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 彭州市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的构建
叶裕民教授2008年8月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我一直提4步走战略,一是城市发展新型工业、发展高效率产业吸纳就业;二是能较好地使进入各级城市的人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安置下来,真正减少农村人口压力;三是建好各级城镇,使它们成为较好的不同层次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作和生活的选择;四是对新进入农村的农业企业和愿意留在农村的人,要给他们好的、一整套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使他们有好的生活质量。把灾后重建和城乡统筹结合起来,当下最重要的是做好第二步和第四步。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大的趋势,灾后,一部分受灾的农村居民要到城镇打工,但他们中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达到户籍改革的门槛,在这个时候,政府要对这部分人放低门槛,加快他们进入城镇的步伐,使城镇真正接纳他们,降低灾区农村的人口压力。事实上,前三步都是给农村减压,最后一步是城市反哺农村。尽快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才能使农村稳定、得到发展,这也是灾后重建要重视的问题。”彭州的重建工作做得较好的正是第四步,在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到了城市文明的同时,探索了新型城乡形态的构建模式。城乡形态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其选择决定着一个区域发展的总体方向。成都市试验区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构建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彭州在新型城乡形态的构建上,形成了自己的灾后城乡建筑形态系统、现代产业系统、基层治理系统。
一、城乡建筑形态系统
第一,彭州新型城乡形态的构架:以彭州新民居聚落为特色的新农村+功能特色明显的城镇体系+生态宜居城市。
在整个湔江河谷地带,彭州新民居聚落连线成片,已构成新型城乡形态的展示区:从新兴镇的寿阳泉延伸上去,新黄村、江桥人家、鱼凫南山、宝山太阳雨、天升桥、筒西人家、鹿鸣荷畔、五龙世家等一批功能完善的彭州新民居,占整个河谷地带农村居住形态的95%以上。而受灾较轻的坝区,已着手规划土地综合整治,综合开展田、水、路、林、村、房的整治,落实“四性”原则建设新农村。
在城镇体系上,重建后,将呈现出白鹿欧洲风情小镇、龙门山旅游生态名镇、新兴古镇等一批特色风情小镇,濛阳、丽春等工业商贸重镇,桂花、军乐等陶瓷特色产业镇、葛仙山、红岩等特色一、三产业互动镇。
主城区着力抓好旧城区改造、南部新城(包括工业开发区)和牡丹新城三个片区,石化产业三条森林防护带的建设,将提升人民渠北岸的生态系统,城市将更具发展活力和适宜居住。
第二,彭州新型城乡形态的支撑:完善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完善的市域路网结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村庄的水、电、路、线缆“四通”,加医疗、就业、就学、超市、体育、文化等各类功能设施完善,保证了村庄城镇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891千米的城乡道路建设,将保证镇域间的互联互通、彭州的对外通道。新型城乡形态必须要长效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机制,保持良好的城乡面貌。彭州提出的加快建设“清爽彭州”,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效延伸到整个市域。
二、现代产业系统
随着灾后重建的推进,彭州正在关闭小的采矿厂、砖厂,淘汰和改造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为最大限度集聚石化产业提供空间;大型石化项目建成后,千亿石化产业集群将成为彭州区域经济中居于完全主导地位的第一大产业;湔江河谷将是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的示范。彭州以石化产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必将迅速形成。按照“一二二一”的产业布局,中心城区和南部新城大力发展房地产、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石化产业;濛阳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商贸业,丽春镇大力发展机械加工;西部产业带着力发展以湔江河谷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山地户外运动,东部产业带着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石化基地要建成我国西部地区炼化一体的现代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在石化千亿产业的打造上,彭州市将建设集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为一体的西南地区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上,突出了“一镇一特色”,打造桂花陶瓷、濛阳蔬菜博览、小鱼洞冷水养殖加工、葛仙山高新农业等特色产业。
三、基层治理系统
基层治理系统包括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层信访维稳机制、精神家园建设等内容。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首先是组织保障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灾后重建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浮夸。这首先需要领导干部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态度。实践表明,如果不解决一些干部中目前存在的不良风气,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灾后重建将会变成某些干部的“政绩秀”。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探索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的基层民主建设机制,深化干部用人机制改革,努力把一大批具有创新型、干实事、真正既对上级负责又对人民负责的人才推上领导岗位。彭州市建立和完善了“131N”的灾后村级治理机制,加强了灾后基层民主机制建设,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灾后重建任务的完成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样,信访维稳机制和精神家园建设,也保证了重建的健康推进。它们共同构建了灾后重建的基层治理系统,对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