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益分配的层次性

利益分配的层次性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规格化现象以后的一个很现实而又最具吸引力的问题,就是与此相关的利益分配的层次性。平均分配、平均主义,不能用利益杠杆来激励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只能使一部分本来可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向低水平的一般成员看齐,这从总体上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当然可以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可以采取精神激励的措施,大力提倡奉献精神,以弥补平均主义分配的不足,但这只能是短期内有效。
利益分配的层次性_利益 精神 权力――三元协调驱动论

人类从事创造性劳动、改造地球的是利益机制。人的规格化现象以后的一个很现实而又最具吸引力的问题,就是与此相关的利益分配的层次性。当然这种利益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以物质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工资级别、奖金津贴数量、住房、用车等办公、生活条件,统称为物质利益;另一方面,这种职务、职称、称号等又是一种荣誉,是一种非实物性质的利益,又叫做精神利益。

社会成员的利益占有和利益分配上,从宏观上看,历来存在三种分配形式:一种是以强权侵占掠夺型为主的分配形式,一部分人利用权力,利用对资本和生产资料的占有,甚至于用武力占有全部或较多的利益,使多数人处于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在剥削阶级掌握政权的社会里,利益分配形式基本上属于这一种;第二种是平均主义占主导的分配形式,这种分配形式作为对第一种分配形式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有其积极意义,对于尚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的国家和民族,对于长期遭受剥削、奴役、压迫、掠夺的人民大众来说,一定时期内平均分配成为大众追求理想分配形式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利益分配形式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人的智能、才干和与此相关的贡献是有差异的,而人的利益追求是不断发展的,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不可能同时使全体劳动者的利益欲望都得到满足。平均分配、平均主义,不能用利益杠杆来激励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只能使一部分本来可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向低水平的一般成员看齐,这从总体上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当然可以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可以采取精神激励的措施,大力提倡奉献精神,以弥补平均主义分配的不足,但这只能是短期内有效。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不得已只好借助于开展政治运动的精神驱动的方法,这在国内外都是屡见不鲜的。

第三种利益分配形式就是我们目前正在探讨的,与人的规格化相关联的利益分配的层次性,并辅之以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照顾贫弱者的基本利益的制度),既可以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又能努力维护社会的稳定。严格地讲,这是一种准按劳分配形式,并不是完全的按劳动贡献来进行的利益计量分配。一方面对各行各业进行完全准确的劳动效果计量是十分困难的,另一方面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初步满足是社会安定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社会的稳定就不可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繁荣。从实质上讲,这种分配形式要从高素质劳动者成果中拿出合适的份额来救助弱者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利益分配问题是一个社会敏感问题,如何掌握好社会分配差异的尺度,既要考虑到历史的继承性,又要照顾到现实的可能性,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人们的共识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种共识正确与否,它的合理性占多大成分,应该从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方面进行全面判定,昨天认为合理的东西,今天又发现其存在有不合理的地方,这不仅仅是认识上的深化,而且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人们生活需求水平密切相关,我们不应该去批评我们的前人,我们也是后人的前人。

总之,维护人的权利的平等和承认人的能力的差异并不矛盾,对人的能力按不同的序列规格进行认定既是早已存在的现实,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就是说要在利益分配上按照人的能力规格和贡献大小体现出差异,同时又要尽量实现人的权利的平等。这有利于调动高智能人才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引导社会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

(该文原发表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