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文脉与城市特色

城市文脉与城市特色

时间:2022-10-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文脉反映着特殊的城市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特色又反映着城市社会现实,是构成一个城市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的总体特征。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的标志,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才有魅力。其次是城市个性展现了城市特色,是文脉可识别性的具体体现。城市特色根植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因此,城市文化性格和特征是产生市民认同感、归宿感的基础,也是城市特色形成的根本原因。

5.2 城市文脉与城市特色

城市文脉反映着特殊的城市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特色又反映着城市社会现实,是构成一个城市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的总体特征。城市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外观上给人们以特有的文化形象;二是在内涵上体现出鲜明的文化气质。城市文化特色不仅局限于美学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的标志,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才有魅力。城市文化特色的重塑,首先在于对城市文化特色的挖掘和认识,其次在于对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和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城市文化特色的弘扬和塑造。可以说:城市特色的本质在于城市文脉,这首先是因为城市特色根植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其次是城市个性展现了城市特色,是文脉可识别性的具体体现。最后,城市特色的生命力在于维护文化多样性。

5.2.1 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根植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地域主义不仅指该地过去形成的文化,也包括以后会按照地域特征来创造新的地域文化;地域主义不仅是一个过去时,也是一个现在时,更是一个将来时,是一个文脉承续的时空概念。地域文化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根基,不仅要精心保护,还要认真研究,推陈出新,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挥引领、定位和规范的作用,持久地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避免急功近利和大拆大建的短期行为。

城市是人们聚集的一种形式,城市特色在形成伊始就带有强烈的群体性质,是市民共同的心理需求,也是市民共同拥有的宝贵资源。城市特色与城市发展历程密不可分,人们在城市里成长,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建立共同的情感模式和行为规范,拥有共同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形成共同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久而久之,人们对城市产生出难以割舍的感情,表现出强烈的城市意识。这种感情和意识在一代又一代的市民之间传承,根植于人们的心脑,并在传承中逐渐积淀,缓慢发展为城市的文脉。因此,城市文化性格和特征是产生市民认同感、归宿感的基础,也是城市特色形成的根本原因。

城市决策者对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和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建设方向。事实证明越是文化品位高雅、积淀深厚、特色鲜明的城市,就越被视为理想的人居环境,无论巴黎、巴塞罗那、日内瓦、新加坡,还是苏州、杭州、大连、厦门,都因鲜明的地域城市文化特色和良好的人居环境而获得城市的快速发展。因此地域城市文化特色不但是城市形象的标志,而且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聚集人才的宝贵资源。当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由温饱走向富裕时,必然对城市环境和文化品位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发掘、弘扬,必然进一步增加市民对自己城市的亲近感、自豪感,增强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凝聚力,激发市民对城市更大发展目标的追求

任何城市都处于特定的地理位置,拥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学会适应特定的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环境也对人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地域文化上的差异[6]。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演绎着自身独有的文化情境。城市特色是地域文化的积淀和凝结,是属于当地独有的,它是由特定区域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物质生活、民俗风情、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后所逐渐形成,在城市规划布局、街道景观、建筑形象等方面得到展示,形成诸如西北城市的依山布局、江南城市的临水设街、平原城市的平缓开阔以及沿海城市的沿海就势等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故而地域性是城市文化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城市特色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逐步发展形成的,如生命体的发育离不开遗传信息的传递一样,城市特色的发展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承袭。同时城市文化又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地域文化以城市为中心展开,众多的城市类型又形成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文化特色。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只具有躯壳却不拥有灵魂。今天,城市文化特色即面临着传统文化形态的迅速消失、地域文化特征日益趋同的严重威胁,又承担着维护文化多样性、创建良好人居环境的历史使命。而城市文化的核心价值又在于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弘扬,因此城市特色的本质在于城市文脉的彰显与提升[7]

5.2.2 城市个性与城市特色

1)城市个性在于城市的可识别性

个性指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个别的、特殊的性质。《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个性概括为:“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征是其形态结构和社会发展特点的结果。”城市文化的个性就是城市文化差异性,就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不同、具有本地民众基础的、自身发展模式的特色。经济和科技可以全球一体化,但是文化不能全球化,文化应保持自己的特色从而呈现个性。在高科技时代,多么壮观、豪华和精美的高楼大厦都可以被复制,但鲜活的城市特色和个性却永远无法被模仿。城市如人,犹如每个生命体都有自己的遗传基因一般:“外在的美”是它的面貌、形象;“内在的美”则是它的文化气质、品格,失去了城市的内在美,城市的文化特色就会大打折扣,也就很难谈得上城市的个性了。没有个性的城市是平庸的城市,当然也就没有值得传承的文脉关系。

个性即事物特征,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比较固定的特征。人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建筑和城市也是有个性的,在许多的城市群组中,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气概与风度、气质与涵养,能够呈现城市整体所特有的思想、文化特色和蕴含,就形成了不同的城市个性。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不同,各个城市空间布局、山水形态、自然风貌、传统色彩、建筑风格及城市形态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

城市个性与城市特色相互形成与相互补充。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孕育了城市个性,每个城市的个性都表达了一种文化倾向,蕴含着人及社会的内在素质,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历史积淀,展示了城市特色。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文化积淀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城市内在本质的外部表象,由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地理特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长期演化而来。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越鲜明,就越能赢得世人的赞誉,城市个性特征也越明显。事实上与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相比,文化特色更能决定一座城市的吸引力,这也正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塑造个性化形象的原因。只有具有独特的城市个性,才会拥有独特的城市魅力。举世闻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影视之都”洛杉矶、“时尚之都”巴黎以及“水上之都”威尼斯等城市,都是以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取胜,体现了城市的个性。

2)可识别性是文脉价值的体现

一座城市就是一种文化载体,越有个性的城市其文化也就越有独特之处;反过来说,越有独特文化氛围的城市其个性特征越鲜明,这样才是可识别的城市,要做到这一点,保持文脉的承续也必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深厚的城市文化遗产积淀也成为城市文脉之源和城市可识别性的关键所在,林奇认为:古迹既是组成城市特征的重要坐标,更是辨认城市领域的关键,体现了文脉的价值。

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的个性,认识到城市个性是城市的魅力所在。离开了个性,城市也就无特征可寻,淹没在成千上万的城市丛林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个性也是城市生命力和活力所在。城市个性也就是城市的特殊品质和特殊形象,是城市的身份证。表面上看,城市个性是通过城市建筑、颜色、形态、象征及标志等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然而更深层次的城市个性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深厚的文化遗产积淀是塑造城市文化特征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欧洲众多历史性城市无一不是在现代化的建设中保存了城市个性,并以此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穿越欧洲每座城市都可以感受到每座城市自身的城市魅力,都有丰富的内涵和清晰的文化脉络,人们很容易找到这些城市的历史中心。城市中的建筑都尊重周围环境,新老建筑之间不存在谁要超过谁的竞争而是和谐有机的对话。尽管城市中不少建筑并不出类拔萃,但是其设计的功能、空间、尺度以及周围环境关系都堪称典范。虽然这些建筑并不出于同一个建筑师之手,甚至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但是它们源自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有着同样的文化特征,虽然这些建筑采用的是当地非常普通的建筑材料,但同样满足着人们的使用功能,上百年的建筑并没有影响人们过现代化的生活,城市和建筑就是这样沿着城市文脉前行,一路上谨慎而小心[8]

3)城市个性是城市文脉的重要构成

城市个性表达在文脉构成的隐性部分。城市文化是城市个性的重要组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往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是构成对城市最直接的记忆。如茶楼建筑和茶文化便是如此,随着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从《茶经》看就可知当时茶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茶楼建筑至少在宋代已有图可参考而且甚为繁荣了。茶文化发展千百年来,全国不少大小城市,至今仍有所保存,包括各地不同的饮茶习惯、茶具的使用方式、供应内容、服务方式,以至不同的说书人、各有风采的吆喝声,都是有声有色,各具地方风情,这些也是构成城市个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成都茶馆的供应艺术,简直具有杂技的惊险奇巧之美;北京茶馆斟水的大铜壶,那具有老北京身段胖乎乎的斟茶人,动作姿态的笨拙中藏有巧劲的浑厚朴实之美。这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统一,这些都是城市个性的组成。

城市个性表达在文脉构成的显性部分,这也是城市个性最明显的特征。这些自然特色在长期的文化创造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和城市个性,作为城市市民最自豪的感受长留在心间。就自然特色而言,有“水乡泽国”之称的绍兴、“泉甲天下”的济南、“戈壁绿洲”之称的敦煌、“塞上江南”之称的银川以及“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就物产特色而言,有“鱼米之乡”的常熟、“瓜果之乡”的喀什、“酒城”泸州、“瓷都”景德镇、“南国陶都”之称的佛山和“盐都”之称的自贡;就气候特色而言,有“春城”之誉的昆明、“日光城”之誉的拉萨、“避暑胜地”承德、“雾都”山城、“冰城”哈尔滨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就位置特色而言,拥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九曲黄河第一城”的同仁、“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拥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称的泉州、以及正在成为“南水北调渠首”的南阳;就文化特色而言,有具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曲阜、具有“三楚文化故里”之誉的江陵、具有“英雄城”之誉的江孜、还具有“天府之国”之誉的成都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杭州。这些别称和美誉不仅是城市特色和个性的客观表达和真实写照,也是文脉价值特征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因此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文脉价值(图5.3)。

img80


图5.3 不同的城市个性

来源:自摄

吴良镛认为:“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野,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对它研究的方面越多,挖掘越深入,你就更能理解所形成的特色和深邃内容,对理解知识的感情显现的认识也就越充分。讲到这里我们甚至可以概括地说,特色就是‘个性’,说‘独具一格’,就是说,小至一人一物,大到一地区,一城市,一时代,在个性或内容方面已经较为成熟了,被人认识了,为人承认了。”[9]

5.2.3 文化多样性与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的生命力在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不同的城市文化特色构成了文化多样性,甚至在同一座城市文化特色中也明显具有文化多样性的特征。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认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里的多样性,不管是什么样的,都与一个事实有关,即城市拥有众多的人口,人们的兴趣、品位、需求、感觉和偏好五花八门,千姿百态”[10]。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多样性功能,以此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需求。自然界中,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以多样化的物种为基础的,同样人类文化要继续、发展和丰富,也需要从各种地域文化汲取营养,通过并列、交错对比及渗透等多种手段进行打散与重构,以达到在继承中创造的目的,满足时代对文化多样性的要求,实现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心理期望,给生活中的人们带来乡土感、领域感、归属感、认同感和繁荣感。

城市文化特色在最本质的层面上是一种与人们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文化追求,对一个城市的向往和憧憬,很大程度上是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所吸引,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落叶归根的故人,令他们魂牵梦绕的还是对城市文化特色的记忆。吴良镛就曾在《城市特色美的认知》一文中回忆了五十余年前火车沿着严整的城墙徐徐停下后走出北京站时的激动心情、初临重庆临江门码头的经历和游览昆明金马碧鸡楼牌及雄伟的近日楼的感受。他认为“一般人往往会有类似经历:某些具有特色的城市,曾经在某方面给自己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具有特色城市文化特色,并在民众心目中产生好感的城市,往往才能成为人们怀念和向往的地方[11]

没有特色的城市是没有生命的,城市特色的本质特征在于城市文化及其文脉。城市文脉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还表达了文化多样性,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体现了城市特色。城市的文化特色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水准,来自于人们不断进步的文化意识。城市不仅有体有形,还有神有韵,具有无形的一面,文化特色拥有超越具象之外的意境之美。现在人们路过或暂居一座城市时必然会探究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如果仅仅留下“道路很宽”“楼房很高”的印象,必然会因为这座城市缺少文化个性而感到乏味。这样的城市不仅无法满足市民不同品位的文化需求,也就谈不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现在无论是城市公共主义政策的确定还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编制,都受到全球化影响,故而更应加强城市的文化多样性以彰显城市特色,只有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才具有争夺全球资源的能力,也才能捕捉到发展的机遇。

城市文化是“善”,城市文脉是“真”,城市特色是“美”。城市文脉是城市流淌着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变迁的记忆,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能够被人感知的且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真”。而城市特色则是城市文脉的外在表现,是城市的外在“美”。城市文脉是城市特色的灵魂,只有反映城市文化的特色才是真实的、有生命的。城市特色应追求城市文脉内在真实的表达,而并非脱离文脉环境一味追求“现代化”,一味地“模仿、克隆”,而丧失了自己的本真。

城市文化是“源”,城市文脉是“根”,城市特色是“流”。城市文脉是城市生命力的象征,是立城之“根”,发展之“源”。不同发展时期的城市文脉需要城市特色来加以提炼和强化,因而,城市特色的塑造是凸显城市文脉的重要手段,城市文脉是城市发展变迁中历史的遗存,深深地印记在城市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生活中,城市文脉只有经过城市特色的塑造和提升,才能使自身的发展延续,才能使城市发展之“源”不致枯竭。而城市特色作为城市文脉各种信息的综合反映,只有建立在这些真实城市信息基础之上才有创作的“源泉”,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才不会中断,才能在文脉环境上创造连续的、才能让人感受到历史变迁的文化背景。

5.2.4 城市故事与城市特色

在城市中孕育了一处处历史名胜,一条条古老街巷和一座座传统民居,都在以历史厚重感讲述着一个个城市故事。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故事,它启迪人们对城市文化更加深入了解,使城市文化更加鲜活、城市生活更加引人入胜,使过往宾客长久驻足。因此城市故事不仅是城市的宝贵资源,市民的共同财富,更是文脉价值的生动再现,体现着巨大的理论力量。正如林徽因先生说:“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述说,乃至于唱歌,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12]

1)文脉故事记载城市历史

每一座城市的自然空间、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都具有文化资源的意义,形成的文脉关系都讲述着独特的城市故事,文脉故事记载着城市历史。

德累斯顿号称“德国最美的城市”,它以18世纪丰富精美的巴洛克艺术闻名。但在1945年2月13日,这座文化古城遭到盟军猛烈轰炸,有七成以上的历史建筑遭到摧毁,被称作“在七分钟之内就被毁灭的城市”。但在今天,人们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头依然能够看到矗立的圣母大教堂、皇家剧院和博物馆。德累斯顿大部分建筑都是黑白斑驳的颜色,原因很简单,它们都是根据照片和历史资料重新修建的,废墟中可用的砖石依然被用在建筑中本来的位置,当然他们早被炮火熏成了黑色,白色则是重新补上的部分。于是这些巴洛克建筑黑白相间,黑色记录了这个城市曾经的伤痛,白色则代表了德累斯顿人以不可思议的执着和不惜一切代价恢复城市记忆的荣耀,“美”和“美的毁灭”两大体系在这里并存,成为德累斯顿独特的城市文脉关系,构成了令人难忘的城市故事[13](图5.4)。

img81


图5.4 色泽斑驳的德累斯顿展现的文脉故事

来源:杨静摄

历史文化名城重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讲述了优美的文脉故事,讲述了重庆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和重庆作为陪都时代的繁华。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文化遗产发展报告》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排名中,重庆超过北京、西安,位居第一,重要的原因就是重庆有大量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战文物遗存。这些大量的珍贵文物遗存使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前苏联的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为人类和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图5.5)。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所展现的优美文脉关系,不仅体现了山城建筑特色和风貌,同样也叙述着可歌可泣的抗战精神和故事,成为重庆市最为宝贵的财富。如中苏文化旧址,据史料记载是抗战时期重要的中苏民间外交场所,也是反法西斯进步力量的主要活动场所,周恩来、郭沫若、孙科等国共两党高层及社会名流经常出席这里的活动;两路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亚洲唯一的跳伞塔记录了空军将士们苦练技术的故事;南山的空军将士坟埋着空军将士们的忠骨;金汤街的中共代表团驻地、江北盘溪的徐悲鸿旧居、国民政府大门和政府办公楼、战时儿童保育会、梁秋实旧居“雅舍”、中共南方局遗址、国民参政院旧址,以及美国大使馆旧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遗址、法国领事馆遗址、英国领事馆旧址、澳大利亚大使馆遗址、土耳其大使馆遗址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讲述了丰富的文脉故事,体现了文脉在城市发展中巨大的理论力量,在历史的坐标上体现了重庆的巨大价值,也使重庆成为“象征中国不屈不挠之意志与决心,成为全世界各地家喻户晓之一名词……”(图5.6)。

img82


图5.5 解放碑的变迁讲述的文脉故事

来源:整理、自摄

大栅栏地区是北京市确定的3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方圆1平方千米内成片的传统建筑和上百条胡同都历经了漫长的文化变迁,展示了老北京优美的文脉环境。这里的许多斜街、交汇点都是金、元时期以来几百年真实的历史遗存,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这里的传统建筑不仅式样丰富,而且仍然基本保持了历史原貌。虽然许多老宅已成为大杂院,但透过门楼、雕花、门墩、门闩,还能体味出老北京人的讲究和丰富的市井文化,大栅栏地区的文脉价值就在于它是一部北京民俗史话,这里有永远也讲不完的城市故事(图5.7)。

img83


图5.6 珍贵的历史遗存体现了重庆鲜明的城市个性

来源:整理、自摄

img84


图 5.7 大栅栏有讲不完的文脉故事

来源:国家人文地理、自摄

2)文脉故事是城市发展的不可再生资源

拥有文化内涵和历史视野的城市决策者和开发者,都应善待珍惜每一处具有人文价值的建筑、街区及名称,因为这已成了不可再生的、弥足珍贵的城市发展资源。城市的有序与繁荣首先应尊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确保城市文脉的延续性,唯有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记忆和气质,才能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不竭动力。城市的历史遗存,甚至包括街巷名称都饱含着历史沧桑,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技术的落后能重新改进,文化的断裂将无法弥补。而文脉故事是城市发展的不可再生资源。

城墙作为军事防御设施,在早期城市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其军事防御功能逐渐消亡。在某些人眼里城墙也成为阻碍交通、妨碍城市建设的累赘,他们没看到古城墙对于城市和城市生活群体所具有的巨大文化价值。在古都西安人的心中,这座包裹着隋唐残骸的明代古城墙已远远超出了文物和城市标志的物化概念,一位作家写道:“城墙是西安人心中的乡愁。她承载着历史的情感、记忆和辉煌,也见证着城市的过去与未来。”这种对历史遗迹和文化作品的保持力和其所体现巨大浩瀚的文化空间,正是城市文脉最大的战略价值,城墙在西安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

北京的城墙却没有这样的幸运,大片的古城墙在热火朝天的“建设运动”中轰然倾倒,令人黯然。在一些人为此兴奋不已的同时,另一些人却承受着民族文化被摧残的撕心裂肺的痛楚,梁思成先生感叹道:“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的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了我的一层皮[14]。”时至今日,仍有多少人为著名的“梁、陈方案”所惋惜,如果此方案得到采纳,北京的城墙能够被保留下来,或许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仍将是世界上无与伦比、恢宏壮阔的古都,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只能成为城市发展反思的教材(图5.8)。

img85


图5.8 北京老城墙,梁思成的伤

来源:自摄

在成都府南河改造工程中,一位市民说道:“为了搞河道改造,成都把几座古桥给拆了,比如九眼桥、万里桥等,新修了几座不伦不类的桥且取了几个不伦不类的名字,我真是觉得可惜啊。就说万里桥吧,那是很有辉煌典故的,说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送费袆出使东吴,就送到万里桥,并赠言:‘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万里桥由此得名。你说,这样的桥你拆了它干什么?是的,它破了,旧了不实用了,但它是名胜啊,你说一个城市能有多少名胜?这是家底。一个家祖上能留下多少传世之宝?有一柜子钞票却拿不出一样老宝贝,让别人怎么看?”这些都说明普通市民对自己的城市故事格外珍惜且充满感情,这些城市故事体现了源远流长的城市文脉关系,给今天城市发展以警醒训诫。

前文提及的重庆抗战遗址问题,丰富的抗战资源(建筑、文化、故事)不仅让重庆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文化名城,同样也使重庆成了“全世界各地家喻户晓的名词”。这些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正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重庆作为西部重镇特别是直辖之后,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随着轰轰烈烈的城市开发建设进程,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已消失了372处,将近占抗战文化遗迹总数的52%[15]。重庆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名城和战时陪都,留存了丰富的抗战建筑和文化,如此众多的城市文化和精神遗存屡遭破坏,至今仍没有一部地方法规对其进行保护。经济虽然发展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有愧于这样的地位(图5.9)。

img86


图5.9 合川钓鱼城因成功阻击蒙古可汗,在世界史上占有浓厚的一笔,但重庆合川却没有唱响自己的城市文脉故事,而泯然众人矣

来源:自摄

抗战结束60余年,在世界提及重庆,都知道那是中国的战时首都,这正是丰富的抗战文化留给世界人民心中的记忆。一个城市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持续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特定城市的特色文化。重庆的抗战史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历史文脉故事都是城市发展不竭的动力。如果能认真地挖掘重庆的抗战文化,加以推广,必能在深层次上带来重庆全方位的发展机遇。当下之急,就是如何善待这剩下的48%,不能让抗战遗址再消失,让消失的也复建。在中央的要求下,现在重庆规划部门正在做抗战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规划,让抗战文脉传承成为引领城市文化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恢复历史的集体记忆,重新树立重庆在历史上的重要坐标,让经久不衰的文脉故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