈多,夹带砂石也愈多。唯一正确的出路是朝山顶方向前进,这样才能减少山洪的威胁。所以,登山家有句名言:“没有一个山顶会有所谓的洪水。”

超越自我,犹如征服高山。登山有进路和退路,退也是为了进。人生的道路也并非一马平川,可以任你纵马驰骋,有时是高山险阻,有时是急流险滩,为了达到超越自我的目的,你必须具有攀越险阻和渡过险滩的能力。一个人一旦做到了超越自我,那么他就犹如到达了自由王国,也就是一个成功者了。

4.要活得像自己

近年来,社会上不时有人发出哀叹:“人活得好累呀!”发出这种感叹的,既有知识分子、干部,也有工人;既有老年人,也有青年人。累即疲劳之意,累可分为身体上的累和心灵上的累。据我观察,发出以上感叹者并不是觉得身体上累,而是指心灵上累。人们都有体会:体力上的劳累是容易消除的,如睡个好觉,洗一次桑拿浴或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都能使疲惫的身体得到恢复。然而,心灵上的劳累或劳损是持久的,是难以恢复的。“活得好累”正是人们心灵受到压抑或伤害以后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反映。

人们为什么会觉得“活得好累”呢?人是唯一能够自己制造痛苦的动物,而这种痛苦正是他们感到累的原因。卢梭在《忏悔录》中说:“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于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打碎了模子究竟好不好,只有读了我这本书以后才能评定。”[19]多么鲜明的个性,多么宽阔的胸怀!我不知道卢梭的一生活得累与不累,但可以肯定地说,卢梭活得像他自己,他的人生是“无憾人生”。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又说:“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认识自己。”[20]什么是反省?卢梭的《忏悔录》无疑是最彻底的反省,他以真诚坦率的态度讲述了他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思想感情、性格与人格的各个方面。他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这正如他所说:“我要把一个人的真正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21]只有通过反省,才能认识自己,所以卢梭既是最能反省自己的人,又是能彻底认识自己的人,因而他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像卢梭这样能够大胆反省自己的人很少很少。我认为人之所以苦恼,就在于他们活得不像自己。有些人信奉“两个口袋”的哲学。所谓“两个口袋”,意指衣服左边和右边各一个口袋,分别装着“左”的和“右”的两种东西,如果“左”的运动来了,他就拿出“左”的东西;如果“右”的吃香,他就拿出“右”的东西。反正这种人能左右逢源,两面讨好,一贯正确,是永不倒的“不倒翁”。可悲的是,这些人不仅没有“生活太累”的感觉,而且对自己的“升官术”和“处世哲学”津津乐道。比较起来,那些感受到“生活太累”的人们还是有良知的,他们认识到“现实中的我”与“真我”的矛盾,为矛盾所困扰,只不过缺乏回归“真我”的勇气而已。

要活得像自己,说来容易做来难。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敢于表现“真我”,即“真我”的回归。人的一生当中有很多的挑战,很多的理想,很多想要实现的期望和奇想,可是最终的完成乃是需要懂得“用”出自己的潜能。人生最好的风格莫过于回复到“真正”的自己。[22]每个人应该塑造自己的风格,不应当放弃自己的信仰,不应当背离自己认定的路。让我们学习哥伦布,虽然他未能验证地球是圆的,但他始终“坚持”这个信念,终于,有一天让他发现了新大陆。人生有很多层面蕴含着很多的新大陆,如果你不坚持,就永远没有结果;许多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因他能坚忍不拔地走向“新大陆”。[23]

【注释】

[1][美]E.M.伯恩斯,P.L.拉尔夫,著.世界文明史[M].罗经国,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3]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6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0.

[5]阙维明,张锦智,主编.现代科技管理辞典.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72-605.

[6]罗伟,等著.自然科学发现经验的探索[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01.

[7][日]汤浅光朝.科学的未来[M]∥友松芳郎,编.自然科学史[M].东京:创元社,1974:295-301.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816.

[9][日]堺屋太一.知识价值革命[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203.

[10][日]堺屋太一.知识价值革命[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217-219.

[11]路遥,著.人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12]转引自肖雪慧,韩东屏,著.自我实现——主体论人生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159.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14]转引自辛立洲,著.人生设计原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177.

[15]转引自肖雪慧,韩东屏,著.自我实现——主体论人生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55.

[16][美]大卫·罗麦士,著.财富的创造者[M].颜斯华,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110.

[17]黄兆杰,编译.莎士比亚戏剧精选一百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133.

[18]刘墉.超越自己[J].读者.1994(8).

[19][法]卢梭,著.忏悔录(第1部)[M].黎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

[20]转引自陈怡安,著.把自己找回来[M].台北: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1991:115-117.

[21][法]卢梭,著.忏悔录(第1部)[M].黎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

[22]陈怡安,著.活出现代人的意义[M].台北:洪建全基金会文经学苑,1992:176.

[23]陈怡安,著.活出现代人的意义[M].台北:洪建全基金会文经学苑,1992:1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