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时间:2022-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背景下,本书主要分析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5个方面的影响,即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农村水质污染方面、空气噪声污染方面、生活垃圾污染方面、工业转嫁污染方面。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在不断关心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也意识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于是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赫晓霞、栾胜基(2005)归纳指出:当前关于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主要集中表现在人口迅速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所导致的人地矛盾;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环境后果;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大量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农村乡镇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生活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环境问题6个方面。侯俊东、吕军、刘杨(2011)采用实证研究发现农户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归为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水质污染、空气噪声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转嫁污染5类。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也有学者开始探讨农村环境问题形成机制。研究发现,除了城市污染转移是外来因素,乡镇工业污染是以企业为基本单位产生之外,以上所提到的大部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都或多或少地与农户的经济行为有关(赫晓霞、栾胜基,2005)。为此,从农户的经营行为动机出发,分析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热点问题(陈利顶、马岩,2007)。

农户作为农村生产中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单位,其生产经营行为关系到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影响到农村的生态系统保护与整个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李海鹏,2007)。Hu(1997)指出农户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恶化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在传统农村经济中,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力低下。农户在选择生产项目和生产规模时,主要考虑的是能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且,重经验、轻技术,生产中多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以有机肥料为主,因而生产经营中造成的污染较少,生态系统保护较好。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来,农产品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户生产经营目标逐渐变化为利润最大化目标,农户生产经营方式也转变为现代集约生产类型,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加上我国特有的农户生产禀赋构成了我国现阶段特有的农户生产经营形态。可见,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已经到了息息相关的地步。因此,从农户入手,研究并优化我国农户生产经营行为模式对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两型社会及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此背景下,本书主要分析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5个方面的影响,即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农村水质污染方面、空气噪声污染方面、生活垃圾污染方面、工业转嫁污染方面。本书利用一般计量模型建构了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如何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数理模型,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检验分析,给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

农村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更多的是以农业污染作为研究对象。而且,此领域的国内外学者大多从工程技术措施、理论、经济管理措施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角度探讨如何防止农业污染,而对导致农业污染的原因分析不足,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户是防治农业污染的主体(宋建辉,2008)。近年来,学者们也开始研究农户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赫晓霞、栾胜基(2006)通过观察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农民在不同的行为方式下的所面临的农村环境问题。邱长溶、郝爱民(2006)分析指出建设节约型农业的关键是优化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陈利顶、马岩(2007)从理论上探讨了农户的经营行为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李海鹏(2007)研究了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的面源污染效应。宋建辉(2008)深入分析了河北省农户经营行为与农业污染的关系及防治农业污染的对策。洪音(2008)以土地沙漠化发生的3个典型区域类型为例,采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农户的生态经济行为进行了调查,揭示了农户生态经济行为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李二玲、李小建、闫家厂(2010)探讨了欠发达农区农户的外部响应能力及其环境影响。这些研究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在进行计量分析时,大多是以农业污染作为生态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虽然,农业污染是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业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与日俱增。为此,本书以两型社会建设为背景,依托表3-4中分析得到的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5种表现形式,深入揭示了农户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拓展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体系。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农户经营行为是指为了满足自身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对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做出的农业投入与管理的反应或决策,主要包括农户生产投资行为、消费行为、择业行为和储蓄行为等(马鸿运,1993;赵石,2003)。在此定义基础上,学者们通常认为应从农户的角度把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而,通过访谈发现,农户的经营行为始终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土地有强烈的依赖关系,一般将土地作为生活的重要保障。再加上,农户处在社会较低阶层,其行为的选择往往被迫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妥协性,农户总是在现有的社会、经济等外部条件的约束下来确定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实现该目标所采取的手段。于是,受利益驱使,一般会通过经营行为追求短期的增产,忽略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基于此考虑,我们将选取表7-29所示变量来衡量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

基于表3-4中分析得到的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5种表现形式,即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水质污染、空气噪声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转嫁污染,我们将这5个方面(分别用Y1、Y2、Y3、Y4、Y5)及农村生态环境总体状况(Y)作为衡量农村生态环境的指标,参考已有的研究方法,采用一般线性模型来分析农户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环境及其具体表现的效应。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α+β1X1+β2X2+…+βpXp+ε

其中:Y表示农村生态环境变量;Xi(i=1,2,…,p)表示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变量;ε表示随机扰动项。

(二)数据来源

本书基于方便回收的考虑,采用实地调查法。为了使调查地点具有代表性,课题组在地点选择上采取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共选择了8个城市,如表3-1所示。

根据问卷调查便利性,以及抽取城市的地形、通达性、土地类型和经济水平4个类型选取的现实情况,选取了新洲等8个县、市的22个村作为调查村,对村里的农户再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50份,基本信息如表3-2所示。

表7-29 农户经营行为分析变量选择及编码

二、研究结果

(一)农户生产经营行为与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对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关系表,如表7-30所示。

从表7-30中可以看出,尽管因变量、自变量间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是不会导致多重共线性,因为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小于2.5。

(二)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不同农户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规避这一差异,在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时,将农户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7-31、表7-32所示。

表7-31 农户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一)

从整体上看,模型2、4、6、8、10、12通过显著性检验(p<0.01),说明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由此,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模型进行分析,其回归结果如下所示。

1.劳动力投入行为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户的性别、年龄、家庭常住人口、收入来源、家庭人均收入等农户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农村生态环境总体、农村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工业转嫁污染的影响不显著,大部分变量对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的影响也不显著,这与前述认知程度及差异分析的结论一致。不过,研究还发现收入来源、家庭人均收入对农业面源污染有显著的负面影响(β=-0.242,Sig.=0.000;β=-0.160,Sig.=0.000),这说明农户越是依赖农业,收入就越低,农业面源就越高;家庭常住人口对生活垃圾污染有显著的正面影响(β=0.089,Sig.=0.018),家庭人均收入对生活垃圾污染有显著的负面影响(β=-0.106,Sig.=0.0009),这说明家庭常住人口越多,产生的生活垃圾就越多,而人均收入越高,生活水平也就越高,所造成的生活污染也就越低。

表7-32 农户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二)

2.农户文化程度

农户的文化程度对生态环境总体有显著的正面影响(β=0.105,Sig.=0.015),并且对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水质污染、空气噪声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工业转嫁污染均有显著影响(分别为:β=0.151,Sig.=0.000;β=0.115,Sig.=0.007;β=0.168,Sig.=0.000;β=0.143,Sig.=0.001;β=0.157,Sig.=0.000)。由此可知,农户的文化程度越高,越能意识和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3.经营规模

农户经营规模主要由农户耕种的土地面积指标来体现。经分析发现,农户经营规模除对农业面源污染有正面影响外(β=0.111,Sig.=0.006),对生态环境总体、农村水质污染、空气噪声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业转嫁污染均没有显著影响。

4.农业投资行为

农户的农业投资行为主要体现在农产品自用比例指标上,自用比例越低,则农业投资力度越大。以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农户的农业投资行为对生态环境总体、空气噪声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业转嫁污染均无显著影响,而对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水质污染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分别为:β=-0.135,Sig.=0.001;β=-0.098,Sig.=0.016),即农业投资力度越大,为了提高产量而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水质污染的情况就会越严重。

5.经营组织行为

农户的经营组织行为主要由有机肥施用情况、有机肥每亩平均施用量以及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情况3个指标来体现。从总体上来看,有机肥施用情况、有机肥每亩平均施用量以及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情况均对生态环境没有显著影响。从个别指标来看,有机肥施用情况对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分别为:β=0.125,Sig.=0.002;β=0.088,Sig.=0.029)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对农村水质污染、空气噪声污染以及工业转嫁污染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不施用有机肥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且这些没有施用的有机肥也加剧了生活垃圾污染;有机肥每亩平均施用量对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水质污染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分别为:β=-0.159,Sig.=0.000;β=-0.085,Sig.=0.036),而对空气噪声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业转嫁污染均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有机肥施用越多,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水质污染情况也就越弱;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情况则对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水质污染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分别为:β=0.076,Sig.=0.058;β=0.121,Sig.=0.003),而对空气噪声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业转嫁污染则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会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水质污染。

6.农户环境关注度

通过分析发现,农户环境关注度对生态环境总体、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水质污染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分别为:β=0.138,Sig.=0.001;β=0.115,Sig.=0.003;β=0.073,Sig.=0.063),对空气噪声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业转嫁污染则没有显著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基于调研数据以及构建的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相关分析以及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与启示。

(1)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物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农户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户生产目标、行为特征等内部因素以及市场机制、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均会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影响,作用于外在环境,最终导致环境恶化。然而,实证结果表明,除了农户文化程度及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和农村生态环境有着显著的关系外,农户经营行为的其他变量与其对农村总体的生态环境状况感知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关系。显然,现实与理论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我们推断认为可能是由于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初期,农户对其长期从事的农业经营行为会造成污染的认识并没有得到改变。为此,政府、非营利组织,乃至于市场都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农户的生态意识。

(2)农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自主经营权在农户,在现有的利用模式和政策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周边的环境维护提供了大量环境功能,然而却无法对农户产生经济利益。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动下,农户在生产中主要考虑自身经济利益而忽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效应。

(3)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的劳动力投入行为、文化程度、经营规模、投资行为以及经营组织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水质污染影响较大,进而说明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注意自身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也要密切关注自身行为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的负外部性最终还是需要大众来买单。

(4)我们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保持恰当的粮食自给率,可以减轻过量施肥或者其他过度的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发展生态农业也是控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较为理想的经济方式。生态农业的应用与推广,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技术水平,有利于污染的有效控制。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宣传教育和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且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同样有利于控制污染,调整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的方向,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合理施肥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