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

时间:2022-10-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是指根据企业和部门管理的战略目标、内容、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建立起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软硬件结合的企业信息系统。面向管理是企业信息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一个综合性的企业信息系统需要支持各级部门的管理,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而企业信息系统的样品就是产品,在实际运行前无法进行现场试验,系统开发中的问题只有投入运行后才能充分暴露。企业信息系统要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必须适应企业的竞争环境。

1.2.1 任务导入

当企业需要新建或完善信息系统时,你认为应该遵循哪些开发原则?采用的开发模式、开发方法是什么?

1.2.2 任务分析

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开发方法。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应掌握不同开发方法的特点。由于结构化方法是系统开发中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在本任务中重点掌握结构化开发方法各阶段具体的任务和方法。

1.2.3 相关知识

一、开发任务与特点

1.开发任务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是指根据企业和部门管理的战略目标、内容、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建立起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软硬件结合的企业信息系统。

以计算机为基础建立的信息系统,有的是在已有的网络或数据库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的开发,主要是软件的开发;也有的包括许多基础性建设,要根据软件的要求,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设计、建立数据库、对现有系统进行集成以及管理环境的配套等多方面的工作。显然,软件的开发是信息系统开发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工作。因此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工作要取得成功,必须要从企业的需求出发,选择最为经济、有效的方式建立信息系统;同时,在具体的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从系统整体出发,运用结构化的、系统性的方法指导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2.开发特点

(1)技术手段先进。企业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理论结合的产物,它试图用先进的手段解决社会管理问题。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各类管理决策方法都是当今发展最快的技术,是企业信息系统借以实现各种功能的手段。掌握这些技术手段,合理地应用以达到预期效果,是企业信息系统成功的重要条件。

(2)内容复杂、目标多样。面向管理是企业信息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一个综合性的企业信息系统需要支持各级部门的管理,规模庞大、结构复杂。企业各部门和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不尽相同,甚至相互冲突,因而协调困难,不易求得各方面都满意的方案。有些需求是模糊的,不易表达清楚。对于一般技术工程,往往可以通过具体模型或样品试验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并完善设计。而企业信息系统的样品就是产品,在实际运行前无法进行现场试验,系统开发中的问题只有投入运行后才能充分暴露。同时系统开发周期长,容易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3)投资密度大,效益难以计算。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系统采用大量的先进技术开发的自动化程度还比较低,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和编写程序。信息系统开发是一项高智商的劳动密集型工程,简单劳动所占比例极小,这也是一般技术工程所不能相比的。与此同时。企业信息系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主要是无形的间接效益,不像一般技术工程取得的效益那样直接和容易计算。

(4)环境复杂多变。企业信息系统要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必须适应企业的竞争环境。这就要求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者必须十分重视、深刻理解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及其发展趋势,考虑到管理体制、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手段,考虑到人的习惯、心理状态以及现行的制度、惯例和社会、政治等诸多因素。系统目标、功能既要适应企业当前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又要有足够的适应性。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适应规章制度的变化,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目标。这些更是一般技术工程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5)系统开发必须与管理变革相结合。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最先进的生产力,它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必然促进管理模式、管理过程的变革。管理变革涉及人们的利益时,困难和阻力会很大,但是一旦取得成功,成效是显著的。若迁就现行的管理模式,完全模仿手工方式,把计算机当算盘、记事本或打字机使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信息系统模仿手工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变革相结合,首先需要用户和开发者很好地结合。开发单位的领导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可以对业务起到促进和改进作用,不但要了解信息技术可以做什么,还要了解它不能做什么,这样才能客观地确定项目目标,冷静选择适用的技术工具,在开发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开发人员只有积极主动地了解管理实践,深入了解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实际步骤,才能恰当地估计信息技术所能发挥的作用与限度。管理人员和开发人员只有对开发单位的使命、战略目标有共同的认识,对信息技术在各管理层的作用有共同的了解,双方才能有起码的共同语言。

二、开发原则

根据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任务和特点,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一把手”原则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一个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诸如系统开发目标、环境改造、管理体制变革、机构重组、设备配置、软硬件资源开发、人员培训、项目管理、服务支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均需“一把手”的支持与参与。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主要管理者不是参加者而是旁观者的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均会失败。我国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

2.面向用户原则

企业信息系统是为用户开发的,最终要交给用户使用,由用户做出客观评价。评价的标准是企业信息系统能否满足用户所提出的各类信息需求、能否让用户满意,而绝对不是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是否满意。因为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和用户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对系统要求的侧重面也有所不同。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注重的是计算机使用效率而不是用户使用效率,虽然这两种效率有着密切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别。系统开发人员要使MIS开发获得成功,必须面向用户,树立一切为用户的思想。从总体规划到开发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站在用户的立场上,一切为用户着想。

3.适用性和先进性原则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既不能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采取不成熟的技术,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或运行不可靠、不稳定,也不能起点太低,采用过分落后的技术,造成系统功能弱、性能差。在MIS开发中应注重适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一方面要把适用性放在第一位,满足现行管理的实际需求,尽快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激发用户应用计算机的热情,促进管理向更高水平发展;另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的技术,开发出功能全、起点高的系统。若一味地追求先进而脱离实际,则很难推广;但也不能简单地模仿手工,酿成管理水平和组织素质停滞不前,影响系统集成的后果。

4.信息工程原则

要用信息工程的方法来开发企业信息系统。MIS开发涉及管理思想的转变、管理体制的变革、管理基础工作的健全等,是一项内容繁多、覆盖面广、人机结合的系统工程;它还涉及企业的整体状况、环境及经营管理和业务技术等多个方面。因此,要根据企业的整体情况和各自的发展来制定MIS的总体开发规则,妥善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实用性和科学性、现行管理和管理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理想目标和实际可能、总体规划目标和子系统分目标、现行系统和目标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MIS的开发预期顺利进行。

5.阶段性原则

在近几年的MIS开发实践中,系统开发人员得到的重要教训之一是工作阶段的混淆。系统开发人员热衷于编制程序,还未充分弄清系统需求就急于考虑机器的选型、外设的配置、网络的方案、系统软件的选择等,匆匆忙忙地购置、安装、调试后就开始了程序的编制工作。这样做的后果是,一方面这些程序要不断地返工,最终把程序改得面目全非;另一方面由于机型、设备等的过早配置,可能最终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白白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可能使开发人员迷失方向,导致花费了几倍的时间、精力却没能实现预期目标。因此,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MIS,在其开发过程中都要严格划分工作阶段,明确规定各个阶段的任务和成果,并制定出各个阶段的目标和评价标准,由开发领导小组或技术负责人来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评审,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方案,保证系统开发质量。

6.“四统一”原则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目标规范、统一软硬件环境”,即“四统一”原则。“四统一”给系统开发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提出了共同遵守的准则,加强了系统开发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对提高系统开发质量和水平、缩短开发时间、降低开发费用、方便系统管理和维护等,均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三、开发模式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系统开发模式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纵观信息系统平台的发展过程,共产生了四种模式:主机终端模式,文件服务器模式,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模式,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模式。

主机终端模式由于硬件选择有限,硬件投资得不到保证,已被逐步淘汰。而文件服务器模式由于应用程序及电脑的主体转而面向个人,整个系统的总体开销和维护成本大大提高,而且这种模式也只适用于小规模的局域网,对于客户多、数据量大的情况就会产生网络瓶颈,所以选择这种模式的较少。因此,目前使用最多的是C/S和B/S两种模式。

1.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

C/S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模式,在这种结构中,网络中的计算机分为两个有机联系的部分:客户机和服务器。客户机由功能一般的微机来担任,它可以使用服务器中的资源。对于用户的请求,如果客户机能够满足就直接给出结果,反之则需要交给服务器来处理,如调用存放在服务器上的公用数据等。服务器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后发回至客户。该模式可以合理均衡事务的处理,充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客户机应用软件一般包括用户界面和本地数据库等。当用户调用服务器资源时,客户机将请求传送给服务器,并根据服务器回送的处理结果进行分析,然后显示给用户。C/S模式结构图,如图1-9所示。

图1-9 C/S模式结构图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这种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开发成本较高。对硬件要求的不断提高、软件的不断升级,增加了整个系统的开发成本。

②移植困难。不同开发工具开发的应用程序,互不兼容,不能移到其他平台上运行。

③不同客户机安装不同的子系统软件,用户界面风格不一,使用繁杂,不利于推广使用。

④由于每个客户机都安装了相应的应用程序,所以维护复杂,升级麻烦,若要升级,则每个客户机的软件都要更新。

2.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

随着Internet的广泛使用,以Web技术为基础的B/S模式日益显现其先进性,当今很多基于大型数据库的信息系统都采用了这种全新的技术模式。B/S模式由Web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个层次组成。在这种模式下,客户端使用一个通用的浏览器,代替了形形色色的各种应用软件。用户的所有操作都是通过浏览器进行的。该结构的核心部分是Web服务器,它负责接受远程(或本地)的HTTP查询请求,然后根据查询的条件到数据库服务器获取相关数据,再将结果翻译成HTML和各种页面描述语言,传回提出查询请求的浏览器。同样,浏览器也会将更改、删除、新增数据记录的请求申请至Web服务器,由后者与数据库联系完成这些工作。B/S模式结构图,如图1-10所示。

图1-10 B/S模式结构图

B/S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①使用简单。由于用户使用单一的Browser软件,基本上无须培训即可使用。

②易于维护。由于应用程序都放在Web服务器上,软件的开发、升级与维护只在服务器端进行,因而减轻了开发与维护的工作量。

③保护企业投资。B/S模式采用标准的TCP/IP协议与HTTP协议,可以与企业现有网络很好地结合。

④对客户端硬件要求低。客户机只需安装一种Web浏览器软件。

⑤信息资源共享程度高。由于Intranet的建立,Intranet上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系统外资源。Intranet外用户也可访问Intranet内资源。

⑥扩展性好。B/S模式可直接连入Internet,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3.B/S与C/S混合模式

在实际的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经常将上述两种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B/S与C/S的混合模式(如图1-11所示)。面向大量用户时,宜采用B/S模式,在用户端计算机上安装运行浏览器软件,基础数据集中放在性能较高的数据库服务器上,中间建立一个Web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与客户机浏览器交互的连接通道;而对于系统安全性要求高、交互性强、数据处理量大、数据查询灵活且地点固定的小范围则使用C/S模式,这样能充分发挥B/S和C/S各自的长处,开发出安全可靠、灵活方便、效率高的软件系统。

图1-11 B/S与C/S混合模式结构图

四、开发方式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主要有自行开发方式、委托开发方式、合作开发方式和利用现有的软件包开发方式。在实际签订合同时,必须确定开发方式。这几种开发方式各有优点和不足,需要根据用户的技术力量、资金情况、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选择。不论哪一种开发方式都需要用户的领导和业务人员参与,并需要在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个开发过程中培养、锻炼、壮大用户的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和维护人员队伍。

1.自行开发

自行开发即由用户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系统开发的各项任务。这种开发方式适用于有较强专业开发分析与设计队伍和程序设计人员、系统维护使用队伍的用户,如大学、研究所、计算机公司、高科技公司等单位。传统的以自行开发方式开发出来的系统,系统整体优化不够,开发水平较低;同时,开发人员一般都是临时从所属各单位抽调出来进行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精力有限,这样就会造成系统开发时间长、开发人员调动后系统维护工作没有保障的情况。随着专门的第四代软件工具和信息系统生成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自行开发是可能的。采用自行开发方式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需要大力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原则;

②向专业开发人士或公司进行必要的技术咨询,或聘请他们作为开发顾问

2.委托开发

委托开发即由用户(甲方)委托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机构或专业开发人员(乙方),按照用户的需求承担系统开发的任务。这种开发方式适用于用户(甲方)没有企业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开发人员或开发队伍力量较弱,但资金较为充足的情况。开发一个小型企业信息系统需要几万元,开发一个大型企业信息系统则需要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甲乙双方应签订企业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协议,明确新系统的目标与功能、开发时间与费用、系统标准与验收方式、人员培训等内容。

委托开发方式的优点是省时、省事,开发的系统技术水平较高。其缺点是费用高、系统维护与扩展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持,不利于用户的人才培养。采用委托开发方式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用户(甲方)的业务骨干要参与系统的论证工作;

②开发过程中需要开发单位(乙方)和用户(甲方)双方及时沟通,进行协调和检查。

委托开发再往前走一步,就是业务外包。所谓业务外包,是指企业不依靠其内部资源建立企业信息系统,而是聘请专门从事开发服务的外包组织进行开发工作,由外包开发商负责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甚至是日常管理的方式。委托开发多是就一次性项目签订委托合同,而业务外包则可能是签订一个长期的服务合同,支持企业有关信息技术的业务。

3.合作开发

合作开发即由用户(甲方)和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机构或专业开发人员(乙方)共同完成开发任务,双方共享开发成果,实际上是一种半委托性质的开发工作。合作开发方式适用于用户(甲方)有一定的企业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软件开发能力,但开发队伍力量较弱,希望通过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完善自己的技术队伍,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的情况。

合作开发方式的优点是相对于委托开发方式比较节约资金,可以培养、增强用户的技术力量,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系统的技术水平较高。其缺点是双方在合作中沟通易出现问题,因此需要双方及时达成共识,进行协调和检查。

4.利用现有的软件包开发

目前,软件的开发正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一些专门从事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公司已经开发出大量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包。应用软件包是预先编制好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供出售或出租的成套软件系统。它可以小到只有一项单一的功能,也可以是由多个模块组成的、复杂的、运行在主机上的大系统。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系统开发的经济效益,可以利用现有的软件包开发企业信息系统,也可以购买现有的应用软件包或开发平台,如财务管理系统、小型企业信息系统、供销存企业信息系统等。该开发方式对于功能单一的小系统的开发颇为有效,但不太适用于规模较大、功能复杂、需求量的不确定性程度比较高的系统的开发。

利用现有的软件包开发这一方式的优点是能缩短开发时间,节省开发费用,技术水平比较高,系统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护。其缺点是功能比较简单,通用软件的专用性比较差,难以满足特殊要求,需要由一定的技术力量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做软件改善和编制必要的接口软件等二次开发工作。

总之,不同的开发方式有不同的优缺点,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式,也可以综合使用各种开发方式。

五、开发方法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知识面广、部门多,不仅涉及技术,而且涉及管理业务、组织和协调;它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企业信息系统从产生到现在发展了许多开发方法,通常将它们分为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法和CASE开发方法等几大类。

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tructur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SSA&D)是比较经典的一类系统开发方法,该方法强调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要开发的系统,从层次的角度,自顶向下地分析和设计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生命周期,新系统是旧系统的继续。开发过程强调严格的规范管理,工作文档要成文、要标准。目前,该类方法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在开发工具上,有了很大的革新与进步;在整体的系统开发上讲究与其他方法的结合,多种方法共同使用来开发信息系统。

(1)基本思想。结构化开发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也就是说,先将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划分成若干个不同阶段,如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然后在系统规划、分析和设计阶段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对系统进行结构化划分;最后在系统实施阶段,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逐步实施。

①系统观点。要采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就要把待解决的问题看成一个系统。就是说我们要建立的信息系统和建立这个系统的整个过程是一个系统问题,我们按照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它。首先,要明确信息系统建立的目的,要把企业的需求搞清楚,不能含糊;其次,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管局部的最优而忽略全局的最优;最后,还要考虑系统的相关性以及环境适应性,注重子系统之间的各种联系,并给系统留有一定的扩充余地。

②自顶向下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的系统实施。按照系统的观点,任何事情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在系统分析与设计时要站在整体的角度自顶向下地工作,但在系统实施时,要先对最底层的模块编程,然后一个模块、几个模块地调试,最后自底向上逐步构成整个系统。

③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和应得的成果。结构化方法强调按时间顺序、工作内容,将系统开发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如系统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和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在开发领导小组的检查和督促下逐一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不可打乱或颠倒。

④工作成果文档化,文档资料规范化、标准化。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参加人员多,经历时间长。为了保证工作的连续性,根据系统工程的思想,企业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性成果必须文档化,文档资料格式必须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用户与系统开发人员的交流,才能确保各个阶段的无缝连接。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文档资料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文档资料的作用,为提高MIS的适应性提供可靠保证。

(2)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开发阶段划分。用结构化开发方法开发一个系统,一般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成五个首尾相连的阶段,称为结构化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如图1-12所示。

图1-12 结构化开发方法各阶段报告

①系统规划阶段。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对企业环境、企业目标、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企业信息系统的目标和总体结构,对开发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还要考虑开发新系统的各种约束条件,研究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给出拟开发系统的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分析阶段的实施进度,最后编写系统设计任务书。系统规划阶段业务流程如图1-13所示。

图1-13 系统规划阶段流程

②系统分析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通过对组织的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分析,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这个阶段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关键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分析说明书中,这是信息系统开发的必备文件。它既是给用户看的,也是下一阶段的工作依据。因此,系统分析说明书既要通俗,又要准确。用户通过系统分析说明书可以了解未来系统的功能,判断是否满足了既定要求。系统分析说明书一旦讨论通过就成为系统设计的依据,也是将来验收系统的重要依据。系统分析阶段业务流程如图1-14所示。

图1-14 系统分析阶段流程

③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回答系统“做什么”的问题,而系统设计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怎么做”。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分析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即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因而这个阶段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这一阶段可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系统设计阶段业务流程如图1-15所示。

图1-15 系统设计阶段流程

④系统实施阶段。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用户人员的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务同时展开,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度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应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系统实施阶段业务流程如图1-16所示。

图1-16 系统实施阶段流程

⑤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进行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维护和评价三部分工作。若运行结果良好,则报送管理部门,指导生产经营活动;如果存在问题,则要对系统进行修改、维护或者是局部调整;如果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大问题(这种情况一般在系统运行若干年之后,系统运行的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时才可能出现),则用户将会进一步提出开发新系统的要求,这标志着老系统的结束,新系统的诞生。系统运行阶段业务流程如图1-17所示。

图1-17 系统运行阶段流程

以上五大阶段,构成了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3)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缺点。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强调严格按照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进行信息系统开发,适合于大型系统的开发。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严格区分系统开发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明确对应的目标和任务,每个阶段又进一步分为若干具体步骤,系统开发有序进行,每个阶段开始于前一阶段的成果,又以本阶段的成果标志该阶段工作的结束,前后衔接,正确性高。

②自顶向下逐层开发,结构化、模块化。从全局的观点出发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保证系统总体结构的合理性、系统内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与一致性、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又根据设计的要求,采用模块化设计技术进行具体的程序和功能模块的编程与调试,逐步组合实现整个系统的协调统一,使复杂的系统开发工作简单化。

③建立面向用户的观点,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详细调查,努力掌握系统的实际业务处理过程各个具体环节,通过研究分析,制订科学合理的新系统开发方案。

④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阶段性成果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格式和术语、图表等形式组织文档,便于系统开发人员和用户的交流。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系统开发周期过长。由于系统开发过程中附带每个阶段的中间结果总结,必然导致延长系统的开发时间,后果是可能因为开发周期内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与更新、系统环境的变化等,造成刚建立的新系统迅速变得落后和陈旧,缩短系统的使用寿命。

②要求在开发之初全面认识系统的信息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是并不十分现实的,也不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往往许多系统的建设,是在开发过程中逐步明确和完善的,特别是对于侧重于辅助决策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更是如此。

③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不少软件系统,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是人机交互式的系统。对交互式系统来说,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使用该系统,如输入命令、系统相应的输出格式等,所以在系统开发早期就应该特别重视人机交互式的用户需求。但是,结构化方法在理解、表达人机界面方面是很差的,数据流图描述和逐步分解技术在这里都发挥不了特长。因此,往往造成系统交接过程不平稳,系统运行维护管理难度加大。

④所需文档资料数量大。使用结构化方法人们必须编写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加工说明等大量文档资料,而且随着对问题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或者用户环境的变化,这套文档也需不断修改,这样修改工作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样的工作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文档经反复变动后,也难以保持其内容的一致性,虽然已有支持结构化分析的计算机辅助工具出现,但要被广大开发人员掌握使用,还有一定困难。

(4)适用范围。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主要适用于大系统或系统开发缺乏经验的情况。

2.原型法

原型法(Prototyping Approach,PA)是与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完全不同的一种开发方法,它摒弃了对现行系统的全面、系统的详细调查与分析,而是根据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快速开发出一个原型系统,提供给用户,并与用户一起反复协商修改,直至实现新系统。其系统开发是一个分析、设计、编程、运行、评价多次重复、不断演进的过程。因此原型法一经问世,立即得到广泛的重视,迅速得以推广。

(1)原型法的基本思想。在信息系统中,“原型”是指该系统早期可运行的一个版本,反映系统的部分重要功能和特征,其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程序模块、数据文件、用户界面、主要输出信息和其他系统的接口。信息系统的原型不是对原系统的仿真,而是区别于最终系统的初始模型。这种原型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后,可以成为欲开发系统的最终系统。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为:开发企业信息系统,首先要对用户提出的基本需求进行总结,然后构造一个合适的原型并运行,此后通过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对原型运行情况的不断分析、修改和研讨,不断扩充和完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直到符合用户的要求。

原型法不同于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它不区分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而是同时完成各个阶段的活动,并快速反馈到用户,通过反复迭代,完成系统的开发过程。

(2)原型法的开发过程。原型法的开发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首先要在短时间内调查并确定用户基本需求,这时的需求可能是不完全的、粗糙的,但也是最基本的。如系统功能、数据规范、结果格式、屏幕及菜单等。

②开发初始系统原型。开发者根据用户基本需求开发一个应用系统的初始原型,并交代原型的基本功能及有关屏幕画面。

③对原型进行评价。首先让用户试用原型,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明确原型存在的问题。

④修正和改进系统原型。开发者根据用户试用时提出的问题,与用户共同研究确定修改原型的方案,经过修改和完善得到新的原型,然后再试用、评价,再修改完善,多次反复一直到满意为止。

原型法的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的、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如图1-18所示。

(3)原型法的优缺点。

原型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①认识论上的突破。原型法的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反馈过程,它符合用户对计算机应用的认识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开始时,用户和设计者对系统功能要求的认识是不完整的、粗糙的。通过建立原型、演示原型、修改原型的循环过程,设计者以原型为媒介,及时取得来自用户的反馈信息,不断发现问题,反复修改、完善系统,确保用户的要求得到较好的满足。

图1-18 原型法开发过程

②改进了用户和系统设计者的信息交流方式。由于有用户的直接参与,能直接而又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因而可以减少产品的设计性错误。大多数情况下,设计中的错误是因为对用户需求不完善或不准确的翻译造成的,实质上也是一种信息交流通信问题。当用户和开发人员采用原型法后,改善了信息的沟通状况,设计错误必然大大减少。

③用户满意程度提高。由于原型法向用户展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原型系统供用户使用和修改,从而提高了用户的满意程度。当用户并不确定初始系统的需求时,采用现实系统模型做试验要比参加系统设计会议、回忆静态屏幕设计以及查看文件资料更有意义。

④开发风险降低。原型法减少了大量重复的文档编制时间,缩短了开发周期,从而降低了开发风险。另外,使用原型系统来测试开发思想及方案时,只有通过原型使用户和开发人员意见一致,才能继续开发最终系统,所以也会降低开发风险。

⑤减少了用户培训时间,简化了管理。由于用户在审查评价原型时就已经得到了训练,所以会大大减少培训时间。另外,原型法能够简化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工作,一份原型系统的状态报告可以成为改正原型系统的方案,省略了许多烦琐的步骤。

⑥开发成本降低。由于开发时间短、培训少、用户满意度高、风险低,所以降低了系统开发成本。

原型法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开发工具要求高。原型法需要有现代化的开发工具支持,否则开发工作量太大,成本过高,就失去了采用原型法的意义。应该说开发工具水平的高低是原型法能否顺利实现的第一要素。

②解决复杂系统和大系统问题很困难。根据目前的支持工具状况,在分析阶段直接模拟用户业务领域的活动,从而演绎出需求模型是相当困难的,基本上都是在进入设计阶段之后才具有开发基础。这就意味着可实现的原型都是经过设计人员加工的,设计人员的误解总是会影射到原型中。因此,在大型系统或复杂系统的原型化过程中,反复次数多、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很难解决。另外,对于大型系统,如果不经过系统分析来进行整体性划分,想直接用屏幕来一个一个地模拟是很困难的。

③管理水平要求高。一方面,如果基础管理不善、信息处理过程混乱,就会给构造原型带来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如果基础管理不好,没有科学合理的方法可依,系统开发容易走上机械模拟手工系统的轨道。

(4)原型法的适用场合。

①用户事先难以说明需求的较小的应用系统。

②决策支持系统。

③与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整体上仍使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而仅对其中功能独立的模块采用原型法。

3.面向对象法

面向对象法(Object-Oriented Method或Object-Oriented Developing Approach,简称OO方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各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逐步发展起来的,最初用于程序设计,后来扩展到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出现了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法为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全新思路,是21世纪的重要开发方法之一。

(1)面向对象法的基本思想。面向对象法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尽可能按照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对象所组成的,每种对象都有各自的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不同的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系统。我们设计和实现一个客观系统时,如果能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把系统设计成由一些不可变的(相对固定)部分组成的最小集合,这个设计就是最好的。因为它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因而不再会被周围环境(物理环境和管理模式)的变化以及用户的变化需求所左右,而这些不可变的部分就是所谓的对象。客观事物都是由对象组成的,对象是在原来事物基础上抽象的结果。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通过对象的某种组合而构成。面向对象法正是以对象作为最基本的元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的。

面向对象法能使设计的信息系统尽可能直接地描述现实世界,构造模块化、维护性好的信息系统且能控制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和降低开发费用。

(2)面向对象法的基本概念。

①对象。对象是现实世界中具有相同属性、服从相同规则的一系列事物的抽象,也就是将相似事物抽象化,其中的具体事物称为对象的实例。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如一台空调、一辆轿车等;对象也可以是概念化的,如一种思路,一种方法等。对象是一个封闭体,它由一组数据和施加于这些数据上的一组操作组成。

②对象的属性。对象的属性是指描述对象的数据,可以是系统或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数据类型。

③类。类是具有相同属性和相同行为描述的一组对象。比如,人、公司、高校。企业信息系统都是类。类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如图1-19所示),相对上层是父类,相对下层是子类,一个类可以派生多个子类,父类层有的数据可被多次重用,子类也可以扩展自身的属性和方法。

④行为。行为是指一个对象在属性改变或消息(Message)收到后采取的行动或反应。一个对象的行为完全取决于它的活动。

⑤关系。关系是指现实世界中两个对象或多个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比如,交易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机器与配件的关系等。

图1-19 类的层次结构举例

(3)面向对象法的特点。面向对象法是以对象为中心的一种系统开发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①封装性。在面向对象法中,程序和数据是封装在一起的,对象作为一个实体,其操作隐藏在行为中,其状态由对象的“属性”来描述,并且只能通过对象中的“行为”来改变,外界一无所知。不难看出封装性是一种信息隐蔽技术,是面向对象法的基础。因此,有人认为面向对象法就是“对象+属性+行为”。

②抽象性。在面向对象法中,把抽出实体的本质和内在属性而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属性称为抽象。类是抽象的产物,对象是类的一个实例。同类中的对象具有类中规定的属性和行为。

③继承性。继承性是指子类拥有父类的属性与操作,即子类不必重新定义已在父类中定义过的属性和操作,而是自动地、隐含地拥有父类的属性和操作,这是类特有的性质。可见,继承性大大地提高了软件的可重用性。

④动态链接性。动态链接性是指各种对象间统一、方便、动态的消息传递机制。

(4)面向对象法的四大开发阶段。

①系统分析阶段。根据用户对系统开发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在繁杂的问题领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及其行为、结构、属性等。

②系统设计阶段。根据系统分析阶段的文档资料,作进一步的抽象、归类、整理,运用原型法构造出系统的雏形。

③系统实现阶段。根据系统设计阶段的文档资料,运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加以实现。

④系统运行维护阶段。进行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维护与评价工作。

(5)面向对象法的优缺点。

面向对象法的优点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它更接近于现实世界,可以很好地限制由于不同的人对于系统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偏差;

②它以对象为中心,利用特定的软件工具直接完成从对象客体的描述到软件结构间的转换,缩短了开发周期,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系统开发方法。

而面向对象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其需要一定的软件支撑,并且在大型MIS开发中不经自顶向下的整体划分,而直接采用自底向上的开发,同样会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各部分关系失调等问题。

1.2.4 技能训练

根据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以及面向对象法特点,以某企业为例分析该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