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利益相关者构成及其特征

利益相关者构成及其特征

时间:2022-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讲,参与活动的利益相关者作为不同的目标载体,有着差异显著的动机和目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采取不同的定位。由于利益的驱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需要建立一种协调的结构关系和一种公平的参与和分配机制,进行协调和交易,使各利益主体找到利益平衡点,在整体上达到效益最优化。

一、利益相关者构成

我们国家在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中,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主要以行政管制政策作为主要手段,即由政府直接操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实施行政管制,通过收费、罚款等手段来调控环境行为。然而,农村生态环境涉及农村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农村科技管理水平和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其治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讲,参与活动的利益相关者作为不同的目标载体,有着差异显著的动机和目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采取不同的定位。由于利益的驱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需要建立一种协调的结构关系和一种公平的参与和分配机制,进行协调和交易,使各利益主体找到利益平衡点,在整体上达到效益最优化

在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中,主要涉及到3个利益集团:当地政府、当地企业以及当地村民。

二、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主要是以各自的利益角度为出发点,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定位。

(一)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管理者

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制定总体规划、建立管理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和体系以及对生产者、公众和社会团体等的管理。因此,在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政府既是一个“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也同时扮演着管理者、倡导者、支持者和治理的监督者等多重复杂的角色。当然,政府也是一个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的集合体,有着自身的利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满足;二是地方政府官员追求政绩的需要和满足。其主要解决的经济问题有:①如何完成产值、税利等硬指标;②本级政府可支配收入的最大化;③所辖区域的就业水平;④所辖区人民短期收入的提高;等等。由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较长时期的工程且在短期内无法体现出绩效,政府往往缺乏环境保护的激励,实际运作中常常存在保护动力不足等问题。

(二)当地企业的角色定位——生产者(环境影响与保护主体)

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同时在地方政府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民生产总值)及收入政绩要求的激励下,必然产生重生产、轻环保的观念,实行“先发展后规范”的做法,因此,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减少环保方面的投入,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其中,企业是农村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主体之一,具体表现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企业可就地取材,节省原料成本和运输费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可以周边农民为主要用工对象,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村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转移村民对自身生存环境恶化的担忧,进而避免激烈抗议和环保冲突;农村环境成本低廉,地广人稀,便于中小企业转移到农村隐蔽排污,很难被环保部门及时查处。因此,一些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的企业迅速向农村转移和蔓延。

(三)当地村民的角色定位——生产者(直接利益相关者)

农民是农业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的主体。农民为解决温饱并尽快致富,会在效用最大化的驱动下,进行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选择。目前大部分农民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目标大多是基于眼前利益的考虑,往往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因而采用了一些非持续的行为方式,即对资源只取不予或取多补少的掠夺式经营行为。他们只看自己能否得到经济上的利益,而不在意对环境是否有影响,对改善生态环境缺乏紧迫感,甚至认为生态环境建设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农民处于分散的自主经营状态,收益低,很难承担环境保护公益性投资的责任,没有能力开展渠道灌溉、水利工程、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