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利益相关者分类模式

利益相关者分类模式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7.2 利益相关者分类模式基于“多维细分法”的利益相关者分类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多维细分法”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利益相关者分类的问题研究中。这种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思路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认识。

2.7.2 利益相关者分类模式

(1)基于“多维细分法”的利益相关者分类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多维细分法”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利益相关者分类的问题研究中。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细分利益相关者。这种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思路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认识。但是,这种“多维细分法”仅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从而制约了这种方法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实际应用,代表性的分析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种:

Frederick(1988)提出利益相关者是“对企业的政策和方针能够施加影响的所有团体”[92]。基于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影响程度的考量,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直接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发生直接联系和交易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等;而间接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没有直接联系和交易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团体、社会公众、媒体等。

Clarkson(1994)提出两种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

①根据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种类和方式的差异,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自愿利益相关者(Positive Stakeholder)和非自愿利益相关者(Passive Stakeholder)[93]。自愿利益相关者是指在企业活动中主动投入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个人或群体,他们自愿承担企业经营活动所发生的风险;而非自愿利益相关者是指被动承担企业经营活动所发生的风险。

②根据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程度,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首要的利益相关者(Primary Stakeholders)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Secondary stakeholders)。首要利益相关者是指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强烈依赖于这些个人或群体,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而次要利益相关者是指间接影响企业运作或受企业运作间接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没有决定性作用。

Wheeler(1998)将社会维度引入到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中,认为有些利益相关者是具有社会性的,而有些利益相关者是不具社会性的[94]。在结合Clarkson(1994)的紧密性维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四种,即首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次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首要的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以及次要的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首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有直接联系的具有实体意义的利益相关者;次要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有间接联系的具有实体意义的利益相关者;首要的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有直接联系的不具有实体意义的利益相关者;次要的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有间接联系的不具有实体意义的利益相关者。

(2)利益相关者分类的米切尔评分法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Mitehell(1997)提出了一种评分法(score-based approach)以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他认为:“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管理层依据什么来给予特定群体以关注”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可以依据合法性(legitimacy)、权力性(power)、紧急性(urseney)三个属性,对其进行评分,按照分值高低确定某一个体或者群体是否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哪一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再细分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definitive stakehelders)、预期型利益相关者(expectant stakeholders)以及潜在的利益相关者(latent stakeholders)三类。第一类同时拥有对企业的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第二类拥有上述三项属性中的两项:第三类只拥有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三项特性中一项。对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和分类,要根据PPP项目的建设环境、建设目的、建设特征等确定划分依据和标准,以明确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以此作为讨论PPP项目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的主体的基准点和出发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