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危机信息传播系统的初步理论模型

危机信息传播系统的初步理论模型

时间:2022-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汶川地震后,四川在总结汶川地震的经验同时着手建立并不断完善危机灾害信息传播系统。四川省在2010年夏季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时取得的成功,得益于汶川地震后危机信息传播系统的建立和有效运用。通过对汶川地震重灾区居民媒介行为的调查,以及此次四川省在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的有效经验,课题组发现危机信息传播系统对于危机灾害信息的及时传递需要借助传统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的有效结合。

第五节 危机信息传播系统的初步理论模型

现代信息社会中,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或者自然灾害类危机事件本身并不是引起公众恐慌的真正原因,危机信息的传递不畅或虚假信息传播才是引起恐慌的主要原因。危机事件发生后,多种信息传送形式有效结合形成危机信息传播系统,让公众及时有效地获知危机信息,才能尽可能地降低危机灾害造成的损失。在深入汶川地震重灾区进行实地调研时,在与灾区居民座谈时,课题组发现汶川地震中很多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起到了很重要的危机信息传递作用。危机事件中不同传播方式的结合尤其是传统传播方式与大众传播方式的结合对危机信息传递以及应对危机事件很有效用。

国务院在2006年1月8日公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将我国可能出现的重大突发事件即危机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个方面。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来,自然灾害类的危机事件在我国呈陡增态势。据国土资源部2010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通报》显示,2010年1至6月份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9552起,是2009年同期的10倍。随着危机事件的不断增多和政府管理功能的不断提高,危机信息传播逐渐成为应对危机事件的关键因素。

2010年8月7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区域供电全部中断,周边多处路段交通阻断,舟曲县城主街道泥石流堆积达两米,县城多幢大楼损毁,舟曲县内三分之二区域被水淹没,农田被冲毁,水利设施、城乡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损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截至8月28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463人遇难,失踪302人,受伤住院72人,累计门诊治疗2244人。舟曲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县,也是全国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8·7”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010年8月12日起,四川省部分地方降大雨或暴雨,局部地方降大暴雨,引发多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致使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雅安市、阿坝州等14个市(州)67个县(市)576万人受灾,截至8月19日,四川省“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期间共发生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75处,因灾死亡16人,失踪66人[42]。在抗击此次特大泥石流灾害上,四川省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了较低,取得很大的成功。四川集中暴发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系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次生灾害。

2010年夏季特大泥石流灾害袭击舟曲和四川,但灾害损失则截然不同,在科学避灾减灾方面四川做得更好。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尤其是如何在危机灾害发生后有效地传递灾害危机信息,并科学避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汶川地震后,四川在总结汶川地震的经验同时着手建立并不断完善危机灾害信息传播系统。四川省在2010年夏季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时取得的成功,得益于汶川地震后危机信息传播系统的建立和有效运用。

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建构在一个综合、复杂的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之内,“这个系统由不同类型和方式的传播活动所组成,这些不同类型和方式的传播活动既相互区别,具有独自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又相互衔接和交织”[43],共同构成了社会信息传播的总系统。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信息传播系统有效地将危机灾害信息传递给群众,如何及时预警、科学有效地引导群众减灾避灾,将在应对危机事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鉴于“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经验和启示,四川省在震后反思了汶川地震期间危机信息的传播策略,然后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灾害联防预警机制:政府职能部门跨部门合作完成横向专业预警,省、市至村、社执行纵向行政检测,群众参与构成基层防灾网络[44]。“横向专业预警”交互“纵向行政检测”加上“基层群众参与”构筑了立体的危机信息传播系统,搭建了全方位的防灾体系。在2010年夏季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四川省各级政府部门和灾区群众通过这种全方位立体式的危机信息传播系统,综合运用传统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有效地传播灾害危机信息,在抢险救灾中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对汶川地震重灾区居民媒介行为的调查,以及此次四川省在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的有效经验,课题组发现危机信息传播系统对于危机灾害信息的及时传递需要借助传统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的有效结合。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主要通过人类自身的口头语言或肢体行为语言,借助大自然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易器物和方式传递信息。这种方式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有所留存,如敲锣打鼓、燃放篝火、呼叫呐喊、村寨广播等。大众信息传播方式是印刷术、光学、电子学、通信技术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传统传播方式与大众传播方式在应对危机事件时的结合,能够使危机灾害信息自上而下传递,并在纵横两个维度上得到沟通和传播,从而有效预警,科学减灾避灾。

一、传统传播方式在危机信息传递中彰显作用[45]

1.挥舞火把传递警讯

2010年8月13日凌晨2点左右,什邡市蓥华镇瓦窑村局部区域出现大量泥石流。村支书廖永寿按照地质灾害预警预案带队连夜巡查灾情,根据多年的经验,他们感觉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将要发生。廖永寿及附近几名党员干部爬到山顶挥舞火把报信,发出预警信号,通知村民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村里的广播也不断重复通知,要求村民立即做好避险准备。不久后,泥石流袭击了村庄,瞬间填满了9户村民的房屋,但由于村民及时地获得了预警信息,转移迅速,村中只有3人被困家中,最后在其他村民的协助下很快安全转移。

2.敲响锣声及时预警

2010年8月13日凌晨1点20分,都江堰市虹口乡红色村专职地质灾害监测员唐国志发现马驷沟原本汹涌的河流干涸了,并露出了黑黄相间的河床,黄色的河水瞬间再次从上游奔腾而下。经过多次地质灾害监测培训,唐国志判断上方山体有险情,上游应该出现了塌方。唐国志操起身边的铜锣,奋力敲起来并冲回村子。村民听到报警锣声后立即准备撤离,村干部迅速组织村民和游客转移。不到凌晨2点,300名游客和150名村民及时转移到了事先选好的地质灾害紧急避难场所。凌晨2点左右,马驷沟的泥石流便直冲下来,由于及时预警,450多人无人伤亡。

3.广播发布预警信息

2010年8月18日早上6时,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突降暴雨,明阳村村支书向金顺和预警分队成员冒雨查看地质情况。他发现暴雨暂时不会停下来,可能会发生山体滑坡。向金顺迅速跑回村委会,打开广播通知村民立即转移,随后村民有序向事先选好的多个安全点转移。和明阳村一样,平通镇的桥坝村、团碑村村支书也是发现险情后通过广播向村民及时发布了预警信息,由于预警及时、措施到位,300多名村民全部安全转移,无人伤亡。

4.手摇报警器用来疏散

2010年8月12日晚,绵竹市清平乡下起了大雨,清平乡元包村一组监测员马青双发现河水出现异常:按照正常情况,下大雨,河水水位应该涨起来,但是这时候河水的水量反而变小了。作为当地人,马青双根据经验判断,绵远河上游很有可能被泥石流堵住了,所以水量才会这么小,这里爆发泥石流的危险性很大。马青双马上一边按下手中的手摇报警器,一边逐户敲门通知村民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由于预警及时,村民躲过了泥石流。

二、大众传播方式在危机预警中显示功效

1.短信、彩信发布防汛预警信息[46]

2010年8月中旬,四川省专业气象台及政府相关部门通过短信、彩信等多元化信息手段向市区、灾区的群众发送紧急天气预报、防汛预警信息。在8月汛期及都江堰龙池“8·13”抗洪抢险中,政府相关部门通过10086、农信通、本地化手机报,发布灾前预警、灾情通报、灾后救援、自救常识信息等,共计1209.03万条,为防汛救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10年8月13日至14日,由于上游普降大暴雨引发山洪和泥石流,成都市金堂县城水源地北河水浊度猛增,导致金堂县城出现大面积停水。随之,水源污染的谣言四起。14日晚,金堂县城市管理局通过短信平台发送8万余条停水事件紧急情况通报短信,稳定了事态,消除了市民的担忧,缓解了恐慌情绪。

2.电视及时报道灾情以及抢险救灾进程[47]

2010年8月12日以来,四川省14个市州遭遇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情发布后,中央电视台迅速抵达现场,及时跟进报道反映当地积极应对山洪泥石流灾害和抢险救灾的情况。8月16日《新闻联播》报道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党委、政府成功进行灾害预警并迅速安全转移群众的做法,配发新闻短评《科学避险,预警救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现场直播等多种形式,重点关注受灾地区群众安全转移、受困群众营救、灾区群众妥善安置等方面情况。四川电视台在灾害发生期间播出了专题报道《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特别报道》,并配发评论《绵竹清平:果断启动应急预案,提前转移受灾群众》。8月20日上午,四川电视台直播了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四川省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新闻发布会”,实时向群众播出了政府官员和地质专家针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原因、灾后恢复重建科学选址、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地质灾害治理修复等问题做出的解释和回答。

3.微博“博”报灾情和救灾进程[48]

2010年8月14日汶川泥石流灾情发生后,四川手机报派出记者赶赴现场釆访,上午11时,开始在新浪、搜狐的四川手机报官方微博上进行文字、图片新闻直播。前方记者现场报道,后方编辑及时编制,第一时间发布微博,以最快速度将泥石流的最新情况通过网络传送出去。汶川泥石流微博直播受到广大网友的热情关注。截至15日11点,微博直播泥石流相关消息60条。

2010年8月18日到19日下午,成都普降暴雨。8月19日11时50分,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不断更新在新浪网站上的微博,第一时间公布成都的救灾情况以及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政府通过网络来传递灾情信息,并通过微博的形式对救灾进程进行跟进,11个小时发布的20条微博“博”报了救灾进程。市民通过网络,在微博上及时地了解到救灾的最新进展和有关灾情的重要信息,合理地安排生产生活。

三、传统传播方式与大众传播方式的有效结合

大众传播方式是借助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49]。在电力供应和通信网络畅通的情况下,大众传播方式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信息量大,可以通过自身的传播优势迅速传递危机灾害信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渐渐被遗忘。但当危机灾害真正发生时,获取信息最有效的方式往往是原始的声音信号、肢体信号、光信号、文字信号、烟火信号等。主要依靠电力的大众传播方式则表现得很脆弱,在地震、泥石流等突发自然灾害中电力设施往往会受到损坏,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递作用则遭到重创。尽管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但传统古老的信息传播方式仍充满活力,仍然是人类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在突发危机事件中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现代化大众传播工具的依赖度很低,在突发事件中往往成为救命稻草。

从汶川地震重灾区居民抗震救灾期间的媒介行为调查以及四川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成功经验中不难看出,传统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的有效结合是应对灾害危机的科学高效方法。在灾害危机发生前,政府都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宏观发布灾害预警信息,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系统传递灾害预警信号,以期达到上情下达的效果。灾害发生时,往往会出现电力中断、通讯受阻等情况,灾区群众得到的往往会是先前政府宏观层面上的预警信息,而对实地的实时灾害信息却无法获取。身处灾害发生地的村民对灾害有最为直观的认识,村民通过呐喊、鸣锣、点火把等传统的传播方式将灾害信息相互传递,可以起到直观及时预警的作用。通过先前政府宏观层面上的纵向预警,加上实地灾民对实时灾害信息的横向层面传递,纵横交错构筑了一个灾害信息有效传递的基层预警网络。

四、四川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经验与启示

1.四川抢险救灾的经验

强降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都江堰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绵阳市疏散避险转移群众1.5万人,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绵竹市清平乡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面前大大提高了避险成功率;进入汛期以来,阿坝州各地虽然险情频发,但多次成功避开了泥石流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四川全省受灾区域第一时间安全转移群众约40万人,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建立危机信息传播系统,结合传统传播方式与大众传播方式有效地传递预警信号和灾害信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科学避险减灾,成为2010年夏季四川省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

2010年夏季四川省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所构建的危机信息传播系统方法是横纵两种网和“土洋结合”法。

横纵两种网:横向是专业网络,即国土、气象、水文、农水等部门及时互通雨情、水情、险情、灾情,加强合作,及时预警;纵向则是行政网络,即完善省、市、县、乡、村、社6级监测体系,24小时应急值班,及时监测雨情、水情,以农村村社、城镇社区、基层单位为单位,确保第一时间将灾情传达到最基层。

“土洋结合”法:“土办法”就是运用鸣铜锣、燃放篝火、高音喇叭喊话等传统的报警方法,解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突发灾害的预警信息及时、快速直达千家万户;“洋办法”就是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建立手机短信气象地质预警系统,由防汛责任人提前组织群众转移。

纵横两种网和“土洋结合”法有效地将作为“信息指针”的预警预报信息传递到群众当中,预警预报畅通及时,起到了科学防范和有效减灾避灾的作用。

2.四川在应对危机灾害事件上给予我们的启示

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针对危机灾害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类事件开始逐渐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危机信息传播系统网络。

危机灾害事件往往具有潜在性和突发性,在面对危机灾害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类事件时,人类往往很难借助自身或者小群体的力量去应对危机发生带来的灾害,而这个时候危机灾害信息恰恰成了人们有效应对危机灾害事件的核心所在。如果能在一个区域层面上建立有效的危机信息传播系统,在危机灾害信息预警、危机灾害信息处理上构建行之有效的系统传播网络,则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减少危机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结合2010年夏季四川省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的成功经验,调研组试图建立如图6-5所示危机信息传播系统模型,以期能够建立一种长效的危机灾害信息预警和危机灾害信息处理机制,从危机信息传播层面及时全面地应对自然灾害类危机事件。

img208

图6-5 危机信息传播系统网络构建立体图(纵横两种网)

图例说明:

①A1、A2、A3、A4、A5、A6依次代表纵向行政方向的省级政府(灾害信息中心)、市级政府(灾害信息中心)、县级政府(灾害信息中心)、乡镇政府、村(社)委会、村民小组(社区单元)六级组织。

②B、C、D、E、F、G依次代表横向专业方向的国土部门、气象部门、水利部门、农业部门、交通部门、环保部门等。

③B1、B2、B3依次代表纵向专业方向的省级国土部门、市级国土部门、县级国土部门。C、D、E、F、G中1、2、3的表述同B中的类似,依次为省级、市级、县级。

备注:由于到基层组织的乡、镇政府后,国土、气象等政府相关专业职能部门已没有相应具体的部门设置,信息将由县政府汇总后直接下达至基层组织。故图中不做标注。图6-6和图6-7是对图6-5的进一步解释。

(1)危机信息传播系统着力通过纵横两种网来实行危机信息的宏观传播(重点考虑从政府层面出发的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

横向网络表示:

①国土、气象、水文、农水等专业部门及时互通雨情、水情、险情、灾情,加强合作,及时预警(如图6-6所示)。包括B、C、D、E、F、G,六个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在省级、市级、县级三级层面上的信息是双向流动的。

img209

图6-6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横向)及其自身(纵向)的信息交流

备注:图中只表示出B和C的信息流动示意图,B、C、D、E、F、G各自之间与B和C的信息流向相同,在此不再做说明。

②国土、气象、水文、农水等专业部门及时将信息传递报告汇总至同级政府(灾害信息中心)(如图6-7所示)。此时信息是单向流动,B、C、D、E、F、G将信息同级别汇总至省级(A1)、市级(A2)、县级(A3)三级政府部门(灾害信息中心)。

纵向网络表示:

①国土、气象、水文、农水等专业部门各自内部及时传递信息。信息依次在省级、市级、县级三级层面传递。如图6-6中所示信息流向为:B1→B2→B3。C、D、E、F、G内部的信息流向同B相同。

②省级(A1)、市级(A2)、县级(A3)、乡级(A4)、村级(A5)、社级(A6)六级信息依次传递,构成六级灾害信息预警体系。如图6-7中所示信息流向为:A1→A2→A3→A4→A5→A6。

img210

图6-7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政府(灾害信息中心)(横向)及其自身(纵向)的信息交流

备注:在信息传至基层政权组织乡镇政府时,乡镇政府可通过村委会向群众发布信息,也可直接向群众发布信息。图中只表示了B向A的信息流向,C、D、E、F、G同B一样在同级层面上将信息汇总至A处。

(2)危机信息传播系统通过传统传播方式与大众传播方式的紧密结合以有效传递危机灾害信息。

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向群众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当出现电力中断、通讯受阻的情况时,政府的宏观灾害信息无法通过大众传播方式有效抵达灾区群众处时,处于危机灾害中的群众则需要通过传统的传播方式互通灾害信息,从而自救和救人,保护自己和亲朋好友的生命财产安全。如图6-8所示。

img211

图6-8 传统传播方式与大众传播方式的结合

说明:图中椭圆代表整个受众层面,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可在宏观上全面覆盖受众层面。甲代表着村委会成员以及政府选派的灾害信息监测员。乙、丙、丁、戊代表受众层面上的处于危机事件中的群众,他们之间也可相互传递信息(图中未标注)。

“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逐步建立的村民基层组织危机信息预警机制和地质灾害信息监测员制度在应对自然灾害类危机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村委会成员和地质灾害信息监测员成为信息节点,可以通过呼喊、燃放篝火、敲锣打鼓、乡村广播等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将危机灾害信息传递给灾区民众,及时起到预警的作用,帮助群众减灾避灾。笔者2012年2月15日在前往汶川途中的国道213上每隔一段距离都可以看到该区域的地质灾害信息检测员,他们采取全天24小时四班倒的形式实时监控附近山体是否有滑坡和泥石流情况以及该区域的道路安全情况,及时向过往车辆发出前方是否可安全通行的信号。

对于危机信息传播系统来说,如何使危机灾害信息有效地“落地”,能够使其及时传递到灾区群众处,需要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使用适宜当地特点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危机灾害信息的传播。科学地运用一切可以使用的传播途径和手段,使各种传播途径和手段做到相互配合、扬长补短、构建系统、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在灾害预警时能够多渠道、高密度地将危机灾害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灾区群众是构建危机信息传播系统的核心思想。

综上所述,危机信息传播系统由纵横两种网和传统传播方式与大众传播方式两种传播形式构成。通过两种网和两种传播形式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立体预警信息防护体系,这样一个信息传播系统可以迅速、及时、有效地传递危机灾害信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使危机信息通过信息传播系统有效地到达群众之中,切实做到科学减灾避灾,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