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信息系统分析

企业信息系统分析

时间:2022-10-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系统分析报告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成果和总结,是向开发单位有关领导提交的正式书面报告,也是下一工作阶段系统设计的依据。首先系统分析人员要研究在企业信息系统规划阶段产生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初步确定新系统的综合要求,并提出这些要求实现的条件,以及需求应达到的标准。系统分析开始就应成立调查组。

1.4.1 任务导入

企业信息系统分析是在系统规划指导下的关于企业信息系统要解决什么问题的分析。按照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请你说出:此阶段需要完成哪些任务?每一项任务是否具有连续性?系统分析阶段的最终结果应以何种形式展示?

1.4.2 任务分析

企业信息系统分析是由系统分析人员、用户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按照系统的理念,在对现有系统进行深入调查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网络技术和软件工程等多学科知识,深入描述及研究现行系统的活动和各项工作及用户的各种需求,使用一系列分析工具绘制一组描述系统总体逻辑方案的图表,建立目标系统逻辑模型,并最终形成系统分析报告,作为软件开发的基础。

1.4.3 相关知识

一、系统分析任务

该阶段相当于工程建设中的初步方案设计,只涉及解决“做什么”问题和在逻辑上如何解决,不涉及问题解决的具体做法。所以系统分析也称逻辑设计,即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在逻辑上规定新系统的功能但不涉及新系统具体的物理实现,也就是要解决“系统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做”的问题。其任务可以归纳为如下方面。

1.分析用户要求

分析用户在系统功能、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及其在硬件配置、开发周期、处理方式等方面的意向与打算,其中明确用户在功能、性能等方面的要求是系统分析的核心,需要用户和系统分析人员共同完成。先由用户提出初步的要求,然后由系统分析人员通过对系统的详细调查,进一步完善系统在功能、性能方面的要求,最终以软件需求说明书的形式将用户要求确定下来。

2.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

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对现行系统做详细、充分和全面的调查,弄清现行系统的边界、组织机构、人员分工、业务流程、各种计划、单据和报表的格式、处理过程、企业资源及约束情况等,使系统开发人员对现行系统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为新系统开发做好原始资料的准备工作。

3.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分析

详细了解各级组织的职能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以及决策内容对新系统的要求,掌握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处理业务及信息过程。

4.数据流程分析

在对业务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数据的流动、传递、处理与存储过程,用数据流程图进行描述,建立数据字典。

5.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在系统调查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采用一组图表工具来表达和描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使新系统的概貌清晰地呈现在用户面前,以方便分析人员和用户对模型进行交流讨论,在与用户充分的交流下使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得到完善。

6.提出系统分析报告

对前面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使用户要求成文,完成系统分析报告。系统分析报告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成果和总结,是向开发单位有关领导提交的正式书面报告,也是下一工作阶段系统设计的依据。

二、用户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工作是系统生命周期中重要的一步,也是决定性的一步。只有通过需求分析,才能把用户对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总体要求描述转换为具体的需求说明,从而为系统开发奠定基础。大量实践表明,企业信息系统产生的许多错误都是由需求定义不准确或错误导致的,而且,如果在需求定义阶段发生错误,则改正这些错误的代价是非常高的,并且随着开发周期的进展,改正错误或在改正错误时引入附加错误的代价是按指数增长的。需求分析是一项既复杂要求又高的工作,它在对用户业务做大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系统的功能、条件、效果等进行分析,最后形成有关用户需求的文档资料。

用户需求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问题识别

首先系统分析人员要研究在企业信息系统规划阶段产生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初步确定新系统的综合要求,并提出这些要求实现的条件,以及需求应达到的标准。这也就是解决新系统要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然后,通过详细调查与分析,进一步确定用户需求。这些需求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环境需求、可靠性需求、安全保密需求、用户界面需求、资源使用需求、软件成本消耗与开发进度需求。

2.分析与综合

在对用户问题识别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人员逐步细化所有的系统功能,找出系统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彼此之间的接口特性和设计上的限制,并分析它们是否满足功能需求、是否合理。依据功能需求、性能需求、运行环境需求等,剔除其不合理的部分,增加其需要的部分,最终综合成系统的解决方案,给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3.制定规格说明

对已经确定的需求应当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即编制需求分析文档。

4.需求分析评审

为保证需求分析的准确性,在需求分析的最后一步,应该对功能的正确性及是否完整、清晰,与其他相关系统的重要接口是否已经描述,设计的约束条件或限制条件是否符合实际,开发的技术风险是什么等方面进行评审。评审应由专门人员负责,评审结束后应由评审负责人对结论意见签字。在实际分析过程中,上述四个方面是有反复的。比如,在需求分析评审中提出修改意见,就需要重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修改需求分析文档。

三、系统详细调查

在规划阶段,通过初步调查,已对组织机构、系统功能等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具体的业务处理过程及方法仍不十分清楚,需要做进一步的详细调查,通过详细调查建立现行系统的具体模型,为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打下基础。

1.系统详细调查的任务

详细调查是为了弄清现行系统的状况,查明其执行过程,发现薄弱环节,收集数据,为设计新系统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具体的调查内容包括:管理业务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数据流程的调查和分析。

系统调查要目标明确,调查的内容应紧紧围绕系统的任务。调查中要注意调查方法,不断积累和分析有关资料,并利用各种系统分析技术和工具,把系统确切地描述出来。系统分析开始就应成立调查组。调查组由使用单位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和设计单位的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组成。设计单位人员虽然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但对使用单位的业务不了解,而使用单位人员则熟悉本身业务,两者结合,就能取长补短,从计算机系统的观点更深入地了解对象系统。为了全面及时地完成调查分析工作,调查组应拟订详细的调查计划,规定调查研究的范围,明确调查组每个成员的工作任务。

2.系统详细调查的内容

(1)环境及运行状况。对现行系统的运行环境及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掌握现行系统的运行效果、规模、业务处理情况以及外部环境和接口。调查的同时应注意发现当前系统的不足和面临的问题。

(2)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调查现行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组织机构、领导分工、人员配备情况,掌握现行系统的组织构成、管理水平以及人力资源情况。

(3)业务流程。通过调查分析,系统分析员要全面了解整个业务流程,熟悉用户业务,掌握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信息流向,明确系统的输入、输出和信息处理过程。

(4)基础数据。了解系统各种输入数据的来源、形式、时效性、准确性和数据量以及处理过程中要求的各种单据、票据、报表等,同时要根据现有数据情况和将来的发展情况,推算信息量需求的发展趋势。

(5)资源。企业信息系统的资源包括人、财、物等方面,具体指用户人力资源情况、开发人员的水平和经验以及物资、设备和资金情况,特别是现有计算机设备的具体情况。

(6)约束条件。企业信息系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行的,时间、资金、技术都有一定的限制或约束,如系统运行时要求的保密性、时效性、输出方式等。此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有关制度、政策、法令、法规等的约束。

(7)现行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详细调查中,特别要注意现行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注意收集用户的各种意见和要求,找出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3.系统详细调查的方法

详细调查的对象是现行的手工系统或已采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因此必须深入现场实地观察、收集与阅读资料,通过调查表与面谈等调研方法来对现行系统的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简化描述等,以获取系统的主要信息,使得开发人员与业务人员能相互沟通、协同工作。

在详细调查时,调查组应制订调查计划,明确调查内容和进度,并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常用的调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开调查会。这是一种集中征询意见的方法,适合于对系统作定性调查。开调查会可以按两种方法进行组织:一种是按职能部门召开座谈会,了解各部门业务范围、工作内容、业务特点以及对新系统的想法和建议;另一种是各类人员联合座谈,着重听取使用单位目前作业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新系统的要求。

(2)重点询问方式。重点询问调查是采用关键成功因素(CSF)方法的方式,列举若干可能的问题,自顶向下尽可能全面地对用户进行询问,然后分门别类对询问的结果进行归纳,找出其中真正关系到此项工作成败的因素。

例如对表1-4的问题,逐个对管理层次进行访问,然后分类整理结果,则得到各管理部门(或岗位)的关键成败因素,并了解其全部的工作和设想。

表1-4 调查问卷

(3)发放调查表。根据系统特点设计调查表,用调查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征求意见和设计数据。这种方式适用于向许多单位进行调查,而调查的信息量又不大的情况,调查表要抓住中心,提问要简单、直接。

(4)直接参加业务实践。如果条件允许,直接参加业务实践是了解现行系统的最好方法。通过实践,可以较深入地了解现行系统中数据产生、传递、加工、存储、输出等环节的工作内容。

总之,在这一阶段,系统分析员要善于同他人一起工作,应虚心、热心、耐心、细心、有恒心,要有良好的修养和工作态度,具有启发他人讲述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采用有效的方法开展调查分析工作,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组织机构与功能分析

系统分析是系统开发过程中最基础的工作。由于系统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知识的差距造成在工作中互相沟通的困难,从而使用户需求描述中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很难精确表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为了比较精确地定义用户需求、准确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系统分析中要使用形式化的工具。

1.组织机构图

组织机构图是组织结构调查的结果,调查者可向上层领导了解系统的组织情况。组织结构自上而下,按级别分层次构成,呈树状结构。某企业组织机构图如图1-26所示。

图1-26 某企业组织机构图

2.功能结构图

功能是指完成某项业务工作的能力,每个信息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功能结构图以组织机构图为基础,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各部门的功能后,分层次将其归纳、整理出以系统目标为核心的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1-27所示。

图1-27 某企业部分功能结构图

3.组织/功能关系(二维表)

因为每个组织都是一个功能机构,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详细调查要按部门的层次关系进行,然后用归纳法找出它的功能,形成各层次的功能结构。但组织结构与功能结构又不完全一致,各组织各部门的功能,由于种种原因,有可能有重叠的地方,有很多功能可能还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合力完成。一个部门的功能也可能不是唯一的,可能需要完成多项功能。把各部门的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功能合作关系用一张二维表格绘制出来,就是组织/功能关系表,如表1-5所示。

表1-5 组织/功能关系表

五、业务流程分析

企业业务流程的分析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分析步骤,企业的不同导致了业务过程的迥异,所以对于企业业务流程的分析是导致不同企业间信息系统设计不同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企业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帮助人们分析的主要工具是业务流程图。

业务流程图(Transaction Flow Diagram,TFD)是一种描述管理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动的流程图,它用一些特定的符号及连线表示某个具体业务的处理过程,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理流向。

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图是分析和描述现行系统的重要工具,是业务流程调查结果的图形化表示。它反映现行系统各机构的业务处理过程和它们之间的业务分工与联系,以及连接各机构的物流、信息流的传递和流动关系,体现现行系统的界限、环境、输入、输出、处理和数据存储等内容。TFD是一种用尽可能少、尽可能简单的方法描述业务处理过程的方法。由于它的符号简单明了,所以易于阅读和理解业务流程;不足之处是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业务处理细节缺乏足够的表现手段,它比较适用于反映事务处理类型的业务过程。

1.业务流程图的基本图形符号(如图1-28所示)

图1-28 业务流程图的基本图形符号

2.业务流程图的绘制

TFD是根据系统调查表中所得到的资料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按业务实际处理过程,用给定的符号将业务流程绘制在同一张图上。在绘制TFD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分析不足、优化业务处理过程,所以说绘制TFD是分析业务流程的重要步骤。TFD的绘制并无严格的规则,只需简明扼要地如实反映实际业务过程即可。

绘制业务流程图的操作方法步骤如下:

(1)绘制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图。

(2)与业务人员讨论业务流程图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3)利用管理科学理论分析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处理内容是否重复,信息流或物流是否符合逻辑规则等。

(4)与业务人员讨论,按照惯例信息系统要求,提出改进业务流程的方案。

(5)将新业务流程提交企业决策者,进而确立合理的、切合实际的业务流程。

图1-29是某企业库存管理领料业务流程图。其具体业务过程如下:车间填写领料单给仓库要求领料,库管根据用料计划审批领料单,不合格的领料单不予批准,未批准的领料单退回车间,已批准的领料单批转到仓库保管员处。仓库保管员首先查阅库存账,若账上有货则通知车间前来领取所需物料,并修改库存账,否则生成缺货通知单给采购员。

图1-29 某企业库存管理领料业务流程图

六、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图(Data Flow Diagram,DFD)是进行数据流程分析的主要工具,也是描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数据流程图用几种基本符号反映了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存储和处理。

1.数据流程图的特性

(1)抽象性。数据流程图不考虑具体的物理因素,如具体的组织结构、工作场所、物流、存储介质、具体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等内容,只是抽象地反映信息的流动、加工、存储和使用情况,使我们能抽象地总结出企业信息系统的任务以及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将一个复杂的实际系统抽象成一个逻辑模型。

(2)概括性。数据流程图把系统对各种业务的处理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给出系统的全貌。无论是手工操作部分还是计算机处理部分,都可以用数据流程图系统地表达出来。

2.数据流程图的基本构成

数据流程图由四种基本符号组成,如图1-30所示。

图1-30 数据流程图基本符号

(1)外部实体。外部实体是指在所研究系统外独立于系统而存在但又和系统有联系的实体,它表示数据的外部来源和去向,可以是某个人员、组织、某一信息系统或某种事物,它是系统的数据来源或数据终点。确定系统的外部实体,实际上就是明确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限,从而确定系统的范围。例如,银行系统中的顾客是数据的源头,存取款人的信息、存取款类型、金额、密码等都需要由顾客提供。我们通常在一个正方形的上角外边另加一个直角来表示外部实体,在正方形内写上这个外部实体的名字。

(2)处理逻辑(加工)。处理逻辑是对数据进行的操作,也称为处理。处理逻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变换数据的组成,即改变数据结构;二是在原有数据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形成新的数据。处理逻辑用上下相连的两个矩形表示,上部为标识号,通常以“P”开头,下部为功能描述、执行部门或程序名。

(3)数据流。数据流表示流动着的数据,它可以是一项数据,也可以是一组数据(如扣款数据文件、订货单等)。数据流用带有名字的箭头表示,名字表示流经的数据,箭头则表示流向。

(4)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指逻辑意义上的数据存储环节,即系统信息处理功能需要的、不考虑存储的物理介质和技术手段的数据存储环节,如数据文件、文件夹或账本等。数据存储用一个右边开口的长方形表示,图形右部填写存储的数据和数据集的名字,左边填入该数据存储的标识,标识号通常以“D”开头。

3.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绘制数据流程图的步骤如下:

(1)确定与本系统有关的外部实体,即确定与本系统有关的单位、部门和人员。

(2)确定系统的处理逻辑。

(3)确定系统的存储单元,即确定系统中需要存储的文件和数据。

(4)绘制顶层的数据流程图。按照系统功能结构绘制顶层的数据流程图,即按照从左到右、自顶向下的顺序,将各个处理单元和存储单元通过数据流连接起来,并填写处理单元、存储单元及数据名称,顶层的数据流程图是概要性的,不涉及细节,不考虑特殊情况。

(5)绘制底层的数据流程图。将顶层的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单元展开,扩展成多个子处理框,进行详细描述,并加入特殊情况的处理。底层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方法与顶层的相似,也是逐层细化,直到对处理过程进行足够详细的描述时为止,从而得到多个分层的数据流程图。

例如,库存管理领料业务的顶层数据流程图,如图1-31所示。

图1-31 库存管理领料业务的顶层数据流程图

对顶层数据流程图的分解从“库存处理”开始,将“库存处理”可分解为三个主要的处理逻辑。

审批P1.1。将不符合用料计划的领料单退回车间,将合格的领料单送到下一步“库存处理”。

库存处理P1.2。查阅库存台账,根据库存情况分为两类,若账上有货则将领料通知给车间,并修改库存账,否则送到下一步“订货处理”。

订货处理P1.3。开缺货通知单给采购员。

再如,销售及库存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如图1-32所示。

(6)组织用户单位的领导、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等各方面代表反复讨论、分析、比较,直到得到一个用户和开发人员都能理解的、满意的数据流程图。

4.数据流程图的用途

(1)系统分析人员可以利用数据流程图,自顶向下地分析整个系统的信息流程。

(2)根据逻辑存储,可以进一步作数据分析,向数据库设计过渡。

(3)根据数据流向,确定存储方式。

(4)可以在流程图上标出需要计算机处理的部分。

(5)对应一个处理过程,用相应的语言、判断表等工具来表达处理方法。

5.绘制数据流程图的注意事项

数据流程图是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交流信息的主要工具。这种流程图符号少、通俗易懂、层次性强,适于对不同管理层次的业务人员进行业务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系统分析人员随手就可记录有关情况,并与业务人员讨论,使不足的地方得到补充、使有出入的地方得到纠正,最后绘制出正式的流程图。在绘制数据流程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图1-32 销售及库存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1)数据流是现实环境中传递的一组数据,是由一组数据项组成的。数据流可以从一个加工处理流向另一个加工处理,也可以从一个加工处理流向一个文件(数据存储),或从一个文件流向一个加工处理。每一数据流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名字,一方面可以区别不同的数据流;另一方面能使人容易理解数据流的含义。

(2)加工处理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单元。在分层数据流程图中,要对加工处理进行编号,以便进行管理。加工处理也要选取合适的名字,以提高数据流程图的可读性。加工处理的名字最好由一个动词加一个宾语组成,如“验证订货单”。

(3)数据存储是用来存储数据的文件。但是要注意,数据流方向是从文件到加工处理,表示读文件,数据流方向从加工处理到文件,表示写文件。

(4)关于层次的划分。最上层的数据流程图概括地反映出信息系统最主要的逻辑功能、外部实体和数据存储。逐层扩展数据流程图是对上一层图(父图)中某些处理框加以分解。下层图(子图)是上层图中某个处理框的“放大”。因此,凡是与上层图中某个处理框有关系的外部实体、数据流、数据存储必须在下层图中反映出来。逐层扩展的目的是把一个复杂的功能逐步分解为若干较为简单的功能。逐层扩展不是肢解和蚕食、使系统失去原来的面貌,而是保持系统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5)需要说明的是数据流程图的表示方法不是唯一的,系统分析人员的个人经验和水平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不同,所绘制的数据流程图可能也有所不同。

七、数据字典

数据流程图从数据流向的角度描述了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但却没有具体说明各个组成部分和数据流的具体含义。而数据字典却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所谓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DD)是以特定格式记录下来的、对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中各个基本要素(数据流、加工、存储和外部实体)的内容和特征所做的完整的定义和说明。它是结构化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是对数据流程图的重要补充和说明。

数据字典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加工)、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下面分别说明它们的含义和定义的方法。

(1)数据项。也称数据元素,是具有独立逻辑含义的最小数据单位,也是不可再分的数据单位。在数据字典中对其定义包括:数据项的名称、编号、别名、简述、取值范围和长度。

例:数据项定义

数据项编号:A3

数据项名称:库存量

别名:数量

简述:某种物料的库存数量

长度:6个字节

取值范围:0—999999

(2)数据结构。由若干数据项构成的数据组合称为数据结构,它描述了某些数据项之间的关系。一个数据结构可以包括若干数据项或(和)数据结构(可以递归)。在数据字典中对其定义包括:数据结构的名称、编号、简述和数据结构的组成。

例:数据结构定义

数据结构编号:F1

数据结构名称:领料单

简述:车间填写所需物料要求等信息

数据结构组成:日期+材料编号+材料名称+领料单位+单价+数量

(3)数据流。表明系统中数据的逻辑流向,可以是数据项或数据结构,包括:数据流的名称及编号、简述、数据流的来源、数据流的去向、数据流的组成、数据流的流通量和高峰期流通量。

例:数据流定义

编号:F6

数据流名称:缺货通知单

简述:库管员为采购员开出的缺货单

数据流来源:订货处理功能

数据流组成:缺货单数据结构

流通量:60份/天

高峰期流通量:20份/每天8:00—17:00

(4)处理逻辑(加工)。仅对数据流程图中最底层的处理逻辑加以说明,包括:处理逻辑名称及编号、简述、输入的数据流、处理过程、输出的数据流和处理频率。

例:处理逻辑定义

处理逻辑编号:P1

处理逻辑名称:审批处理

简述:审批车间填写的领料单是否符合用料计划

输入的数据流:领料单

来源:外部实体“车间”

处理:审批领料单,看是否符合用料计划

输出的数据流:合格的领料单,去向是处理逻辑“库存处理”;不合格的领料单,去向是外部实体“车间”

处理频率:80次/天

(5)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数据流暂停或永久保存的地方。包括:数据存储的编号、名称、简述、组成、关键字和相关的处理。

例:数据存储定义

数据存储编号:D2

数据存储名称:库存账

简述:物料的历年库存和单价

数据存储组成:时间+物料编号+物料名称+单价+库存量+主要供应商+备注

关键字:物料编号

相关的处理:P2(“库存处理”)

(6)外部实体。外部实体是数据的来源和去向,在数据字典中主要说明外部实体产生的数据流和传给该外部实体的数据流以及该外部实体的数量。包括:外部实体编号、外部实体名称、简述、输入的数据流和输出的数据流。

例:外部实体的定义

外部实体编号:S1

外部实体名称:车间

简述:使用库存货物的用户

输入的数据流:F2(“不合格领料单”),F4(“领料通知单”)

输出的数据流:F1(“领料单”)

数据字典实际上是“关于系统数据的数据库”。在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以及运行和维护阶段,数据字典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数据字典是所有人员工作的依据。在数据字典的建立、修改和补充过程中,始终要注意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八、描述处理逻辑工具的应用

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逻辑已在数据字典中作了简要的定义,但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处理逻辑,还是有必要更为详细地说明。对处理逻辑加以说明,只需针对数据流程图中最底层的处理逻辑进行即可,而不必去描述各上层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逻辑。因为上层处理逻辑仅是底层处理逻辑的概括。为了简洁地表达处理逻辑中一些难以说明的逻辑判断功能,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工具。

1.结构化语言

结构化语言是受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启发而形成的,是介于形式语言和自然语言之间的一种语言,主要作用是解决自然语言描述不准确的问题。结构化程序设计只允许三种基本结构。结构化语言也只允许三种基本语句,即简单的祈使语句、判断语句和循环语句。结构化语言与程序设计语言的差别在于它没有严格的语法规定;与自然语言的区别在于它只有有限的词汇和语句。在结构化语言中使用三类词汇,即祈使句中的动词、数据字典中定义的名词以及某些逻辑表达式中的保留字。

(1)祈使语句。祈使语句指明要做什么事情,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动词指出要执行的功能,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如计算利息、输入年限等。需要注意祈使句中的动词要表达明确,祈使句力求准确、精练。

例如,对“工资计算”处理逻辑可描述为:

根据职工号,读基本工资文件、考勤表文件、扣款文件

计算应付工资

计算代扣工资

计算实发工资

(2)判断语句。判断语句类似于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分支结构。其一般形式为:

如果条件则动作A

否则(条件不成立)动作B

例如,H公司的折扣政策为:年购货在5万元或5万元以上的顾客,如果最近3个月无欠款,则折扣率为20%,虽然有欠款但与公司已经有5年或5年以上的交易关系,则折扣率为10%,否则折扣率为5%;年购货在5万元以下的顾客,则没有折扣。用结构化语言表示为:

If 年交易额在5万元以下 THEN

折扣率=0

ELSE

If 无欠款 THEN

折扣率=20%

else

If 与本公司交易5年以上 THEN

折扣率=10%

else

折扣率=5%

endif

endif

ENDIF

(3)循环语句。循环语句用于表达在一定条件下重复执行的相同动作,重复执行的次数取决于循环的条件。循环语句的一般形式为:

当条件成立时

执行动作A

例如,对会计账务处理的“明细账与总账核对”处理逻辑可描述为:

逐个将明细账按科目逐项与总账中的相应科目核对

若相符则通过

否则给出错误标记,转入纠错处理

2.决策树

当某个动作的执行不只依赖于一个条件,而是和若干个条件有关时,如果仍然用结构化语言表达,可能要使用多层判断语句,结构会较复杂,不能一目了然。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决策树比较合适。

仍以折扣政策为例,通过分析得知,该折扣政策取决于三个条件:年购货额、客户的支付信用以及与本公司的业务史,采取的行动分别为20%折扣、10%折扣、5%折扣和没有折扣四种(具体表示方法如图1-33所示)。

图1-33 企业折扣政策决策树

由上例可知,决策树的优点是直观和明确,可以清楚地看出各种条件的不同取值状态下应当采取的行动,还可以看出根据条件的优先级别逐步判断、决策的过程。但若条件组合较多时,用决策树表达则显得十分繁乱。

3.决策表

决策表又称判断表,也是一种表达逻辑判断的工具,它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各种条件的全部组合以及在各种组合下应采取的行动。在条件的个数较多、每一条件的取值有若干个、相应的动作也很多的情况下,使用决策表比决策树更加有效和清晰。

决策表分成四大部分,左上角为条件说明,左下角为决策结果,右上角为各种条件的全部组合,右下角为各种条件组合下采取的决策方案,如表1-6所示。

表1-6 决策表结构

决策表要反映所有的条件组合,若有C1,C2,C3,…,Cn共N个条件,每个条件分别可能取S1,S2,S3,…,Sn个值,则全部的条件组合有S1*S2*…*Sn个。决策方案则是在根据每一种条件组合的决策结果的交集打“√”。

例如,某厂对一部分职工重新分配工作,分配原则是:

①年龄不满18岁,文化程度是小学者,脱产学习;文化程度是中学者当电工;

②若年龄满18岁但不足40岁,文化程度是小学或中学者,男性当钳工,女性当车工;

③若年龄满40岁及40岁以上,文化程度是小学或中学者当材料员;

④凡是大学毕业生,都当技术员。

根据题意绘制决策表。

在本题中由于各条件的可能性并不一致,因此应对每种可能性进行条件取值,如表1-7所示。

表1-7 条件取值分析

根据决策表的格式要求,依据题意,将条件、决策结果、条件组合及决策方案填入表中,如表1-8所示。

表1-8 初始决策表

通过对分配工作政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文化程度为大学生时,不管性别、年龄为何种可能性,结果都是技术员。也就是说,和其他两个条件无关。所以我们可以把初始决策表进行优化,优化原则是将相同决策结果的不同条件组合中的不需要考虑的条件进行合并,用“—”表示,如表1-9所示。

表1-9 决策表优化

由上例我们可以总结出构造决策表的方法:

①列出所有可能的条件及方案;

②按全部方案列出其选择的行动;

③按合并规则,化简决策表,缩小表的列数。即在相同的行动列中,寻找不必要存在的条件所列出的方案,并将这些方案从表中删除。

九、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分析报告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成果。系统分析完成后,对系统分析的结果进行整理,形成文字,这就是系统分析报告。系统分析报告是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的合约,也是系统开发人员进行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基础,是验收系统的依据。系统分析报告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引言。说明系统名称、目标、功能、背景、引用材料、开发单位名称、所用的专门术语解释等。

(2)项目概述。

①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说明项目在系统分析阶段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②现行系统的调查情况(列出系统的目标、主要功能、组织结构、用户要求等,并简要指明问题所在)。表达工具有组织结构图、功能结构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数据加工处理的描述等。

(3)新系统的逻辑模型。通过对现行系统的分析,找出现行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必要的改动,即可得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组织结构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整理的结果、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整理的结果、数据字典、功能分析和子系统划分的结果、各个具体业务过程以及新系统中建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等。

(4)运行环境规定:软件环境、硬件环境、网络环境以及操作环境。

(5)实施计划。

1.4.4 技能训练

一、实训目的

(1)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分析,提升学生对企业信息系统分析能力;

(2)以组为单位,分析某企业信息系统,撰写系统分析报告。

二、实训内容

(1)试按以下业务过程绘制业务流程图:成品库保管员按车间送来的入库单登记库存台账,发货时,发货员根据销售科送来的发货通知单将成品出库并发货,同时填写三份出库单,其中一份交给成品库保管员,由他按此出库单登记库存台账,出库单的另外两联分别送销售科和会计科。

(2)按以下调查结果绘制订货业务流程图:

采购员从仓库收到缺货通知单后,查阅订货合同单,若已订货,则向供货单位发出催货请求,否则就填写补充订货单交供货单位。供货单位发货同时,向采购员发出提货通知单。

(3)根据银行活期存款、取款业务流程,绘制出存取款数据流程图。

(4)试按以下业务过程绘制数据流程图:由需购置设备的部门填写申购表格,将此表格送交设备科,设备科填写预算表格送财务处,财务处核对后,将资金返回设备科,设备科利用资金购买设备,购得设备送需购设备的部门,将收据送财务处。

(5)邮寄包裹收费标准如下:若收件地点在1000千米以内,普通件每千克2元,挂号件每千克3元;若收件地点在1000千米以外,普通件每千克2.5元,挂号件每千克3.5元;若重量大于30千克,超重部分每千克加收0.5元。绘制该收费标准的决策表(重量用w表示)。

(6)利用课程网络空间资料,以组为单位,分析某企业信息系统,撰写系统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