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研究综述

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十七大之后,两型社会建设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展,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则在新农村建设基础之上,同样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进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村是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十七大之后,两型社会建设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展,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则在新农村建设基础之上,同样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进程。有学者从两型社会方面考虑,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如周栋良、刘茂松(2009)从全国农村地区的两型社会建设考虑,通过对比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构建了农村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用于分析农村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的差距和问题。邓秀华(2011)认为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如果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不仅会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业稳产增收、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现代化进程,还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且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他更多的学者则主要集中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上。彭新宇(2011)在对湖南省农村两型社会建设路径选择及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中指出,湖南省农村资源能源浪费严重,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恶化,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湖南省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村是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两型家庭、两型农业,建设县域生态田园城镇体系,创新农村资源与环境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绿色补贴机制、物业化管理机制等,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在农村地区的纵深化发展。张小娟、段建南和刘长红(2012)以长株潭城市群的农村问卷调查为基础,对农户两型农村建设的认知度进行调研分析,初步探讨了农户的生产用工行为、投资行为、技术采用行为与土地流转行为,并通过分析了解到农户对两型农村建设的认知水平较低,主要受农户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自身因素和政府相关部门外部引导因素的影响;农户劳动力逐渐转向非农产业,固定资本投入极为有限,对现代农业技术采用不足,缺乏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意识;此外,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不强烈已成为当前发展土地规模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刘洪波、王江浩(2009)在对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涵养型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中认为,长株潭城市群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差异,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会有所差别,尤其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地带的农村应该朝着生态涵养型农村方向发展,同时还指出生态涵养型农村就是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生态服务,并构建出城市群的生态屏障,从更多角度来考察新农村的建设路径,主要通过农村生态产业工程、农村生态环境工程以及农村生态文明工程来实现。同时,学者们对于武汉城市圈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作了较多研究,黄德林、余韵(2008)指出生态文明对于武汉城市圈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分析认为农村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环,更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的必要条件。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必须统筹城市圈的农村环境保护,在发展中实现“天蓝、水青、山野绿”的生态目标,建立生态文明的生活观念,实现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杜耘(2009)在对武汉城市圈农村污水问题的研究中指出:随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小集镇和村庄的规模迅速扩大,集镇和村庄的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差和管理不当而排入农村周边水环境中;目前武汉城市圈农村水污染已经非常严重,许多湖泊已经不符合地表饮用水标准,面临水质型缺水的严峻形势;地下水也已经受到严重污染,取用安全的饮用水需打井到150m以下;河、湖、沟、渠有水皆污,农村水环境的治理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刘金兴(2011)在对武汉城市圈新农村建设中指标体系的研究中认为,武汉城市圈的生态环境建设对整个湖北省都有重要意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环境与发展有机结合的这样一个契机,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他对武汉城市圈“1+8”共9个城市的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研究,制定出了一套适合武汉城市圈的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客观认识武汉城市圈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开展武汉城市圈农村区域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二元社会结构指城市为一元、农村为另一元的城乡分隔和差异状态。

[2]“三高一低”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